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Vol. 19Issue (5): 109-112.
0

引用本文 

王香丽. 重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农村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109-112.
WANG Xiangli. Impact of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in Key Universities on the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of Rural Students[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9, 19(5): 109-112.

基金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不同家庭背景高中毕业生升学机会实证研究”(15YJA880071)。

作者简介

王香丽(1971— ),女,汉族,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学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11-20
重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农村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
王香丽     
广东工业大学期刊中心,广东 广州,510090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城市和富裕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机会则相对有限。城乡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方面。城乡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现行的招生制度则强化了这种差异性。其中,自主招生、保送生、综合评价等招生制度都不利于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因此,在进行高校招生制度设计时,应多关注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问题。既要有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政策,也要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农村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重点高校    招生制度改革    教育公平    农村学生    
Impact of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in Key Universities on the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of Rural Students
WANG Xiangli     
Periodical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tudents from urban and wealthy families are more likely to get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while students from rural and poverty-stricken areas have relatively limited opportunities. The differ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quantity, but also in the quality.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basic educ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differenc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urrent enrollmen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s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m, the enrollment system based on scores, recommend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not conducive for the rural students to get into the key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of college enrollment system,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of rural students. Not only should we adopt a preferential policy towards rural students, but als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rural students.
Key words: key universities    reform of enrollment system    education equity    rural students    
一、引言

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截至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5.7%,[1]正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2]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农村适龄青年分享到的成果如何是教育社会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虽然工人农民等弱势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他们在优质教育机会的获得上仍处于劣势地位,优势阶层尤其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在重点高校依然保持绝对优势。[3]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所增加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大部分被城市学生占有,农村学生的机会是很有限的,农村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城市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而处于隐性状态的质量差异则更为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而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二元社会背景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弥补还是扩大了这种差距?

高校招生制度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决定着高校人才选拔的方向和方式,因而其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都很广泛。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高校招生制度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为了选拔高素质生源、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重点高校在积极探索和寻求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除了全国统一高考,陆续出台了保送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高校专项计划(招收农村学生)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等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高校人才选拔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从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发展趋势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统一考试仍是中国高校招生的主要依据,但是其绝对权重将会减小;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创新潜质及学科专长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将被广泛实行。

本文拟分析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农村学生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农村学生重点高校入学机会的影响,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对策。

二、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历程中农村学生重点高校入学机会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原则,学生的高考成绩成为其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及接受何种类型高等教育的唯一依据。农村学生可以通过刻苦努力获取高分,从而被高校录取。在这情况下,城乡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虽然存在差异,但相对来说,这种差异不是非常显著,研究发现,在各种招生制度中,统一高考所造成的城乡差异最小。[4]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广大民众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也愈加强烈。仅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高校人才选拔唯一标准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标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在大规模统一招生考试的基础上,逐渐推出了保送生制度。保送生制度是由高中学校推荐综合素质优异、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及突出贡献者或其子女,经高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统一高考。

然而,保送条件过于弹性、权力在保送机会竞争中发生明显作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保送生制度在实践中造成了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研究表明,干部阶层子女获取保送重点大学的机会要远远高于农民子女,前者是后者的37倍,呈现极大的阶层不平等。[4]

为了维护保送生制度的公平性,保送生政策的软性指标逐年在减少,硬性指标得到加强。阳光高考网上公示的2018年保送生资格名单显示,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学生分为三类,即省级优秀学生、外国语学校推荐保送生和国际五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其中省级优秀学生所占比例很低。比如,清华大学主要招收两类保送生:一类是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全国16所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这种硬性条件的加强,强化和保证了保送生制度的公平性。但是,这些保送生大多来源于长期为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输送生源的重点高中,而这些高中又是优势阶层子女的聚集地,农村学生极少有机会就读其中。因此,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保送生制度依然会造成城乡和阶层差异,农村和农民阶层子女在保送生制度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自主招生从2001年东南大学等3所高校开始试点,到2003年全国已有22所部属高校实行自主选拔录取,其自主招生名额限定在当年招生总量的5%。此后,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逐年增多,发展至今,自主招生已经成为重点高校招生的重要方式。

通过自主招生获取重点高校入学资格的竞争非常激烈。学生要想获得资格,首先要满足各高校所要求的报名条件。比如报考北京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的考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第一,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竞赛全国决赛、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第二,在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第三,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高校对报名考生进行筛选,符合条件者将进入到学校组织的招生考试和考核等环节。这些环节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考察他们的表达、反应及沟通等能力。最后高校根据考生在自主招生中的表现,确定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者及其优惠幅度等。

事实证明,获取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大都来自超级中学。对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2005—2009年5届学生招生数据的调查表明,在这5年中,该大学的自主招生名额逐步扩大,录取名额越来越向超级中学集中,而且还不断加剧。超级中学的学生占该大学录取人数的比例逐步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09年的43.8%,而该大学来自一般中学学生中农村户籍的比例是超级中学的8倍。[5]这一方面表明超级中学聚集了更多的城市学生;另一方面表明在重点高校录取名额越来越集中于超级中学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则越来越少。

为了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了极大重视。2014到2017年连续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指出,要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不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农村招生规模,“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6]国家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等就是为实现政策层面提出的目标而出台的招生倾斜政策。

