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Vol. 20Issue (2): 106-112.
0

引用本文 

周晓辉, 衷华.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广东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106-112.
ZHOU Xiaohui, ZHONG Hua. Constructing a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GDU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0, 20(2): 106-112.

基金课题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研究对象”(2014WTSCX031)。

作者简介

周晓辉(1969— ),女,汉族,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

衷华(1979— ),男,汉族,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E-mail:122346616@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12-04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广东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周晓辉 , 衷华     
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在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管理过程及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框架,探索广东工业大学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经验,即注重质量文化培育和引领,聚焦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注重培养方案的国际特色,突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争取母体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致力国际文化氛围的营造等。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监控体系    管理过程与控制    
Constructing a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GDU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
ZHOU Xiaohui , ZHONG Hu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r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for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fers basic quality control for its students and trainees. The paper provides analysis for the status quo of the talent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control theo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running such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the university encourages quality culture, introduces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makes internationally featured training plans, highlights the quality monitoring of teaching while calling for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atmosphere, etc.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management process and control theory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借鉴国外成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重要任务,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这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之相伴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8年6月,全国共有本科层次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 090个,高职专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 342个,在校学生突破了55万人。[2]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办学层次多级化、办学规模扩大化、合作学科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中外合作办学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偏离中外合作办学公益性的原则、外方合作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和引进效果不佳、学生及家长满意度低等,并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办学声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很多高校在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于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遵循中外合作办学内在的教育规律和特点,这集中表现在忽视内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监控。第二,以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管缺失,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良性持续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按照“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内外并举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而其中最关键的举措是以规范内部教学运行及质量保障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一、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 现状分析

1. 国家层面政策指导起主导作用,监管力度有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层面,是由政府主导的有计划、有目的、自上而下开展的官方行为。[3]就中外合作办学而言,教育部为了监管、督促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采取“平台+机制+制度保障”的多维评价与监督:首先,建设好两个平台——“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和“中外合作办学颁发证书认证工作平台”,以平台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形成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监管;其次,建立两项机制——“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和“中外合作办学执法及处罚机制”,通过按学科大类在有关省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以及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强化办学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的责任;最后,以制度规范管理。为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国务院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此为核心,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办学规范管理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中外合作办学试点评估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和文件,基本搭建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的政策框架[4]。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是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宏观指导的主要依据,也是确保国家主权、维护政府权威和保障学生权益的有效武器;但其主要基于表面上的宏观监控,难以渗透至每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内部,对形态各异的中外合作办学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

2. 地方政府和高校层面政策缺乏,主动监管力度不足

在地方政府层面,专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政策并不多见,仅存在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上位法,分别制定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北京市1997年12月24日发布的《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程序的若干规定》、上海市2007年5月28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江苏省2011年9月7日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建设意见》、广东省2018年10月月10日发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管理办法(试行)》等。与此同时,有少部分高校也相应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管理办法,如《广东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办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奖学金评定及管理办法》《华南理工大学关于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及管理办法(试行)》《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西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四川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暂行)》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总体而言,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管主体之一的地方政府和高校虽然有上述的一些管理文件,但从地区上看以经济发达地区居多,许多地区和高校的质量监控意识还不强,主动监管缺失,力度不足。另外,即便部分地区和高校有相关的监管文件和制度,但大多只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在监管的手段、监管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方面仍有欠缺。

3. 合作办学内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缺失,合作双方协同不够

以国家、地方政府为主要代表的外部质量监控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内部质量监控则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相对于国内普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涉外性的显著特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因此,在保障和监控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需要中外合作双方全程协同参与办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积极吸收双方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经验,融合、创新国内外有关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通行做法,共同建立质量评估监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现阶段,尽管外方合作高校有相对比较成熟的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估手段及评估组织机构,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外部质量建设环境不同,这些均不能被完全照搬到中外合作人才培养监控评估体系中,难以有效促进内部质量建设合理评判,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中方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主要在普通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的基础上实施,未能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进行有效融合,也不能完全监控和评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二) 因素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包括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为了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协调处理好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人才培养全程各个环节的系统监控与评估体系尤显重要。

