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Vol. 20Issue (2): 65-70.
0

引用本文 

王晓慧, 刘爱芹. 心理剧:社会工作可用的专业方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2): 65-70.
WANG Xiaohui, LIU Aiqin. Psychodrama: A Professional Method for Social Work[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0, 20(2): 65-70.

基金课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加强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16SRC028)。

作者简介

王晓慧(1979— ),女,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小组工作.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12-21
心理剧:社会工作可用的专业方法
王晓慧 1, 刘爱芹 2     
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100048;
2.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处,北京,102600
摘要: 社会工作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理论与实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回应现实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工作者开始引入多种实务治疗模式。心理剧作为注重“行动”的方法,具有与社会工作专业的高度契合性,需要引起关注。心理剧的重要概念为此时此地、创造力与自发性,核心理论为角色理论,它与社会工作在对人的积极看法上、基于社会层面的思考、对关系的强调上都有相通之处,可以应用在社会工作的不同层次和多种服务领域。
关键词: 心理剧    社会工作    创造力    自发性    角色理论    
Psychodrama: A Professional Method for Social Work
WANG Xiaohui 1, LIU Aiqin 2     
1. School of Social Work,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China;
2. Students’ Affairs Office,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102600, China
Abstract: While social work in China are showing a promising picture, there is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In response to real needs, social work teachers and workers are introducing a variety of practical treatment models.Psychological drama, as an "action-focused" approach, fits the profession highly and is in need of more attention.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of it are here and now, creativity and spontaneity, with the role theory being the core. Psychodrama finds common ground with social work in the shared positive view of people, the thinking on society, and the stress on relationship.It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levels and services of social work.
Key words: psychodrama    social work    creativity    spontaneity    role theory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问题增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愈加显现。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8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1]截至2019年1月,我国共有社会组织815 825家。[2]在如此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依然存在着理论和实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督导体系还不健全,社会工作者实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当前社会问题成因复杂,服务上更需要多种方法的介入。在专业教育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理论,体验性及实际操作的部分还要加强。为了回应现实需要,近些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工作者开始学习并采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已接受7年的心理剧(psychodrama)系统培训,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心理剧与社会工作的高度契合性是社会工作可用的专业资源。心理剧具有行动取向的特点,且有很高的兼容性,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以上方法联合使用。本文将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论证心理剧与社会工作相通之处,并指出心理剧如何应用在社会工作中。

一、文献回顾

心理剧由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J L Moreno)在1921年创建。它是一种团体治疗的方式,以行动为导向,采用体验的方式去寻找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3]它运用戏剧的演出去探索个体、群体、组织所关注的事情以及所拥有的希望和梦想。[4]莫雷诺在发展古典心理剧的同时,也创建了社会计量与团体心理治疗,所以心理剧是个三元的体系,包含以上三部分。它们各自不是分开的,而是一起存在、相互依存,并以更多的方式融合在一起。[5]

通过检索文献,笔者发现中国内地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关于心理剧的文章。在一篇比较简短的文章中,陈国鹏介绍了20种西方国家医治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剧是其中一种。在这种疗法中,“心理问题犹如演员在舞台上那样,即可以表演出来”,人们可以自由想象,无意识的动机会显现出来。[6]1995年,李鸣撰写了专门介绍心理剧历史和理论的文章,他在文中对心理剧的方式非常认可,认为心理剧已成为心理治疗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心理治疗方式相辅相承。角色理论是心理剧的主心骨,心理剧可以使问题具体化,有疏泄的作用,还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治疗方法。[7]近三十年来,随着心理剧培训的增多,有了更多的关于心理剧应用的文章。有研究者在探索心理剧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的优势;[8-11]还有研究者探索将心理剧应用在课堂教学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12-13]在心理剧的实际干预效果上,王丹洋等运用心理剧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心理剧训练,通过评估,3个月后孤独症患儿的社交障碍有所改善。[14]葛缨等探索心理剧对城市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及社交回避的效果,选择辅导组和对照组,运用心理剧进行干预,研究发现,心理剧团体辅导可用于改善城市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症状和降低其社交回避。[15]

