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Vol. 20Issue (1): 95-100.
0

引用本文 

邵际珍. 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1): 95-100.
SHAO Jizhen. Explor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eply Integrated with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0, 20(1): 95-100.

基金课题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5G28)。

作者简介

邵际珍(1972— ),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教育和行政管理.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12-07
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邵际珍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目前面临观念陈旧、课程建设落后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广东工业大学以产教融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广泛挖掘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企业联合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联合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旨在满足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Explor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eply Integrated with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O Jizhen     
President Offi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country to implemen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Currently, it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outdated concepts, backwar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lack of resourc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and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in reform, setting up a new training concept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building a personaliz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extensively exploits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jointly building education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enterprises, jointly introducing and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 team, adhering to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hich is deeply integrated with the industry, and aim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and loc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1]人是创新活动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而人才驱动的核心是教育。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2]高校必须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积极探寻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整个社会创新驱动能力和水平助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瓶颈问题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陈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已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体现“时时、处处、人人”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仍然陈旧,突出表现为短视性和片面性的特点。王占仁认为短视性体现在有些高校“只想通过创业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如果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够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创业率,就没有实现‘以创促就’的目标”[3]。片面性则体现在有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只局限于少数专业、少数学生,甚至个别高校将关注的目光简单地投向少部分学生的创业竞赛成绩,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功利色彩。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脱离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重课外轻课内的现象,很多高校都是开展以第二课堂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举行一些创意设计大赛、论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等,或者是开设创业启蒙、实务、技巧类的公共选修课程。相反,讲授专业科技前沿、专业领域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很少。

(三)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

教育资源是支撑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条件。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在师资、教材、资金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匮乏。师资力量方面,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够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性质的要求,同时,师资资源缺乏一定的整合协调。[4]教材选用方面,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优质教材比较匮乏。教学手段方面,很多高校采取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报告等临时性的活动安排,缺乏规范的课堂教学。以上种种困难,再加上缺乏资金、场地等条件,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产教融合的理论流变与路径选择

产业和教育是人类学习和生产活动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的变体,两者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升级,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审视,产教融合日益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中共十八大以来,围绕促进产教融合,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近些年来产教融合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提炼,进一步确立了产教融合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为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层面推动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指导方案和政策依据,其中关于“形成以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更是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基于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越来越多的被付诸实践。

(一) 产教融合的理论流变

简单来讲,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产教的融合意味着“产”和“教”的关系从分离不断走向连通、互动、协同与和谐。

1. 产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初始阶段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产教结合的思想首先是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产生的,是与职业教育相伴而生、相辅相成,是贯穿、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教育思想,包含“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在企业、参加劳动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走向社会化的必修课。伴随于此,产教结合被视作中等教育的“专利”,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则是学习高深学问的象牙塔,还未过多向社会开放边界。

2. 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入

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不断延伸,大学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逐渐扩大加深,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产学研合作”“政产学研合作”“政产学研用合作”“政用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5]在此阶段,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多是高校科研人员,以相互间的技术合作为重点,人才培养还较少涉及其中。

3. 多方协同育人,产教真正走向融合

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可以充分协同外部资源致力于育人工作,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达到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6]在协同育人理论中,协同、融合有了共同的目标导向,剩下需要讨论的更多的是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实现形式而已。在此过程中,院校逐渐确立了基于“需求导向”的办学思想,在办学体制、办学行为方面注重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衔接和统一。

(二)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

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到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体系的构建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重构,涉及到价值理念、培养方案、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等基本要件的革新。

1. 价值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时代的关系愈加紧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依据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道路,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7]从就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心的转移。[8]

2. 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的框架

扎实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则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安排,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基本框架牵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校内资源与外部资源等多重关系的协调。

3. 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

与传统的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突破校园这一闭塞的环境,[9]将实践活动置于更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当中,通过模仿甚至实战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感性体验。这些特点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更广、更高、更专业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掌握创业技能、获取创业资源的强力载体。这种平台支撑本身不仅能发挥串联政府、大学、产业关系的特殊作用,还能为锻炼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提供“真枪实弹”的环境。[9]

4. 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所在,也是根本保障。[10]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既要懂专业,也要懂市场,而突出多学科交叉能力,对师资队伍本身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已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 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从主体角度来看,产教融合更多地指向政府层面的政策安排,目的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1]从这个角度来说,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更多指向高校这一办学主体。

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意味着高校进一步打破与产业之间的边界,积极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协同利用外部资源办学,并在办学思想、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重构式的调整。[12]具体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则需要高校与产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努力做到需求的相互满足,资源的相互对接,最终达到价值的共同实现。在实施路径上,高校首先需要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支撑引领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是需要进一步增加产业实践课程,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构建内容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产业实践载体,搭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进一步吸收产业人才力量,构建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借助产业资金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等等(见图1)。

