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Vol. 21Issue (1): 64-72.
0

引用本文 

顾江霞.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战略规划的“三重逻辑”辨析——以广州和佛山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1, 21(1): 64-72.
GU Jiangxia. Analysis of the “Triple Logic” of Strategic Planning of Social Work Service Projects: Based on Social Servic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and Foshan[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1, 21(1): 64-72.

作者简介

顾江霞(1976— ),女,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06-28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战略规划的“三重逻辑”辨析——以广州和佛山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为例
顾江霞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510320
摘要: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试图通过集成项目各要素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故项目战略规划的议题随之出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逻辑体现为项目管理逻辑、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和社会工作研究逻辑。项目管理逻辑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基于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规律性推进项目发展的逻辑;社会工作服务逻辑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服务者基于服务对象需求的评估而开展的有明确目标的服务推进逻辑;社会工作研究逻辑则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从抽象认知到具体实践再到抽象认知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逻辑。对广州和佛山3个项目的分析发现,项目团队在“三重逻辑”推进能力上的不均衡,以及实践情境的复杂性,因此,在实践中“三重逻辑”较少做到同步发展。地方政府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以运用“三重逻辑”框架,厘清项目发展方向,提高项目战略规划能力,加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能力,稳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关键词: 服务项目    战略规划    项目管理    社会服务    社会研究    
Analysis of the “Triple Logic” of Strategic Planning of Social Work Service Projects: Based on Social Servic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and Foshan
GU Jiang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project tries to use the el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project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ject objectives, and the issue of project strategic planning arises accordingly. The logic of social work service project is embodied in the logic of project management, social service and social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logic is the logic of promoting project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regularity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ject life cy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social service logic is the logic of service promotion with clear goals carried out by the service provider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eds of the service object. Social research logic is a proces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from abstract cognition to concrete practice and then to abstract cog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 Based on social servic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and Foshan,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project team's ability to advance “triple logic” and the complexity of practice situation, “triple logic” seldom develops synchronously in practice. Local governments and social work service agencies can use the “triple logic” framework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oject, improve the strategic planning capacity of the project,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nd steadily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services.
Key words: social work service programs    strategic planning    project management    social service    social studies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人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各种新兴的服务应运而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近年推出了不少政策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包括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和扶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岗位开发、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等,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为例,截至2019年,累计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9.6万人。[1]与前十年(2008至2018年)相比,社会工作服务越来越普及,同时快速的专业发展和较高的社会期望也对社会工作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期的社会工作服务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主要目标,教育界和实务界倡导“嵌入式”发展路径。[2]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在整合到社会治理制度框架的同时,也遇到新问题,比如服务出现行政化、零碎化、短期性、内卷化、成效相对有限等问题。[3-6]那么,社会工作服务要如何回应服务系统化、中长期性、跨界合作、成效导向等新的发展要求呢?笔者认为社会工作服务战略规划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在相当有限的服务资源约束下,社会工作服务推进路径整体上比较模糊。比如,一个街道办事处辖内一般有十几个社区,一个社区的人口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团队经费和工作人员相当有限,项目团队往往囿于完成具体的任务指标,而较少顾及到服务整体布局及策略、对地方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而且,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所处的地方经济社会环境来看,不同地方的社会历史传统、社会资源、文化特质、城市化水平、辖内不同层级的政府经济自主性及关注点等因素也不尽相同。那么,当前社会工作服务推进策略有哪些类型?决策者应该如何构建项目战略规划框架呢?

二、文献综述

已有社会工作服务战略规划较多是单一思维,即从一般化的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考虑服务机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及资源分配等问题,缺乏因应社会工作服务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力来考虑项目规划,故本文将战略规划从“一维”(项目管理)扩展到“三维”(项目管理、服务特点、实践研究),以此丰富社会工作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从每个维度内在的特点出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战略规划可发展出“三重逻辑”,即项目管理逻辑、服务逻辑、研究逻辑。

(一) 项目管理逻辑:从对“项目制”的批判到项目管理思维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治理道路,创新治理理念,改革原有的治理方式,并尝试引入、改造及发展多样化的政府治理工具,诸如承包制、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7-8]其中,政府通过服务采购,把社会福利服务外包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随之兴起。[9-12]现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大多采取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形式开展。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构成来说,在纵向上,表现为项目发展历程,包括项目形成、发包、过程监测、结项验收等一系列环节;在横向上,表现为项目各要素的集合,包括服务范围界定、目标人群定位、服务内容及成效要求、人力资源配备、财务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等。[13]由此可见,社会工作服务体现了当下时兴的“项目治国”的特点。