在既有的国内文献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依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16]因为“心理剧”的名称,人们很容易把它归入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方法。笔者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误区。莫雷诺创立心理剧的初衷并不想把心理剧限制在心理治疗与辅导上,他有远大于此的目标。他更大的目标是改变人际的互动、改变团体的动力、改变社区、改变社会。[17]

本文拟对心理剧的起源、重要概念与核心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心理剧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二、心理剧的起源、重要概念与核心理论

(一) 心理剧的起源

心理剧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它从诞生起就具有行动导向的特点,走了一条与传统的心理学不一样的道路,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所拥有的文化与差异性、社区和社会的状态都在它的考量之内。

在精神分析当道时,莫雷诺认为这个路径太狭隘了。在与弗洛伊德(Freud)的一次会面中,他强调了在人们的家中和他们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分析他们的梦,而是“鼓励他们有再次做梦的勇气”。[18]莫雷诺认为不能把人与环境割裂,他经常去服务对象的家中或所在的社区做工作,与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互动。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他不是分析者而是同行者。

莫雷诺还是医学院学生时,常在维也纳公园欣赏与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并从中发现幻想的戏剧常能给个体情绪上正向的影响力,发现自由、开放与创造性是个体充分探索自我的原动力。[19]他开始在公园讲故事,主要由孩子们来演出,后来家长和老师也加入进来。

莫雷诺在22岁时,创立了自发性剧场,向社区民众开放。与此同时,莫雷诺看到了失足女性困难的生活条件,亲眼看到她们被羞辱的状态。他发起了现在被称为团体治疗和社区组织的行动。他组织了失足女性自助团体,最初的讨论集中在缺乏医疗保健等具体问题,后来他发现团体聚会时的分享,具有治愈的力量。成员们不感觉那么孤立了,大家开始彼此支持。这是团体心理治疗开始往更精细化发展的尝试。[18]

社会计量的探索始于1915年。莫雷诺被分配到了奥地利Mittendorf 难民营的儿童医院,他研究了士兵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观察每个营房及营房之间的关系,在营地的当地工厂与宗教、政治的协会之间的社会联系。他很快意识到,即便在困难的境地,如果能考虑人们的偏好和亲和力的重要性,也会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他在向主管领导写信以后,开始了这项与社会关系有关的实验,社会计量诞生。[20]1925年,莫雷诺移民到美国,继续他的理论工作,他把社会计量用在了Hudson女子学校和Sing Sing监狱中,实验关注的焦点在于不同水平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社会计量为心理剧提供了科学的支持。

莫雷诺对于心理剧的阐述以及身体力行,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剧的发展走向。他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关怀弱势群体,关心人类的处境,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在莫雷诺过世后,他的妻子(Zerka Moreno)和学生们继续推进心理剧的理论与实践。

(二) 心理剧的重要概念

心理剧的哲学属于存在主义范畴,强调人的创造力、责任与自发。它注重“此时此地”(here and now)。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都可以在当下通过演出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一位遭受家暴的女性为将要上法庭而不知所措。心理剧会设置未来景,让她在其中演出将要发生的事情,熟悉场景,为她提供策略和支持。再比如一位大学生回顾9岁时想要帮助妈妈,却被妈妈误会,自己还被打的事情,这时可以把过去的事情在心理剧中呈现,他现在说出当初没有说出的话,表达出压抑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想改变已有的关系,或者改变一种行动的方式,但改变很困难,也需要冒险。在心理剧的舞台,现实可以被模仿,营造一种类似社会实验室的安全氛围,人们在其中检视对某些情境和问题的习惯反应模式,探索新的方式和可能性,无需担心因为犯错而被惩罚。

在心理剧中,重要的概念还有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发性(spontaneity)。通过对婴儿和孩子的观察,莫雷诺相信,人们与生俱来具有自发性和创造力,这是人类健康的两大支柱。[21]

