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Vol. 18Issue (6): 26-37.
0

引用本文 

刘斌志, 罗秋宇. 诗词疗法:社会工作服务的文学探索及中国风格[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6): 26-37.
LIU Binzhi, LUO Qiuyu. Poetry Therapy: Literary Exploration and Chinese Style in Social Work Servic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8, 18(6): 26-37.

基金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机制及其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15BSH052)。

作者简介

刘斌志(1980— ),男,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文章历史

诗词疗法:社会工作服务的文学探索及中国风格
刘斌志, 罗秋宇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 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种文学性探索,诗词疗法不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更结合了西方诗歌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体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中国风格。在对传统诗词意境阐释的基础上,诗词疗法依据不同维度发展出了多元性介入模式,并通过关系建立、诗词甄选、意境带入、循环赏析、人格代入、感悟升华和反思行动七个阶段来协助服务对象实现心理复原和行为促进的目标。基于历史经验与研究反思,社会工作者在实施诗词疗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诗词素养,积累实务经验,增进专业反思,凝练服务规范,促进诗词疗法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诗词疗法    阅读疗法    诗歌疗法    中国风格    
Poetry Therapy: Literary Exploration and Chinese Style in Social Work Service
LIU Binzhi, LUO Qiuyu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As a literary exploration of social work service, poetry therapy not only draws the essences fro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ombin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Western poetry therapy, reflecting the Chinese style of social work therap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poetry therapy has developed multi-interventional mod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could assist client to realiz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behavioral promotion through the seven stage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selecting the poetries, carry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repeated appreciation, personality substitution, insights and sublimation, reflection and actions. Based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reflection, social workers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poetry accomplishment, accumulate practical experience, enhanc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clarify service specif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science of the poetry therapy.
Key words: social work    poetry therapy    reading therapy    poetry therapy    Chinese style    

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诗词,用成熟的韵律节奏、凝练的语言风格、绵密的章法框架、充沛的精神情感和丰富的意念想象,高度集中地表达了诗词作者以及社会生活的现实和精神世界,是灵活巧妙地阐述内心世界的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礼赞。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乃至明清和近现代经典诗词,都饱含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和彰显人性的智慧光芒,沉淀于中华民族的文脉基因。《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创造了一场全球现象级的中华文化盛宴,带动全民赏中华诗词之美,感古典诗词之趣,品万象生活之味,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众多参赛者更是切身体会到了诗词带来的心灵震撼和生活力量。河北农妇白茹云,罹患淋巴癌,以诗慰藉伤痛;8岁留守男孩冯子一,读诗寄托思念;苦中取乐的快递员老曹,用诗词给生活增色……他们,不仅赏析诗词,更是用诗词来疗愈内心、引领生活。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在解困救难、助人自助的实践中,同样也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源泉。从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梳理中可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在与艺术相互借鉴和融合过程中,创造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艺术性疗法,如阅读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通过模式创新和程序规范来促进这些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1]

一、诗词疗法的发展源流及其研究运用

(一) 诗词疗法溯源

远古时代,人类常用武术和祈祷来治愈疾病。原始术士们无论是使用草药、矿物质、器具还是舞蹈作为手段,下咒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并且这些咒语还被研究证明是真正起作用的治疗要素。可见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就显现出其治疗的意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华诗词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影响深远。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诗词有益身心健康。《论语》中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目之名”[2]。而历史上通过诗词治愈疾病的例子不胜枚举。唐代许多诗词作者都主张诗词赏析对于教化百姓、拯救万民有重要价值。历史上就曾有杜甫、李贺、韩愈等大家荐诗疗病的掌故,柳宗元也认为阅读诗词有祛病疗效。唐太宗则自觉运用诗词阅读来调节自我身心健康,经常与学士们于“万机之暇,游息诗文”。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则通过“开篇喜有得,一度疗沉疴”,直接支持了阅读诗词可以疗病的观点。其他诸如苏轼、黄庭坚、陈莹中、朱熹等均身体力行地通过阅读诗词疗愈身心。陆游一生读书、知书、爱书、藏书、写书、嗜书如命,认为“病经书卷作良医”,还在《闲吟》一诗里写道:“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发展到明清之际,诗词阅读疗病进入了理论自觉时代,诗词赏析慢慢纳入到保健、养生和医疗的理论体系中,明代养生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延年良箴》中就说“诗书悦心……可以延年”[3]。明末清初的李渔在其所著的《闲情偶寄》中,有六段谈及保健疗疾的小品,名为“笠翁本草”,集中阐述了阅读可以疗心健身的想法。[4]清代大才子张潮,是中国第一个开出阅读疗法书方的人,他的小品文《书本草》模仿中国传统的本草一类的药典体例,用揭示中药药性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几乎所有典籍的药性、疗效及副作用,堪称世界首本阅读疗法书目。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一直有诗词疗心、诗词疗病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文化中,普遍认为医药和诗歌之父阿波罗是诗歌疗法的源头所在,而最早有意识地运用文字进行治疗的则是古希腊人。比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探讨了“宣泄”具有治疗情感的作用。近代以来,有学者已经指出诗歌可以用于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被认为是第一位利用诗歌阅读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疗的医师。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则说:“精选的诗集可以用来诊疗常见的精神上的错乱,平时也可以做预防精神疾病之用。”[5]英国教授弗雷德里克•克拉克•普雷斯科特(Frederick Clark Prescott)所撰写的《诗思》也认定诗歌可以安慰被病痛或消极情绪困扰的人,并于1912年和1919年先后在《变态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探讨诗歌和梦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1925年,罗伯特•黑文•肖夫勒(Robert Haven Schauffler)就撰写了《诗歌诊疗:袖珍的诗歌药箱》一书,以开处方的形式针对患者不同的情绪问题提供不同的“诗歌药方”,并根据14位患者的治疗经验对治疗性诗歌进行了处方分类。1931年,肖夫勒又基于青少年服务的经验出版了《诗歌诊疗:青少年的诗歌急救箱》一书。[6]

