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Vol. 19Issue (4): 66-72.
0

引用本文 

邓泉洋. 社会认同视角下同伴教育服务中的身份建构机制——以S市社区戒毒康复实践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4): 66-72.
DENG Quanyang.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 Peer Education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Taking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Detoxification Rehabilitation in S City as an Exampl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9, 19(4): 66-72.

基金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18BSH15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城市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2017-01-07-00-02-E00008)。

作者简介

邓泉洋(1991— ),男,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基层社会治理和司法社会工作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9-13
社会认同视角下同伴教育服务中的身份建构机制——以S市社区戒毒康复实践为例
邓泉洋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 由于吸毒的经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身份被社会偏见所固化,社区戒毒康复期内的身份单一性使社区戒毒康复缺乏持续动力。社会认同视角下的多层级身份建构可以使个体在不同身份转换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刺激,为持续转变提供动力。S市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同伴教育服务,设立“同伴候选人—准同伴辅导员—同伴辅导员”三个层级身份,根据不同的层级身份而设计沙龙、成长小组、同伴教育辅导和服务等活动,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取得相对应的身份,最终达到“自助、互助和助社会”体系目标,获得社会认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融入社会除了需要个体的主体性之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 社会认同    社区戒毒康复    身份建构    同伴教育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 Peer Education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Taking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Detoxification Rehabilitation in S City as an Example
DENG Quanyang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experience of drug abuse, the identity of community drug rehabilitation people is solidified by soci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prejudices. And the single identity leads to the lack of sustained motivation in community drug rehabilitation. Multi-level ident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enables individuals to obtain different emotional experience stimuli in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s of identity, providing motivation for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Peer education service for the community drug rehabilitation people in S city builds three levels of identity, " peer candidate—quasi peer counsello—peer counsellor”. Activities such as salons, growth groups, counseling and service in peer education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of identity, so that the community drug rehabilitation people can obtain differen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corresponding identities,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goal of " self-help, mutual help and helping society” and gaining social recognition. In addition to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the community drug rehabilitation people also need more support and help from society for their returning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 social identity    community detoxification rehabilitati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peer education    
一、问题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规定,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我国戒毒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戒毒是指对吸毒成瘾人员,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并出具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社区康复是指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本研究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统指在社区中戒毒康复的人员。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成功戒断康复、回归融入社会的过程是漫长而又曲折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被“污名化”,社会大众往往“谈毒色变”,对他们持排斥态度,影响其回归融入社会的过程。[1-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需要在身份上获得社会认同,并在社会认同过程中进行正确地自我认知。在当下的实践中,把有相似经验、背景、需求、问题的人群组织起来,由这类人群自身开展特定主题的互助式教育活动的同伴教育服务能够解决相关问题。[3]27在艾滋病群体、酗酒者的实践中,同伴教育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对我国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同伴教育的相对优势在于成本低效益高、为参与者增能、比专业的力量能够更好传递信息、参与人员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4]

运用同伴教育的方法开展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康复实践,是指将具有吸毒经历的人员组织起来,围绕戒毒康复主题,相互之间彼此互助完成戒毒康复任务。当前在针对同伴教育服务活动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同伴教育中榜样的选择[5]、运行机制[6]、同伴教育的操作步骤[7]、意义建构[8]等。上述研究的核心关注点是同伴教育服务,而忽略了同伴教育服务开展的意义及社会工作者指导和介入同伴教育所体现出来的实践优势。同伴教育应用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初衷在于,借助具有相似经历的人来协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顺利戒除毒瘾、回归并融入社会。已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的研究涉及心理学[9]、医学[10]、社会学[11]等多个学科;第二,聚焦于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服务,助力其回归和融入社会,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认知、身体康复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等多个方面入手,从政策文本分析和社会工作实践模式[12]等角度开展。上述研究细化了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研究,却较少关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社会层面的身份研究。在同伴教育活动中不存在被歧视、被污名化的状况,同伴教育服务活动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相似经历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敦促,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对戒毒康复坚定信心,实现其戒断、回归融入社会的目标。

