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其专业属性在1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讨论。时至今日,有五六个属性已达成共识。有共识的事项,应该比较合理。
拥有理论体系是专业的属性之一。作为专业,没有理论肯定不行。关于理论体系的说法很多,或者说,理论有不同划分角度。维度之一是基础—本体之分。本体理论是社会工作本身的理论,比如何谓贫穷、如何解释贫穷、怎么应对贫穷等。基础理论涉及社会工作得以推进的依据等方面。维度之二是关注人—环境,说明两者如何相处;与人有关的理论主要与心理学关联,与环境有关的理论涉及社会场域理论且与社会学关联,涉及国家领域的理论与政治学关联,涉及市场领域的理论与经济学关联。当然,关于人的行为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和本体理论,环境方面理论也是如此。维度之三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理论。“是什么”理论如需求层次说等,“为什么”理论如社会结构角度的贫穷解读或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贫穷解读,“怎么办”理论指导怎么做,包括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社会工作实务等。维度之四是根据临床—宏观划分的理论。维度之五是呼应“过程”的理论,社会工作每个阶段及其背后都有相应的理论。此外,还有外来—本土的维度。社会工作是当时当地的助人利他技术,中国也有此类技术。如,调解矛盾的“老娘舅”方法与个案社会工作很像,井冈山时期的土改也与罗夫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相类。关于本土做法,有些文章专门说明过,这里不再多说。当然,上述这些维度是可以交叉的。
有其他学科、业界人士包括社会工作实务界人士问过社会工作有无理论的问题,甚至个别人说社会工作没有理论。实际上,这是不了解社会工作而导致的,自己没看见或不了解,不代表没有理论。这样就有两点必须关注:一是社会工作理论确实存在,其内容前面已说过;二是要把社会工作做好,必须学习进而学透很多理论,否则,社会工作实践就是无源之水。
当然,理论在实践中使用时很难把其边界描述得很清楚。就像某些实践模式,谁敢说其技术与其他模式没有任何关系?模式和理论主要是供解读和传播使用,实践中不太会也不太能将边界划分得十分清楚,似有边界又多交叉。所以,理论重在领悟,需要融通,且最好能指导实践。社会工作不少理论需要转化为实操技术,这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融汇即“知行相融”的特色。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状态中国有社会工作专业属性的框架,但是有些属性还不完善,拥有理论体系、需要规范训练、进行自我组织等属性发展较好。其中,理论主要是外来的,本土理论还在探讨提炼阶段,比重不高,但是,社会工作理论确实存在。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工作有专业框架,但水平还需提升,或者说,中国社会工作处于中度专业化水平。有人曾把中国社会工作现状跟西方先发地区相比较,认为我们落后很多,因此问题很大。其实,有差距是事实也合理,但这不是问题,而是现象。是否将其视为问题,在于我们的认知。西方社会工作自英国1601年《济贫法》颁布后就逐渐出现个别化慈善等行动,迄今为止其实践已发展400多年。中国社会工作充其量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能简单地将其能级与先发地区相比较。比如某个15岁的少年与35岁的青年相比,觉得该35岁的青年每个方面都比自己强,因此很自卑。其实,这种比较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社会工作的中国现状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国有个词叫缘分,很难翻成英文,因为它同时有两方面的含义,既表示偶然又表示必然。基于这个道理,今日中国的社会工作是由无数因素共同决定的,目前的社会工作状态是正常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这种说法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有差异,这是现象,不是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要努力。这种态度是理性和积极的,也符合社会工作的实践智慧。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超越今日交流的主题中包括新文科建设。对于新文科建设,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观点认为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概念是“要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建设目标是“要把握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我认为,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是哲学社会科学跟新一轮产业革命结合,跟实践结合,跟最新变动结合;在此过程中还要培养出人才,因为仅仅有成果或产品还不够。有人,有产品,学派自然就出来。中国文化比较注重人尤其是关键人物。社会工作领域也一样,要打造社会科学家,打造代表性人物,形成突破性成果。我们要领悟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而不是仅仅看表面文字,要跨域融通并培养人才、形成产品。社会工作发展要领悟这一点,乘势而上。