在当代,诗歌疗法以其对诗歌的赏析阅读特征逐渐与阅读疗法相结合。阅读疗法的创始人之一卡洛琳•夏洛蒂(Carolyn Shrodes)认为读者的性格与文学文本的积极互动过程有利于治疗的性格评估和养成,并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阅读(尤其是诗歌阅读)对患者心里的共鸣、宣泄和洞察意义,将诗歌疗法纳入了阅读疗法的范畴。与此同时,精神科医生布兰顿(Blanton)在《诗歌的药石功用》中也主张用不同的诗歌治疗不同的病症,进一步延续发展了前人的“诗歌处方”。作为诗人、律师、药剂师和医疗志愿者的伊莱•格里夫(Eli Griefer)首次定义了诗歌疗法,并与精神科医生杰克•利迪(Jack Leedy)一起组建了诗歌疗法的团队。1963年,格里夫完成了《诗歌疗法的原则》一文,于1969年和1973年先后编撰了《诗歌疗法:诗歌对情感紊乱的疗效》和《医治者:诗歌》两本专辑,并于1969年成立了诗歌疗法学会。[7]此后10年内,诗歌疗法与阅读疗法深度融合并取得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巨大发展。1972年,哈罗尔(Harrover)出版了《诗歌的疗效》一书,系统梳理了诗歌发展的历程并用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剖析了自己的诗歌和日记。1973年,诗人、心理学家阿瑟•勒内在洛杉矶创办了第一个诗歌疗法研究院。吉尔伯特•施洛斯(Gibert Schloss)基于对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法律顾问等的194份有效问卷调查,进行了治疗性诗歌的分类,并采集了许多诗歌治疗的案例,于1976年出版了《心理诗歌》一书。贝利(Berry)则第一个将统计学研究方法引入诗歌疗法,1978年发表了《从科学的视角看诗歌疗法》一文。1986年,海因斯(Hynes and Hynes-Berry)出版的《阅读/诗歌疗法:互动的过程》认为“互动性阅读疗法”与“指令性阅读疗法”截然不同,因为“互动性阅读疗法”强调的是“参与者、文学与推介者三者的和谐统一”,从临床诊疗的视角认定诗歌疗法的实质就是“互动性阅读疗法”。[8]2-5

一方面,诗歌疗法源于阅读疗法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所谓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导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9]另一方面,诗词疗法主要以诗词为媒介,通过品读过程所产生的共鸣、净化和领悟机制,对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暗示、情绪辅导、潜能激发以及整体复原,最终实现社会功能的提升。由此可见,诗词疗法作为诗歌疗法的一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既属于诗歌疗法的范畴,又利用中华诗词的独特文化内涵创造出中国风格。

(二) 诗词疗法的主要特征

诗词疗法具有悠久历史及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实证经验,因此具有专业的科学性。一方面,诗词疗法主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激发来实现其治疗作用。夏洛蒂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认为无论是阅读疗法还是诗词疗法,都是通过情感的共鸣、宣泄和洞察等心理机制发生作用的。王波则将这一机制归结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心理生理学原理四方面。[10]湛佑祥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弗洛伊德学派理论和认知理论。[11]一般认为,诗词疗法通过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和情志相胜等心理机制发生作用。另一方面,诗词疗法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其证据为本和精准服务的导向。近代以来,诗词疗法不断强调其实证案例的作用,并通过案例收集和整理来实现治疗的规范性。在心理科学理论引入的基础上,诗词疗法更加强调与统计学等数理学科的融合。当代西方诗歌疗法在儿童职业幻想研究、受虐儿童服务、青少年自杀干预、受暴妇女的介入以及老年婚姻服务等方面都有实证性研究的证据。

中国学派的诗词疗法不仅借鉴了西方诗歌疗法发展的科学经验,更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因此,诗词疗法更具有中国文化的艺术性和民族性。一方面,诗词疗法以中华古典诗词为主要媒介。诗词疗法的核心要义就是以诗词为载体,通过让服务对象感受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韵、情感之鸣以及背景之境而达到情感的宣泄、共鸣、升华以及反思。诗词疗法中的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按照治疗的类别和题材可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或闺怨诗、送别诗等。另一方面,诗词疗法具有深厚的中华文脉背景和资源。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凝练在古典诗词之中。中华诗词既有唐代诗词的壮大情思、明秀空灵、清刚劲健和慷慨悲壮,又有晚唐五代的忧伤哀婉和清幽奇峭,更有大宋诗词的古朴平淡、清旷神逸和侠骨柔情。这些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所积淀的文化传统、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社会美德以及个人修养,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既是诗词疗法素材的丰富来源,更是社会工作通过诗词疗法所达成的价值目标。通过诗词疗法,社会工作在实践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三) 诗词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在西方,诗歌疗法广泛应用于儿童、青少年以及老年等不同群体的服务,并取得了一些实证研究成果。金兹伯格(Ginzberg)在1951和1972年分别用诗歌疗法对10岁以下儿童的职业幻想进行了介入研究,发现诗歌疗法对儿童自我观念的发展以及职业幻想的引导具有积极的作用。[12]尼古拉斯•玛扎(Mazza N)1987年通过诗歌疗法对受虐儿童进行干预发现诗歌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并能很好地调动儿童的情绪和消除儿童对治疗的抵触心理。[13]1979年,玛扎也运用了诗歌来对有酒精依赖的17岁男孩罗宾进行治疗,《弹钢琴的人》让罗宾找到了绝望情感的共鸣,而《无名之卒》则帮助他进行了自我定位,并在行动中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情绪。[14]1991年,狄特思和伦凯(Deats S M, Lenker L T)结合受虐妇女反复经历的“暴力三阶段”,利用不同的诗歌协助受暴妇女走出心理阴影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5]老年群体因其具备较为丰富的阅历而对诗歌疗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格特兹(Getzel)于1983年深入分析了诗歌写作团体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意义。[16]西尔弗玛丽(Silvermarie)1988年的研究则发现,口头作诗可以有效地协助那些养老院的老人们减少孤独感和疏离感并增进彼此的友谊。[17]玛扎1998年的行动研究发现通过不同诗歌的诗性分析,可以有效地协助老年人处理失落、人生转变和婚姻关系中遇到的问题。[18]除此之外,瑞特(Teiter)在20世纪90年代系统地探讨了如何将诗歌疗法的各种模式和方法运用于老年人心理服务中。[19]波尔曼(Berman)则于1998年通过“故事兴趣组”来探讨诗歌疗法如何运用于老年人小组服务。通过讲述故事、整理故事、参与故事三个环节,波尔曼从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层面带动了8个77—86岁老人倾诉不幸、处理危机并走出创伤。[8]81-90近年来,诗歌疗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多地运用于不同群体的问题处理中。

