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
基金课题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工程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15JDGC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粤港澳大湾区工科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体系构建研究”(18JDGC011);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闭环式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模型的构建与运用:全过程分析视角”(2017JGXM-ZD13);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大课题“促进广州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研究”(2018ZD005);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018JGMS-08);广东工业大学“大德育工程”项目(第一期)“基于开放式创新育人平台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281201037)。
-
作者简介
- 李香(1983— ),女,汉族,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
通讯作者
- 刘贻新(1976— ),男,汉族,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技术创新管理,E-mail:21412531@qq.com。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7-01-12
2.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2.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学校是新技术、新文化、新思维的主要策源地,也是创新型高端人才主要的汇聚地和培养基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广东工业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工科院校,始终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理念,践行“立足广东、研究广东、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的办学思路,坚持产学研结合,立足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培养高精尖人才,为广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5年,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如何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探索校企协同背景下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新课题。
一、校企协同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学科结构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产生交互行为,大批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多学科背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1]而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以实现跨学科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从而最大满足企业对工程类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主流倡导模式。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2011”计划,明确提出要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坚持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建设宗旨,通过汇聚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优势的学科和平台、优质的科研资源和条件,发挥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带动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为当前我国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指导和清晰的路径指引。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构建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是校企协同联合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后就非常重视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研究,摸索出了不同特色的多元化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其中,美国主要有辛辛那提模式和安提亚克模式两种。前者侧重强调技能学习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充分就业,主张将校企协同教育限定在应用学科内开展。后者侧重强调全人教育,认为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最有效的模式,每个毕业生都应当具有在多个社会生产领域和部门工作的经验。[2]在美国,当前的校企协同教育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大学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大学积极、主动参与政府引导的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大学密切配合企业的合作研究,高校与企业结成更加亲密的联合共同体。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初便着手推动校企协同教育的发展,在推动校企协同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举措。1983年,日本建立了大学与企业共同研究的制度,如研究室制、委托研究制度、培训制度、捐赠奖学金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有利于规范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行为,保证校企协同教育的顺利推进。另外,日本的校企协同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官产学研”的合作非常重视教育立法,其相关法规也非常完善。英国的校企协同教育模式由全国性的教学公司进行项目式申报,高校和企业共同提出项目申请。项目合作方由高校、企业和项目经理构成,并配备有完善的培养措施。教学公司在促进高校与产业合作教育中起了催化作用,其设置的项目兼顾了产业界和高校的需求和利益。[3]
二、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一) 发展背景
我国工程类研究生从1984年开始试点,1997年开始在全国招生,经过多年发展,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已发展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涉及学科最广、培养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合作模式、建立联合科研培养基地、双导师制度、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创办大学科技园、受企业委托定制培养等。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在校企协同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对欧美典型国家的校企协同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促进产学研三方形成利益紧密的结合体,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宽范围、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二) 校企协同存在的问题
近年的实践探索表明,我国现有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过程仍然存在涉及领域较狭窄、合作水平始终处于低层次重复状态、企业缺乏积极性等典型问题,尚未真正形成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深层次、全方位的成熟培养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缺少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
尽管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育工程类研究生的过程中,大力提倡硬件资源共享,但实际上,除了少数大型硬件设备在共享使用上做的较好外,由于存在管理使用难、时间分配难、费用量化难等问题,绝大多数教学和创新硬件配套设施和设备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导致高校与企业之间各类教学和创新平台资源重复建设、设备使用效率低下。
2. 缺少技术创新的交流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育工程类研究生还主要采取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导师制,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造成两者之间创新指导和技术交流合作严重不足,进而会影响校、企双方人才队伍综合能力素养提高缓慢,指导研究生创新的能力不高,在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
3. 缺少教学指导的制度规范