接下来,重点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融通问题。探讨专业化和专业超越,首先要搞清楚此概念及相近概念的发源与含义,切忌望文生义或顾名思义。谈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而专业超越,一定要把“去专业化”搞清楚,从源头上弄清含义,再言及其他。“去专业化”概念源于英国社会工作学者Dominelli。1996年她在《社会工作去专业化:反压迫实践、胜任力和后现代主义》一文中表示:“英国的社会工作者教育与培训中央委员会和政府所支持的‘基于胜任力方法’导致了碎片化、去专业化的服务,并不能满足社会工作反压迫实践的要求”。可见,“去专业化”的原义并非否定专业化,而是认为有些做法背离了专业化,搞坏了专业化,因此可以视为“损专业化”或“逆专业化”。
后来,“去专业化”的含义拓展了。第一种说法是专业的成效不见得高于非专业,所以要“去专业化”。如民间偏方能看好的病,到三甲医院不一定能看好,尽管医院医生都有证书,其中许多人还是临床医学博士。所以,不要认为专业行动一定厉害,要“去专业化”。第二种说法是防止专业获得权力。社会工作像医疗行业一样,作为专业会获得权力。如偏方虽针对某疾病很有效,但因施医者无行医证而会受到限制进而受到惩处。这言及了专业的权力。其实,效果肯定比证书更重要,是重证书还是重效果?哪种模式对民众和国家有利?“去专业化”因此就有了防止划边界、圈地的含义。第三种说法是防止其他组织利用或控制专业化而获得某些权力。关于这一点,也有其案例。
谈完“去专业化”,就可以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增能和超越的议题,超越可以有多个视角。
第一,中国社会工作要超越现状,这是纵向超越。中国社会工作要打造中国特色。我们的社会工作大约七八十分,不能不要专业化。如果不管现实,重新搞个新的社会工作,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发展不可以离开现实。必须坚持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毫不动摇,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一点跟有些学者提出要防止福利国家陷阱的现象相类似。中国现在就要防止福利国家陷阱的说法应该不是一个好命题。在福利国家中,福利支出为40%—45%左右,国家负担重,自然有其消极作用。在中国,民众福利方面支出大约是福利国家的1/3,或者说,国家承担的民众福利责任还不够。因此,还没有到预防福利陷阱的阶段,而是应该稳步加大福利投入。我们国家的社会工作也是如此状况,还没有专业化到位,怎可以不追求专精发展?
所以,中国社会工作必须坚持专业化,把专业功夫练好。一是坚持专业化理念不动摇,因为行动受理念指挥。二是理论要搞清楚,行动理念有了,还得要实践方法,不管本土的方法还是国际的方法,都要搞透,最好是融通。三是两个策略,一方面是“自强为首”的增能举措,社会工作的地位一定是自己打出来,在座很多人需要参与;另一方面是“促境美好”的宏观智慧,要推动“社会工作友好”的外在环境,把外部因素改善好。四是注重动态微调,做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行动研究。当然,社会工作教育要发挥关键角色,科学地指导别人怎么做,融通理论和实务。以上分析的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探讨如何在纵向上突破现在的状况。
第二,中国社会工作要横向融通。前文分析新文科建设,讲到理论,讲到融通,社会工作也应该如此。社会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现象,并非只能从一个学科或一个维度审视。如,老年人问题可以从社会学角度解读,也可以从医学、科技伦理、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来探索。有人说,社会工作要科学。其实科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工作方法的合理性;二是指“分科”之学,科就是专业,如血液外科、消化内科,从这个角度说,科学就是关于某专业的学说,不是“通学”。中国文化、中医学都讲“通学”,阴阳五行,整体思维;也就是说,认为相关领域是联动的。所以,发展社会工作不能只注重社会工作的自我增能,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要跟其他领域和其他行业链接、互动甚至融通,要超越社会工作自身的“一亩三分地”。这也是社会工作应有的胸怀和格局。横向融通包括五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社会工作要在社会领域内协同。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工作有利于民众幸福,社会工作要与其合作。任何行业都可以自得其乐,但会比较孤独,系统协同很重要。中国社会工作如没有跨出“一亩三分地”的气度,就必然发展有限。假如跟兄弟行业联动,就可能有50亩甚至更多土地。把蛋糕做大,自己才能更好成长和获益。所以,社会工作要在社会领域内协同。