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以项目化的方式来动员多种资源和集成各要素来实现项目服务目标。不可否认,项目制拓展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制本身的限制,社会工作服务呈现出短期化、周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比如,项目团队获得项目后,项目管理的重点一般放在既定的项目合同履行,而对项目发展整体布局缺乏考虑,尤其是项目战略规划有待加强。长远来说,社会工作从业者需要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全局性的服务发展思维,主动寻找甚至创造机会,推动战略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服务协作同盟发展,以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二) 社会工作服务逻辑:从需求导向的服务输送到成效导向的服务评估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主要以关怀弱势者和能力发展为目标,涉及的利害关系人及其动机较为复杂,较之于其他服务行业,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品质更难测量。[14]而且,社会工作在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各界对其服务成效的质疑。社会工作管理风格随之发生变化,从强调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发展到更具实用主义特征的管理主义,即从“情怀”到“管控”的变化。相对于早先对需求的强调,现时服务成效导向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按照社会工作服务逻辑,成效目标被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分别是知识掌握、行为改善及其带来的积极后果。显然,成效目标的对象是服务使用者,但服务使用者是不确定的、易变的,而且社会工作服务成效的因果链条更加复杂,即研究者往往很难确定究竟是何因素导致结果发生。管理主义者发现,相对于服务使用者,服务提供者则是确切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工作管理的重点就转移到服务提供者,即加强对供给侧的管控。因此,社会工作服务逻辑表现为侧重供给侧品质的成效评估的逻辑。

(三) 社会工作研究逻辑:从多种研究范式之争到证据为本的服务实践

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生产及实践应用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提供了实践研究的一种途径。对当下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来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者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以提高实践反思能力和知识生产水平。首先,从方法论层次来看,社会工作研究存在多种研究范式之争。Brian Corby指出社会工作研究存在客观主义、建构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不同范式的争论。[15]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其次,从社会工作项目具体的研究内容来说,包括服务对象、特定社会问题、不同服务场所、社会服务干预技术等方面。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从不同的视角看,有着不同的运作逻辑,回应的是不同的问题,详见表1。具体来说,项目管理逻辑回应的是公共部门及非营利部门的组织效率问题,主要是迫于政府问责及社会问责的压力;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回应的是服务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有关诸如服务必要性、有效性等服务质量问题;社会工作研究逻辑回应的是社会工作知识生产的问题,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工作服务研究扩展对社会的认知。那么,这“三重逻辑”在社会工作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能否整合起来?如何整合?整合的后果是什么?

表 1 “三重逻辑”内容及对比
三、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案例比较研究法,分别选取广州市街道级社会工作站(原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佛山市D区镇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和佛山市N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这3个案例。笔者于2017—2019年期间,通过实地走访、参与观察、项目咨询、督导或评估等来了解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布局和服务资源投放的差异,从中了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导向和战略规划的现状。

在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后,文章尝试进一步解析“三重逻辑”各自的特点;然后分析“三重逻辑”是否同步发展,并观察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服务推进的影响;最后,综合“三重逻辑”来发展项目战略规划思维,以期加强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协作,推动地方社会治理创新联盟的发展。

(一) 案例1:广州市街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综合服务项目)

现在广州市街道级别的社会工作服务站,起源于2008年广州市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在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协调下,广州市政府领导考察了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地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后,在原有社会工作专项服务试点基础上,于2008—2009年在20个街道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后改名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家综以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方式运营管理,每个试点的购买费用为每年200万元,资助周期为3年,要求配备20名工作人员,其中社会工作人员不少于9人,为辖内老人、青少年儿童、家庭、残疾人等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广州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中心运营管理、各服务领域专业服务标准、评估方法等,以引导和规范家综发展。2010年后开始全市推广,并于2019年陆续更名为社会工作服务站,采购资金扩大到每年240万元,资助周期调整为5年。近年来更新及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更新了评估指标体系,出台了《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当前的评估指标体系更为强调困难群体的兜底服务,包括困境老人、儿童、家庭、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服务。

