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凌晨,中国社会工作重建的开拓者,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委员,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科的奠基人徐永祥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64岁。徐永祥教授祖籍湖北孝感,于1955年1月出生于江苏苏州,1982年于南京大学哲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到华东理工大学(其前身为华东化工学院)任教至今。徐永祥教授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华东理工大学。
徐永祥教授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科的奠基人,他一直致力于探索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学科自觉和实践建构,1995年与曹锦清等老师一起开始筹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工作系,并于次年正式建立系所,招收社会学硕士和社会工作本科。华理社工系,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系的成立体现了徐永祥教授和曹锦清教授等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高瞻远瞩,为社会工作在华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院社会学科在徐永祥教授和曹锦清教授的带领下逐渐凝练出“国情、实证、介入”的办学宗旨。按照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前任会长王思斌教授的话来讲,“徐永祥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社会工作恢复重建的重要开拓者,较早推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在一所理工科高校生根发芽,让华理社会工作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这么有名,徐永祥教授是第一人,他立下了第一功,再怎么肯定他的贡献都不为过”。
徐永祥教授师从胡福明教授,积极践行导师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学术精神。他早年一直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邓小平理论“两课”改革作出了突破性探索,对于推动邓小平理论更好地在高校教育和实践指导中的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2000年以来,他大力倡导“参与式行动研究”,注重对社会科学实践自觉的提炼和学术话语权的倡导,旨在通过发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的社会建构功能,以更好地应对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徐永祥教授专门论述了大变革时代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学科使命,强调二者都是以“社会”为中心,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问题、追求社会秩序与团结、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科学。他一直认为,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工作学自诞生以来就是天然、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学科。他强调,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立足自己学科的“社会”属性,在研究中国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做好理论自觉和理论建构;在面向现实社会问题是致力于实践的建构,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建构、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们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①
徐永祥教授毕生都在致力于探索形成一种实践社会科学范式。他直面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问题,致力于以科学研究和专业介入以寻求宏观改变,并对这些改变保持了足够的理论自觉,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提出了“社会体制改革”“政社分工与合作”等一系列重要的前瞻性论断。徐永祥教授是社会学、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早年提出的“社会体制改革”思想对推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的“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他最早提出的“三社互动” (后改为“三社联动”)论点2005年被上海民政系统采纳,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徐永祥教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为中心、以民主法治为保障”作为中国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略,是具有实践智慧的创新。这里的逻辑在于,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建设(民主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经济建设并不是根本目的,最终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政治建设或民主法治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不难看出,徐永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倡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以创造一个共享发展的美好社会。
徐永祥教授是中国社会工作重建的开拓者,在学科建设、实践推进、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20多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徐永祥教授的带领下,我校社会工作学科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政策”四位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目前社会工作学科已拥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国内师资队伍规模最大、科研实力极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并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
1996年起,徐永祥教授参与上海社区发展和社区体制改革,以研究推动实践创新,以实践发展提炼学术智慧,其代表作之一《社区发展论》(至今连续10余次印刷)提出并论述了“亚社区”“政社不分”等重要概念,即是聚焦实践的学术成果。2003年,在徐教授倡导下,市政法委建立了国内首批三大社会工作社团(自强、新航、阳光),徐教授带领全系教师积极参与并亲自担任自强服务社的理事长,这是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制度化的肇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徐永祥教授第一时间推动上海社工参与灾后重建,组建华东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是全国第一支进入灾区的社工队,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的高度赞誉,并在都江堰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社会工作机构,积极推动社会工作在西部的发展。2009年起,徐教授分别在深圳等珠三角和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成立研究与评估机构,推动珠三角、长三角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创新,大大提升了我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影响力。由此,徐永祥教授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十大社工年度人物”。2013年徐永祥教授领衔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入选上海高校智库,这是国内首个社会工作专业智库,在徐教授的支持下,智库还开辟了中印比较、国际发展等新的研究方向。
徐永祥教授1999年起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协助会长王思斌教授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发展。自2016年当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以来,徐永祥教授马不停蹄、东奔西走,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外地开会。他不辞辛劳,为的是支持各个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近两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略,徐教授和王思斌教授、关信平教授、马凤芝教授等一起精心筹划并组织近200家社工院系参与精准扶贫,他奔波于高校对口扶贫的农村地区第一线,念兹在兹的就是扩大社会工作的专业影响及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专业贡献。
徐永祥教授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社工系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培养社会工作文凭学生。学院自2002年起就选派学生到香港实习,延续至今。我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社会服务管理硕士培养了近百名优秀人才,其中不少是活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领域的领军人物,担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2007年起,徐永祥教授推动学院连续召开多次国际会议,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访,推动学术交流与互动。2008年起徐永祥教授在阮曾媛琪教授的支持下参加国际社工教育联盟(IASSW)的学术活动,2010年被推选为联盟执委暨中国国家代表,在国际社工界发出了中国声音,积极向国际社会工作共同体介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国际学者来说,他们有时会在国际会议上拿中国的新疆、西藏等问题来说事,但是每次徐永祥教授听到这样的声音,都会极力反驳。他曾几次与阮曾媛琪等华人教授通过学术外交,遏制了这些企图对中华民族团结制造障碍的声音和力量,有力地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前主席、香港理工大学原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对徐永祥教授的评价是:“徐永祥教授一生秉持中国心,在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工作走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促进国际对话与合作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徐永祥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我们将继续追寻他开辟的道路,社会工作历史也将铭记他所做的重大贡献。”这些都大力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与世界同行的积极对话与交流,推进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自觉、实践自觉、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增强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需要特别提及是,从1999年起,徐永祥教授和夫人姚璎女士(当时在华理出版社工作)一起推出了国内首套“社会工作与管理教材丛书”和“社会工作名著译丛”,在业界有非常大的影响,社会工作由此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品牌,徐教授主编了多套“社会工作流派译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智库论丛”等书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工作学科出版事业的发展。
徐永祥教授在从教37年间,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人才培养为生命,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极介入,推动社会发展,先后培养了1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国家发展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徐永祥教授以哲学家的睿智、社会学家的视野、社会工作专家的行动,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多少年后,当后辈书写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的时候,徐永祥这个名字会一遍遍地被提起。
徐永祥教授的离世,是学界的巨大损失。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长度的,但徐永祥教授对社会工作的热情、坚守和愿景可以激励一代代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徐永祥教授求索实践取向的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工作、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学术智慧和精神遗产,也必将激励后辈学人的持续深耕。
注释
① 引自徐永祥:《理论自觉与实践建构: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学科使命》,《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