自发性指的是在现在、此时此地,它推动人们对新情况有充分反应或者对旧情况有新的反应。它不是单纯的冲动或蛮干,而是人们可以在某种情境下运用创意,采取适宜的行动。对于莫雷诺来说,创造力是生命的核心动力,他欣赏传统的价值,称其为文化传承,但人们在接受文化传承之外,不能一成不变,因为时代与情境都在发生变化。通过行动,刺激人们的自发性,出现新的创造。新的创造进入到原有的文化传承,让旧有的体系出现松动。新的文化传承出现后,如果不再改变,还会变得僵化,所以依然要行动,刺激新的自发与创造。这样个人、组织与社会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自发性与创造力不仅在个体,一对一的治疗中,还在家庭,小组,更大的组织和机构,甚至在文化活动和国际关系中。”[17]

心理剧是一种创造性的形式,它运用一些基本的人类能力来增加自发性和创造力,包括想象、身体移动、团体动力、即兴表演、在戏剧的特别情境中实验的机会。[22]

(三) 心理剧的核心理论

心理剧的核心理论是角色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剧场,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甚至还可能是联合编剧和联合导演。

心理剧有五要素,在结构上分为三阶段。五个要素是导演、主角、辅角、观众、舞台。导演是“指挥心理剧来帮助主角探索问题的专业人士”。主角是“整个心理剧的主要人物,他(她)只要在演出个人的生命情境”。辅角是“除导演和主角之外的其他参与者。”观众是“在心理剧中其余未上场的人”。舞台是“使心理剧演出的地方,可能是一个正式的平台,也可能是团体中空出来的一块地方,或是在实际冲突发生的原地”。[23]

心理剧在结构上分为三阶段:暖身、演出和分享。暖身是让团体成员彼此熟悉,建立联结,创造出团体的安全、开放的氛围,促进成员的自发性和创造力产生,引出主角和议题。演出是想要解决问题的人,演出他(她)的生命情境。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团体成员分享观看剧的感受,分享过程中不分析、不评价、不解释,而是分享心理剧所触发的个人经验和故事。如果在剧中曾经扮演辅助的角色,可以分享在角色中的体验。分享阶段是加强支持和拓展认识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有内在的丰富感受,有外在的各种关系的纠结,把这些呈现出来,就是心理剧的演出。导演需要长时间、扎实的专业训练,成员则不需要有戏剧经验。演剧既不需要剧本,也不需要经过排练。

角色这个概念兼具个体和社会意义,莫雷诺与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戈夫曼(E. Goffman)、人类学家林顿(R. Linton)同属于角色理论的先行者。米德、林顿、戈夫曼论述的关于角色理论的观点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心理剧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莫雷诺所定义的角色是“自我所采取的实际和有形的形式,我们定义了角色,作为个体的功能形式,在特定的时刻,对涉及其他人或物的特定情况作出反应。这种功能形式的象征性表现,由个人和其他人感知到,被称为角色”。[24]

莫雷诺认为心理剧的角色概念不仅限于社会角色,而是必须包含三个方面:表达心身角色的自我角色、反映社会维度的角色、反映心理剧维度的角色。[25]76心身角色是生理的,比如睡眠的人、走路的人;社会角色反映的是如何与他人联系,比如朋友、母亲、学生;心理剧角色指的是我们通过心理剧的演出呈现的角色,比如一个有灵感的作家、慷慨的助手或悲伤的自我。心理剧为个人提供了心理成长和变化的机会,它鼓励个体在扮演原有角色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角色、扩展角色,充分激发个人的自发性和创造力,而不是只是让个人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有学者认为,心理剧是连接个体与社会、个人、集体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桥梁。因为它使得人们实际探索他们的角色,并在治疗上重新定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创造,一个角色成为自发、创造性的行为,这是一种真实的个人表达,甚至超越了戈夫曼的个人行为终将受到给定的社会约束的概念。[26]