同伴教育服务活动运行机制中的榜样设定、具体操作流程和服务活动的设计等为参与同伴教育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多重身份。多重身份的转换影响着同伴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使其学会了做决定和判断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了解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的重要性,并坚定戒断康复的信心。这些身份平台搭建及身份转换的过程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有戒毒康复的持续动力,这些身份也将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获得社会认同奠定基础,且坚定其回归和融入社会的信心。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社会认同视角剖析S市同伴教育服务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身份进行多样化操作的实践机制,为社会工作开展社区戒毒康复服务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框架

(一) 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认同理论是泰弗尔(Taifel)在整合早期心理学家关于认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而后经过特纳(Turner)的自我归类理论和豪格(Hogg)的不确定性降低理论而逐步发展和完善。[13]社会认同是群体性的概念,是增强群体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价值、信仰和行动取向的集中表现。

第一,社会认同的三重假设。一是群体先于个体而存在的假设。行动者对于其群体资格积极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14]强调个体对于群体文化的内化。二是自尊假设。社会认同理论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能动性,自尊假设是社会认同的动力所在,亦即改变着社会结构,促使个体或者整个群体采取策略和行动,维护自尊,获得积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体验。三是相似性群体之间的相互比较假设。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相互比较,强化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运用积极的策略促使个体能够获得积极的体验并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以利益为节点、以文化为纽带、以组织为归属。[15]这些要素使个体对其归属该群体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社会认同理论的内涵。从社会认同理论上述的三个假设条件可以发现,社会认同的核心内涵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了解。[16]其核心观点是个体通过社会范畴(类别化),对自己所在群体产生认同,进而产生对我属群体的积极评价,而这种评价来源于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17]

第三,社会认同理论需具备的三个基础条件。一是个体对于所属群体主观上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二是群体之间的相互比较;三是具有相关属性的群体比较。这三个基础条件确定了社会认同的历程,即个体通过社会范畴化确认自我是否具有群体资格,进而通过社会比较明晰群体之间的差异,强化对于所属群体的社会认同;个体的社会认同过渡到社会结构层次上的变化,也就促使个体强化自我的变化,随即也就产生了社会解构与重构。[18]

从社会认同理论的理论假设、定义和基础条件可以发现,社会认同的核心是,在自尊假设的推动下,个体在身份转换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回应自尊,从而再生产身份转换的动力,推动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 身份建构与情感体验

第一,身份建构的内涵。身份建构是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19]身份建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强调情境性。身份建构包括个体的自我感知、个体与集体及社会在互动过程中的感知。个体的自我感知是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意义感知和价值归属;个体与集体及社会之间的互动是外在环境对于个体社会身份的建构。身份建构体现出身份的核心内涵,即在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大多数表现为“他者承认(认可)”。因而,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建构可以简要概括为由个体的自我建构和外界的“他者建构”组成。

第三,身份转换与情感体验的获得。身份与情感体验之间紧密关联。依据谢尔登•斯特赖克(Sheldon Stryker)的情感体验层级理论[20],个体的身份会随着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情感体验层级下,身份转换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也会产生变化。自我建构和“他者建构”会形塑个体的社会行动,影响个体的抉择。身份建构的逻辑与情感体验层级的逻辑具有内在一致性,情感体验的层级差异作为身份转换的内在动力将会促使个体采取能够获得更高层级的情感体验的身份行动。不同的身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对于个人不同的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也即推动身份的社会认同。

(三) 社会认同与身份建构

第一,社会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差别。正因为对个体的价值归属和情感认同以及与群体之间的关联性,社会认同理论常与社会心理学中对个体的身份辨识以及自我认同理论中个体对于自我身份建构混为一谈。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中的群体”,是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感,是对自我本质的探寻。身份建构是由个体的自我建构和他者建构两部分构成,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第二,社会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延续。身份建构中的“他者认可”是社会心理学对于身份认同的解释,即强调“群体中的个体”,是借助群体来分析个体的状态。[21]外界的认可或承认保证了群体实在的客观性。“他者认可”的社会性延续对于社会认同所强调的“群体”,在理论层次上更加具有社会性的含义。[22]自我认同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归属感,社会认同理论关注群体之间的互动性,[23]但是可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建构为社会行为中个人一级与群体一级的连续体,[24]社会认同是个体的自我认同、组织认同后更高层次的认同。层级认同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个体的主体性,[25]主体性是认同建构的源泉,确保认同主体的诉求得到保障与满足。主体性的面向影响了认同的属性,当偏向个体自我的内在时,则是自我认同;当偏向超越个体之外的群体或者社会属性时,则是社会认同。

