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Vol. 19Issue (1): 98-104.
0

引用本文 

徐朝科.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1): 98-104.
XU Chaoke.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as an Exampl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9, 19(1): 98-104.

基金课题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7GZYB70)。

作者简介

徐朝科(1981— ),女,汉族,编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期刊编辑出版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3-24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徐朝科     
广东工业大学期刊中心,广东 广州,510090
摘要: 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索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分析表明,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有助于树立广东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校地协同发展,共建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实施品牌工程,打造岭南特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 岭南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XU Chaoke     
Periodical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Guangdong, 510090,China
Abstract: Taking regional cultur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appl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excellent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is very compatible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which provides abundant resources and carri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lping to establish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young students in Guangdong.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a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apply Lingnan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disciplines; team building be strengthened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of teachers be improv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updated and the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the whole media be explored; jointly build a practical ba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ingnan throug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hool and local authorities; implement brand engineering and create a Lingnan-featured campus culture project,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uangd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ingnan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1]基于当前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探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是一种特色鲜明、具有实效的尝试。

一、文献综述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在2010年之前仅有604篇,2010—2017年有3 290篇,共计3 894篇;以“地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研究首次出现在2001年,至今共计141篇;而以“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相关文献首次出现在2009年,至2017年不过寥寥10余篇。

关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概念与内涵。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已达成共识,但是在传统文化的界定上还存在分歧。二是意义与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树立崇高的民族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2]三是教育资源。比如赵康太等人借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上总结分析了中国历代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3]四是具体路径。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和媒介内容产品中等[4]。关于“地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于此。

总体来说,关于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表现为缺少专著,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研究缺乏持续性;研究内容缺乏创新,存在选题空泛、内容雷同、观点相似等问题。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上述问题,并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这是一种特色鲜明、具有实效的尝试。笔者在分析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系统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岭南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5]10具有重商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进取、多元融合和世俗平民等特点。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6]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岭南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第一,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契合。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和集百越”,使岭南社会从原始氏族部落走向封建文明社会。唐宋时期,韩愈、苏轼等贬谪岭南后大兴“文治教化”,促进了岭南文化的繁荣兴盛。明清时期,十三行商人捐资助学,推动文化传播。近代以来,岭南更是成为革命思想的策源地,郑观应、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家,积极探索中华民族救国图强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岭南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叶剑英、彭湃、叶挺等一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相契合。岭南文化是在原生文化与移民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名门望族,所以岭南地区的门第观念不如岭北地区浓厚,而是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平民意识,同时,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商贸文化的兴盛,契约精神、商业精神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契合。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将领邓世昌、爱国主义思想家黄遵宪、为新中国成立殚精竭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岭南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特性上发展出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岭南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二)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

第一,岭南思想文化、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汉代陈元为《左传》正名,牟子著《理惑论》;唐代张九龄著《曲江集》,惠能的禅学;明代陈献章开创“江门学派”,湛若水创立书院并四处讲学;清代屈大均著《广东新语》。这些均体现出岭南古代思想文化一脉相承的务实性、兼容性和自由性。[5]262-276近代岭南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朱次琦、陈澧、郑观应、容闳、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等,则体现出近代岭南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创新求变、民族觉醒、推进变革、思想启蒙、掀动革命、救国图存。[7]2011年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把红色旅游景区的界定范围由1921年前移到1840年,这意味着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起关键推动作用和扮演重要角色的广东,跻身于红色旅游资源大省行列。[8]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广东发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起义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景区、梅州叶剑英纪念馆、惠州叶挺纪念馆等景点,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和道德教育现实载体。[9]

第二,岭南诗歌、岭南画派、岭南音乐、岭南工艺、岭南建筑、岭南民俗等是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构成。明末清初,岭南诗歌的代表人物“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声名远播。近代以来,爱国诗人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掀起“诗界革命”,发扬岭南诗歌“雄直气”传统,创新发展诗歌改造社会的功能。[5]331-353岭南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南越王墓壁画体现出秦汉时期岭南绘画的特点,唐代僧徽的龙、宋代白玉蟾的梅竹著称于世,明清以来,岭南画坛人才辈出、流派纷呈。20世纪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开创了“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折衷中西、融古汇今”的岭南画派,推进了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5]383-410岭南音乐旋律优美、结构精悍、内容丰富、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岭南音乐戏曲体系,为丰富与发展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岭南工艺、岭南建筑、岭南民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时期,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本根文化”,随时社会发展、文化融合,又体现出深厚悠长的文化沉淀和深刻的民俗意蕴美,并创新发展出引领产业变革的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构成能够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三)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广东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0]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思想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是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是广东青年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养分、丰富真实的具体事例和更具亲和力的价值引领。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特色,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

