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评估是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也是促进社会工作实务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社会工作评估也称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是评估活动的一种,是针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而进行的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1]5社会工作评估在西方已经有了很丰富的评估经验和成果,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尚处于发展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仍然不充分、不完善。社会工作评估综述类的文献较少,缺乏对以往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对社会工作的整体把握状况不够充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刘江、张闻达通过系统评价的文献综述,对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进路及相应内容进行了分析,梳理了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务实的政社关系、理论的开发与运用、评估类型及在评估中使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王海萍、许秀娴的研究虽对社会工作干预项目的评估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文献综述,但范围较小,且仅针对干预类项目评估提供方法指导。[3]谢琳璐、张斐的文献综述则只是对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研究进行的文献梳理。[4]因此,以上研究还不能全面掌握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阶段、发展动态以及研究重点领域。
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和分析社会工作评估领域研究的整体概况与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社会工作评估相关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搜索与筛选,通过CNKI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从宏观层面掌握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特征与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为把握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现状提供更宽阔的视角,进而促进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选择CNKI学术期刊库获取样本文献数据,使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功能,检索条件为“主题:社会工作*评估”。通过分析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社会工作评估相关的论文发现,国内社会工作评估最早的文章发表于2004年,故本文选取的时间节点是2004—2020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23日,共获得中文论文248篇。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减少研究误差,通过阅读题目与摘要,手动删除了期刊卷尾语、编辑寄语、资讯等无效文献,最终获得234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分析样本文献。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将样本文献运用CNKI文献统计功能进行分析,同时辅助以CiteSpace(5.7R2)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将234篇有效文献从CNKI导出,并导入CiteSpace(5.7R2)中进行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2004—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选择“TOP N”,阈值设定为每个时间片段选择前50个高频节点数据,节点类型为Keyword,对234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含义相同的进行合并。其次,将纳入的样本文献采用CNKI文献计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追溯并分析发展因素,结合文献研究法进行定性分析。①此外,还搜索了大量政策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定量数据,以期能够更全面、更宏观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评估的现状。
三、中国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进程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当前的研究进程与动态,更全面、更宏观地了解社会工作评估学科领域前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收集、梳理了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文献资料,结合文献统计数据分析,通过三个发展特征来呈现中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进程。
(一) 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推动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发展
本文通过纳入样本文献统计了社会工作评估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同时梳理了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对比了发文量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详见图1所示。我国国家层面先后有150多项政策法规对发展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包括25项社会工作专项政策和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本文提到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通过搜索关键词“社会工作”,以国务院及各部委网站公布的政策文献为来源,补充结合相关文献中出现的政策文件,进行滚雪球式的检索、阅读和筛选,共获得150条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去除行业标准与职业发展、考试与评定标准等共19项,最终共纳入分析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共131条,时间跨度从2004到2020年。
|
图 1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发文量与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对比 |
从图1可看到,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推动了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发文量是评价某一领域的学者关注度、投入度和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6]发文量的年际变化可直观反映社会工作评估的文献数量和分布情况,间接反映学者在不同时点对社会工作评估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总体来说,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15年社会工作评估类的政策出现后,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文献迅猛增长,说明学者的研究能够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政策的发展直接相关。这不仅因为社会工作是在福利制度框架内进行,而且因为政府常常是社会工作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1]34−35自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及政府陆续出台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相关的政策,尤其是社会工作的支持与引导政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规范,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将2004年以来我国支持和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进行了时间与内容分析,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详见表1。