图 1 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示意图
三、广东工业大学探索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高校,一直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以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与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产学全程化育人的教学模式,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一) 树立产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主体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旨在回答“人才应该是怎样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问题。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他要素的选择与确定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3]

学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创新创业真正成为每一位教师、青年学子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动力所在,从而增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学校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重要依托,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科技拓路人、行业带头人、产业领军人、创业开拓者。[14]本科生培养注重“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个性化”的理念,研究生培养强化“高起点、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求卓越”的理念。

(二) 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义,它既是专业开设和教学运行的重要文件依据,也是提升人才培养和质量的根本保证举措。[15]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上。

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上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已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公司美泰玩具有限公司、国内最大民航飞行器维修中心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90多家企业开设了校企联合培养班,累计编写校企人才培养方案200多套。采用“3+1”(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联合培养)、“2+2”(2年在学校学习,2年在企业联合培养)、“大师工作室”(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与芬兰、瑞典等国家名师、企业设计师合作建立的学习平台)、以工程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等一个专业多套培养计划、多个专业融合成班的灵活教育形式,目前已在31个专业(方向)2 000余学生中实施。[14]

2.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基础、强能力,除构建了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知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课程外,还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实验课程+实践项目+学术讲座+创新竞赛+企业实践”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需求、老师科研项目、体系化竞赛活动有机融入实践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增强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实训的教育效果,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实施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具体做法就是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负责制,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研究和解决现场教学、实习的问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的做,由企业根据具体工程任务提供课题,依托工程实际开展。

3. 建立面向企业延伸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同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向企业延伸,既是对学校教学质量与监控机制的完善,又是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

广东工业大学健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并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机制。一方面,每学年学校督导团与校内导师不定期对校企班进行教学督查,建立校企班班委及学生联络网,实施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三者互评,避免“放羊式”的教学管理,把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实践实习转为脚踏实地的工程教育;另一方面,修订《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及课程免修实施暂行办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把学生学习评价由校内向企业延伸,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成果列入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并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延长修业年限,为创新创业学生创设便利条件。

(三) 与产业深度融合,与企业联合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广东工业大学按照“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思路规划与建设协同育人平台,利用平台集聚国际高端学术资源与国际高层次人才,联合企业攻关,整合多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平台建设中,形成了“一体双责三延伸”的机制。“一体”是指学科、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双责”是指创新平台同时对地方与学校、研发与育人双向互动、双向支持、双向负责;“三延伸”包括“向上延伸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延伸对接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和“向内延伸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并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平台建设过程始终注重将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势,始终注重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学校目前已建立了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协同育人平台达一百余个,这些平台不仅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也给予了重要支撑。学校还投入种子基金,通过协同创新广泛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多模式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

(四) 与产业深度融合,与企业联合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关键,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思维,是否具有行业、企业的经历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1. 联合企业引进海内外各类高水平人才队伍

广东工业大学提出“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的四靠理念,采用“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市场”的机制,与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直接对接,与企业联合引进高水平人才特别是海外产业界的产业型高技术人才与产业型创新团队,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供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此外,学校还聘请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学校创新创业优秀兼职导师人才库。

2. 联合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及素质

教师进驻企业挂职实践,在为企业和生产一线输送更多的科技服务的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为此,广东工业大学大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校企联合培养,交流访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和参与校内指导学生竞赛、实训、实践等。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具有实践经验的需求,学校建立教师进驻企业挂职实践制度,目前已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400多名,位列全省高校前列。

3. 探索教师在岗创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丰富创新经验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岗创业是提升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广东工业大学通过探索建立教师在岗创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在岗或短期离岗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科技型企业,造就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标兵和领路人,以创业带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以产业实践反哺创新创业教育。

四、结束语

广东工业大学的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从价值理念、方案设计到资源整合等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尝试,进一步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面向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广阔空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待继续坚持沉淀与传承,进一步开拓视野和资源,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关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EB/OL]. (2015-11-0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117029621.htm.
[2]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 (2015-0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
王占仁. 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Z1): 113-119.
[4]
龚芬.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18(4): 46-49.
[5]
刘志敏. 产教融合: 从" 融入”走向" 融合”[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 24-25.
[6]
程晓农, 杨娟, 袁志钟, 等. 以" 产教融合”为内涵的" 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1): 63-65.
[7]
牟延林. 产教融合2.0时代的办学型态[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 22.
[8]
刘宝存. 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12-15.
[9]
胡金焱. 创新创业教育: 理念、制度与平台[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7): 7-11.
[10]
蒋德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0): 34-36.
[1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12]
周志成. 创业型大学: 地方本科院校逆常规发展的战略选择[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4): 39-43.
[13]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3): 30-36.
[14]
米银俊, 许泽浩. 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11): 30-32.
[15]
张淑梅.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教学研究, 2006(3): 218-219. DOI:10.3969/j.issn.1005-4634.2006.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