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 “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以创新思维、前瞻眼光洞察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MSW教育中心以及《社会工作与管理》编辑部于2022年6月19日,在线上举办“新文科建设: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的前沿方向”会议。
长期以来,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通过“社区为本、行动研究、社会实验”等方式,一直坚持开展社会工作前沿研究、培养社会工作领袖人才以及推动国际社会工作发展。本次会议通过专家特邀演讲、论坛公开征稿等形式,邀请了14位学者、社会工作者、研究生,围绕“跨学科/ 专业干预”、“研究方法创新”、“专业能力模拟测试”和“专业教育改革”等四个前沿领域进行研究报告,同时有逾3 000人在线上参与学习。
以下,会议主办方特地辑录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马凤芝教授的《新文科建设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发言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讲话精神,对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提出两大任务:一是构建中国化的社会工作;二是加快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与实务。顾东辉教授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和专业超越》发言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概念,深刻地指出社会工作要继续坚持专业化的道路,并且对人工智能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进行展望。何雪松教授通过《建立社会工作的数据科学——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的发言,呼吁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社会工作学与数据科学相结合,从而给专业带来新的研究与实务视角。张和清教授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反思》发言提出,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要牢记社会工作的学科根本还是要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当中,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聚焦本土议题,生产本土化、实践性的知识。梁玉成教授的《数字化转型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思考》发言将大会的宏观议题聚焦到更具象化的建议上,例如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资料的数字化来筛选服务对象,从而提高干预能力,甚至实现人机交互。
于此,会议主办方倡议全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通过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共同推动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