近二十年来,我国诗词疗法经历了理论引进、本土探索、理论建构与实证运用、理论和实务深化四个阶段。[20]虽然古代不乏大量运用诗词进行心理疗愈的故事,但作为专业方法的诗词疗法包含于阅读疗法中,独立的诗词疗法研究与运用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2002年,王国祥在《医学与社会》期刊上发表了“诗词疗法探析”一文,首次将诗词疗法从阅读疗法中分离出来,并将之与诗歌疗法做了区分,并就诗词疗法的客观依据、审美过程、“处方”分类、治疗目标和意义等内容做了简要分析。[21]在诗词疗法实证研究方面,国内许多学者都做了多方面的详细探索。季秀珍和王万清在探讨儿童阅读疗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中国古典诗词来辅导儿童心理并启发儿童的成长。[22]高文凤等则强调了诗词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中的独特价值,并通过对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诗词阅读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23]在诗词疗法实务深化方面,心理咨询专家朱美云对诗词疗法的运用进行了发掘与拓展,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用诗文来描述患者症状,揭示患者症因,以此治疗患者心病,将症状、症因以及治疗都融于诗文中,写诗文、读诗文、用诗文的操作方式也独具特色。朱美云诗文疗法中的“诗文”与传统的诗词相比更具时代特征也更通俗易懂。[24]由此可见,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社会工作中的诗词疗法将会具有更多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并逐渐形成诗歌疗法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学派。

二、诗词疗法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其可能模式

将诗词疗法运用到社会工作领域,不仅要充分考量服务对象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以及干预的实证研究基础,更要从学理上厘清诗词对个体身心灵以及社会功能发生作用的机制及其路径,因此,需要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诗词疗法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其服务模式。[25]

(一) 诗词疗法的理论基础

作为诗词疗法中国风格的诗词疗法,其对服务对象发展作用的核心来自于心理机制的激发,同时也需要团体动力学的辅助,更需要来自文学分析和文化鉴赏的催化。

心理学理论是诗词疗法的基础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看来,作为个体内在本能的潜意识、矛盾、欲望以及各种情感都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外化为鲜活可感的言语、行为、符号以及其他象征。梦境和幻想是内在本能和潜意识的一种更为内隐性的表达方式,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则能更积极、更直观和更为活跃地表达个体内蕴的、秘密的和纠结的情感。布兰德就认为弗洛伊德关于诗歌和精神分析学共享着潜意识材料如梦境、幻想以及通过这些进行自我分析的论述,对心理学者后来的诊疗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总体而言,弗洛伊德认为诗歌是个体内在精神困扰的一种表达而不关注诗歌是否可以改善个体内在精神。所以,诗歌在弗洛伊德看来仅仅是心理治疗的一种评估工具而非治疗手段。[26]但荣格(Jung)却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精神困扰的症候,而更多地是个体内在情感、意义和诉求的一种外在符号,更进一步讲是一种寄托其表达、诉求和创造的象征。在荣格看来,诗歌对于个体心理而言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27]阿德勒(Adler)心理学认为诗歌在反映个体的基本交流需要、情绪、情感模式和潜能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并将这种个体内在的反映放在社会语境中进行分析和解读。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诗歌是个体的一种创造性自我表达,是个体对未来“虚拟目标”的一种文学表达。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更多地强调诗歌的创造性、目标性、社会性和激励性。[28]格式塔心理学高度重视文学和诗歌在心理学中的意义,严格区分了诗人创作与精神病患者的絮絮叨叨,认为诗歌创作就是寻求和解答心中疑虑的过程。[29]臧克尔(Zinker)在《格式塔疗法的创造性过程》一书中认为通过比拟和隐喻对诗歌进行重复创作,就是一次思想的重新发掘和体验,也是对诗人经历、理念和意象的重新阐释。[30]

团体动力学也非常注重诗歌在团体凝聚力、互动力、影响力、生产力和结构性方面的影响。作为团体心理疗法奠基者的莫雷诺,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强调“心理诗歌”的运用,并通过心理剧形式实现了诗歌在团体辅导中角色演绎、行动、美感共鸣以及宣泄的功能。[31]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经常被用作一些重大仪式和活动的一个部分,以此烘托氛围、表达情感和凝聚士气等。比如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中,诸葛亮就充分运用了诗歌祭文、音乐和舞蹈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其哀伤情绪的呈现、表达和转换来引领整个祭奠团体的情绪释放。在现代团体辅导中,社会工作者也经常会使用诗歌来营造团体氛围、引导团体互动方向以及强化团体学习的经验和成果。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诗词的写作酝酿、章句解读、诗情体委、意境赏析、文化透视以及解读思维等方面都蕴含了诗词疗法的涵义。因此,诗词的解读艺术就成为诗词疗法的一种实践性理论。诗词解读学主要是以读者的诗歌解读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诗词字面意思的理解去透视诗人的文化人格,了解诗歌的文化土壤,发掘诗情的文化意境,透视诗境的文化底蕴,加强诗词的文化影响。就其具体的理论基础而言,包括了审美生理运动说、冥想说、情志相胜说等。

(二) 诗词疗法的模式探讨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佳作如林,既有初唐诗歌的南腔北调、盛唐诗的精气神之美、中晚唐诗歌的新奇和唯美,更有归于平淡的宋调、瘦硬拙朴的宋诗、缠绵悱恻的唐五代词。一首经典诗词的背后,既有精工练达的用语、对仗工妙的词句,又有悦耳传情的声韵、起承转合的意境。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品读赏析,中华诗词都可以给予美的感受和心灵的升华,既适合独自鉴赏,又适合小组分享,更适合群体吟唱。因此,社会工作在运用诗词疗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运用目的探索不同的模式,但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