专项计划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使得农村学子能够享受到更多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比如,2017年北京大学(校本部)所录取的2 819名内地本科新生中,通过“国家贫困专项”和“筑梦计划”录取的占10%,生源学校中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占45%。[7]但是,应该看到这种优惠性招生制度,由于招生的人数很少,与有利于城市学生的自主招生等制度相比,农村学生通过优惠政策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依然很少。比如,北京大学2017年专项计划录取的人数只占多元招生方式总录取人数的4.21%,与其他几种招生方式相比最少,甚至少于高水平艺术团和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人数,与保送生、自主招生以及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人数相比更少,占三者的比例分别为25.11%、11.69%和12.87%。而三者所录取的学生总数为1 137人,占多元化招生方式录取学生总人数的86.14%。这些极少的机会与占全国总人口半壁江山的农村人口相比更少。

三、讨论及对策

(一) 讨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重点高校所普遍实行的保送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招生方式所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而这些中学通常聚集着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丰富的城市家庭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化招生制度对城市学生更有利,而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本都很欠缺的农村学生是极其不利的。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但是由于其招生数量很少,使得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与城市学生差异依然显著。因此,多元化招生方式不利于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与此同时,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全国统一高考也呈现出对农村学生不利的局面。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学生的家庭资本缺乏,他们在高考中的竞争力明显要低于城市学生。

EMI理论认为,在社会经济方面处于优势的群体会设法确保子女在教育机会方面的优势,他们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子女争取到数量相当但质量更好的教育。[8]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高,城市学生在拥有优越家庭资本的情况下,还在以强大的经济资本支撑子女的课外补习。薛海平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数据(CFPS2012)对课外补习的研究发现,来自较好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大中城市的学生更可能接受课外补习,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扩大了城乡和不同阶层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差距。[9]城市和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不仅在各类技能、素养、信心等方面全面超过农村学生,在课程学习成绩上也优于他们。因此,重点高校在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以高考成绩为基础的多元招生方式的现实情况和大趋势下,农村学生所处的地位更为不利。

我国正在逐步取消城乡户籍,但是对于削弱中国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来说,这只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绝非一劳永逸之举,因为潜藏在城乡户籍差别背后的是更加一般化的家庭背景、资源以及文化的差异。[10]城乡学生在家庭背景、家庭资源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将长期存在。这种不公平会对农村居民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不断固化的社会结构和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机会降低了他们对于子女教育获得和子女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期待,社会出身与社会流动机会之间的对应关系容易导致来自底层的群众对自身的发展持消极认识,进而导致底层群体生活境遇的再生产。[11]

高校招生制度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选拔制度,而且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流动渠道畅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12]在教育机会扩张过程中,如果制度的变革主要是有利于优势阶层的子女,甚至会因为高等教育招生渠道多元化改革而导致“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分层后果,那么社会的不平等将会扩大。

(二) 对策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益之间的矛盾,是必须引起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校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要尽量避免造成城乡之间新的教育不公平。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国外教育公平的经验和教训,把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上。其重点之一就是努力提高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以达到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多元招生制度下提高农村学生接受重点高校的机会可以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第一,重点高校应该对高中生态教育均衡和教育机会公平应承担起重要责任。在自主招生多元化背景之下以及招生名额越来越集中在超级中学的趋势之下,重点高校应该在招生制度改革中要顾及到农村学生,出台更多倾向于农村学生的优惠政策,努力提升农村学生在一流大学中的比例。这样既可以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学生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又可以使一般高中与超级中学之间的差距缩小,使一流大学的生源更加多样化,而且也并不会降低重点高校人才选拔的效率,研究表明,重点高校所录取的超级中学学生与一般中学学生之间的学业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5]第二,在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招生方式在招生条件中,要多一些与农村学生有关的条件,并借鉴美国高校招生中的“反向歧视”政策,给农村学生更多优惠政策,把其中的名额向县级或农村高中倾斜。第三,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农村专项招生计划的招生数量,继续扩大对农村学生招生政策的倾斜力度,使其在多元化招生方式中所录取名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第四,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增强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在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

注释

① 来源于阳光高考平台2018年保送生名单. http://gaokao.chsi.com.cn/zsgs/bssnlqmd--method-groupByYx.dhtml..

② 来源于清华大学招生网.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newthu_cnt/students/students-1.html.

③ 来源于北京大学招生网. http://www.gotopku.cn/programa/admissions.

④ 根据阳光高考网2017年数据统计而得. http://gaokao.chsi.com.cn/zsgs/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8-07-19).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EB/OL]. [2018-07-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3]
王伟宜.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阶层差异分析——基于1982—202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2): 35-44.
[4]
罗立祝. 社会阶层对保送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8): 32-41.
[5]
黄晓婷, 关可心, 熊光辉, 等. " 超级中学”公平与效率的实证研究——以K大学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5): 32-37.
[6]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5)[EB/OL]. (2015-03-1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17/c1024-26702211.html.
[7]
图说: 2017级北大新生数据大解密[EB/OL]. (2017-09-04).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9-04/doc-ifykqmrv8797563.shtml.
[8]
LUCAS R S.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cets[J]. Amerc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106(6): 1642-1690. DOI:10.1086/321300
[9]
薛海平. 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 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3): 47-69. DOI:10.3969/j.issn.1671-9468.2015.03.004
[10]
李骏. 城乡出身与累积优势: 对高学历劳动者的一项追踪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6(2): 57-81.
[11]
谢爱磊. " 读书无用”还是" 读书无望”——对底层居民教育观念的再认识[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3): 92-108.
[12]
吴晓刚, 李忠路.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 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J]. 社会, 2017(5): 139-164. DOI:10.3969/j.issn.1001-4799.2017.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