1. 生源质量

严把入口关,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本校其他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必须在同一类进行招生,投档录取在同一批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快,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不高,学费又相对较高,社会以及考生、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一定误解,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在招生过程中遇冷;具体表现为生源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甚至存在降低分数录取的情况,直接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完成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有些省市主管部门采取降低档次录取。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非营利办学,但还是有些省市甚至直接低分超计划录取,使有经济能力支撑的考生能轻松进入更高层次的高校学习,让中外合作办学变成了有钱人读名校的跳板,有失教育公平,也违背了以公益为导向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在严格规范指导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保护学生的权益、引导教育目标的发展方向中起着基础性作用。[5]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与生源质量好坏直接相关。抓好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应从严控制入口质量,抓落实,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生源质量入手。

2. 内部质量管理和监控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外方全程参与度不够,中方办学被动接受资源的问题。中方基本全权负责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服务工作,囊括了办学理念的凝练、教学管理的运行、师资队伍的引育、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督导等方方面面。因外方办学机构主动参与很少,中方被动接受外方提供的资源,缺乏办学治理的主动性,很难真正利用到外方的优质资源。[6]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往往存在外方表现不够主动,不愿投入太多人力、财力和教学资源,紧紧盯着与中方合作办学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甚至把中外合作办学当作海外教育产业试图谋取高额回报,难以对中外合作办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鼎力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普遍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中方有赖于外方合作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另一方面,外方合作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的意愿和程度却普遍偏低的矛盾,难以实现合作双方实质性、全方位的合作。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合作双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和机制。因此,要推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其蓬勃发展,需要以我方为主进行办学治理,主动合作;以构建中外双方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规范和引导中外合作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为人才培养质量负责。

3. 外部质量评价和监督

社会力量介入和参与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同样如此。社会各类社会主体介入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办学的规范性,更能从“出口”对其教学质量进行效果评估与反馈。科尔曼曾指出,因为跨国高等教育项目是边缘项目,所以它往往被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所忽视。[7]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高等教育正蓬勃发展,它们把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纳入国家质量保障体系监管范围,并设立了专门的具有中立性质的质量监管机构。同时,政府通过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对质量监管机构的资质进行评估和资质认证,提高社会认可度,从而确保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认证结果的社会公信力。这种第三方的质量监管大多由政府承认或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承担,具体职能包括成立或组建具体负责质量监控的机构,制定行业标准和办学规范等;此外,这些第三方机构积极鼓励其他社会组织、民众、办学机构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积极参与办学质量的监控,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网络,从而确保了跨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外部质量评价和监督主要以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具有显著官方背景的机构承担,行业协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监督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如何彰显外部质量评价和监督的有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中外合作办学外部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也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框架

(一) 理论基础:管理过程及控制理论

管理过程及控制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其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是指通过规定各种活动的标准或规范,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实施监督和根据反馈信息采取行动纠正重要偏差,从而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过程。基于该理论,我们认为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过程,存在双层次的控制问题。第一层次是办学方和学生受到现实的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迫使中外合作办学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方向实施教育过程并达到现实社会所期望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现实生活中,这一层次的控制往往来自于办学主体的外部,并且主要依靠国家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以及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来实现。第二层次是办学机构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监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这一层次的控制主要来自办学机构内部。

同时,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涵盖教学全环节的系统过程,包括了目标体系、过程体系和反馈体系,涵盖了课堂教学、考试考核、实践教学沟通和第二课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见图1)。目标体系是指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定位,过程体系是指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三个环节组成的教育活动全过程,反馈体系是指建立教学投诉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指导目标体系和过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8]课堂教学是质量保障的主战场,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重PBL、互动式、研讨式、翻转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探索和丰富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方式,并结合中国学生特点,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汲取知识,提升能力。而针对考试考核,则需要从加大平时过程考核、多样化考核形式、建立同行评议制度等方面着手,建立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做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评价。第二课堂是对学生学习及学习方法、技能方面进行的课外辅导。信息沟通是教育过程中的反馈机制,一般有学生座谈会、师生座谈会、院长信箱、教师来访等多种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来了解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并给予及时解决。