1. 根据治疗的人数进行区分

根据社会工作开展服务时治疗的对象人数不同,诗词疗法可以区分为个别赏析模式、小组赏析模式和社区赏析模式。

个别赏析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面向服务对象个别化的问题及需求,带领或指导一个服务对象,通过对诗词的章句读解、诗情体味、意境赏析、文化透视,来达到协助服务对象纾解情绪、改变认知、升华思维和促进行为的过程。该模式基于个别化的服务原则,强调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注重与服务对象共同商定阅读的进度以及领悟、收获和反思程度。社会工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全程参与服务对象的阅读活动, 最多只是在预备阅读以及文献交接时同其进行简单晤谈, 并进行必要的基线测量。[32]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了专业关系以后,需要通过心理支持、方向引领、行为改变等技巧突出服务对象自身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注重诵读, 尽量读出韵律节奏, 读出语感;二是要注重背景了解, 把握诗词内容要旨与感情基调;三是要注重诗词意境, 分析诗眼, 透视情感;四是要重技巧分析, 把诗词分析推向纵深,以此增加诗词疗法疗效。[33]

小组赏析模式是基于小组氛围、小组互动以及小组情境等小组动力要素,把服务对象聚集起来共同赏析具有治疗意义的诗词,通过小组带领技巧,促进组员实现彼此情绪的释放、认知的重建、信心的互助以及成长的共进。该模式强调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组员彼此之间就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事件意境进行相互的分享、分担、支持、交流和教育,在赏析诗词过程中得到自我的反思、人际的沟通和生命的成长,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以实现由他人他事而带来的自我改变成效。[34]在小组赏析模式中,组员间除了能建立起支持系统帮助他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外,也能“以诗会友”加快彼此间的了解及发展兴趣。

社区赏析模式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人群或者场合举行超过20人的诗词赏析,通过群体性的氛围营造、程序编排、朗诵引领以及情感升华,从而实现所有参与诗词朗诵活动者都能够获得认知、情感和意志提升和群体性心理疗愈的效果。社区赏析模式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参与者自己选择适当的诗词,强调参与者的自我组织,社会工作者更多扮演着资源提供和辅导者角色;二是所选的诗词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渲染效果,并适合多人共同朗诵;三是需要有一定的契机,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节日或者活动;四是治疗对象针对性较差,效果成效有待进一步测量。

2. 根据诗词介入形式进行区分

根据治疗实践中引入诗词的形式不同,诗词疗法可以被分为接受性或指令性模式、静态性或创作性模式和象征性或仪式性模式三种模式。[4]11-15

接受性或指令性模式指的是仅仅将诗词作为治疗活动的一种途径和被动要素,由社会工作者将诗词读给服务对象听或者服务对象自己赏析,之后配以一些互动和分享环节。在该模式中,社会工作者不仅预先熟悉诗词的种类并选择适合服务对象需要的诗词种类,更要对服务对象诗词赏析过程中的反映有及时的反馈,并据此分析治疗的效果与下一步策略。反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般可以询问服务对象从诗词中领悟到什么,或者是最能打动服务对象的一句诗词,或者是对诗词感受的其他开放性问题。

表达性或创作性模式强调通过服务对象以自创的诗词表达来实现治疗的目的。其中,服务对象可以通过精心的选题、精选的词语和精致的逻辑安排,以原创性诗词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意志和力量表达出来。结合中国诗词的题材,服务对象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写作方式,可以是自拟题目、自定题材的自由式写作,也可以限定形式和内容,最终以利于服务对象的内心表达为便利。

象征性或仪式性模式指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运用隐喻、典礼仪式和故事讲述对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境、文化以及思维进行再造,从而促进服务对象心理的成长。该模式非常强调隐喻、仪式和讲故事技术的运用。隐喻主要是帮助服务对象用自己现实的情感、物件、事件或者现象去映射、反映或者替换诗词中所表述的类似事物,从而实现服务对象现实体验与诗词体现的共情,并从诗词所展示的力量和策略中吸收经验和得到成长。对于服务对象一些特殊的需要和特定的境遇,诸如离婚、残疾、亲人逝世等,仪式具有显著的“标志”和“断代”意义。仪式不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意识到生命中的诸多事情已成定势并将随风而去,从而切断负面事件对现在及未来的影响,更可以协助服务对象确立一个新的开始并鼓励采取新的未来行动。宽泛意义的仪式包括贺词、悼词、颂词以及个人日记等。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心理治疗技术,诗词疗法中的讲故事具有两个功能: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讲故事来协助服务对象透视诗词作者的文化人格,了解诗词的文化土壤,发掘诗词的文化底蕴,体味诗词的文化意涵,分析诗词的文化影响,更为全面地了解诗词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故事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故事来外化服务对象自身的问题和困境,实现服务对象由问题的主体向解决问题的主体转变。

3. 根据心理作用机制进行区分

在诗词疗法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共情力和虚拟感受技术,促进服务对象模拟体验、即兴投入和心理委身于诗词所描绘的自然、心理和社会意境,进而实现虚拟意境与现实自我的交互,促进自我认知、情感、意志以及社会功能的提升。该模式非常强调“人在此情此景”的原则,将读者的生理感受、心理体验和社会想象融合,使读者在诵读诗词和诗词营造的情境中身心合一,强调内外互为一体的心理体验。[35]具体来说,该模式可以分为独立想象模式、影像辅助模式和亲身体验模式三种。

独立想象模式强调服务对象在完成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时,根据诗词描绘的意境及服务对象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移情能力而加深认知,进而达到情感共鸣的过程。这一过程特别强调服务对象的联想能力。

影像辅助模式即是将诗词的场景和情感用影像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观看影像视频来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帮助服务对象更快融入诗词意境之中,从而给服务对象带来更为直观和显著的冲击。图像文化以失去原本的“幻象”和加工后的“类象”带给服务对象“超真实”的体验,从而帮助服务对象重新理解、虚拟和建构新的生活意象和行为动机。[36]因此,影像辅助模式在当代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其持续性有待提升,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