三、社会工作与心理剧相通之处

社会工作有三个目标,即照顾、治疗和改变社会,心理剧也有类似的目标。两者在对人的积极看法、基于社会层面的思考、对关系的强调上具有一致性。

(一) 对人的积极看法

社会工作对人一贯持有积极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潜能,都拥有力量,困境也是资源。经过适当的干预,人可以改变。心理剧对人采取正向的观点,看重人们的自发性和创造力。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自发性和创造力受阻的结果。在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中,通过心理剧的演出,人们会增加洞察力,松动原有的束缚,学习到新的应对方式,学会用新的角度看原来的困境,用更有创意的方法实现自我。

因为有对人的积极看法,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运用个别化的原则,采用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把助人的过程视为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相建构的过程。良好助人效果的达成需要专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共同努力。心理剧中,每个人的独特性受到尊重,导演要对文化差异很敏感,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和文化而来。演出时的角色扮演、角色交换即是建立在这种认识上。导演充分尊重成员,成员决定是否要当主角,要演出什么生活情境,决定演出多少。演出是共创的历程,剧情的发展不依赖于导演,而是主角、辅角、观众共同创造一个剧。

(二) 基于社会层面的思考

心理剧与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都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重视社会的结构与政策的影响。自睦邻组织运动开始,社会工作者就关注社会问题,运用群体的力量争取权益,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莫雷诺在作为住院医生受训期间,对于当时精神医学的药物或外科取向的观点不认同,他想要找出解决社会中病态的方法。解决办法是发展出一种新的科学,这种方法他叫做“社会医学”。[27]41莫雷诺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像心理治疗那样只强调内在世界是不够的。内在的抗争以及个人的病理是个人与家庭以及社会两个外在世界互动出来的结果。[27]36这样的说法与社会工作中“人在环境中”的视角不谋而合。莫雷诺说“除非把整个人类作为客观目标,否则真正的治疗不会发生。只要人类不以某种方式统一,只要其组织仍然未知,就不能开具适当的治疗方法”。[25]3莫雷诺还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剧,提供了一个架构来探索群体(阶层、性别、种族、宗教)间的冲突,探索人类社会与政治形态的纠纷。[27]42

(三) 对于关系的强调

社会工作作为助人的专业,注重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中常用的概念,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本都与关系有关。社会工作强烈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个人经历的社会力量。[28]

莫雷诺遗产的重要线索就是“关系的首要地位”。[20]莫雷诺认为人们是关系的存在,心理剧是关系疗法。人不能孤立存在,母亲相对于孩子存在,教师相对于学生存在,上级相对于下级存在……莫雷诺提出了社会原子的概念。社会原子的理论指出所有人都诞生于一个“模型组”中,是个人必要支持的集合,由家庭成员组成。在社会原子中学到的角色被转移进入新的组中,随着个体的成熟,社会原子扩展到其他成员,如亲密的朋友,浪漫的伴侣、合作者。[5]

社会原子指的是环绕在人们周遭的重要角色,而人们跟原子(重要角色)间会有亲疏远近不同的关系,在这关系中又会出现吸引、排斥、拒绝三个样貌。透过个体与社会原子的关系标示,一个人的社会原子愈多,象征他的生活资源越丰富,社会支持也更加稳固。[29]关系会为我们带来益处,也会带来困扰,如何能够与众多社会原子厘清彼此的关系,并与重要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多心理剧的主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与权威的关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等都会在心理剧中呈现。莫雷诺认为心理剧推动人们真正的相遇。

四、心理剧是社会工作可用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从起源到现在,发展出了多种工作方法,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层面,依次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在应用领域上也有多样化的发展,应用在不同的场域(学校、医院、社区、军队、企业等)以及不同的人群(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女性、精神病人等)。

心理剧最初是团体治疗的方法,后来也运用在对个体的服务上,应用在社区层面,甚至是组织决策上。心理剧的应用层面跨度同样很大,从个体到组织、从微观到宏观都可以使用。心理剧的应用范围也非常之广,除了临床的情境,组织、教育、工商业、社区建设等非临床领域同样可用。它适用于不同的年龄和治疗组,从儿童到老年人,从慢性精神病或认知受损的人,到那些渴望改善与家人的关系和工作场所功能的人。以往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心理剧在减低成瘾行为、缓解焦虑、降低校园欺凌等方面的效果。[30-33]心理剧适用在社会工作的各个场域与人群上,与社会工作一样发挥预防、治疗与发展的功能。