岭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秦汉、唐宋时期,岭南传统文化虽然在主流文化中处于附属地位,但是却在本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而明清以降尤其是近代以来,恰恰是因为岭南地处偏远,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才能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和毗邻海外的地理优势,创新求变、率先学习和接受工业文明,促进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引领民主主义革命。学习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中蓬勃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笔者选取了广东省的6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作为样本,通过检索查阅中国知网、样本高校网站资料,并对部分高校的老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来分析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 研究乏力,课程体系尚未构建

岭南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无法支撑起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一,关于岭南文化研究的专著,迄今已出版《岭南文库》《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广州大典》等大型系列丛书,其中不乏6所样本高校教师的著作,但尚未有一本以“岭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单册。第二,21世纪以来,6所样本高校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发文共计986篇,涉及34个学科,但其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仅有3篇。第三,6所样本高校中有3所成立了岭南文化研究机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新岭南文化中心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但其研究范畴尚未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第四,6所样本高校中有4所开设了岭南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中山大学“中大传统与岭南文化:以人物为枢纽”、华南理工大学“岭南文化”、暨南大学“岭南文化专题”、华南农业大学“岭南历史文化”,但是这些课程主要是从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角度展开知识普及型教学,尚未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题。第五,已有的与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零散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党课、青马工程讲堂、新生入学教育、校园讲座、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未成体系。

(二) 师资不足,传统文化素养有待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的老师和辅导员承担,存在数量不足、精力有限、传统文化素养有待加强的问题,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难以完成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第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专职从事两课教学的专业教师往往只有数10人(以前述6所高校为例,专业思政教师人数从29人至75人不等),兼职从事“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的辅导员人数也不足,却要共同承担全校几万名学生的公共课程教学任务(以前述6所高校为例,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3.3万余人至5.5万余人不等),完成现有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尚且不足,更遑论承担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职教师要面对日益增长的科研压力,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让他们疲于奔命;而辅导员在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学生管理、奖勤助贷、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团学活动等繁重任务,分身乏术;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精力都很有限,难以开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第三,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最近十几年才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在求学阶段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不足,传统文化素养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很多教育背景为理工科的辅导员,自身人文社科素养存在差距,目前还无法承担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三) 流于表面,教育方法和成效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高校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如暨南大学连续5年在新生入学训练营中涵盖岭南文化模块,广受好评,但整体来看,目前的教学实践还存在课堂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方法单一,课外实践活动受众小、流于形式的问题。一方面,目前的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零散的分布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党课、青马工程讲堂、新生入学教育、校园讲座、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中,教学内容不成体系,也比较粗浅,无法呈现岭南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和深刻思想内涵;教学方法主要是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知识普及型大讲座形式,与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有一定差距,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与岭南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多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景点,如参观荔枝湾、陈家祠、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烈士陵园、农讲所等,学生无法在活动中深入了解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并将之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即便是像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所举办的“岭南文化行”特色精品活动,通过组织粤港澳相关专业学生在岭南开展田野调查,将岭南文化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以多学科视角探索岭南人文传统渊源,增强了港澳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但由于规模较小、受众有限,其影响力也受到限制。整体来看,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还流于表面,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效都有待改进和提高。

(四) 项目雷同,岭南特色校园文化尚未形成

校园文化项目,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虽然部分高校已创办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项目,如华南农业大学“岭南风•民族魂•爱国行”活动2016、2017年,连续两年被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评为特色展示项目,但是整体来看,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还是比较雷同,岭南特色校园文化尚未形成。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英语戏剧节、文化大讲堂、趣味运动会、创意设计大集市等,虽然部分活动能够与专业特色有机结合,但是放之各高校而皆准,难以体现高校自身的特点、大学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项目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容易导致粗制滥造,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难以打造精品项目、实现育人目标,甚至还出现个别活动媚俗化、低俗化的现象,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广东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可采取五种策略。