亲身体验模式指的是服务对象亲自到诗词作者创造诗词的地方或诗词中所描绘的地方去体验诗词描绘的景象和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具体景象和物件的触动,服务对象将自己与诗词作者的生活状况进行比较后,再通过共鸣、暗示、情志相胜等多种方式让内心处于平衡,从而激发诗词疗法对服务对象的治愈效果。诗词作为中国本土文化核心要素融入于华人的血液之中,历来有许多名胜古迹留下了诗词的痕迹,这为亲身体验式诗词疗法创造了条件。因此,与独立想象和影像辅助模式相比,亲身体验模式更具真实性、冲击性和代入性,只要将服务对象置于诗词描绘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服务对象、心理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就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诗词疗法的社会工作实务指引

虽然弗洛伊德的研究暗示了心理诗歌影响包括认同、投射、净化和领域四个阶段,但后来者对阅读疗法的心理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如认知、省察、自我比较、自我应用的四阶段说,准备、阅读、复述、讨论、后续治疗的五阶段说,还有涉入、认同、投射、净化、领悟和应用的六阶段说。而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诗词疗法主要包括关系建立、诗词甄选、意境带入、循环赏析、人格代入、感悟升华和反思行动七个阶段。

(一) 关系建立

作为诗词疗法的第一个步骤,接案评估就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及其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决定是否纳入服务进程,并订立初步的服务协议。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能够充分了解服务对象方面的状况,评估其基本状况以及是否适合诗词疗法;二是决定是否接案并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治疗的进程,建立彼此信任合作的关系。诗词疗法以其独特的心理影响机制而产生独特的效果,但也不是万能的,自有其适用的群体和症状。诗词疗法适用的基本前提是具备小学教育及以上水平并具有相应的汉语水平能力者,可以是儿童、青少年、老年,也可以是妇女、残疾人和其他群体等。诗词疗法适用的领域包括情绪辅导、学习障碍、婚姻关系、自我发展、自杀干预、关系协调、行为教养、药物戒断、残障康复、临终关怀、哀伤辅导以及社会救助等。当然,在不同的群体运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诗词疗法的适用性限制。比如,在儿童服务中,有些儿童在受到虐待、忽视或者性侵的时候,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其真实的需求和状况,此时社会工作者需要更多利用绘画、音乐、游戏等手段。一般认为老年人更倾向于诗词疗法,但社会工作者得事先考虑很多问题,比如说老人自身的经历、应对强烈情感的能力、对诗词持有的看法、身体状况及其处所的环境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诗词疗法,社会工作者必须对服务对象做好六个方面的预估:一是生理方面,包括健康程度、肢体缺陷、特殊疾病以及生命阶段等;二是心理方面,包括认知水平、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三是社会方面,包括人际关系、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四是问题方面,包括面临问题、处理经历、治疗需求和投入程度等;五是自身优势,包括个人特长、社会阅历以及个人能力等;六是要适当评估服务对象对诗词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及其欣赏程度。[37]社会工作者在对服务对象基本状况做了预估,并厘清其问题性质和治疗需求后,才可以确定诗词疗法的适用度并与服务对象确立专业的服务关系。

(二) 诗词甄选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在医疗领域,特定药物针对特定的疾病症状,使用不恰当的药物将带来无可估量的后果。[38]对于诗词疗法而言,服务对象误读误用诗词不但对疾病没有效果,反而有副作用。因此,诗词甄选是诗词疗法的首要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基于对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及社会状态和需求的充分了解,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共同讨论治疗的目标,并确定适合治疗主题和目标的诗词。作为一个循环的过程,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建立治疗性诗词的数据库,并结合作者的经历与创作背景对诗词进行分类,比如按主题、情感、流派或节奏等进行分类;另一方面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诗词创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并向其推荐一些能够阐述情感共鸣、情绪引领和心理升华的诗词。早在唐代,司空图通过《二十四诗品》一书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针对诸如功利、自私、堕落、狭隘、叛逆等问题而提供了不同的“诗词药方”。[39]有鉴于此,具有不同问题和需求的服务对象,可以选取不同的诗词作为“药方”。总体来说,诗词甄选要遵循九大原则:一是诗词难度与服务对象的阅读能力相适应;二是诗词主题与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相对应;三是诗词框架具有开放性空间;四是诗词意境能够蕴含问题的答案;五是诗词风格应该积极向上;六是诗词语言优美精炼、通俗易懂、避免生僻;七是诗词故事性强便于拓展和解读;八是诗词节奏紧凑、意境深远;九是服务对象一定要参与诗词甄选并初步认可该诗词,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三) 意境带入

诗词疗法作用的发挥建基于专业关系的建立,这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建立一种包容性、治疗性的服务情境和氛围,更需要将服务对象带入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综合使用氛围营造、艺境模拟、情感带入三种技巧。

营造诗词氛围有利于将服务对象带入诗词情境中,让其自然而然地受诗词描绘出来的意境的感染,引起服务对象的共鸣。以下三种方法可用于酝酿诗词的氛围。一是适当保持沉默。适当的沉默可以帮助清空服务对象内心的杂念,给予其整理自我思绪和进入治疗的心理空间和时间。此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眼神或身体语言而非口头语言去鼓励服务对象主动进入诗词的艺境和意境。二是播放背景音乐。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据诗词所表达的感情、韵律和心象去选择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古筝、笛子以及其他传统民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要选用投影的话,最好使用静态的照片而非视频。通过适当的音乐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缓解服务对象的抑郁和焦虑,促进其正向思考、积极行动和身心放松。除此之外,音乐还能激发个体的巨大潜能,使头脑中众多彼此分散、孤立的信息组合起来,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0]。三是布置阅读场地。诗词的意境体验需要治疗空间的身体体验来实现。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布置阅读场地和物件摆设,包括地板的材料、坐垫的材质、桌椅的摆放、场地的色调以及饰品装扮等,使之协调达成温馨、放松、清新和安全的氛围。