图 1 基于管理过程及控制理论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架构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紧密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办学实际,以监督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见图2)。

图 2 广东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该体系框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圈中的相关模块组成;二是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政府、办学的母体学校、用人单位、中介组织等组成。整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协调配合,在运行中得以发展。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围绕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控,从管理体制、招生、教师发展、教育资源引进、培养方案、教学与交付资源、教师评估、教学评估、毕业条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设计,形成广东工业大学与外方合作大学双方协同全程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母体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中介组织构成,充分重视外部监管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构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

根据上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广东工业大学与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下称该项目)自运行以来,一直坚持以中方合作者为主,同时注重印方合作高校全程协同参与,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为重心,以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学生及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外部质量监控为辅助,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一)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

1. 注重质量文化培育和引领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首先要树立质量优先的教育意识,培育质量为先的教育文化,中外合作办学亦概莫能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根植于高度重视质量建设、具有浓厚质量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当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呈现出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评价满意度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脱离了公益属性,一味追求办学的经济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缺失人才培养质量文化。这就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在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上失去了源自内在的动力,而仅依靠政府及社会的监管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导致质量监控上的滞后。该项目自获批运行以来,合作办学双方高校均高度重视内部质量建设及监控,积淀了浓厚的质量文化。如作为母体学校的广东工业大学本身有着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控机制,包括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专职的质量监控队伍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等,确保了全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负责该项目具体实施的国际教育学院与艺术与设计学院一直有良好的教风、学风,并为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不断培育项目管理人员和师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减少各种阻碍内部质量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内部要素,保证内部质量保障措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为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提供充足的动力,赋予深层的价值驱动。[9]

2. 聚焦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引进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区别于国内其他普通本科教育的鲜明特征,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和吸收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成功与否。因此,在维护教育主权的前提下,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将吸引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判断标准主要在于看合作学校的办学层次、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10]。在引进合作对象的教育资源过程中,广东工业大学特别注意三点:第一,从专业、课程、教材、师资、网络教育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引进;第二,通过设立中印本科教育项目管理委员会、教师定期互访、学生定期交流互访等形式,从项目管理、教育教学、学生交流等多个维度引进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形成长效机制;第三,注重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后的本土化与吸收,如印度动画专业教学偏重于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内的动画教学更注重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的训练。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将两方面有机结合,以艺术与设计学院主要培养学生的动画艺术修养,以印度教师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设计动画作品的能力。[9]为此,专门建设了数字化高级语音实验室、原漫动画实验室、动画创新工场以及能充分满足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动画作品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动画制作专业实验室等。

3. 注重培养方案的国际特色

培养方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制定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特别注重参考和吸收印度合作学校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培养方案,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双语或全英文授课语言、实践与实验教学等方面科学性的前提下,彰显国际特色。现行中印动画专业的培养方案是经过中印双方几轮磋商研究后的成果,其中,有超过1/3的专业课程是借鉴印方合作高校的动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超过1/3的课程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软件创作动画作品的能力,该培养方案特别强调专业综合实践环节需赴印方合作高校进行,为期一学期,以充分借鉴和吸收印度高校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4. 突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也是一项常规的基础性工作。该项目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配备师资,从课程安排、教学实施、教学督导、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着力,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科学、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

