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Vol. 18Issue (5): 92-96.
0

引用本文 

林良盛, 张鑫.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5): 92-96.
LIN Liangsheng, ZHANG Xin. Construction of Further Education Mode for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Based on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8, 18(5): 92-96.

基金课题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研究——基于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构建”(2017BKYB064);2017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工科德育运行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

林良盛(1978— ),男,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5-14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
林良盛, 张鑫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无论从人的认识、个体的发展还是工作要求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与党员教育培养的内涵具有统一性,是解决当前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制约因素和党员再教育培养薄弱环节的重要方法和有力理论依据。基于实践观点的精神内涵,从理论目标、内容体系和管理路径等提出整体构建学生党员教育课程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对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实践观    学生党员    继续教育    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Further Education Mode for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Based on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LIN Liangsheng, ZHANG X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s cogniti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r requirement of work, there is unity between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and connotation of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t is a significant method and vital theoretical basis to solve the current constraints on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and the weak links in the training of their furt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view of practice, we propose that a system for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goals, content systems, and management pathway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ability,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letion of student Party-building invest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view of practice    student Party member    further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共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在高校优秀学生中发展和教育培养党员,为的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永葆勃勃生机。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1]65-66。高校一直以来也将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列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规范发展入党的程序设计等方面做出较多的实践探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制约,学生党建工作在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方面仍存有薄弱环节,其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学生党员的实践表现与实践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加强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切实提升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党员“知行合一”是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要继续实践探索和努力推进的重要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主体实践现状及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论角度可知,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党员、以党建工作教师为主导的基层组织以及所实施的培养教育的内容及方式等。这些实践主体在党员继续教育的现实表现中显得并不理想,各有不足。

作为实践主体之一的受教育的学生党员,对他们在入党后的思想素质和表现议论较多,大多数人认为是“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呈现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和理论水平不够高等不尽如人意的状态。[2]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党员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强。一是参与组织活动热情不高,特别是参加党组织生活自觉性不强。54%的党员“有规定才参加”党组织活动,8%的党员“偶尔几次参加”,“经常参加”只占35%;一个学期中参加“3—5次”的占11%,“6—8次”的占38%,“9—10次”的占37%,“10次以上”的占14%。二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实践表现不突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在日常表现中,只有52%的学生认为“党员均能以身作则,有很好的榜样作用”,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党员也偶有出现。三是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理想信念时有动摇。调查显示,仅有27%的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43%的学生“仍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31%的学生表示“有点动摇”。[3]

对于高校学生党建组织,在具体工作中则表现出“重发展,轻教育”的功利性,对党员继续教育的有效实践措施不足,显得空乏其力、收效甚微。基层党建工作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组织发展方面,专心完成这一“可量化”指标性工作,认为严格发展程序和强化对象考察就做好了学生党建工作。但在学生党员“再教育”的这一实践性问题上,没有构建出系统性、体系化的教育模式。对于多数高校党建工作队伍的教师,其本身可能还处于学习和提升的阶段,不能够很好地把知识系统化和精细化,未能指导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的精髓,使得学生党员学习效果不佳。

在党员继续教育培养内容及方式方面,则显得枯燥乏味,内涵创新不足。其中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主,社情民情结合度不高,缺乏时代感,让学生感到厌倦,未能满足学生党员的成长需要。在党员实践教育培养形式上,表现单一,贴近生活不够,主要是以第一课堂或者是集中宣讲教育的形式居多,支部的学习活动也是限于学文件、读报纸,缺乏多样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较少,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党员教育实践成效方面,主要突出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教育培养方法简单,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性,社会化程度也不高,实践方式不多、实践操作不强。

考究影响学生党员实践教育成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影响。外部影响方面,主要概括有多元价值观、外来文化和社会负面事件等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的纵深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义和观念产生了动摇,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耐性。二是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接触更多外来文化和思想,特别是西方思潮和非主流文化给学生党员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导致他们在思想上迷失党性追求。三是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学生党员正处于一个批判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但一些党员干部的负面形象和一些社会低俗恶劣事件,干扰了学生党员的辨别视角,让他们对党的建设缺乏信心。而在内部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缺乏教育的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主体间缺乏实践互动性、教育载体方面缺乏实践内涵性、工作机制上缺乏实践系统性。教育指导的教师与学生党员之间较少进行实践的交流与互动,导致了教育目标在教育主体间未能较好地达成相互认可和较高的一致性。教育的活动载体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并未考虑到学生主体及活动内容的实践性,未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达成“知行合一”。而在工作运行中,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也没有实现教育教学的“闭环”系统性,难以促成实践教育教学的有机性。