艺境模拟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或角色扮演的方式给服务对象营造一个诗词的“情境”,协助服务对象更快速地融入诗词所营造的艺境,并从中得到心灵感悟和心理疗愈。模拟技巧的实现方式包括三种。一是模拟场景,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塑造出诗词所描述的场景,让服务对象在这个场景中去体验和感受。二是角色扮演,服务对象用诗词作者的角色去感受诗词中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从而映射和分析自身当前的心理特征并得到思维启发。三是模拟写诗,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模拟赏析诗词的形式、内容、情感等,进而自创出一首全新的诗词。模拟既有利于服务对象情感的表达,也便于社会工作者观察和评估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更能够加深服务对象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升华。

情感带入是艺境带入的最终目的。这里的带入,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对服务对象运用诗词疗法时,充分发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娴熟的主持技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恰当巧妙的提问、介绍和引领方式,使服务对象很快融入既定的情境与氛围之中,形成彼此情绪情感的互动,使服务对象从中获得审美享受[41]。实现成功的情感带入,可以使用以下带入技巧。一是语言带入。社会工作者在组织服务对象进行诗词治疗时,既可以用丰富的语言为服务对象营造诗词所需要的情境和氛围,也可以用自我披露的方式引导服务对象的共鸣。二是音乐带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与诗词描述意境或者表达情感相似的歌曲,让服务对象在音乐引导中自然而然的被带入。三是动作带入。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同样可做出一些鼓励的动作或者诗词作者的经典动作,让服务对象看到这个动作时就联想到对应的诗词。四是场景带入。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播放影片,把服务对象快速带入诗词的情景和氛围中,还可以在条件允许下带领服务对象亲自去创作诗词的地方或诗词描绘的场景中体验,身临其境可让服务对象得到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

(四) 循环赏析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运用反复的手法来体现作品的层次感,既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又层层递进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诗词疗法中需要反复赏析,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对象简单的朗诵一遍诗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服务对象还不能做到内心的开放;另一方面服务对象每次朗诵诗词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反复多次赏析利于其步步深入,既能逐步理解诗词作者的感受,又能慢慢发现诗词中的自己。循环赏析具体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反复诵读诗词的内容。此一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反复探讨诗词背景、释义诗词语言、诠释诗词艺境、揣摩诗词意涵、反思诗词哲理,层层递进。因此,投入、理解和感性地反复诵读诗词是诗词疗法的基本功。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深入理解诗词本身的含义,做到“推人度己”,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另一方面,反复诵读的过程也是服务对象宣泄情绪和释放压抑心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对真善美的感受。由于诗词具有韵律美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也让服务对象增加了正向而积极的感受。二是反复分析诗词所体现的情感。每一首诗词都有其感情基调,服务对象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诵读才能真正把握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把握诗词作者的情感后,不仅需要协助服务对象发挥自己联想的能力,更要协助其将自己内心感受与诗词作者的感受进行对比。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让服务对象体会诗词作者在创造诗词时内心的感受,而与诗词作者情感的比较则可以促进服务对象的人身、情感和行为代入。三是反复分析诗词的创作背景。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创作的背景,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学习内容。[42]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都会带领服务对象对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这一方面是协助服务对象对诗词作者产生共情,并将自身的问题外化到诗词作者身上,从而以第三者身份去看待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协助服务对象将困境升华为积极情绪,通过诗词作者困境中积极向上的行为引导自身的正能量[43]

(五) 人格代入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在面具后面还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44]这里的人格代入指的是服务对象扮演诗词作者的角色,将其当成一个面具,然后发现面具后面真实的自我。服务对象在进行人格代入时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进行角色选择。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给予服务对象充足的空间去进行自我角色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并最终选择与自己关联最大的角色,为后面诗词疗法的功效发挥做铺垫;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带领服务对象分析自己与角色的相似点,可以是处境、气质、性格以及情感的相似。第二步是进行角色扮演。为了让诗词疗法的效果最佳,社会工作者在组织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时不宜给出过多的准备时间,而是让其在限定时间内根据各自情况随意发挥,强调当时当下的真实状态。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服务对象表演过程中记录下其与角色的异同及他们的情绪与身体语言,而且要结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处境分析其与角色的表现异同的原因。第三步是进行角色讨论。服务对象在进行角色扮演后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其组织起来进行角色讨论并分享其在扮演过程中的感悟。一方面,服务对象在扮演过程中会加深对真我的了解,角色讨论有利于其更加清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将先前观察到的内容与服务对象的感受进行对比,通过询问、澄清和对质等技巧协助其自我探索、自我分析以及自我再现。

(六) 感悟升华

拉康认为升华就是把一个对象提高到具有物的尊严的高度[45]。这里的感情升华指的是产生新的积极的情感或者将原有的情感提高到具有物的尊严的高度。诗词疗法实现情感升华的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阅读具有哲理的诗词。通过赏析历史检验具有哲理的诗词,可以有效促进服务对象情感的正向激发,不仅可以帮主服务对象转化思维,用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自我或当前处境,更有利于促进服务对象将情感转化为态度和行动。只要付诸行动,服务对象就具备了情感升华的动力和契机。二是引导服务对象转换视角。服务对象看待问题的单一视角导致其负向思维和消极行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诗词分析打开一个多元化的分析视角,激发其对于生命、人生以及事物多种可能性的想象力,从更为创意的、辩证的、多样性的角度看待自身、社会以及困境本身。三是化悲痛为力量。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既可能消耗人体的能量,也可能激发新的能量。这种将负面能量转化为正面能量的过程,也是升华的一种方式,比如“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一种升华。[46]通过以上三个途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协助服务对象对诗词作者以及自身的问题和处境有独立的见解和看法,并明白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后果,尤其是能够将问题放到历史时空、生态系统以及生命周期中来考虑,并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协助服务对象实现情感的升华,即能够将诗词的文化意境、作者的文化人格以及表达的文化气概转移到自身心理认知体系,从而将自身的消极情绪升华为积极情绪。