第三,社会认同下的身份建构。社会认同与身份建构具有相似性,都包含个体对自我意义的追寻。二者也有差别,社会认同更加强调个体对于所属群体的归属感,身份建构则包含外界的认可和承认。

在不同的情境和个体发展历程中,个体的身份是由外界承认和自我确认而确定,二者构筑了在社会认同视角下个体身份建构的分析框架。更为重要的是,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层级关系的建构为身份建构提供了动力解释,不同层级身份是个体或群体所属社会结构的差异,身份的建构和转换来自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也是个体对不同层级身份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亦有学者表述为对权威和秩序的遵从。[26]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的身份建构是以个体通过寻求价值实现的社会认同以及与外界互动获得“他者认可”的双重逻辑。在不同的情景和群体中,个体对自我的身份便有不同的认知,既有关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研究[27-28]等都深刻解释了个体在身份转换过程中构建自我的社会认同和获得他者认可的机制。根据上述对社会认同理论的认识及应用的分析,本文尝试将社会认同理论应用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研究,对该群体在回归融入社会的历程中身份建构的策略进行分析。

三、同伴教育服务项目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三重身份

在制度设计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需要完成法律法规规定的任务,政府和社会也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社区戒毒康复过程中,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家庭成员以及禁毒志愿者共同组成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社区戒毒康复。多方力量的支持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往往对上述支持力量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上述群体中多数人具有官方背景,是来监督他们的,所以不愿依靠上述群体获得支持和帮助。社会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误解与偏见导致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对外在的力量产生不信任和排斥,这也是专业社会力量难以介入的原因。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想获得社会认同,必须在身份上有所转变,需要摆脱“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单一性身份,赋予更为多元化的身份。在身份转换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强化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对其身份的认知。要实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社会身份的积极认知,需要为其提供获得在身份上积极情感体验的机会,进而通过社会身份获得社会的认同。

S市在2003年成立专门从事戒毒康复服务的社会工作组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对在协议期内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服务,协助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S市社会工作组织于2009年启动的同伴教育服务项目是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自主探索设计的服务项目,旨在为相对分散的、个体化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服务。把具有吸毒经历且已成功戒断的康复人员组织起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理念和同伴教育的核心内涵,为有戒断康复意愿的人员在康复历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已经成功戒断且成功回归融入社会人员的带动和熏陶下,在项目当中寻求正能量,并促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有动力去转变自己的身份。

同伴教育服务项目的理念为“自助、助人、助社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提供服务达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自我救助、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目标。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处在不同阶段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也将获得不同的身份。在同伴辅导员项目体系中,社会工作组织机构针对参与到项目中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不同康复阶段及其行动表现等因素划定了“同伴候选人——准辅导员——同伴辅导员”三个身份级别。[3]168-178

(一) 同伴候选人

一般而言,同伴候选人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较强的戒毒决心与信心,能够保持操守一年;愿意参加同伴小组活动;具有一定的表达、写作和组织能力;家庭能够支持其参与同伴教育辅导工作。

同伴候选人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参与同伴教育服务项目的初始身份,由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个案服务过程中对参与项目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和筛选,而后经过社会工作组织考核,达到条件的参与到同伴沙龙活动中。同伴沙龙活动作为身份转换的平台,根据同伴候选人在沙龙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考核,以实现下一个阶段的身份转换。

同伴候选人的身份区别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同伴候选人作为参与同伴教育服务项目的准入身份,比有意愿、有信念戒断康复、回归社会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有更多机会。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同伴候选人相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而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多资源,能够获得已经戒断康复人员所提供的经验借鉴,协助其克服在戒断康复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戒断、康复、回归融入社会。