二、实践观对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实践观点与学生党员教育的内涵统一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和创造社会历史的所有活动,其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人类是通过实践改变着社会、环境和自身,并创造着历史。[4] 135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自身活动来熟悉了解并把握与外界的关系的,在实践生产及社会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认识论来说,人们从实践中感悟认识,从认识中增强实践能力,进而自觉参与实践。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形式和依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必由之路。

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就是要引导他们加强党性修养,正确树立“三观”,并以积极的行动来增强建设社会的本领和提升自身发展的能力。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需要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是提升人的主观认识和社会能力相结合的系统工程。[5]就实践活动实质,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培养是一个引导学生党员进行物质改造和精神改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推进学生党员实践提升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来说,对学生党员的实践再教育,就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引导他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实现环境改变和自我改变的辩证统一,极力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践观点与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在内涵的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二) 实践成长是学生党员个体发展的过程要求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全部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的发展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推进过程。这种“实践—认识”是循环往复的,其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是螺旋式上升、逐层递进的。[6] 296学生党员个体的发展也体现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两个方面。内在方面体现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思想品德的丰富提高,心理、生理和个性的发展;外在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内在体现还是外在要求,其始终需要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只有通过周而复始的实践,学生党员的思想认知、素质品质和社会能力才得以不断提升,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三) 实践教育是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认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13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建工作的良性发展是通过实践而实现的。一方面,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自身是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认识和能力,同时要切实根据客观环境和现实形势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需要结合组织要求,不断创新模式,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阅工作的成效。此外,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需过程,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和必要途径。实践教育是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也是评价学生党员教育成效的创新形式。

三、实践观的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

实践是学生党员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教育是加强党员继续教育、提升学生党员素质的有效路径。实践观点的理论内涵以及实践形式为加强学生党员实践和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和指导方法。综合考量实践观点和党建工作内涵,强化教育目的性、发挥学生主体性、适应社会需求、注重成长发展,是推进党员继续教育的工作基调和原则;“内化认识、固化行为、外化能力”是对党员继续教育的三个层面目标要求;“理论内容、课程管理、培养目标”是教育模式着重构建的三个体系。为此,本文以课程化建设思路切入,从实践观点视角构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可设计框架 (见图1)。

图 1 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框架图

(一) 从实践观点内涵及特性把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原则

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自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践具有主体性、对象性、目的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显著特征。[7]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只有深刻理解实践的内涵及其特性,坚持和把握实践的原则,才能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其原则有四个。

第一,发挥主体性原则。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取得活动实效的关键和根本保证。党员的实践教育始终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主体性。党建教师要增强对学生党员群体的认识和了解,善于提升运用和驾驭教育内容和手段方法的能力。学生党员则要主观能动地认识实践,自觉投入实践,批判选择实践,能够切合组织要求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第二,强化目的性原则。实践教育目的性的根本在于帮助学生党员实现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务必要结合党建工作目标,增强其组织性与计划性,避免主观随意性,规划好教育教学与课程,不断优化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同时要强化活动的正面性与导引性,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实现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党员确定发展方向。

第三,坚持社会性原则。社会的存在决定人的主观意识,以实践推进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实现全员化、生活化、大众化和动态化;避免和克服孤立化、僵硬化和封闭化倾向,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要结合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善于把握经济、政治全球化发展的形势和网络信息化的社会发展新特点,从实践视角丰富活动载体,挖掘主体的社会交往深度和广度,使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第四,把握发展性原则。实践教育从人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出发,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向社会的进步发展。学生党员实践教育需要强化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性与超越性要求,善用发展的眼光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达成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活动目的与社会实践统一协调,帮助学生党员认识机遇和风险,实现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