由于校企之间在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分工不够明晰,且培养方式方法又各不相同,校企间的交叉融合不够,导致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培养方向单一化,对研究生科研训练、创新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欠缺,产学研结合的学科交叉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工程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的创建背景及培养理念(一) 创建背景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为创新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尝试构建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以校企协同和跨学科培养为着眼点、以“机器人研究生班”为载体,通过促成学科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跨学科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跨学科素质的高层次工程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机器人有几万个零部件,涉及机械、电气、材料、控制、动力、信息、管理、工业设计等多学科领域,常规的单学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急需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广东工业大学为适应广东省机器人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依托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化基地,集合香港科技大学、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等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所教育资源打造创建了“机器人研究生班”,这是该校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框架,面向行业培养人才这一新思路的具体实践。
(二) 培养理念
“机器人研究生班”的成员主要由该校机电、机械、信息、材能、计算机、自动化和数学等6个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组成,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跨学院、跨学科的复合型、交叉型培养体系,发挥校企协同创新的优势,培养掌握解决机器人研发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机器人生产、研发流程及市场需求,具有较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引领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采取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联合教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一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第一年在学校以侧重数学基础、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学习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主,后两年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培养为主,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产业界高端人才与基地产业化能力,与机器人企业深度融合,侧重于各专业与机器人紧密联系的领域课程学习以及跨专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训练,接受面向产业的金融课程、创业课程学习和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
四、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的培养模式为贯彻服务企业需求的这一条培养主线,针对不同来源研究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机器人研究生班”尝试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从招生、培养及授予学位等方面对其进行培养模式创新。
(一) 招生制度
在招生制度方面,“机器人研究生班”打破由以往学院单一招生的传统制度,通过联合校内6个学院与校外的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招生遴选,共同构建跨学科专业、复合交叉的招生制度,聘请机器人行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和学校专家一起进行专业综合考试和面试,重点对考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既选拔综合素质和能力高的全才,又不放过业务能力强和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专才,在生源选拔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合理意见。[4]
(二) 学制设计
在学制设计方面,“机器人研究生班”根据培养目标,改变原来的“2+1”培养学制(即前2年,进行基础专业课程学习及科研训练,第3年到企业进行研究和实践),创新为“1+2”培养模式,其中“1”为研究生阶段学制的第1年,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夯实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利用寒暑假继续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2”为研究生阶段学制的后2年,这2年将分为企业实践和研究实践:第1年学生首先在企业实习,熟悉了解实际工艺流程,然后带着问题进入研究院所,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加入相关研究团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实际性的研究项目,提升产品设计研究创新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并以研发内容为主题完成学位论文。
(三) 培养方案
“机器人研究生班”的培养方案更加注重数学基础、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与通识教育。打破单一学院的壁垒和单一学科及专业的培养框架,将与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学位课程整合为相关的研究领域,学生按照领域而非专业选择学位课程,并自由选修与机器人专业相关课程,突显交叉培养与协同创新特色。课程内容兼具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充分考虑研究生自身能力、素质、基础、兴趣以及工程的客观需要。学校增设与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相关的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及学术讲座,尽可能针对性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5]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对象,设计和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多专业项目团队,以多专业融合的实际项目为导向,倡导做中学、做中悟,通过项目来完成各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四) 组织管理
参照国外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打破传统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组织管理制度,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指导团队组织管理模式:以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领衔,以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为培训骨干,以管理能力强的专职教师为组织管理和运行的负责人和协调人。同时,建立工程硕士双导师制,通过遴选,在企业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从事工程研究的专家担任工程硕士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工程硕士生教学计划制定、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等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工程硕士生进行论文答辩时的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必须聘请企业中长期从事工程实践和研究的高级工程师参加。[6]
五、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的保障机制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是高校与企业的共同职责,但是由于体制机制障碍,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自成体系,涉及不同主体、不同部门,彼此之间协同融合度较低,资源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7]校企之间进行深入有效的协同培养,必须改革和创新协同培养的保障机制,协调校内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软件、硬件和人力等多种有效资源,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平衡多方利益的基本诉求,发挥各自优势,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壁垒,才能实现“机器人研究生班”培养和效益的最优化。
(一) 创新硬件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硬件资源共享是开放式创新平台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因此,推动校企间硬件资源公开体系建设,建立硬件资源的登记分类管理办法,及时跟进硬件资源的维护维修,细化使用保障等制度等,是硬件资源共享的保证;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硬件资源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沟通协同机制,设立专门管理岗位,确保校企之间硬件资源共享的有效进行,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平台内的硬件资源共享,为“机器人研究生班”提供充足的硬件资源。[8]
