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Vol. 20Issue (5): 79-84.
0

引用本文 

王亚煦, 谭磊.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5): 79-84.
WANG Yaxu, TAN Lei. A Study on the Path of Applying School Social Work in the Education Practice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0, 20(5): 79-84.

基金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及构建路径研究”(19VSZ14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研究”(GD17XMK20)。

作者简介

王亚煦(1983— ),女,汉族,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思想政治研究,教育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12-17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
王亚煦 1, 谭磊 2     
1. 广东工业大学 1. 团委;
2. 政法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高校实践育人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分支之一,其理念、目标、功能上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具有契合性,高校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解决社会变迁脉络下传统实践育人的困境。在内容上,遵循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自决原则,彰显实践内容的差异性与人文关怀;在方法上,运用个案、团体、社区等工作方法,提升实践育人服务质量,推动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在机制上,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高校    实践育人    
A Study on the Path of Applying School Social Work in the Education Practice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NG Yaxu 1, TAN Lei 2     
1. 1. Communist Youth League;
2.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s a branch of social work, school social work is similar to the education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its ideas, targets and functions. Universities can learn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school social work, explore new ways to practice and solve the plight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erms of content,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individualization, accepta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so as to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in practical content and humanistic care; in terms of methods, use methods such as cases, groups, and commun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ervices and promote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as for the mechanism,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a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build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practi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chool social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practice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高校普遍实行大学生实践育人活动,学生将实践育人活动作为了解社情、国情、世情的途径,高校将实践育人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十余次与青年群体座谈、给青年群体回信,从方法、目的、要求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实践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的育人观。[1]2018年6月,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健全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明确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2]如何创新实践育人机制、提高实践育人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借鉴。

一、学校社会工作实践育人的内涵特征

在教育学领域,实践育人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中国,历代教育家对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均有探讨,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的“格物致知”理论,明代儒学大师王守仁提出“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知行合一”理论,[3]清代魏源提出的“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的“经世致用”理论[4]等。西方学界将“实践”作为哲学的核心理念进行研究,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都是对实践与理论学习关系的论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育人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当前研究普遍认同的理念是:第一,实践育人符合学生“再社会化”的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素质养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实践育人符合学生个体需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性,是受教育者主动获取教育的行为过程;第三,实践育人是“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的有效实现形式,[5]是政府、企业、学校融入教育各环节和要素的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社会工作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提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在学生的培养中,为学生提供满足现有学习及未来发展的服务”。[6]《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学校社会工作定义为“政府、社会、个人等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及方法运用到处境困难学生中,发挥政府、社会的教育功能,实现教育及社会目标”。[7]学校社会工作于20世纪初在我国开始萌芽,随着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成长困惑、学业困难、认知行为等问题逐渐增多,传统的学生工作难以解决这种复杂且多元的状况。学校社会工作提倡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方法、技巧用于育人过程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个人,更注重学生教育的生态系统,协同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资源,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能更好地呼应学生成长诉求,回应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困境,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借鉴。[8]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势与挑战

在高校管理中,学校社会工作与实践育人学科体系不同、工作机制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学校社会工作因其专业助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属性,具有更丰富的价值理念和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之中,能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解决学生成长难题、拓展学生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国内外学者已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多次论证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势和挑战。

(一)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是教育实践的产物,其所坚持的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所特有的功能,在社会实践中日趋完善,与实践育人工作具有耦合性。[10]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和工作方法,介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具有独特的契合性优势。

1. 理念契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环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倡导集体主义,强调社会责任,体现“政治社会化”的理念。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0]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推进工作常态化。[11]

社会工作强调人的尊严、价值与权利,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尊重、平等、服务、助人自助”等理念。它以服务对象为逻辑起点,强调服务对象参与的互动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对待个体需求时,社会工作者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与服务对象共同成为行动主体,协力解决问题。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二者都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12]

2. 目标契合: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通过运用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方法,组织大学生参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等实践活动,影响其思想观念,改变其行为模式,是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活动,其工作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13]

社会工作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领域,帮助个体最大限度释放个人力量。其中,“优势视角”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可能性,以服务对象的优势为突破口,改变多元系统环境,充分挖掘个体的发展潜能,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从目标旨归上看,二者都关注个体的优势与潜能,强调对象的自我教育,推动个体实现自我发展。[14]

3. 功能契合: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既具有个体性功能,也具有社会性功能。它通过方案制订、实施、评估等环节,对大学生实施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团结与稳定。[15]

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接触问题、诊断问题、提供服务,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个体、团体或社区解决难题。在社会工作中,“增权赋能理论”强调通过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实现个体权力的本来面目,改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平等、和谐。从社会功能上看,二者都强调促进个体或群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社会有序运转。[16]