1944年,美国的社会工作者特瑞德利(Treudley),分享了在纽约比肯心理剧研究所的经历。她在那里观察心理剧方法在治疗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由此看到了心理剧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她认为“心理剧完全打破了个案工作的传统,尤其是仅在微小程度上利用了访谈……心理剧的技术本质上是群体技术,它还提供人际互动。对于不善表达的服务对象、建立关系能力不足的服务对象,心理戏剧避免了这种困难”。[34]精神病患者不需要把演出情境与真实的人联系起来,担心暴露隐私。通过心理剧的演出,在舞台上,服务对象会无意识地流露更多的信息,这一切都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与单独谈话相比,表演更能缓解紧张情绪,在心理剧中发展出来的自发性被带入真实的社会关系。

心理剧侧重行动,在做剧时,经典的话语是“不要说,做给我们看”。心理剧相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大脑可能会忘记,但身体会记住。我们很多的感觉和信息已经存储在身体里,行动会比语言给出更多的信息。在社会工作的结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阶段均可结合心理剧的方式。比如在社会工作的预估阶段,一位焦虑的父亲诉说即便自己辅导孩子功课,孩子也不认真学习的事情。社会工作者可以请他把辅导孩子功课的场景再现出来,社会工作者会在其中清晰地看到父亲是如何与孩子进行互动的,看到父亲的话语和行动如何引发了孩子的抗拒。在介入阶段,社会工作运用角色交换请父亲换到孩子的角色,体验当听到同样的话语,看到同样的表情,身为孩子的感受;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运用内心独白、镜观等技术,增强父亲对孩子的认识。角色再次交换回来,父亲会对原来的场景生出新的理解,将会以更合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仅是以个案工作中的某个场景为例,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中,某个或某些成员可以将自己的困惑在小组中、社区中演出来,其他成员扮演辅助角色或担当观众。以往用语言描述的事情,在心理剧中用行动展现出来,更能直观呈现、触发情绪,担任不同角色的成员都会有所获益。透过多次的角色交换,不同位置的人彼此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着理解,会带来个体、群体、组织、系统乃至文化改变的可能。

