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Vol. 19Issue (5): 103-108.
0

引用本文 

邹建敏, 占晓晴. 提升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意时代中国图式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103-108.
ZOU Jianmin, ZHAN Xiaoqing.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aking an Example of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Diagrammatical Symbol in the Era of Cultural Creation[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9, 19(5): 103-108.

基金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当代水彩画中国化研究”(17BA011)。

作者简介

邹建敏(1971— ),女,汉族,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水彩画创作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12-01
提升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意时代中国图式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为例
邹建敏 , 占晓晴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510000
摘要: 中国在21世纪真正成为大国强国,必须确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在当代各国间文化交流和文化对抗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提出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应承担正确引导社会民众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主动地把中国传统艺术符号运用在当代文化创意设计当中,使中外艺术碰撞交融产生的形式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梳理了中国传统图式符号在艺术创作中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分析了中华艺术图式符号在绘画、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融入与传播的现状,并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融入所带来的社会民族意识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认同,以期拓宽文化创意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中国图式符号    创造性转化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aking an Example of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Diagrammatical Symbol in the Era of Cultural Creation
ZOU Jianmin , ZHAN Xiaoqing     
School of Art & Desig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must establis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f she wants to be the real great power. This article raises question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among countries nowadays, and points out that literary and art workers should tak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eading the thought of mass and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symbol initiative in the creativ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when creating works, whereby the formal beauty of the culture born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rts and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can show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creative conversion metho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hema symbol in the creative art works and analyzes integr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hema symbol in painting, graphic design, fashion design,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end, i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t the deep level of social and national awareness brought by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odern design, so as to wide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creation era.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diagrammatical symbol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一、提升文化自信是当务之急

文化作为一种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兴盛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1]西方国家在近代以来经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西方的精神文明也因发达的经济所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而迅速发展,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西方国家对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有着强大的入侵力。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在图像、信息、影像等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洋文化和快餐文化渐渐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外来文化的新鲜感导致年青一代更喜欢外国文化、过外国节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反而产生了疏离感,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而逐渐淡化,从而导致在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上的迷失,“毋庸讳言,文化自信一旦缺位便不能生成国人对于国家的全方位自信”。[2]中国当代社会的艺术文化生活,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设计、歌曲、影视、戏剧、文学等方面,都面临着对抗外来文化入侵,提升社会文化自信的问题。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继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文化自信”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发表了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他认为:“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3]文化自信是在国内外现实环境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同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

王尧认为:“当代文学在新的时空中需要以文化自觉对‘传统文化’‘文学遗产’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传承和创新中建立起‘文化自信’。”[6]同样的,在中国传统图式符号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国民生活,从而构建国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其发展面貌和走向能够呈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走向。”[7]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8]是对国家本土文化价值上的一种认同,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包容。中国人民在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拥有自豪感的同时,应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

二、在文化创意时代中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文化战线是构建和守护精神脊梁的心灵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特殊战线。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把文艺创作作为国家的力量,用它们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吸引力来征服人心。信仰是需要构建的,而文艺创作的作用就在于向观众传播正能量,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充满希望和信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要素是该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一个民族也只有认清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才能做到在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博取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这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因为中华民族拥有着由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凝练出的文化精髓。中国民族辉煌的历史文化是先辈流传下来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世界的精神财富,对此我们不仅要传承,还要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使之不断创造性地注入传统文化,让文艺创作焕发新的生命力,使中华文化长盛不衰。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现今中国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就如“仁、义、礼、智、信”这种符合人们道德要求的传统文化精髓,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纬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9]要在世界艺术中展现身影,就要在艺术作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价值观。因此,“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把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的图式符号以现代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0]近百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都向世界展现着华夏文明的优秀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传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两个方面,要创造出具有本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艺术语言,首先要传承,没有文化传承的艺术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其艺术价值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古人所留下来的艺术表现方式传承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足以证明是有价值和有足够的生命力的。只有传承、总结和学习先辈留下的智慧结晶,使之与现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例如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科学理性的表现方式成为了很多画画初学者的基本功训练,但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舍近求远地效法西方,而最终需要寻根求源,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具有民族气息的新落脚点。艺术创作其实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拥有民族文化的灵魂、真实的自我才能使人感动,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世界艺术在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最终方向绝不是同化成相似的艺术形态,而是始终需要秉承自信的姿态,坚守传统文化。在艺术范畴的视野下,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品来阐释他们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品在不经意间受着创作个体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而产生独自的特色。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需要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关系中寻找并确定自己独特的存在身份。这就是说,风格、样式是用一种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外在表述。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当一种外来的艺术文化传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时,这个地区的文化成员便本能地觉察到自身与外来文化的差异,而在艺术创作时,自然而然地把反映本民族宗教、文化和生活的图式符号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便反映在风格迥异的艺术追求中。