图 1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势

(二)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壁垒

1. 面临高校管理体制的阻碍

高校实践育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负责实践育人工作的部门大多为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各部门除了实践育人工作外,还承担着纷繁复杂的教育任务,工作模式主要以刚性的管理为主,在学校内部尚难形成统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体系。作为学校管理体制之外的学校社会工作机构,介入其中势必遭遇来自运行管理机制的挑战。

2. 缺乏本土化理论及实践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在中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沉淀,但依然缺乏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特别是介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虽然在美国、英国等境外区域有成功经验,但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或实践的高校都很有限。近几年,上海、深圳等高校曾试点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但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化本土化的社会实践模式。[17]

3. 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匮乏

我国真正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机构的高校尚为少数,即使在已经开展学生社区化建设或有“社工服务中心”入驻的高校,其工作人员大多以辅导员为主,缺乏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培训。此外,学校社会工作人才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社会上少有该领域专业的培训机构,缺乏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团队是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实践育人的一大挑战。[18]

三、高校传统实践育人在社会变迁脉络下的困境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或滞退等现象及过程的总和,社会转型和社会价值观念变迁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及意识形态理念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高校中,对大学生实践育人的理念及方式产生冲击,而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宏观社会变迁影响之下面临诸多挑战。

(一) 育人理念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潜能,以及基本的生存及发展需求。大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渴望获得社会理解和尊重,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发展。传统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应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强调的是对学生个体的管理,目的是达到社会的宏观和谐秩序,这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同化教育。目前实践育人基地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高,无法达到预期实践育人效果;实践育人工作的对象范围狭窄,往往针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优秀学生群体,普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得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受到制约等。社会形态和结构已悄然改变,高校实践育人的思路和理念如果不进行变革,势必会与时代脱节。

(二) 育人功能忽视学生个体发展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对象以“00后”为主,这是一批互联网的“原住民”,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相较于父兄辈,这一代青年人身上具备非常明显的群体特征:一是个体思想因复杂的社会思潮而变得多样化,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萌发,常以利益主体的视角审示个人与家庭、学生、社会的关系,与传统思维、制度发生碰撞和冲突;二是生活方式因移动互联网而“指尖化”,整块时间变少,移动互联网占据大量碎片时间;三是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向纵深发展,这批青年成为创业的拥趸,据调查,81.5%的大学生有兴趣创业,认为创业是对人生规划的实施。调研显示,2018年广东省共有51.9万毕业生,3 671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占比约0.7%,自主创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14%。这些群体特征反映了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现有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则因功能单一,刚性、强制的供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已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19]

(三) 育人机制无法多元协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助人需要多种资源,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政策资源和社会支持等。学校社会工作者收集、传递、组织并运用资源为受助者服务。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尚未形成多元协作的支持保障机制。从高校层面来看,实践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主要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和纷繁的专业教学,实践育人工作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全员育人”。而来自政府、企业、社区的支持力度不足,也导致实践育人工作服务出现覆盖范围不广、服务对象层次性差异大等问题,实践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因此构建多方协作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机制势在必行。[20]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思考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机制等对其具有启示作用。

(一) 理念介入:强调学生为本而非学校为本

1. 遵循“个别原则”,彰显实践内容的差异性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个别化原则”,得以凸显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在开展工作时深入了解案主的思维习惯、心理特质、家庭背景等,以及诸多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的成长和发展需求。[21]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实践内容的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不同,实践的内容与要求应有所差异,形成分阶段、渐进式的实践育人内容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专业兴趣和社会责任意识,可安排学生参加军事训练、课程实验、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针对高年级学生,高校应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修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可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校外实习实训等。

2. 坚持“接纳原则”,体现实践内容的人文关怀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接纳原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不以自身的价值标准对服务对象作评判,接受、理解并尊重服务对象的处境,想方设法利用各种资源为其服务,实现彼此之间的平等与尊重。[22]实践育人工作应秉持接纳原则,考虑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充分信任、尊重大学生,不否定、排斥特殊学生群体。高校应扩大实践育人的对象范围,为经济、学业、就业困难等学生群体创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育人工作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应理顺知识体系,增添人文关怀,合理设置生存性实践和发展性实践的内容,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23]

3. 秉持“自决原则”,发挥实践主体的自主性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自决原则”承认服务对象具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权利。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主要是支持、协助服务对象发展自身潜能,引导其自主剖析和解决问题。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可借鉴社会工作中的案主自决原则,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设置实践内容,并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关于实践项目的选择,高校可根据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求,设置多样化的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实行项目化管理,增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者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实践情况,予以鼓励和支持,实现教育对象自决,帮助大学生自主展示其内在的本质力量。[24]