心理剧因其有效性和灵活性,吸引了社会工作者。2006年到2007年,被美国心理剧、社会计量和团体心理治疗委员会认证的32%心理剧工作者是持证社会工作者,大约占三分之一(403位中128位是持证社会工作者)。[18]该协会以及欧洲国家心理剧协会允许从业者在社会工作、临床心理学、特殊教育职业中使用心理剧。[32]时至今日,许多的社会工作者依然接受心理剧的短期或长期培训。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心理剧拥有多种成熟的技术:角色扮演、替身、独白、多重自我、独角戏、扩大、旁白、角色交换、转背、未来投射、镜观、具象化、魔术商店、雕塑……这些都是可供社会工作者使用的实务资源。除了技术层次以外,心理剧的原理原则也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个体与社会心理学一般性的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剧因其深入快速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工作方法,但在使用时要慎重,专业工作者应该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与来自西方的很多理论与方法一样,社会工作者在使用时,一定要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自身的环境来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修改。同时,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尤其是以证据为本的心理剧的干预研究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徐健. 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发布[EB/OL].[2019-03-26]. http://www.gongyishibao/htm/yaowen/16252.html.
[2]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 全国社会组织查询[EB/OL]. [2019-01-17]. http://www.chinanpo.gov.cn/search/orgindex.html.
[3]
MORENO J L, MORENO Z T. Psychodrama: Action therapy and principles of practice[M]. New York: Beacon House, 1969.
[4]
SKOLNIK S. A synergistic union: Group work meets psychodrama[J].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2018(41): 60-73.
[5]
LIPMAN L. The triadic system: Sociometry, psychodrama, and group psychotherapy[M]//GERSHONI J. Psychodrama in the 21st century: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3-14.
[6]
陈国鹏. 介绍几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 心理科学通讯[J]. 1982(4): 53-54.
[7]
李鸣. 心理剧的历史和理论.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 1995(6): 353-534.
[8]
付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剧技术的应用与困境[J]. 学理论, 2014(6): 193-194. DOI:10.3969/j.issn.1002-2589.2014.06.090
[9]
徐烨. 让高校心理咨询的形式更丰富——心理剧疗法实践探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4): 91-93. DOI:10.3969/j.issn.1007-9882.2008.04.039
[10]
张红, 张辉, 任霞. 适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模式——心理剧[J]. 中国健康教育, 2006(11): 870-871. DOI:10.3969/j.issn.1002-9982.2006.11.020
[11]
李帮琼. 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 教学与管理, 2007(10): 44-45.
[12]
杨燕, 刘帅. 基于心理剧模式的幸福课堂探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257-260.
[13]
吕澜, 王育英. 心理剧的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63-66.
[14]
王丹洋, 周海燕, 杨丽春. 心理剧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影响的个案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12): 1471-1474.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4.12.013
[15]
葛缨, 胡媛艳, 张智, 等. 心理剧对城市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及社交回避的改善效果[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6): 458-46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4.06.011
[16]
陈贵玲. 30年来国内心理剧研究与发展概览——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心理剧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J]. 齐鲁艺苑, 2017(5): 118-122.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7.05.023
[17]
BLATNER A. Morenean approaches: Recognizing psychodrama’s many facets[J].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 2007, 59(4): 159-170.
[18]
GERSHONI J. Psychodrama[EB/OL]. [2019-01-02]. https://www.groupsychodrama.com/publications/20th-edition-of-the-ency.
[19]
张玉铃. 心理剧团体咨商模式理念及应用[J]. 咨商辅导文粹, 1997(11): 103-122.
[20]
MARINEAU R 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sociometry: The work and legacy of Jacob Moreno (1889-1974)[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7, 70(4): 322-325. DOI:10.1177/019027250707000402
[21]
APTER N. The human being: J. L. Moreno’s vision in psychodram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2003, 8(1): 31-36. DOI:10.1080/1356908031000124340
[22]
BLATNER A. Foundations of psychodrama: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 Spring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40-51.
[23]
ADAM BLATNER. 心灵的演出: 心理剧方法的实际应用[M]. 程小频, 胡嘉琪, 洪千惠, 等, 译. 台北: 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2: 3-5.
[24]
MORENO J L. The role concept: A bridge between psychiatry and sociology[M]// FOX J. Use essential Moreno.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60-66.
[25]
MORENO J L. Who shall survive?(copyright)[M]. New York: Beacon House, 1953: 76.
[26]
JAKOVINA I Z, JAKOVINA T. Role theory and role analysis in psychodrama: A contribution to sociology[J]. Soc ekol Zagreb, 2017, 26(3): 151-169.
[27]
KARP M H, AUVON K B. 心理剧入门手册[M]. 陈镜如, 译. 台北: 心理出版社, 2002.
[28]
GIACOMUCCI S. Social work and sociometry: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J]. The Pennsylvania social worker, 2018, 39(1): 14-16.
[29]
赖念华. 社会原子与艺术治疗相遇[J]. 咨商与辅导, 2010(7): 40-43.
[30]
KONOPIK D A, CHEUNG M. Psychodrama as a social work modality[J]. Social Work, 2013, 58(1): 9-20. DOI:10.1093/sw/sws054
[31]
KIPPER D A, RITCHIE T D.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dramatic techniques: A meta-analysis[J].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3(7): 13-25.
[32]
AVRAHAMI E.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in psychodrama: Discussion and example from addiction treatment[J].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03(30): 209-216.
[33]
BENDEL K E. Social work and Moreno: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drama methods and implications[D]. Texa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School of Social Work, 2017: 30-41.
[34]
TREUDLEY M B. Psychodrama and social case work[J]. Sociometry, 1944, 7(2): 169-178. DOI:10.2307/278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