(二) 案例2:佛山市D区街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项目)

D区街镇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借鉴了广州、东莞、深圳、惠州等地社会工作服务站点的发展模式,但又不同于这些地区的服务推进方式。东莞、深圳、惠州以社区为单位,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人员规模在5人左右,政府采购服务资金大约为30—50万元,鼓励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吸引社会资源。D区街镇借鉴广州模式,在街镇一级设立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站点,但对驻村居工作提出要求,比如有的街镇要求“一村居派驻一社会工作者”,有的街镇则不作要求。

此外,D区街镇其他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发展很快,比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残疾人服务项目等专项服务的发展。社会福利服务项目资金来源多样化,包括各类公益创投或社会创新基金、村或经济社发起的社会福利基金、以资助人命名的各类社会捐赠资金等。

(三) 案例3:佛山市N区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专项服务项目)

2005年以来,佛山市N区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与广州地区高校及佛山本地社会工作机构合作,陆续开展志愿服务、妇儿服务、困境儿童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工作专项服务项目,并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或福利事业单位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直接招考录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或委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派驻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持续发展,如设立区级及各街镇社会工作委员会或社会工作局,有的区级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社会工作枢纽组织(如行业协会、社会工作服务联合会等)开展各类社会创新项目大赛等。后来区职能部门改革,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合并到区政法委员会。

N区自2012年起设立社会建设创新奖励资金,资助各类社会主体(包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村委会或社区公共资源中心、参与社区治理的企业等)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每年资助总额大约为500万元。截至2019年,总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奖励项目180余个。项目范围并不局限于社会福利服务领域,而是扩大到基层社会治理,包括新型社会动员类、乡村振兴类等领域的综合治理。由区政法委负责统筹管理。每一期所有项目资助周期均为一年。2019年的资助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探索性项目,资助额度在10—20万元;另一类为成效性项目,主要是对已有的服务项目进行经验提炼或研究的项目,资助额度为3—5万元。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上述案例来看,如果探索性的社会服务项目社会成效尚可,即项目获得地方主政者和群众的认可,则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可持续资助的项目。比较常见的是资助方在一个项目服务周期结束后继续资助同类服务项目,或者连续几届举办同类服务项目竞选活动。不过,从整体上来说,上述案例中社会工作项目资助周期在1—5年之间,项目团队易出现短期化行为,较少机会考虑更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这也说明,政府部门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较常借用将创新事项采取项目打包的方式绕过既定的科层体系限制,带动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来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以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这体现了“增量”改革的特征。

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历程来看,不同地方由于其社会历史传统、社会资源、文化特质、城市化水平、辖内不同层级的政府经济自主性及权限大小等因素影响,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推动主体、目标及发展路径各有不同,“三重逻辑”的现时发展层次也不尽相同(详见表2)。

表 2 不同地区社会工作项目发展策略对比

(一)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标:社会福利专业化发展还是社会治理能力提高

从项目目标来看,现时社会工作服务总体目标基本上是为辖区内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及提升自助及互助能力,提高区域社会福利水平。案例1和案例2均是综合服务项目,即涵盖了各类社群,前期主要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提高地方社会福利专业化水平,近年来,开始加入社区公共问题治理服务内容。而案例3则直接以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动员和整合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从项目管理逻辑来考虑,项目外部环境不同,比如项目合同所关联的项目发包方和承接方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上述3个案例均来自于珠三角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很快,社会福利发展需求明显。案例1所在地为省会城市,有其自身的街居管理体制和社区文化传统,项目资助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但具体监督则由街道办事处执行,因此项目资助方、监督方、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服务目标、方式及内容弹性相对较小,比如其目标注重对困境人群(尤其是传统民政对象)的社会保障。案例2和案例3所在地区村镇经济发达,镇以及村居有自身的经济来源,而且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号称是专业服务,因此镇村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管理大多是一种探索性的态度,管理相对宽松,服务目标、方式及内容弹性相对较大。

以案例3为例,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推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整合多个主体的力量,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机制,对政府系统内部进行革新,以提高地方社会治理能力。N区政法委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当地社会工作枢纽组织联合组成工作小组,同时整合第三方评估的力量,全程跟进项目实施,包括项目立项、过程监测及结项评估等具体工作。在此过程中,统筹部门工作人员一方面通过项目跟进推动政府系统内部治理观念更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施培育社会工作机构和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探索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途径。