(二) 准同伴辅导员

准同伴辅导员所需的具体条件为:是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评估的同伴候选人;有信念,保持操守在一年以上;定期不定时地参加尿样检测;与社会工作者具有良好的专业关系;有意愿、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到同伴教育活动中去;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同伴候选人经过沙龙小组活动并通过考核后,能够进入到同伴教育服务项目中的成长小组。成长小组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康复成效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准同伴辅导员身份的确立便是将自我戒毒康复历程推向了助人的阶段,在助人的同时也能够自助。在人数不断筛选与减少的过程中,准同伴辅导员的向心力越来越强大,能够强化小组的维续和自我对该小组的支持和认可。

从同伴候选人向准同伴辅导员的转变是外界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再一次认可,也是对其在社区戒毒康复历程中的努力和戒毒康复效果的承认。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而言,成为准同伴辅导员是使其帮助到其他人、增强其信心、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方式,是其在戒毒康复历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更为重要的是,成为此身份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多人的承认,也使其在生活中能够增强信心。

(三) 同伴辅导员

同伴辅导员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完成社会工作组织设定的同伴辅导员培训班的全部培训内容;在活动中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同伴示范能力以及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运用同伴的力量,协助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通过社会工作组织的考评。

同伴辅导员身份是同伴教育服务项目活动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最高层级身份,同时也是该项目的最终目标,即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有团队归属感,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增强团队戒毒的动机和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

同伴辅导员身份的确立表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已经顺利度过了社区戒毒康复的协议期,能够保持良好的操守,已经获得法律制度的认可;能够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在此过程中获得社会的接纳与认同。也正是这个项目中最具有价值的身份,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实现。在系列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其团队的归属感,使其能够把握对团队的认识和支持,能够很好地带动自身的转变与发展,能够使其在社会中获得社会认可和自我实现。

四、社会认同:情感体验层级与身份建构

社会认同视角下的个体身份建构是内群偏好和外部偏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两者形塑了社会认同过程所需的内部身份强化、尊严维护、增加集体凝聚力等必要条件。但对于个体而言,其仍是局限于特定阶段和特定群体内的认知,无法解释个体身份转换的社会认同过程中的机制。一方面,在身份转换的社会认同过程中,群体的身份认同所表现出的吸引力能够为外部成员想进入该群体提供动力,也期待在该群体中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其前提是群体先于个体存在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身份转换的过程就是个体在不同时期置身于不同的群体中,对于个体而言,群体的概念与边界在不断地被打破和重构。个体在群体中、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结构位置也将发生变化,也就会赋予个体不同的身份。因而社会认同的身份建构机制是个体通过获取的不同身份,进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是社会认同视角下的不同身份蕴含着对于个体来说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 身份获得:不同阶段的身份归属

同伴教育服务项目划分的每个层级身份背后的意义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而言都具有不同的内涵。“戒毒是一生的任务,需要一点一点累积,一步一步走过去。”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对于戒毒康复的理解十分透彻,而且更关注自己当下的状态。当下状态的转变是在认同和强化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获得外界的接受和认可。多重身份的提供细化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康复历程,不同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级身份也会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戒毒康复持续努力提供动力。

第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到同伴候选人。刚进入社区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面对家庭痛心的无奈、朋友的敬而远之、工作单位的辞退和社会的不认可等一系列的人际、社会层面关系的剧变会产生许多消极情绪,自己界定和社会将其认定为在社区内戒毒康复的“吸毒人员”。在社工介入之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可以潜在地转变为同伴候选人。转变为同伴候选人的筛选标准中很重要一条就是个体具有较高的戒毒意愿,能够有主体性地参与和配合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系列工作。社会工作者的理念是每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都是服务对象,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持接纳、包容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工作者的优势所在。与社会工作者有过几次接触之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会觉得只有社会工作者能够接纳和认同自己。在同伴候选人阶段,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能够获得除了亲密关系外的他者的接纳和认同。