因此,文化创意时代外来艺术样式进入中国后,中国艺术家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及中国的造型艺术融入其中,使之拥有了中国艺术特有的形式美。这其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11]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这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在社会文化生态里,以人为的方式影响和导向着社会普罗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这种中华传统艺术符号有意识的创造性转化,把华夏的审美基因,潜移默化地导入社会文化生活中,悄然无声地植入了民众的心里,给现代中国人带来了文化艺术的自信和归属感。

三、文化创意时代中国图式艺术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一) 中国传统图式符号

符号在整个人类世界中是一种无时无刻存在着却容易不被留意的东西。在符号学中,符号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商品品牌的标志、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造型、打招呼的动作、神话传说、文字、语言等等都属于符号。从某一事物抽象出来的东西,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都可称为符号。[12]

中国传统图式艺术符号是中华千百年来沉淀而成的文化精髓,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中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流传广泛的传统图形、图式元素,如陶瓷、青铜器、雕刻的外在形态以及其上面的图案纹饰、中国古典园林的花窗、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还有传统的绘画书法戏剧艺术等。

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体系包罗万象,有从自然事物中转化而来的图式艺术符号,如从植物或者动物转化而成的图腾符号,也有人文精神转化而来的图式艺术符号,就如哲学符号、宗教符号、神话符号等。这些传统图式符号随着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极富特色的符号体系,就如人物符号体系中的原始巫神、戏曲人物、宗教神佛;动物符号体系中的龙凤、麒麟、鲤鱼;建筑符号体系中大的亭台楼阁、粉墙黛瓦、飞檐斗拱;器物符号体系中的琵琶、古筝、曲裾、旗袍等。这些符号反映着中国社会传统的文化生活,包含了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价值观。

中国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基点是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很多中国的艺术符号中都能体现中国人向往自然,寻求艺术与自然结合的美,这种美有其内在的生命力。龙图腾出现至今大概有八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象征符号,印证了本民族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闻一多曾说,“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13]。“龙”的造型取之于自然的动物,但是它却超脱自然。经过历史的变迁,“龙”这种想象出来的生物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龙”是一种图腾崇拜的文化想象,同时也是沉积了丰富内涵的传统图式符号。

中国传统图式符号内容极其丰富,它记录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具有令人惊羡的体系、完备的资源优势,而且中国传统图式符号有着强烈的表意倾向,它表意的方式与现代符号学中的表意方法是十分相似的。

(二) 中国图式符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

1. 中国传统图式符号在外来艺术样式中的体现

伴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世界文化艺术样式越发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外来艺术样式流入中国,西方的油画、水彩、版画……中国艺术家将油画、水彩画等作为抒发民族情怀的载体,利用他们的特性,融入具有中国独特意味的图式符号,创造出全新的视觉美感。

水彩画源于欧洲,进入中国有百年历史,在水彩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水彩与中国图式符号及审美追求相结合。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当今中国水彩既保留着西方油画的本体语言特色,又渗透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这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绘画艺术中的新载体,还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展示风采提供了途径。水彩画家李剑晨、徐永清、王肇民、徐悲鸿、赵云龙等,他们都精通西方水彩绘画,而后将中国传统图式符号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水彩画。邵昱皓的水彩作品《桌前续集》保留了水彩语言中水的运用,却突破了传统的写实水彩的画法,画面游走于扁平化的抽象形式与写实之间,西方水彩语言与青花瓷这一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以及有现代感的平面化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同时拥有了东西方的审美价值,有鲜明的形式美和现代感。

同样源自西方的画种——油画,在与中国图式符号结合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作品。林风眠的油画作品《霸王别姬》,结合了西方油画和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将中国的皮影艺术、剪纸和京剧等中国独有的图式符号融入其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图式符号的美,更体现了画家对中国艺术元素及造型与西方油画结合所产生的形式美的探索。画家将脍炙人口的中国历史故事融入作品中,通过中国传统图式符号在油画中的再现,“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本土文化,并对当代油画与民俗符号之间的嫁接或转换产生浓厚兴趣”。[14]

不只是中国艺术家将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体现在外来画种当中,19世纪外国的艺术家也发现中华图式符号的美。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对中国民间艺术颇感兴趣并有相当的研究。在作品《埃希特肖像》中,克里姆特把中国绘画的平面感和写意性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作品的背景甚至直接地出现了中国木板年画中的戏曲人物。在作品《拿扇子的女人》的背景中更是大胆地运用中国刺绣图案,金黄的底色上出现了凤凰、孔雀、牡丹和荷花等古代中国传统的图式符号。克里姆特用卷曲交错的线条将这些图样纹饰植入画中,衬托了画中女子的典雅高贵。画中模特所用那的扇子也是最典型的中国折扇,衣服的设计像是在西方服饰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古代汉服的造型,女子的发髻也是如此。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把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与他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绘画语言。