(二) 社会工作项目服务拓展:如何做到从“点”到“线”再到“面”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从无到有,从一个基础服务点发展到多个服务点再到覆盖整个服务辖区,从一项具体的服务开展到一系列服务计划的发展再到整个地区社会服务水平推进,这十几年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但是,若从服务项目战略规划的角度来考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从被动到主动,从内卷到外拓,仍需要地方主管部门及社会工作者在谋求生存之外,考虑更为坚定的为民谋福理念,以及更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更为妥当的策略,并加以实践。

1. 服务地理空间拓展:集中在街镇服务还是派驻到村居服务

在服务空间布局上,早期承办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机构一般都在街道或镇设立服务场所,从街镇所在的社区开始服务,然后再辐射到服务辖区内相对边缘的社区或村。也就是说,服务辖区内服务资源投放不均衡,比如对于离社会工作站点较远的居民来说,服务便利性及可及性比较差。

在案例1中,有的街道分片区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或开发社区级别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倡社会工作站依托社区居委会或者借助社区星光之家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在案例2中,D区内不同镇街对社会工作具体的办公地点要求不同,有的镇要求“一村居一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一周五天驻村服务;有的镇则不要求社会工作者提供驻村服务,但社会工作项目团队一般会为每个社区安排一名联络员负责沟通协调工作。D区社会工作项目大多利用村居旧的或新建的公共空间创建社会工作办公空间,比如利用村里废弃的幼儿园、小学,或在现有的幸福院、敬老院、残疾人活动康复基地、文体活动场地、公园、祠堂等场地,设立社会工作办公场所。

由此可见,服务地理空间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工作服务如何落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工作若要扎根,要融入甚至革新原有的地方社会治理格局,即社会工作服务能否做到“落地生根”,仍需不懈努力。

2. 服务内容发展:搭建基础服务平台还是深耕特定社群服务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团队大多无暇顾及所在地区专业服务的长远发展,当下能够保障把既定的合同服务完成即可。从“三重逻辑”来看,如果项目缺乏服务更长远的发展,以及缺乏对服务社群更深入的研究,则会导致服务表面化、碎片化、短期化。这就需要项目团队根据内外部环境来考虑项目服务发展方向及策略,包括服务人群的聚焦、服务内容的专业化推进程度和服务拓展的可能性。

以案例1和案例2中社会工作综合服务项目来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定位、功能和发展机遇不同,比如项目可以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群的服务资源平台,也可以是一个专注于协助某类社会群体的直接服务供给,也可以是两种功能均有。倘若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发展方向不清晰,那么服务专业推进就会遇到重重困难。

案例1中,因早期评估指标体系中强调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手法的应用,以及关注各领域服务人群的服务产出量和服务质量,故社会工作站陷入各项具体的服务活动中,而对整体服务方向、目标定位及服务规划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后来评估指标体系中逐渐增加社区专案等社区整体性服务目标设计,强调对特定困难人群的关怀及帮扶等,社会工作站的服务从相对零散的各领域服务转变为社区发展取向的整合性服务,从覆盖所有人群的服务到重点关注困境人群的服务。

案例2中,D区在“一村居一社会工作者”模式中,村居社会工作人才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兼顾到所有的服务对象,且高度依赖社会工作者个人能力,很难发挥项目团队的集中力量。因此,出现社会工作联片发展的模式,即各社区联合起来,了解当地共同需要或相对突出的社会问题,成立地区或片区服务中心,收窄服务覆盖人群范围,选择某类特定社群开展专业服务。比如,对于亲子教育及儿童成长需求比较突出的地区,邻近的几个社区联合,成立一间儿童发展地区资源中心或亲子家庭俱乐部;有的地区长者比例较高,则几个社区联合起来成立一间长者综合服务中心,为辖内长者提供文体康乐、义工发展、老年大学、社区探访等服务。

案例3则有很明显的从“点”到“面”的发展特征。首先,从单个项目来看,项目资助时间短;但每年均举办同类主题的项目资助,单个项目可以在不同资助周期内持续推进,并通过经验交流和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参与者的眼界和能力。其次,项目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比如项目资助方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村委会或居委会、镇工业园管理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以联合主体的名义来申请和实施项目。但是,N区有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项目资助,不同的资助主体在区域社会工作服务整体发展规划及策略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合作,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同一个服务项目向不同的资助主体重复竞投的现象。