第二,同伴候选人到准同伴辅导员。准同伴辅导员跨过同伴候选人的身份,在戒断康复历程中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同伴辅导员认可下的相互支持和社会工作机构的认可对其是极大的鼓舞。在具有类似经历的群体中,准同伴辅导员能够转向帮助刚进入社区戒毒康复的人员,能够感知当下能够有所作为,能够回望当下的成功需要团队的支持和个体的自我努力。

第三,准同伴辅导员到同伴辅导员。同伴辅导员的身份获得表明其已经完成自我戒断康复的目标,实现了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向具有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人员身份转变。同伴辅导员所参与的宣讲、公益活动等都是其“助社会”的直接表现,能够为更多涉毒人员提供启示;尤其是戒毒康复的经历就是蜕变的过程,使其对生活、人生都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 体验层级:不同身份的情感体验

三个层级身份的划分为参与到同伴教育服务项目中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构筑起戒毒康复回归和融入社会的社会认同平台。戒毒康复时间的长短以及个体在戒毒康复期内的表现使个体能够接受自己在当前阶段的表现。同伴教育服务项目的核心理念为“自助、互助、助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参与同伴教育服务项目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相对应的层级身份上具有契合性。更高层级的身份能够帮助其他人,能够回馈社会,能够参与到更多的项目服务当中,也能够获得更为高级的情感体验。

第一,获助转向自助。由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向同伴候选人的身份转变,给予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最为直观的感受是能够获得接纳和认同。“社工对我们还是蛮好的,他们肯接纳我们,帮了我们不少忙。”这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对社工介入的直观评价,也正是社工介入开展的服务使其有获得同伴候选人的资格。同伴候选人的身份获得最为直观的感受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获得相对应的回报,主要表现在自我戒毒、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三个方面。

第二,自助转向互助。同伴候选人身份的获得使其能够参与到同伴教育服务项目中,通过“榜样”的示范教育和康复辅导,一起开展自助、互助阶段的康复活动。准同伴辅导员身份的获得表明,其对自己的戒断康复有着较强的控制能力,且能够帮助同伴候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发挥个体自我价值帮助他人,对其是极为重要的鼓舞,能够推动其保持持续戒断、康复的动力,也能够使自己成为“榜样”,影响他人。

第三,互助转为助社会。同伴辅导员的身份获得具有社会意义,同伴辅导员身份获得需要经过社会工作组织的认可,身份的获得具有很强的仪式性,面向社会。由准同伴辅导员向同伴辅导员身份的转变,最大的跨度就是同伴辅导员将会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个过程表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也可以涅槃重生,能够感恩社会、为社会做公益和倡导社会正能量。

(三) 社会认同:身份建构与情感体验的归属

层级性的身份建构使个体在不同阶段意识到,在不同身份背景下自己拥有的权利、资源等存在差异,且在不同的阶段能够获得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同伴教育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层级的身份划分,且每个层级身份的“获得感”促使项目中不同层级群体的人对我属群体清晰认知,同时也渴求获得更高层级身份的情感体验,从而刺激他们有动力去改变,强化戒毒康复的信心。

一定程度上而言,不同层级的身份设置对应着同伴教育服务项目过程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所处的阶段,不同阶段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存在差异。情感体验一方面是个体在同伴教育服务项目中的活动参与使其有自我“获得感”;另一方面则展现着社会工作者、同伴教育参与者、社会组织或者其他社会力量对于其在戒毒康复历程中所参与活动的努力的肯定和认可。在自我“获得感”和外界认可的双向肯定过程中,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外界对于个体身份的认可共同构建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不同阶段的身份,也即完成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身份建构。

社会认同是同伴教育服务项目对身份建构和情感体验评价的最终归属。身份建构最终指向社会性身份,情感体验也是由被社会“污名”的人转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层级身份构建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同的外在表现,情感体验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同的内在感受。

五、结束语

同伴教育服务项目中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层级身份的设置以及不同层级身份所蕴含的情感体验是促使其能够获得社会认同的两大核心要素。个体自我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由主体性发挥所进阶的身份获得是外在他者对其努力付出的认可,相对应的不同身份背后的经历和意义也不同,个体也正是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社会认同视角下的身份建构需要个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身份的转换和为继续改变提供动力。同伴服务教育项目就是通过社会组织确立不同身份的筛选机制和不同身份所能够参与活动的意义,促使同伴教育服务活动中的人员通过参与活动来实现回归融入社会的目标,且获得社会的认同并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