首先,建立任课教师遴选制度。对印方教师,实行资格审查及试讲制度,由印方于每学期开学前将有关教师资料先行发给中方进行审查,审查确认无误后,到校进行试讲,方可上讲台。对中方教师,则选派中方学校教学能力突出的师资为学生上课,如为强化英语能力,选取优秀的英语教师专门成立了英语教学团队。艺术与设计学院也选取在动画专业造诣较深、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其次,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督导制度。成立学校、学院、教研室、同行、课程等多层次督导,从考勤、平时作业、平时小测、平时表现、期末考试以及实践环节等全过程考核和监控,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师督导听课全覆盖,与学生意见反馈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家长意见反馈制度等多系统协同监控。如每学期召开不定期学生代表座谈会、中印双方教师座谈会、师生面对面座谈会、新老生家长座谈会等,并开展课程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学生及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并及时总结、反馈给相关任课教师;同时及时调整更换学生不满意的任课教师。由此由内而外,构建全员参与式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最后,建立课堂教学问卷调查机制。每学期中和学期末,以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项目所开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真实客观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有关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反馈差评的教师,采取约谈、教学督导加强听课等方式督促其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甚至于取消其再次承担该项目教学工作的资格。

5. 争取母体学校的大力支持

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决定了其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母体学校的鼎力支持,如掌握办学的宏观方向,在财务、人事、教学、后勤保障、招生录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1]母体学校应适当放权给中外合作办学,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办学特点,给予更多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富有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同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在体制创新、教学改革、国际科研成果发表等方面走在全校前列,成为母体学校改革的“先行区”。因此,在该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母体学校给予了项目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大力的支持。一是为提高该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专门抽调全校最优秀的英语教学团队担任英语课程教学,同时引入新东方等校外培训机构以加强雅思、托福考试的英语教学;二是选派艺术与设计学院最优秀的师资为该项目学生授课,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以及美学修养;三是为项目的顺利运行,从人事、财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国际教育学院专门的政策支持,如聘请项目管理专员以及全方位改造升级课室、食堂、宿舍、运动场地和设施等[9]

6. 致力国际文化氛围的营造

该项目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结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为核心,积极营造浓厚的国际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充分利用印方教师在英语、动画及IT领域的特长,定期举办全英文学术报告、英语角、动画专业课外学术科技专项训练等活动。二是以学校每年举行的文化艺术节为平台,策划和举办充满国际元素和动漫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动漫影视作品配音大赛等。三是以国际教育学院钟秀讲堂、名师讲座为载体,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到校开设专题讲座,不断开拓学生视野。

(二) 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项目运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并顺利延展到2020年。同时,项目办学受到合作办学对方高校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肯定,办学的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

从人才培养的成效看,动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连续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就业行业覆盖文化艺术、教育、电影和影视制作、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等领域,主要就职于珠江三角洲的大型上市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凭借良好的语言优势和学科国际化背景,毕业生在考研升学、出国深造等方面独具优势,考研升学率年均达20%以上,且呈现出逐年升高的态势;毕业生赴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英国萨里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深造。

四、结语和展望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距离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2]尤其在外方合作高校的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协同构建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仍需不断加强。这需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外方合作方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系统化、标准化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使中外合作办学真正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9-07-29].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教育部批准终止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EB/OL]. [2019-07-04]. http://www.jsj.edu.cn/news/2/1142.shtml.
[3]
黄福涛.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选择[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1): 114-124. DOI:10.3969/j.issn.1671-9468.2010.01.009
[4]
李灿美.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变迁及其优化策略[J]. 湖南社会科学, 2019(1): 165-172.
[5]
刘尔思. 我国跨境教育的现状与监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 教育研究, 2010(9): 95-100.
[6]
黄丹凤.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商学院为例[J]. 智库时代, 2019(10): 178-179.
[7]
COLEMAN, D. Quality assurance i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g[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tion, 2003, 7(4): 354-378. DOI:10.1177/1028315303255597
[8]
赵彦志, 孟韬.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10): 148-149.
[9]
衷华, 周晓辉, 柴维斯.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6): 31-32.
[10]
苗林. 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4): 171-121.
[11]
林金辉, 刘梦今. 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 教育研究, 2013(10): 72-78.
[12]
薛为洋. 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 高校教育管理, 2017(6): 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