2. 中国图式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转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图式符号随着现代设计,全方位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从西方传入的婚纱,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图式符号运用其中,把中国嫁衣中的红取代了婚纱的白,将中国的纹饰、刺绣与西方婚纱的材料相结合。出生苏绣世家的著名服装设计师兰玉,不仅将中国刺绣完美在婚纱设计中呈现出来,还把江南女子温婉秀美的感觉融入到婚纱设计中,成为了将中国传统符号通过服装设计呈现在国际舞台的突出代表。在个人的第七次巴黎服装秀中,兰玉为致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以“闺秀”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极具中国风的高定时装作品。开场的墨绿长披风,融合了苏绣图案、中式盘扣、盘金绣等中国传统图式符号,将江南大家闺秀的富贵高雅以国际化的形式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让世界惊叹华夏艺术之美。

在平面设计如品牌商标、书籍装帧、海报设计中,中国传统图式符号越来越多地被采纳和创造性地转化。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妖猫传》、《金陵十三衩》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中,我们都能看到众多中国传统图式符号的呈现。《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设计,为配合当地的美食风俗,设计者富有创意地将山水、竹筏、扁舟、毛笔、筷子、碗勺等具有中国韵味的图式符号与食材结合在一起,构思巧妙,带着浓郁的中国人文情怀。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不仅出现在中国的电影海报中,外国电影为了迎合中国市场也设计了不少中国风的海报。《变形金刚五》的海报,以中国工笔画的形式将中国神话人物与变形金刚结合在一起,《移动迷宫3》用中国的印章、刺绣代表“迷宫”出现在海报上,《功夫熊猫》的海报上借用了皮影和剪纸等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使海报具有浓浓的中国气息。

2008年奥运会的火炬设计是中国传统图式符号在现代设计中创造性转化的又一个突出范例。云纹由来已久,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图式符号,云纹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装饰艺术史”[15],在源于希腊神话的火炬上,呈现的中国红色“祥云”纹是极具代表性中国图式符号。其他细节如火炬的造型、字体设计等都取自中国传统图式符号。设计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对图式符号内涵的把握十分准确,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韵以现代的设计语言诠释在火炬的设计中。

3. 中国图式符号在建筑艺术中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图式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建筑手法,[16]贝聿铭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图式符号相融合的佳作,从布局到建筑中各种细节的设计都渗透着中国的文化韵味。“合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极为经典的建筑图式符号,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院落布局便是运用了“合院”这一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使其与周围古建筑相互呼应。

在建筑细节上和庭院的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新馆更是将中国传统图式符号运用得淋漓尽致。贝聿铭把山、水、亭、桥等人们心目中的中国传统园林图式符号,以现代建筑的方式呈现出来。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山大多以叠石假山的形式出现,而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山”却是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出现。庭院北墙的那片假山,用石头拼凑成层层叠叠的山,加上白墙和水中的倒影,犹如一张巨幅江南的山水画。院落中的窗景,虽借鉴了苏州园林窗的图式符号,但并非直接将古典窗户复杂的图案纹饰放在窗景的设计中,而是采用更为简洁的几何图形形式进行再设计。建筑用色以黑白为主,与苏州传统民居粉墙黛瓦如出一辙,这一极具地域性特色的色彩图式符号,在新馆简洁的造型中,不仅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构成感和形式美,更反映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图式符号审美情趣。

贝聿铭说:“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样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17]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没有单纯地模仿中国古代建筑的图式符号和结构造型,而是将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以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创作了传承民族之魂的作品。

4. 影视动画设计中的中国图式符号

影视产业是社会抵御文化入侵,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动画因为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一直占据影视行业的重要地位。设计师们探寻如何将中国传统图式符号与之相融合由来已久。中国早期的动画,无论在画风、人物形象设计以及台词配音都有着浓烈的中国味,其中水墨动画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水墨”是中国特有的图式符号,水墨动画将这一极有民族身份识别性的图式符号引入动画创作中,让作品成为了“完全中国式的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成功拍摄的水墨动画,[18]动画每一帧分镜头都是以水墨画的形式出现。《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小蝌蚪是由一点一线组成的,顿笔入虚笔出,虚带出蝌蚪的尾巴在动画中有种自然的灵动性,中国水墨重在传神,在静态的时候已经可以让人有着活灵活现的感觉,而水墨动画让中国水墨画动起来,不仅让水墨画更有灵动性,还让来自西方的动画注入中国民族图式符号的灵魂。在此之后陆续出现了《山水情》《鹿铃》《牧笛》等出色的水墨动画。随着动画技术的进步,中国动画制作也越来越精美,而现在正在制作的水墨动画大电影《斑羚飞渡》,与早期的水墨动画不同的是不单纯是用手绘而成水墨画来制作动画,还利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使动画拥有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更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水墨画追求的意境,使虚实相生的水墨图式符号在动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的两分钟的片花已经触发了不少人对童年的回忆,也引起观众对水墨动画这一经典中国动画形式的追忆与怀想。“水墨动画作为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的产物,承载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的重任。”[19]