同伴教育服务活动项目已经取得了很好成效,并在社会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同伴教育服务项目的实践机制能够为类似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经历的社会偏差人员开展组织体系化的服务活动提供启示。但在反思同伴教育服务项目设计组织化的体系服务活动中,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身份,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能够发挥其能动性,培育能力,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自我实现,获得良好的自尊体验。在整个项目的实践和转变过程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身份获得的核心是立足于挖掘个体自身的能力,强化个体在行动和体验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促进与他人和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提升自己的能力。身份转变除了个体充分发挥主体性之外更需要“他者承认”。因此,我们应该促使社会大众看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为实现回归融入社会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完成自我戒断康复后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社会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误解、偏见和歧视也应该弱化和消除,为该群体获得更高的情感价值体验创造条件,为该群体消除“污名”的制度设计更需科学规范,需要更多社会大众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包容与接纳。

参考文献
[1]
王嘉顺, 林少真. 社会排斥与另类的生活空间:青年吸毒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J]. 东南学术, 2014(4): 169-173.
[2]
钟莹.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吸毒者与社会的" 双向排斥”机制及解决策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 157-161.
[3]
张昱, 厉济民, 等. 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27.
[4]
TUN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 14(2): 235-247. DOI:10.1093/her/14.2.235
[5]
章昉. 同伴教育在美沙酮门诊的应用[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8(5): 391-393.
[6]
唐斌. 社会工作专业下的同伴教育——以上海市P镇" 女性戒毒沙龙”为例[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6): 68-71. DOI:10.3969/j.issn.1006-1509.2008.06.014
[7]
叶雄, 张艳. 同伴教育在社区戒毒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9(3): 235-238.
[8]
费梅苹. 意义建构:戒毒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研究——以上海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的同伴教育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24-29. DOI:10.3969/j.issn.1008-7672.2011.02.004
[9]
邱瑜霞, 陈良, 朱建林, 等.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3(3): 30-32.
[10]
黄金英, 卢次勇, 黄晋飞, 等. 强制戒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1): 104-105.
[11]
蒋涛. 吸毒人群社会支持网研究——对重庆市南岸区戒毒所的调查[J]. 社会, 2006(4): 160-172. DOI:10.3969/j.issn.1000-5242.2006.04.032
[12]
彭善民. 篆刻艺术小组:戒毒社会工作的本土创新[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7): 146-151.
[13]
谢熠, 罗玮. 社会认同研究理论成果与最新特点[J]. 社会心理科学, 2015(2): 3-9.
[14]
TAI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of intergroup behavior[M]. Chichago: Nelson-Hall, 1986.
[15]
张莹瑞, 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3): 475-480.
[16]
夏玉珍. 社会认同的差序结构及其社会治理的意义[J]. 兰州学刊, 2016(7): 202-208. DOI:10.3969/j.issn.1005-3492.2016.07.025
[17]
方文.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教新群体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05(1): 25-60.
[18]
郑杭生.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条件及其应对[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9]
项蕴华.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3): 188-192.
[20]
MICHAEL•A•HOGG, DEBORAH•J•TERRY, KATHERINE•M•WHITE. A tale of two theorie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5, 58(4): 255-269. DOI:10.2307/2787127
[21]
李春, 宫秀丽. 自我分类理论概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5): 157-160.
[22]
查尔斯•泰勒. 承认的政治[M]//汪晖, 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 上海: 三联书店, 2005: 291.
[23]
闫丁. 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现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9): 549-560.
[24]
迈克尔•A•豪格. 社会认同过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5-35.
[25]
潘泽泉. 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农民工[J]. 社会科学, 2010(5): 74-79.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0.05.011
[26]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 2001(3): 63-76.
[27]
陈映芳. "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 社会学研究, 2005(3): 119-133.
[28]
赵立. 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偏好研究——自我认同的中介作用[J]. 浙江社会科学, 2017(2): 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