(七) 反思行动

无论是情感的投入、人格代入还是感悟升华,最终都需要服务对象从诗词所描述的世界中脱离出来,并将其中所体会的积极经验和正向思维运用到现实处境的应对当中。也有部分服务对象沉迷于诗词世界,逃避现实矛盾,反而可能产生新的情境依赖。因此,协助服务对象反思诗词对自我的启示并将从诗词中获得的经验付诸实际行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所谓反思就是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思考诗词对自我的启发,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生命的反思,即是协助服务对象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成长的规律以及人生的多样性有更为积极、更为独立和更为深刻的认识;二是对社会的反思,即是协助服务对象对社会的规则、规律、体系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多样性、曲折性以及适应性有更为客观的了解;三是对自我的反思,即是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优势、梦想和发展至今的人生脉络,从中认识到自我的潜能;四是对问题的反思,即是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问题的性质、本质、关键、影响及其症结所在,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和途径;五是对治疗的反思,即是协助服务对象思考诗词疗法的最终目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诗词改变人生,并对未来有更加清晰明了和切实可行的规划和认识。[47]

在反思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需要推动服务对象采取切实的行动践行诗词所蕴含的理念以及诗词疗法所获得的经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立未来发展的规划与目的,可以是确立人生的梦想、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规划等,也可以是树立一种人生的价值、理念和方向,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公之于众;二是制定具体的生活目标,可以是人生的修养计划、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善行为的标准、社会关系的改善等,也可以是职业生涯的规划、生活技能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休闲娱乐活动等;三是落实为具体的行为和行动,可以是每天一句赞美鼓励的话、每天一定量的运动量、每天一定量的阅读量,也可以是其他具体的求职、沟通、学习和运动行为等。总之,没有反思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行动的反思是浮夸的。反思行动阶段的最终目的是协助服务对象采取具体、可行和实践的行为。

在反思行动阶段,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多样性的思维启发和行动促进的技巧。一是使用摘要总结的技巧提炼诗词疗法的心得体会;二是通过情感支持的技巧巩固诗词疗法的经验和成果;三是通过自我披露、鼓励和建议的技巧增强服务对象采取行动的信心;四是可以通过潜能激发、临界预防、习惯养成、榜样示范等技巧防止服务对象旧问题的复发,激发其发展的潜能和多样性,促进其积极行为的养成。[48]

四、诗词疗法运用的社会工作反思

湛佑祥等人在《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中指出:“阅读既可治病,也能致病,其副作用不可忽视。”[49]无论是阅读疗法中的书籍还是诗词疗法中的诗词,都强调独特性,既然有其独特的适用人群,也有其不适应的人群。诗词疗法作为阅读疗法的一种,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唐婉与陆游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就体现了诗词疗法的副作用。唐婉读了陆游所做的《钗头凤》阙一后,提笔在后面写下了《钗头凤》阙二,回去后情绪郁结在心里,不久后就去世了。这充分证明了诗词疗法的适当运用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可能具有消极作用,需要在社会工作服务的运用中有所限制与反思。

首先,诗词疗法作为阅读疗法的一种,是现代主流心理疗法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有益补充,主要适用于不太严重的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不能单独适用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干预。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和引导服务对象在接受专业医药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其他专业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辅以诗词疗法进行情感和意志的引导和提升,切忌盲目夸大诗词疗法的作用而忽视和耽搁了传统专业疗法和服务手段的运用。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诗词疗法并不是其主要服务手段和基本功,而是其针对特定服务对象可以选择的一种辅助性疗法之一。

其次,社会工作者运用诗词疗法的水平和素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只有诗歌治疗师的职业认定和执业职格制度,并且也是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在我国既没有阅读疗法的职业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也没有相关的执业经验积累,就更勿论诗词疗法治疗师的专业培养、评价和认定制度了。另一方面,诗词疗法属于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工作学的多学科融合范畴,因此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并具有实践经验的支撑。而目前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没有诗词疗法的系统研究,仅有零散的相关论述,更没有一定规模的成功实践经验,因此诗词疗法的专业水平有待认定,其相关适用性也有待实证研究的验证。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学习和掌握诗词疗法不仅要有扎实的社会工作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基础,更要具有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和诗词解读的技术和方法,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多元敏感度以及心理引导技术。

再次,诗词疗法缺乏科学系统精准有效的诗词疗法分类目录。虽然中国有悠久的诗词文化传统,也有浩瀚而优秀的中华诗词,但这些表达不同时代、不同个体、不同情感的诗词各有不同的心理疗愈针对性。目前暂时没有科学的诗词疗效分类标准和分类目录,就很难确定不同诗词具体针对哪些心理症状、需要采取哪些介入策略以及如何确定具体的疗效。因此,缺乏有信度和效度的治疗诗词,社会工作者运用该疗法就会显得过于主观性和随意性。比如社会工作者可能为一个心情抑郁和忧伤的服务对象选取一首结尾积极向上的诗词,有可能会因此引导了服务对象正向的心理发展,也有可能会让服务对象认为社会工作者并不了解其遭遇绝望的心境,由此破坏专业关系的建立。正如前面所述,诗词疗法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如何选用合适的诗词。因此,选用诗词疗法的社会工作者要更加注重提升自己诗词鉴赏、诗词解读和运用的能力,在诠释这些诗词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诗词甄选策略。

最后,诗词疗法最大的限制来源于其缺乏科学规范的运作框架和实证研究的支撑。正因为其时代性、主观性、表达性和艺术性,中华诗词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也给诗词疗愈心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诗词疗法的实施过程中,这种不规范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关系阶段对服务对象的预估缺乏科学规范的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除了评估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状况以外,如何评估其诗词鉴赏的文学艺术水平就很难做到规范统一,至少目前还没有发展出相应的评估指标和量表。二是人格代入阶段缺乏一个可控机制。在诗词鉴赏中,也有读者过分代入诗词意境,从而沉迷于诗词所营造的一种幻境,甚至产生一种新的成瘾性心理和行为问题。三是感悟升华阶段的情感和意志方向难以把握。一般来讲,表现壮大情思、气势豪爽、激情澎湃、高华俊爽、精丽隽永、拙朴浑厚或圆转流美风格以及题材为送别、怀古、咏物、行旅和叙事的诗词更容易把握升华的正面积极方向,但那些表现明秀空灵、沉郁顿挫、落寞清幽、尚奇好异、忧伤哀怨、高风绝尘、销魂情场、看破红尘或情痴绮语风格以及题材为悼亡、闺怨、战争或宗教的诗词就有多种意境感悟和情感升华的方向,由此也可能带来不确定的治疗效果。四是基于诗词疗法诸多要素的主观性以及现代服务案例的缺乏,其疗效暂时缺乏实证性证据支撑。