此外中国传统壁画、年画、戏曲、皮影等符号都被运用到动画中,就像《张飞审瓜》中的张飞、《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天书奇谭》中的狐狸精等角色形象的设计就是运用了中国戏曲脸谱的图式符号。《九色鹿》取材于中国敦煌壁画中《鹿王本生》的故事,其中九色鹿的形象也借鉴了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和鹿的形象,因此《九色鹿》在美术设计上很好地将北魏壁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这些动画把中国传统图式符号运用到动画制作中,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得到了国人的欣赏和认同,将中国动画水平带上一个新台阶。

动画观看的人群以小孩和年轻人为主,而这些人都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人。因此动画制作者其实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通过动画给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年轻一代,在动画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四、结束语

在呼吁提升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图式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全面复兴,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展示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桥梁。随着中外艺术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我们更需要认清中国艺术符号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内涵,将其创作性地运用到文化艺术创作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0],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立足的保障。不同的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环境,这种地域的差异使每个国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源泉,如果丢弃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如同无源之水一样,终将被外来文化同化而干涸消失。

艺术在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错综合复杂的领域里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艺术不仅能彰显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程度,还能在这些多姿多样的样式背后蕴含着该民族独有的个性风貌与精神内涵。而艺术中的精神要素又会反作用于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对自身的具体活动有进一步改进,使创造物更符合生存的需要,使人类能更顺利地向前发展。在文化创意时代,艺术与设计涉及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在绘画艺术、视觉设计、建筑艺术、影视产业等方面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图式符号,都是在民众中积极推进本土文化价值认同的有效途经,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主动导向。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10]只有对自身文明脉络有理性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21]

参考文献
[1]
谢平安, 梁晓罕. 论新时期文化战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时代报告, 2016(16): 180-180.
[2]
项久雨. 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6): 4-25, 204.
[3]
白翠红. 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路径[J]. 岭南学刊, 2017(5): 122-126.
[4]
肖珩.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世纪桥, 2017(12): 15-16.
[5]
兰继洲. 文化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J]. 人民论坛, 2018(12): 136-137. DOI:10.3969/j.issn.1004-3381.2018.12.058
[6]
王尧. 在传承与创新中建立文学的" 文化自信”——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1): 140-150.
[7]
陈华文, 周璇. 中国艺术" 东风西渐”的历史追寻与时代价值——《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的编撰特色和思想启示[J]. 中国编辑, 2017(12): 81-85.
[8]
陈智. 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8(2): 90-91. DOI:10.3969/j.issn.1672-5409.2018.02.033
[9]
刘国华. 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培育与多族体和谐共居探析[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 86-89. DOI:10.3969/j.issn.1673-6133.2014.06.022
[10]
李敏. 文化自信与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述[J]. 黑龙江史志, 2015(11): 199-200. DOI:10.3969/j.issn.1004-020X.2015.11.174
[11]
郭林涛. 弘扬传统文化应从教育抓起[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7(3): 22-23.
[12]
唐影. 试论中国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包装世界, 2016(2): 4-6.
[13]
朱炳祥, 崔应令. 人类学视角下" 龙”的形成与变迁——兼对" 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说法的学术回应[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 18-22.
[14]
周逢年. 视觉图形的公关性——以北京奥运会" 祥云”火炬设计为例[J]. 新闻爱好者, 2010(7): 68-69. DOI:10.3969/j.issn.1003-1286-B.2010.07.039
[15]
史小可. 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J]. 民俗研究, 2019(1): 117-121. DOI:10.3969/j.issn.1002-4360.2019.01.013
[16]
高春亮, 曾敏, 高磊, 等.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19): 987.
[17]
王晨皓.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 大众文艺, 2016(13): 95. DOI:10.3969/j.issn.1007-5828.2016.13.080
[18]
周晓君. 传统与创新——浅析特伟和他的水墨动画[J]. 神州, 2011(9): 158.
[19]
熊明, 卢洁. 中国水墨艺术在动画中的传承与发展[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178-180.
[20]
李黎东.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J]. 出版参考, 2009(9): 28.
[21]
姜宏大. 多层次外交对话中习近平对中华文化的传播[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