(二) 方法介入:强调增权赋能而非控制约束

1. 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深入细致开展实践育人服务

学校社会个案工作方法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结合人际关系发展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专业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诊断、服务、治疗、评估等。在实践育人工作中,高校可提供专业化、面对面的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其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可成立实践育人服务工作室,开展教学型、服务型、创新型、就业型实践指导。工作室定期接受大学生个人预约,聘请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行为修正、理性情绪模式的个案服务等,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科学设计工作程序,完整形成访谈记录,有利于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2. 拓展团体工作方式,促进实践育人群体社会化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通常偏向于依赖团体得以生存发展。团体工作以团体互动作为主要途径,旨在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促进个人的社会化与全面发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可借鉴团体工作方法,针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兼职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分专项设置“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主题工作坊,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沙龙、实践拓展等团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策划与体验的机会,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不同类型的实践育人工作坊应形成体系,服务对象涵盖不同年级和专业;并注重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性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提高其社会实践技能,促进其社会化。[25]

3. 探索社区工作模式,推动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

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确立发展目标,鼓励其积极行动,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提高实践工作的质量,高校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社区工作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决、自助和互助精神,促进大学生社区和谐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应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加强校地对接,建立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军事训练、舆论宣传、网络文化等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岗位,引导大学生服务社区、奉献社会;并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帮助其了解社区需求,挖掘社区资源,寻求社会福利资源,改善社区生活,减少矛盾冲突,促进社区稳步发展。[27]

(三) 机制介入:强调多元协作而非片面单一

1. 完善实践育人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发送与传递体系。西方国家注重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推进,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宏观制度层面,国家应出台系列的政策文件,为实践育人工作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近年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发,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政府部门仍应继续完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解决人力保障等难题。在微观制度层面,高校应制定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管理办法,如完善大学生实践基地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科研创新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制度,明确各项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要求,理清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实践育人工作有章可循。[23]

2. 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育人导向

在学校社会工作中,成效评估是检验工作的重要方法。定量(定性)评估可以客观测定工作成效与不足,弹性修正工作方案,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与支持。考核评估也是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畅通教师、学生、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构建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层面,全面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可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以考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评价层面,将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工作量化,并纳入教学业绩考核;在学校评价层面,将实践育人的硬件及软件建设纳入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强化育人的目标导向。[24]

3. 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平台,构建长效机制

学校社会工作善于运用各种社会环境资源,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解决社会问题,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分工以及各种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的介入为社会工作所必须”,团队协同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需构建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区、高校协同推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政府可统筹规划,构建经费投入、基地建设、媒体宣传、表彰激励等机制。企业可为学生提供生产、研发等社会实践岗位,满足学生生产劳动、实习实训、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等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要。社区可成立专门的机构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设社区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公益活动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服务学习的场所。[27]高校应成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作的实践育人工作小组,对实践育人活动进行顶层设计,齐抓共管,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在这样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机制之下,政府或出资支持高校对原有实践育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掌握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考取社会工作资质;或购买专业社工机构服务,项目社会工作者入驻高校开展工作;或由校方工作人员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开展服务。这些都是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落地实施的有效途径,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考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8): 4-9.
[3]
李训昌. 诠释与建构: 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3): 103-104.
[4]
杨玉洁, 刘子赫.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哲学意蕴[J]. 学术交流, 2014(2): 23-27.
[5]
李姣. 实践育人共同体: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0): 29-30. DOI:10.3969/j.issn.1674-9324.2012.06.120
[6]
徐选国, 赵环. 社会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逻辑与现实路径[J]. 青年探索, 2015(2): 92-95.
[7]
张海. 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院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366”模式构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2): 39-45.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7.02.006
[8]
张育广.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62.
[9]
洪佩, 王杰. 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与实践策略——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6): 13-18.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6.06.002
[10]
陆士桢, 徐选国. 增权理论: 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的新视角[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4): 1-7. DOI:10.3969/j.issn.1002-8919.2011.04.027
[11]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9.
[12]
范明林, 张洁. 学校社会工作[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
[13]
李晓凤. 社会工作——原理、方法、事务[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30.
[14]
邹绍清, 李国安, 屈宸羽. 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6): 98-101.
[15]
张乐天. 社会工作概论[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13.
[16]
吴刚, 陈桂香, 朱志勇. 高校实践育人的整体把握[J]. 教育评论, 2013(2): 15-17.
[17]
邓丽娜. 比较社会工作视野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理论与改革, 2013(2): 166-168.
[18]
林良盛, 张鑫.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5): 92-96.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8.05.012
[19]
沈炜. 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6): 26-35.
[20]
易钢, 蔡若佳, 曾雅丽.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 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1): 63-66.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5.01.011
[21]
许莉娅. 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 学海, 2012(1): 94-102. 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2.01.014
[22]
陈爱如, 张洁. 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4): 14.
[23]
张书明, 李莉丽, 徐法寅. 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5): 79.
[24]
方礼刚.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海南省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2): 8.
[25]
张会师, 王素芬, 丁文利. 社区与学校整合资源实现“双赢”全面培养学生[J]. 中国农村教育, 2014(12): 36-38.
[26]
刘宏达, 许享洪. 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5): 170-175.
[27]
魏芳.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与发展研究[J]. 教育探索, 2014(2):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