五、讨论

通常来说,项目战略规划起始于项目陷入某种困境,尤其是项目所依托的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失调,或者项目发展出现困顿。如果运用“三重逻辑”来考虑服务整体框架及服务战略规划,那么可以协助社会工作发展适合本地社会工作站点的服务方案,并明了社会工作站点的整体服务方向,且通过阶段性成效目标设置来评估自己在特定时间节点的工作成效。

(一) “三重逻辑”各自的运作特点

1. 项目管理逻辑:项目服务品牌发展和项目生命周期重整

以案例1来说,该地区社会工作站虽然已发展了10年,积累了不少服务经验,与地方政府有良好的合作空间,也打下了一定的社区群众基础,扩大了社会福利供给水平,但是也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在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更换快、群体被动参与较为常见、服务深度较难推进、不同承办机构在不同街镇承办的同类社会工作点站服务同质化明显、服务目标相对宏大和宽泛、站点服务对地区发展的整体影响仍非常有限等。以其中一个站点的整体运营计划来说,该站点基本上有整体目标、服务产出量达标要求及相应的各领域服务计划,但缺乏对整体服务发展前景的思考,而且阶段性服务成效目标不明确或难以衡量,这就使得社会工作服务很容易陷入碎片化和短期化,在服务中逐渐迷失方向。

此外,项目团队运用项目管理逻辑来重新调整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工作任务。因项目周期是3—5年,社会工作站点服务期满可能会更换项目承办机构。对于新的服务机构来说,在新的服务周期内开展的是全新的服务,但社区群众的需求是持续发展的,故需要了解项目原有的服务情况及如何接续服务,评估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来决定新的项目周期内新的战略规划。

2. 社会工作服务逻辑:社会工作发展与社区居民关系,设计系列服务方案

以案例1综合服务发展来说,项目团队运用社会工作服务逻辑来发展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设计内在有关联的一系列服务方案。在社会工作站整体服务目标之下,家庭、青少年、长者、义工等服务领域发展自身的服务目标及阶段性成效目标,但不同领域又通过在地化互相交叉的服务而相互关联,以此增强服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义工发展为例,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亲子义工队探访社区长者,有兴趣的居民成立社区口述史小组等,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增加社区的社会资本。

再如,案例2中D区有1个镇社区综合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由1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采取“一村居一社会工作者”或几个社区联片的方式开展服务,服务模式历经3个阶段,分别是以特定人群的基础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社区治理这3个阶段。从社会工作服务逻辑来看,在服务模式转变及服务介入方向发生改变时,除了顺应环境变化外,项目团队及其所依托的社会工作机构需要慎重考虑新的服务周期内项目发展愿景、目标、训令,并适当调整原有的战略规划,以免出现“两头落空”的结局,即项目团队一方面失去原有的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新的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又没有培养起来。无论是在原有一线服务基础上开展服务项目,还是开展全新的服务项目,项目团队都应通过自身的力量或借助外力,运用社会实验、行动研究等方法对本地社会服务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以评估新的战略规划成效。

3. 社会工作研究逻辑:加深对本地社群的了解,寻找最佳实践

项目团队运用社会研究逻辑来加深对本地社群的了解,寻找同类服务的最佳实践做法或服务典范。比如,随着服务的推进,逐渐加深对当地社群文化传统的了解,对专业服务手法在本土是否适用有更切身的体验,对社群的需求和特定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或者重构相关知识等,以此丰富和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视野。简言之,通过整合“三重逻辑”来思考项目战略规划,澄清战略基本层次的内容及明确相互之间的关联。

(二) “三重逻辑”的同步性与不一致性

项目管理逻辑关注在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的管理任务,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关注与服务对象关系发展,社会工作研究逻辑则关注知识的生产、运用及反思,“三重逻辑”关注点不同。理想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三重逻辑”的时间线上,最好保持同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三重逻辑”的不一致性。

1. “三重逻辑”的同步性

具体来说,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三重逻辑”各自不断向前发展,但相互之间最好保持同步,以互相支撑。