第二个层面,社会领域要与其他领域互动。国家领域有民政救助、共青妇群团工作、思政工作等,这些系统都是从事利他助人行动的。市场领域内工商企业也做好事,有许多体现社会责任的积极行动。随着文明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企业生存发展就比较困难,因此工商企业的利他动机就会更积极。社会、国家和市场等三个场域要互动互鉴,实现场境系统的融通。这种做法与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境相通。
第三个层面,要把人和场境融通。在当代中国,我们不能只说国家要为个人做什么,社会要为个人做什么,企业要为个人做什么。这些都是他者对当事者的帮助,是不足够和不合理的,还要激发私人领域的主体功能,如邻里互助和家庭帮助。这就是说,社会工作要超越场境系统,助力人境系统的联动。中国未来的社会工作要超越社会工作现状,超越社会场域,超越场境系统,走向人境融通。之所以如此,可以从至少两个因素进行说明。一是任何行业包括服务行业都以促进民众幸福为最高目标,此目标无疑高于本行业的发展。二是服务对象乃至人民群众都注重目标追求,体现工具理性。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乃至广大民众也是如此思考的。不管什么途径、什么领域、什么主体提供的帮助,只要能疏解自身困境、满足自己需要就行。可见,工作对象体现工具理性,服务主体也有造福人民的最高伦理,因此社会工作就可以进行横向超越,进而走向整体融通。
第四个层面,要回归本真状态。刚才说到的各类社会服务,无论由哪类主体提供,都是来自他者的协助或帮助;或者说,人是被动地受助。那么,作为主体的个体人和群体人在自身面临困境时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几十年前,我们常听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说。此说在今日依然十分需要。如果“自力更生”较到位,慈善公益、志愿服务就用不着太多,志愿服务也不应该越多越好和无处不在。个人不首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自己潜能,而是尽量让志愿者帮助自己,显然不是伦理和行为的合理方向。所以,社会工作界要向民众倡导“自力更生”的行动文化,要呼吁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改变生活和人生。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昂首发展,才能发展更好。这一点说的是人的行为伦理,是“立地”之举。与此呼应,还应该推动“顶天”之事,即加强国家的民生责任承担。福利政策进而公共政策应该继续完善,体现“制度善行”。社会工作要推动“顶天立地”之事,天是国家,地是民众自身。这是我们应做的回归举措。这样,制度帮助、他者协助和个人自助就成为一个有机系统,可以发挥整体效应。这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要追求并应该致力实现的目标。
第五个层面,既然讲到融通与联动产业,就要领悟科技发展改变我们生活的现实。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客观事实,是一把双刃剑,要扬其所长,促进数字技术等高科技与社会工作的联动融通,打造数字社会工作。呼应前面说的要领悟新文科建设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大格局和大环境,要借此大势助力中国社会工作更好地发展。
当然,中国社会工作的多重超越,必须要培养出人才。要培养社会工作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实战高手,其中,大学社会工作学科教师的使命就极其重要。大学老师有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任务;对于社会工作老师,这两点还不够,还应该服务国家和民众,并进行优化宏观环境的倡导。在社会工作学科中,教师可以在前述四项任务中局部做强和单域专精。一个学校社会工作学科中四者融通的教师越多,比例越高,其学科实力一定越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应该打造一批各具特色、总体高质的人才,让社会工作在业界、学界、政界、商界等诸多领域都有影响力强大的领军人物。
以上是本人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中国社会工作多重超越的一些个人观点,不是很成熟,旨在激发大家的多维思考,激活大家的利他情怀,推动大家的专业行动,也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