| 表 1 支持和推动社会工作的重要政策文件② |
第一,顶层规划设计阶段(2004—2011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政策内容集中在从社会建设和管理视角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总体上搭建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框架和规划。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1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是中共中央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第一个专门文件,也是全国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一时期的政策从国家层面展开了社会工作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为后续社会工作进入不同领域奠定了基础。
第二,多领域共进阶段(2012—2016年)。这一阶段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支持社会工作进入不同领域,内容涉及社区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青少年事务、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社会救助、心理健康服务、禁毒社会工作、乡镇政府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机构、脱贫攻坚、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老人、乡村振兴、儿童福利等方面,2015—2018年连续四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社会工作。尤其是2012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成长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提出了指导和规划。因此,政策涵盖领域逐渐拓展和延伸,社会工作逐步参与到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和行业中。2015年民政部《关于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和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指出积极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前预防、灾中应急与灾后重建中的专业作用。2014年《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2014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意见》对机构管理制度与能力建设等提出了要求。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2016年出台了系列政策,包括民政事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以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以上政策分别从不同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参与给出了指导意见。
第三,规范化精准化发展阶段(2017—2020年)。这一阶段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迅速增加,专业标准进一步明确化,人才培养完善化,完成了第一个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实现了医疗社会工作纳入医院考核标准,把社会工作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指南逐渐明晰。2017年有《关于加强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18年有《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等意见和规划。2019年有养老服务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城乡社区治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等发展意见与规划。2020年社会工作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抗疫行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力量。同时,2020年在《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和作用。
(二) 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呈现阶段性与动态性
高被引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引领学术研究的发展,统计分析高被引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某一领域的知识基础、本质内容与学术发展。[6]高被引文献从统计学层面能够反映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学术发展动态和研究的关注点。本文统计了样本文献中高被引的社会工作评估研究论文前20篇,详见表2。经过分析,将社会工作评估研究概括为初始关注阶段(以西方的评估研究引介为主导)、拓展领域阶段(基于本土实务的评估研究)以及多元发展阶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表 2 社会工作评估领域高被引文献 |
初始关注阶段(2004—2011年):以西方的评估研究引介为主导。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工作评估研究。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缓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也较小,学术界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西方的评估知识与体系的引介方面。如库少雄对社会工作评估的单样本设计就是基于西方社会工作评估方法的引介,结合本土案例进行探索分析的一个尝试。[7]吴伟东基于欧美、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研究对我国大陆地区的社会工作评估层次深入模型进行了探索。[8]石丹理等基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研究对社会工作质性评估研究进行了回顾,为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给出了一些启示。[9]陈钟林等对社会工作评估的一般性架构和西方社会工作评估进行了探析,从评估的基本要点、理论基础和模式方面,讨论了西方评估模式在国内的可行性[10-11]。此外,也有学者直接开始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研究的探索,如陈成文、汪希通过对失业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是促进就业援助的重要手段。[12]以上各类研究和探索开启了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阶段。
拓展领域阶段(2012—2016年):基于本土实务的评估研究。自2011年以后,政府开始大规模购买服务,这一时期社会工作评估研究不再是引介国外评估理论与模型,而是基于国内对实务评估的需求展开的研究。这一时期社会工作评估逐渐拓展研究领域,社会工作评估方法、社会工作相关组织的评估[13]研究较多,如刘江对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的评估就基于本土个案的混合评估法进行研究和探索[14],李华伟基于个案的实务过程,分析基线评估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操作过程。[15]常春梅、徐选国对比国外经验,结合我国民办组织的研究情况对民办社会工作组织评估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文献回顾和梳理。[16]此外,关于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等的研究比较突出,比如对社区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17]医务社会工作、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评估等都是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工作相关政策领域的不断拓展,推进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