(1) 项目立项期内“三重逻辑”的发展。在项目立项期,项目管理逻辑要求澄清项目范围、明确项目需求及任务要求、初步了解目标人群等;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同样要求项目团队要认识服务环境,初步了解服务对象需求;社会工作研究逻辑则可以在项目实施的区域开展特定服务对象需求调研或社会问题研究,作为基线调查或者专业服务介入前的前测资料,为后续服务方案设计及未来服务成效评估打下基础。此阶段的“三重逻辑”的任务是一致的,即利用社会工作研究逻辑来丰富项目管理逻辑的内容,以此展开社会工作服务逻辑。

(2) 项目发展期内“三重逻辑”的发展。在项目发展期,项目管理逻辑关注项目管理各要素发展,比如团队组建及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等内容,还有项目各项内容实施的具体时间进度管理、项目财务管理等;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则关注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以及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社会工作研究逻辑则表现为通过服务而对所关注的人群的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对相关的社会服务干预手段有更为切身的体验和反思。可见,“三重逻辑”是相互促进的,可以在整体上推进服务实践及认知的深入发展。

(3) 项目成熟期内“三重逻辑”的发展。在项目成熟期,理想的情况是项目的“三重逻辑”均发展到相对稳定的状态。项目管理各要素相互支持,均衡发展;恒常服务建立,适宜本土的社会服务模式逐渐显现;累积的社会服务资料及经验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即使项目发展遇到挫折,这些经验也可以为以后同类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项目结束期,如果项目顺利的话,“三重逻辑”均可以相对完美地展现,表现为项目预期目标实现,项目内外环境顺畅,社会服务成效明显,据此项目实践所提炼的社会研究成果丰富。即使项目不顺利,项目“三重逻辑”也渡过了一个循环周期。

2. “三重逻辑”的不一致性

与上述“三重逻辑”的同步性或相互一致性相比,现实中更为常见的是“三重逻辑”在不同的项目阶段是交错的或不同步的。

(1) 项目管理逻辑与社会工作服务逻辑的不一致。项目管理逻辑要求在项目立项阶段就要明确项目范围和项目目标人群,但因新兴的社会工作服务很有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项目范围,对于项目目标人群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服务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问题时,比如遇到项目范围扩大或目标人群泛化,甚至影响到服务正常开展时,项目团队才不得不回过头来考虑项目范围和目标人群的界定。

在案例1的项目立项阶段,项目总体目标相对宽泛,服务人群也比较宽泛,服务范围弹性也较大,而且基层政府与社会工作站的职能有交叉的地方,组织边界相对模糊。随着服务发展,有些原本属于基层政府的行政工作很有可能进入社会工作站服务范围来,容易导致站点不堪重负。而且,因社会工作站提供的是不同人群的综合服务,辖区内所有的有需求的居民都是其服务对象。在早期项目设计中,项目目标人群没有区分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结果站点所提供的服务也比较笼统,难以准确回应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因此,在社会工作站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站点运作,政府主管部门及站点承办机构不得不重新确定项目范围和目标人群。也就是说,项目管理逻辑与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在项目发展特定阶段出现不一致。

(2) 社会工作服务逻辑与社会工作研究逻辑的不一致。社会工作服务逻辑源于服务人群有服务需求,但有可能项目团队起初对服务人群的需求评估不足,或者服务人群的服务需求不断发展,这就要求与服务对象需求评估相关的社会研究要跟上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如果社会工作研究没有回应服务发展的要求,则项目团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开展需求评估调研,并据此调整社会服务方案。以案例3中一个社会创新治理项目为例,该项目计划在某个住宅小区开展社区睦邻活动,在项目执行中才发现该住宅小区有居民不少是周末才来此居住,类似“度假村”的居住方式。因此,项目团队如果要保持项目既定目标不变,就不得不调整服务实施区域,调整为在有较多常住居民且同样有睦邻活动需要的住宅小区开展服务。

还有一种情形,由于目标人群需求相对稳定,社会工作服务难以在相对较短的项目周期内呈现成效,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出现断裂或被迫把一个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完整的服务项目的不同阶段分拆成不同的项目。比如,在案例2中,有的街镇开展长者综合服务,一个长者服务需求调研报告可以使用2年,但每年服务方案均有更新。再如,在案例3中,有的项目团队针对同一个社区治理服务项目每年都申请资助,但每年项目内容有所不同,有的是在前期服务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服务项目。比如,以一个住宅小区停车治理的社会创新项目为例,第一年项目团队申请小区停车位规划及业主参与治理的项目,第二年同一个项目团队申请该小区居民自治组织发展的项目。