(二) 创新人力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人力资源共享是推进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手段。需要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以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明晰校企间人力资源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指导专长等核心信息,为“机器人研究生班”配备具有“一流水准、国际视野、产业特色”的师资力量,其主要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各专业的知名教授和教师、机器人产业基地及知名企业的工程师、行业企业精英;在此基础上,采取制定与志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校企间人力资源的重组,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教学体系更新以及创新体制的升级换代。[9]
(三) 创新校企合作交流的保障机制
在确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内实现硬件资源共享和人力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需要重点加强校企间合作交流,并从校企间发展战略高度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建立个性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在“机器人研究生班”的培养过程中,学校主要承担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企业主要承担实验操作和技术创新的培养。校企间要按照教学培养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厘清工程类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贡献比例,确保双方各自利益,这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如开展校企科研、学术等交流合作,安排高校与企业的专家互访和进行学术讲座、报告会等;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管理部门的联系增进双方了解;组织高校与企业积极参与内外部的学术研讨,对合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信息提取与整合。[10-11]
(四) 创新考评合作绩效的保障机制
当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校企协同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并开始运行时,需要对合作情况进行绩效考评,考评领域包括“机器人研究生班”涉及的学科交叉领域的分工界定、班级教学培养内容的指导分工、企业科研创新与转化的成果等;只有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才能使校企之间不同创新平台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积极参与到开放性创新平台的融合中去,共同指导和培育工程类研究生,避免培养过程中的走形式、走过场。[12]
六、结论与启示构建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校企协同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历史的机遇和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有大力推行校企协同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才更有利于当前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总结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本文认为其教学模式的优点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和单一学科、专业培养框架,将与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学位课程整合为相关研究领域,学生按照领域而非专业选择学位课程,并自由选修所有与机器人专业相关课程,突显交叉培养与协同创新特色。
第二,紧紧围绕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构建培养体系。“机器人研究生班”的校内导师来自于各个学院的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同时,通过遴选机器人行业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从事工程研究的专家担任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工程硕士生教学计划制定、论文选题、课题研究生及论文写作等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13-14]工程硕士生的课程体系将涵盖机器人设计、生产、制造全流程,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机器人领域研究。
第三,强调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共需互动机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制培养方案,从而满足企业内部现有人才学习提升和企业自身技术改造的需求。部分课程采取校内课堂学习与企业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并聘请机器人行业顶尖专家为学生开设机器人专题课程讲座。
第四,强调实践环节,所有学生都必须进入机器人行业主流企业开展为期3—6个月的实习实践。在学制的后2年,坚持“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在企业和研究院进行实践学习研究,开展与企业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更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独立创新能力。
第五,重视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教育,提升学生市场、质量、成本、环保意识以及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建设的创新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在大力提倡校企协同的背景下,只要通过对培养体系的精心规划和细致操作,配套完善的培养保障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工程类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但是由于“机器人研究生班”尚处在起步阶段,尚无毕业生,培养经验积累还不够,培养成效还未凸显,因此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跟踪探讨。
[1] |
张建功. 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调查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4): 195-200.
|
[2] |
袁云沛.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 3.
|
[3] |
秦旭, 陈士俊. 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 2001(3): 78-82. DOI:10.3969/j.issn.1004-115X.2001.03.022 |
[4] |
张炜, 赵浩婕, 许研. 对于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15): 306-307.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09.15.169 |
[5] |
侯凤才, 张国华. 高校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1): 177-179. DOI:10.3969/j.issn.1002-4956.2011.01.052 |
[6] |
杨丹. 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举措[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7): 1-5. DOI:10.3969/j.issn.1006-7167.2011.07.001 |
[7] |
阎秋生, 熊薇, 刘怡军, 等. 地方工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 南方论坛, 2014(1): 101-103. |
[8] |
王永秋. 现代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0): 167-168. DOI:10.3969/j.issn.1673-1328.2012.20.177 |
[9] |
王东红.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08.
|
[10] |
刘克非. 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8): 73-75. |
[11] |
宋晓云. 面向协同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大学工程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6): 29-32.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5.06.009 |
[12] |
陈筠, 左双英, 杨根兰, 等.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贵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观察, 2017(1): 4-6. DOI:10.3969/j.issn.2095-3712.2017.01.001 |
[13] |
穆晓星.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3: 1-73.
|
[14] |
向诚. 紧贴行业需求, 校企协同培养控制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4): 11-15.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4.05.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