多元发展阶段(2017—2020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评估研究。这一阶段,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实务有了发展基础,政府购买服务也相对成熟,社会工作评估理论与模型也逐步完善。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文献量剧增,项目评估、社会组织党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多样,包括养老机构、危机家庭、癌症患者、老人等,实务也明确化、具体化,社会工作评估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此外,随着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扩展,服务领域的深入,评估也逐渐走向明确和具体化,在针对儿童、老年、机构等的社会工作评估中形成了一些区域化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张洪英、赵万林基于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的访谈开展中国社会工作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18],姚进忠基于厦门市社会工作评估实践的调研,通过当前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参考方案。[19]此类都是在本土实务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丰富了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内容。
(三) 社会工作评估研究领域从单一到多元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内容和领域在逐步扩展。从量化的角度分析,运行CiteSpace后得到社会工作评估领域共384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揭示了众多研究者在社会工作评估中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相关理论和实务领域。
社会工作评估主题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尚未形成研究规模。从关键词时区图谱看,2008年以前,相关研究多以社会工作评估为主题,研究相对狭窄,限制了多样性研究热点的出现,如图2。2008年以后,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内容逐渐丰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从关键词知识图谱也可看出,社会工作评估研究主题从社会工作评估,扩展至包含项目评估、绩效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等主题,详见图3。
|
图 2 社会工作评估关键词时区图谱 |
|
图 3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关键词知识图谱 |
但是,即便研究的主题和热点走向多样性,社会工作评估领域仍尚未出现规模较大的研究热点。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评估研究还处于扩展性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固定且规模较大的研究热点。同时,评估领域虽有不同的模块和领域,但不同主题和领域相对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性和完整性,说明社会工作评估仍未形成一套权威的评估体系和指标。
四、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思考通过前文的分析可发现,过去十多年,随着社会工作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实务的完善等因素,社会工作评估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逐步扩大、深化,研究成果总量呈现上升趋势。然而,社会工作评估研究仍受限于评估政策不平衡、评估研究不充分、实务评估研究相对匮乏、评估研究没有理论热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发展,需要将问题转化为发展动力,整合不足因素成为推进社会工作评估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手段。
(一) 重视社会工作评估政策与评估研究
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推动了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发展,但进一步分析社会工作评估政策可发现,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相关政策集中在国家层面,评估政策的内容、数量和区域呈现不平衡。具体来说,针对各地区的评估政策偏少,政策发展不充分、不完善,评估政策的具体化、明晰化仍有待发展和提升。政策的不平衡也限制了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发展空间,导致了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分散化与狭窄性。
第一,社会工作评估政策不平衡。自2011年3月1日起,东莞市开始实施《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对当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进行了规范与管理,主要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合同的履行情况、服务项目目标达成度、社会效益、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该政策试行2年。2015年《民政部关于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此之后,各地纷纷探索适合本地的评估和管理政策。比如,2017年《厦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操作规程》③明确了项目监督评估程序、项目评估经费等内容,对厦门市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2018年《福建省社会工作服务评估体系实施办法(试行)》③明确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效果评估办法,详细出台了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但是,从政策发布的地区和区域来看,社会工作评估政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与社会工作评估政策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各个地区的评估政策尚处在探索阶段,部分评估政策仍处于试运行阶段,政策实施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政策效果无法凸显。因此,在加强东部地区社会工作评估政策发展的同时,推动发展和完善中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也是未来需要强化的领域。
第二,社会工作评估研究不充分。前文通过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与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推动了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然而,对样本文献中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发文量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发现,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发展不充分,具体体现在高频发文期刊分布窄、高频发文机构分散等方面。
从高频发文期刊分布来看,《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排名前2位,分别发文17篇、7篇,其他期刊发文基本维持在1~2篇,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发文量较其他期刊集中,详见表3所示。发文前3位的高频机构分别是南开大学9篇,复旦大学8篇,沈阳化工大学6篇。高频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一致。但是,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核心期刊发文量也较少,需要学术界投入更多的研究和关注。高质量研究成果的研究机构偏少,且研究机构分散,尚未形成研究规模。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发展。
| 表 3 高频发文期刊与高频发文机构 |