(三) 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战略规划看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发展

从上述案例来看,地方政府通过发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专业技术的力量,扩充和更新现有的社会福利输送系统或者革新政府公共管理系统;同时,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在地化的实践完成本土化的任务,形成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和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国家治理总体框架下,政府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都在不断调整各自的组织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一方面,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及相关政策不断更新,以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不断加深对服务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并据此调整自身的行为,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社会工作的自我规训和对原有社会治理格局的突破同时发生。因此,国家和社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相互塑造的。这不同于学术界提到的社会工作专业“嵌入”到国家体制或国家意识形态“反向嵌入”到社会组织,也不同于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赋权”或“浮动控制”。

简言之,无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是相互嵌入或相互渗透,还是相互赋权或相互改造,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战略规划的目标都是协助社会各界建立社会治理创新联盟。也就是说,良好的项目战略规划,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获得政治认同、政策认同和社会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协助政府创设、发展及改善社会福利政策,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最为理想的结果是,整合“三重逻辑”发展项目战略规划能够促进项目资助方和承接方、第三方评估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协助项目团队提出战略行动理念,形成协作优势,建立及发展社会治理创新联盟。

六、结束语

历经十多年的本土化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都有了初步的积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较常通过项目制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各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越来越普遍,即使是社会工作岗位的发展,也出现“项目化”的特征。在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这些服务项目试图通过集成项目各要素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试图以更弹性更经济的方式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但是,项目制本身的特点与社会工作专业特性存在差异,比如项目周期相对短,且关键决策者期待项目见效快,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是为人服务的工作,在短期内未必能够看到项目对服务社群及其环境带来的持续影响。因此,现阶段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作中,陆续出现专业性不足、行政化、内卷化等情况。为了突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困境,本文提出整合项目管理逻辑、社会工作服务逻辑、社会工作研究逻辑这“三重逻辑”来加强项目战略规划思维,以明晰项目发展方向和确定策略目标,同时项目团队能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战略规划。

具体来说,在项目实践中,“三重逻辑”回应的问题不同,项目管理逻辑回应项目管理成效问题,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关心服务质量保证问题,社会工作研究逻辑重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生产问题。但是,这三个问题正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整合“三重逻辑”可以协助项目理清内在逻辑线索,更好地制定战略规划。即使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三重逻辑”出现不一致,但它们仍然可以相互嵌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总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战略规划的目标是协助社会各界建立社会治理创新联盟,以此积极探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不过,整合“三重逻辑”发展项目战略规划的具体成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注释

① 案例相关资料若无特别说明,均为作者调研所得。

参考文献
[1]
莫彩云. 社区联动助力成长梦[EB/OL]. [2020-04-07]. http://www.shuangbai-plan.org/protal/16259/.
[2]
王思斌. 我国社会工作从嵌入性发展到融合性发展之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29-38.
[3]
朱健刚, 陈安娜. 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13(1): 43-64.
[4]
廖慧卿, 岳经纶. 控制与共生: 街道体制下的社会服务递送——基于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的实践[J].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14(8): 93-109.
[5]
管兵. 竞争性与反向嵌入性: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J]. 公共管理学报, 2015(3): 81-92.
[6]
吴耀健, 陈安娜. 行政化与专业自闭桎梏: 广东D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内卷化[J]. 社会工作, 2017(10): 71-81.
[7]
莱斯特•M•萨拉蒙, 肖娜. 政府工具: 新治理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72-288.
[8]
王浦劬, JUDE HOWELL.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4-18.
[9]
折晓叶, 陈婴婴.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 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4): 126-148.
[10]
渠敬东. 项目制: 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机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5): 113-130.
[11]
陈家建. 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2): 64-79.
[12]
陈家建. 项目化治理的组织形式——基于一个国家项目的历史过程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17(2): 150-173.
[13]
张远凤. 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制度与实务[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76-191.
[14]
黄源协. 社会工作管理[M]. 台北: 扬智文化出版社, 1999: 39-57.
[15]
BRIAN CORBY. 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 严成芬, 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0: 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