(一)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由政府部门(如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文化厅)牵头,设立专项基金项目,依据各高校的学科优势,组织课程开发设计、编写出版相关教材,构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第一,课程设计方面,可深入挖掘岭南思想文化、红色文化、岭南诗歌、岭南文学、岭南画派、岭南音乐、岭南工艺、岭南建筑、岭南民俗中蕴藏的丰富资源,结合高校和专业特点,将岭南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构建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在内的全套课程体系。第二,教材编写方面,可依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依托各高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和成果,编写出版相关教材。比如依托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国语言学、新闻学已有的成果,编写《岭南学人与大学精神》《岭南近现史纲要》《岭南爱国诗歌集萃》《岭南历史文化》教材,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的重要专题中使用,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使用。比如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建筑学和设计学的已有成果,编写《岭南建筑的人文关怀》《岭南设计的工匠精神》《岭南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教材,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必修课中开设专题,或面向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使用。第三,深入挖掘校史、校友中的典型案例,由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编写讲义和教学方案,在新生入学的国情省情教育、校情校史教育、学生党员的三会一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环节中系统、全面地进行岭南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爱国爱校信念和文化自信。

(二)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扩总量、调结构、提素质。第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组织保障、人员招聘、资金支持、办公环境建设方面给予支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要求,按照1:350—4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11]第二,根据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求,引入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如历史学、中文学、社会学)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承担相关专题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依托各高校的岭南文化研究机构,由从事岭南传统文化的专家,面向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三) 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12]互联网对于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阶段,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华南理工大学以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形式开设的“岭南文化”便是一种有益尝试。而暨南大学通过“微课、微信、微书、微坛、微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微一体”教育新模式,整体设计6门线上课程和6个微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式。[13]此外,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建设岭南文化数媒博物馆、岭南红色文化数媒档案馆、岭南数媒创意园、岭南数媒名人堂等在线平台,引入VR技术,实现跨校区、无缝隙的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四) 校地协同发展,共建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推动下,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和民众都致力于本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为校地协同发展、共建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策略提供了实施基础。如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在西樵山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与广州市越秀区团委联合主办广府潮墟系列活动以及暨南大学与广东粤剧院共建“留学生粤文化体验与教育实践基地”,均可作为借鉴。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地方提供场地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各地市特色的岭南文化名片,共同建设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让高校学生以实践基地为平台,辐射周围乡镇,调研村落风貌、家风家训、历史遗产、人文故事,开展具有岭南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三支一扶”活动、建设社区党员之家、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产业特色,开展产学研活动,这样才能深入挖掘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实现育人目标。

(五) 实施品牌工程,打造岭南特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三个指标,在岭南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个纬度着手,打造岭南特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以下项目是广东省岭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值得岭南地区各高校借鉴,并结合自身特点开拓创新。中山大学深入挖掘校内的故居旧址、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景观景点和校史、院史、学科史、人物史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岭南非物质文化展示专题馆和岭南文化博物馆建设为契机,加强了岭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华南农业大学“岭南风•民族魂•爱国行”活动2016、2017年,连续两年被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评为特色展示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根植广东,不断深入挖掘整理传播岭南文化历史,成立“岭南文化青年协会”,以“保护文化遗产,青年责无旁贷”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暨南大学在新生入学训练营中开展“暨南拳”学习,弘扬岭南传统体育武术文化。

五、结束语

岭南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岭南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有助于树立广东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目前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研究乏力、师资不足、流于表面、项目雷同等问题。广东高校应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校地协同发展,共建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实施品牌工程,打造岭南特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此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注释

①笔者于2017年10月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以“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地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岭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搜索得到的结果。

②笔者于2017年10月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以“岭南+文化”为主题搜索词,并以样本高校名称为单位搜索词,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

③④笔者于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学校官网查询所得。

⑤暨南拳是由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潘冬老师主创,融和了咏春拳、洪拳、蔡李拳等南拳技法创作的拳法,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路飞飞, 杜瑞平.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5): 38-40. DOI:10.3969/j.issn.1674-5884.2011.05.014
[3]
赵康太, 李英华.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5.
[4]
曲江滨, 张薇.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 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 68-69.
[5]
李权时, 李明华, 韩强. 岭南文化[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6]
习近平.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 (2014-02-2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
[7]
覃召文, 宋德华. 岭南思想文化的演进与更新[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09-115.
[8]
邓圩. 广东跻身红色旅游资源大省[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7-09(07).
[9]
徐朝科.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研究——创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3): 91-96.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7.03.014
[10]
刘奇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M]//本书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4.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印发"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 [[2017-12-1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8-01-31). 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
[13]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教育部刊文推介我校构建侨校特色思政工作体系[EB/OL]. [2018-01-20]. https://news.jnu.edu.cn/Item/4175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