(二) 强化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研究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和职业,提供的是一套科学的助人行为。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如何体现其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工作评估可进行科学的考量。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为保证高质量的服务,公共的和私人的出资人将坚持结果导向的工作绩效,实务评估是一种专业的需要。[20]当前社会工作实务界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评价较低或服务过程评价过低,一方面是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工作者专业技能不高,另一方面也与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和系统有一定的关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我国政府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评估也逐步得到发展,但评估领域涉及内容较多,且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尚未形成完善的、标准化的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无法对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等进行科学化、分类化的评估,且机构之间、行业之间评估标准不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体质量。
刘芳、吴世友等认为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评估主要有需求评估、过程评估、效果评估以及成果—收益评估。但我国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相关讨论的文献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对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估的讨论上。[21]从我国现有的研究来看,已有的与实务相关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或对社会工作机构相关的评估,比如,赵芳、傅鹂鸣对上海社区戒毒社会工作分类评估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22]姚进忠基于厦门市社会工作评估实践的调研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社会工作评估机制[19];肖萍基于13个项目的支持性监测评估,探索了女性就业援助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23]因此,学术界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相对匮乏,已有的研究也存在评估与实务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评估体系,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评估实务的发展,推进实务与研究结合,提高实务的科学化水平,进而强化实务评估研究。
(三) 深化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热点理论的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评估研究没有形成热点理论。分析发现,虽已有研究也涉及相关理论研究,如陈钟林、吴伟东认为社会工作评估一般以特定的实务理论作为其实施的参考框架,理论架构不但为系统培训和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遵循的框架,而且为实务经验的累积并理论化提供条理清晰的路径。[10]何国良、陈沃聪通过支持危机家庭计划探讨了实验研究评估社会工作干预中的“批判实在论”理论的运用。[24]但是从关键词知识图谱、关键词时区图谱来看,社会工作评估理论没有形成热点理论。常春梅、徐选国在对民办社会工作组织评估的研究中也指出过去的研究缺乏对民办社会工作组织评估理论基础的探索。[16]徐道稳、唐达婷虽在责信理论视角下,运用Johnston和Romzek管理责信、专业责信、法律责信和公共责信四个分类对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但该研究是用理论分析问题,没有发展理论。[25]刘江、张闻达也认为社会工作评估中对理论的要求被普遍掩盖。国外研究者提出实施理论和项目理论两种评估涉及的理论。[2]根据理论与实务的内在逻辑,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的理论分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其中“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抽象的背景式假设,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主要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26]社工评估理论的研究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评估实务。但整体来说,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理论的研究受到社会工作实务性较强理念的影响,发展仍需更加深入,在发展本土化评估的过程中,需加强社会工作评估理论的研究。
五、研究趋势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在我国社会工作起步和发展较晚的背景下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基于宏观视角的分析,为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现状提供了方向,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政策与发文量的对比分析发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是推动社会工作评估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当前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呈现阶段性与动态性,这与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发展一致。通过关键词知识图谱与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可见,我国社会工作评估领域与主题逐渐多元化。究其原因,仍需追溯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通过对政策内容的深入分析可发现,社会工作介入的领域逐渐丰富和完善,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评估内容走向精细化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内容和主题丰富的重要因素。社会工作是当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偿社会变迁损失、修正市场失效、追求社会公平和改善人类福利状态的重要社会机制与制度安排。[27]前文的研究分析也提到,我国社会工作评估主要从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社会工作评估三个研究路径进行延伸。此外,我国社会工作服务主要由政府购买的特征也决定了社会工作对政府的依赖性。
本文认为,社会政策的发展仍将是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工作评估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推动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发展是路径之一。潘屹认为,社会工作具体承担了社会政策的执行,[28]社会政策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政策领域的辐射与拓展,社会工作评估研究内容与主题多样化也是必然趋势。但是,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的不平衡,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评估政策不平衡与研究不充分、评估实务相对匮乏、评估理论尚未形成热点等问题,对社会工作评估新扩展和发展的领域仍不深入,尚未形成研究规模。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热点不突出,研究趋势比较模糊。期待未来的研究可在评估理论、伦理和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等领域有更多的突破,并增强实证研究,不断推进社会工作评估和社会工作实务的结合,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其次,CiteSpace主要用来发现热点、前沿与知识基础,分析共被引、共现与合作网络。前文通过关键词时区图谱以及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看出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社会工作评估呈现较大节点,但本文检索的主题是“社会工作*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点的呈现。因此,除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评估之外,需求评估与绩效评估是两个较大的节点。高频关键词反映该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心性反映该热点的重要性。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一般认为,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根据CiteSpace中心性大于等于0.1是关键节点[29],本文统计了中心性排在前3名的需求评估(0.2)、绩效评估(0.15)、项目评估(0.13)。由此,本文认为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主要从需求评估、绩效评估这两个研究路径进行延伸。然而,由于纳入样本容量的限制,图谱运行容易引发一些判断偏差,不能更清晰地判断其延伸性。未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评估研究会更加丰富,从不同视角进行多样化的分析,也可进一步增强解释力,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路径也将会进一步明晰。