综合而言,诗词疗法源于中华诗词文化发展脉络,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特色的创造性疗法。虽然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其可循的规律,但在当代运用又有其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己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整合中华诗词的智慧和专业服务的科学,创造出体现中国风格的社会工作诗词疗法。

注释

① 白茹云,生于1977年,河北省邢台人,2011年罹患淋巴癌。在病床上与诗词结缘,面对人生中的各种不幸,她背诵诗词上万首,并于2017年2月6日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淡定沉稳答对全部选题,获得285分的高分。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最小的参赛者,冯子一8岁就读四年级,小小年纪已经能背诵很多首古诗词。“快递老曹”本名曹中希,是圆通速递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片区一名快递员,201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凭着对诗词和文学的热爱,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民族、学历与职业的《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里脱颖而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
大卫•爱德华斯. 艺术疗法[M]. 黄赟琳, 孙传捷,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45-49.
[2]
论语. 阳货[J]. 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97:8.
[3]
龚廷贤. 寿世保元: 白话全译现代珍藏版[M]. 倪泰一, 李彤, 等,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4]
李渔. 闲情偶寄[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5]
MORRISON M R, A defense of poetry therapy[A]// LEEDY J J. Poetry the healer.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73: 77-90.
[6]
MAZZA N. Poetry therapy: interface of the arts and psychology[M]// Poetry therapy: interface of the arts and psychology. Boca raton: CRC Press, 1999.
[7]
DONOHUE L. The healing poem[J]. Feminist review, 1995, 49(1):85.
[8]
尼古拉斯•玛扎. 诗歌疗法: 理论与实践[M]. 沈亚丹, 帅慧芳, 译.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9]
王波. 阅读疗法[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24.
[10]
王波, 傅新. 阅读疗法原理[J]. 图书馆, 2003(3): 1-12.
[11]
湛佑祥, 陈界. 《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策化与创意[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1, 20(9): 78-80. DOI:10.3969/j.issn.1671-3982.2011.09.024
[12]
GINZBERG E. Toward a theory of occupational choices: a restatement[J].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1972(20): 169-176.
[13]
MAZZA, N. Poetry therapy with abused children[J].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987(14): 85-92.
[14]
MAZZA N. The use of poetry in treating the troubled adolescent[J]. Adolescence, 1981(62): 403-408.
[15]
DEATS S M, LENKER L T. The aching hearth: family vionlence in life and literature[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1: 56-59.
[16]
GETZEL G S. Poetry writing groups and the elderly[J].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983(1): 65-76.
[17]
SILVERMARIE S. Poetry therapy with frail elderly in a nursing home[J]. 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1988(2): 72-83.
[18]
MAZZA N. The place of poetry in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education[J]. Journal of aging & identity, 1998(1): 25-34.
[19]
MAZZA N. Poetry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2003: 125.
[20]
王学云. 我国20年来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3): 60-65.
[21]
王国祥. 诗词疗法探析[J]. 医学与社会, 2002(4): 31-33. DOI:10.3870/j.issn.1006-5563.2002.04.013
[22]
季秀珍. 阅读疗法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的适合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3]
高文凤, 宫梅玲, 王连云, 等. 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初步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6): 418-420. DOI:10.3321/j.issn:1000-6729.2004.06.018
[24]
朱美云. 朱氏诗文疗法[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15.
[25]
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 浙江学刊, 2001(2): 55-60.
[26]
COLES E. Psychoanalysis and the poem: on reading in sándor ferenczi and D W winnicott[J]. New formations, 2014(83): 64-78(15).
[27]
伍蠡甫, 胡经之.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186.
[28]
阿德勒.心理与生活[M].叶颂姿, 刘乐群,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0.
[29]
周寅. 诗歌鉴赏的" 格式塔”方法论及其原理——古代诗歌鉴赏的" 格式塔”诠释[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 136-140. DOI:10.3969/j.issn.1009-105X.2002.04.024
[30]
ZINKER, J. Creative process in gestalt therapy[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7: 6.
[31]
MORENO, J. Psychodrama[M]. New York: beacon house, 1969: 259-260.
[32]
王波. 阅读疗法的类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6): 47-53. DOI:10.3969/j.issn.1002-1027.2004.06.012
[33]
何丽梅. 古诗词赏析方法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8): 235. DOI:10.3969/j.issn.1674-098X.2009.18.183
[34]
刘梦. 小组工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5.
[35]
洪佩, 王杰. 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与实践策略——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6): 13-18.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6.06.002
[36]
赵晓芳.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7]
马凤芝.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5: 12-13.
[38]
赵丹僖. 阅读疗法副作用探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1): 76-79. DOI:10.3969/j.issn.1006-1525.2011.01.021
[39]
张国庆. 论《二十四诗品》的理论体系[J]. 文学评论, 2007(4): 42-48.
[40]
RAUSCHER, FRANCES D. Can music make us more intelligent? [EB/OL]. [2017-09-19].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amcmusic.com/.
[41]
任冬梅. 论现场节目主持人的" 带入”意识和技巧[J]. 当代电视, 2011(2): 56-57+55.
[42]
姚慧华. 谈初中古诗词创作背景对诗词学习的重要性[J]. 新课程, 2017(6): 116.
[43]
吕辉. 诗歌疗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东南大学, 2012.
[44]
余思波. 中国大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453.
[45]
马元龙. 论升华: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6): 80-87.
[46]
刘斌志. 域外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经验及其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6): 29-34,92.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5.06.005
[47]
张威. 社会工作科学化: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思想与启示[J]. 社会工作, 2017(3): 29-47.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7.03.003
[48]
卫小将. 压制、矫正与赋权: 社会工作与农民工治理术的理路[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110-118.
[49]
湛佑祥, 陈界, 刘传和, 等. 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