最后,本研究仅检索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对国内其他数据库的文献没有纳入研究,这可能会因为缺少相关文献资料而影响最后的结论信度。由于CiteSpace软件分析的是文献计量的特定信息,而不是针对全文的分析,因此在绘制可视化图谱时可能有遗漏的细节,另外,本研究只对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缺少与国外的对比研究,这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意见及南京理工大学刘江博士对本文的指导,文责自负。)
注释
① CNKI期刊数据中社会工作评估的核心期刊文献较少,故在定性分析中也参考了一些普通期刊的论文。
② 本文所列政策文本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网等官方公布政策,限于政策文本篇数,文本仅列出了部分重要政策。
③④ 笔者调研所得资料。
| [1] |
顾东辉. 社会工作评估[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 [2] |
刘江, 张闻达. 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四种进路——基于我国中文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50-63, 100. DOI:10.3969/j.issn.1008-7672.2020.04.006 |
| [3] |
王海萍, 许秀娴. 我国社会工作干预项目评估流程与方法回顾[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5): 15-20.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8.05.002 |
| [4] |
谢琳璐, 张斐.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2): 14-17. |
| [5] |
魏爽. 近十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回顾与反思——基于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的文献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47-53. |
| [6] |
向运华, 王晓慧. 国内老年健康的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20-27, 48. |
| [7] |
库少雄. 社会工作评估——单样本设计[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6-9. DOI:10.3969/j.issn.1008-2689.2004.03.002 |
| [8] |
吴伟东. 社会工作评估——层次深入模型[J]. 社会, 2004(10): 42-45. DOI:10.3969/j.issn.1004-8804.2004.10.013 |
| [9] |
石丹理, 韩晓燕, 邓敏如. 社会工作质性评估研究的回顾(1990−2003)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J]. 社会, 2005(3): 70-100. |
| [10] | |
| [11] |
陈钟林, 吴伟东. 社会工作评估: 一般性架构[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5(2): 1-2, 60. |
| [12] |
陈成文, 汪希. 社会工作与就业援助: 一项评估研究——以失业人员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6): 76-81. DOI:10.3969/j.issn.1000-2529.2010.06.016 |
| [13] |
宋跃飞. 社会工作机构评估制度建构问题研究——基于绩效评估的视角[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10(1): 30-33. |
| [14] |
刘江. 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 基于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混合评估法[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 36-43, 83. DOI:10.3969/j.issn.1008-7672.2016.06.005 |
| [15] |
李华伟. 基线评估法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应用[J]. 社会工作, 2012(6): 59-61.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2.06.014 |
| [16] |
常春梅, 徐选国. 民办社会工作组织评估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策略[J]. 社会工作, 2012(5): 4-7.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2.05.001 |
| [17] |
邹凯, 张华, 苏鹏.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社区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 173-179. DOI:10.3969/j.issn.1004-1710.2008.02.010 |
| [18] |
张洪英, 赵万林.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评估体系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6): 15-25.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9.06.002 |
| [19] |
姚进忠. 项目导向: 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优化研究——基于厦门实践的调查与剖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18-29. |
| [20] |
Marlene G. Cooper. 临床社会工作实务——一种整合的方法[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4.
|
| [21] |
刘芳, 吴世友, MARK W FRASER. 案主满意度评估: 一种有效的社会工作实务评估方法[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28-35. DOI:10.3969/j.issn.1008-7672.2013.04.004 |
| [22] |
赵芳, 傅鹂鸣. 社区戒毒社会工作分类评估研究——以上海戒毒社会工作实践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6): 40-47.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9.06.005 |
| [23] |
肖萍. 女性就业援助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基于13个项目的监测评估[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2): 19-28. |
| [24] |
何国良, 陈沃聪. 社会工作介入危机家庭成效评估的实践研究[J]. 社会工作, 2020(4): 3-19, 109.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20.04.001 |
| [25] |
徐道稳, 唐达婷. 责信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研究——以S市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4): 28-36.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20.04.004 |
| [26] |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2.
|
| [27] |
刘继同.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状况与社会福利政策处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104-108. |
| [28] |
潘屹. 西方福利国家的普遍主义整合及中国福利元素——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再结构的原则和基础[J]. 社会福利 (理论版), 2012(1): 16-21. |
| [29] |
王薇, 鲍彦.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外语研究, 2020(5): 52-59. |
2021, Vol.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