(二) 从实践关系设立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

实践观的根本是用实践去检验理论、以理论超越实践,具体表现为“知行合一”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行为规范和素质能力,体现于“思想—行为—能力”三位一体的的培养目标。

一是内化认识,提升思想水平。人通过实践,逐渐了解自然界、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而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认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党员为能更好地实现认识的飞跃、素质的提升,唯有实践,要经历实践并获得认识,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的初次能动飞跃;经过再次实践,将初次得到的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推进认识的优化发展,实现二次能动提升。[6]292

二是固化行为,形成道德规范。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135实践观点强调的是人要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从本质上就是规范其道德行为,包括对学生党员思想认知的培养和对其行为表现的修正,并实现二者统一。学生党员的道德行为规范是需要在日常活动与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这些活动与交往就是实践的具体形式,客观考察了学生党员是否“知行合一”,检验其行为规范与道德水平。

三是外化能力,增强素质基础。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其目标实现在于改造自然世界和生存环境的能力。人的实践能力体现在其主观能动性和驾驭自然的能力,其具有目的性和超越性。人就在实践过程中改造主客观世界,并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创造历史。学生党员无论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历史的责任要求,务必通过实践来不断改造自身,强化素质能力,以增强自己建设社会的本领。

(三) 从实践形式设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

毛泽东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不仅只有物质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其他多种的活动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以及科学和艺术等活动。[6]283归纳起来,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活实践”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从物质生产实践视角,构建学生党员改造社会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增强学生党员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是人改造社会的基本能力,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竞争的核心因素。专业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生党员的基本要求。因此,从社会建设能力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学生党员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强化他们在科技文化和学术研究能力方面的实践,储备足够的改造社会的知识本领,提升自身的社会核心竞争能力,是学生党员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第二,从社会关系实践视角,构建学生党员践行宗旨意识培养的内容体系,推进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实践。宗旨意识是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在要求,要以服务意识培养为核心内容,推进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走进基层,使他们在社会服务中增强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了解,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这是学生党员践行党的宗旨、强化责任意识和增强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

第三,从精神生活实践视角,构建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深化学生党员思想理论实践。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1]62。这也是我们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党员先进性的内在因素。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务必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内容,推进理论学习实践,特别是对学生党员坚定信仰、追求精神等进行引领,实现理论水平的提升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培养深厚的爱国爱党的情怀。

(四) 从实践量化考核角度选择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路径

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实际上可以对其学习实践和素质要求进行量化考核,从三个方面选择有效的管理路径。

第一,构建综合测评模式对学生党员教育实践进行考核,实行学生党员实践行为学时管理。当前学校在综合测评中对学生社会实践专门以实践学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考核方式。广东工业大学《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就突出了对学生实践的评价,学业成绩考核占70%、创新实践占15%、社会实践占10%、文体实践占5%,分类管理要求学生平时的实践学时。以此为基础,对于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则可根据学生党员的实践时长和内容实行统一组织申报、规范管理和专门认定。如发放学生党员实践活动登记本,具体记录学生党员参与专题性和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反映党员参与组织性和日常零散的服务活动情况,进而进行量化考查。

第二,参照学业评定对党员德育实践实施管理运作,实现党员实践课程学分管理。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党员的教育应作出具体的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在学分结构上作出相应而具有针对性的考核管理,特别是要求党员在德育实践等方面修学一定的学分。其具体涵盖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其形式包括形势教育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其中实践是通过积极推进党员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考察学生党员的思想外化的实践表现,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受教育、做贡献,增强党性修养。对学分的管理和考核,可结合党员的预备期考察、党员评优评先等进行考查管理,以阶段性或周期性的思想汇报和行为表现评定进行节点式认定,形成党员学分管理制度。

第三,结合教育目标明确学生党员参与实践活动的标准,规范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制度管理。活动是学生提升素质的有效载体和基本途径。从学生党员实践活动角度,有理论研究、文体素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活动内容类别,包括参与各类的知识与技能竞赛,专题报告会、主题辩论会、线上线下的理论学习交流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实践锻炼岗位、社会服务项目等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党员实践活动的管理,则要明确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组织要求,确定活动项目标准并实施考核,规范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制度并进行综合管理。在宏观层面,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可以从规定活动和自主活动两个方面作出组织制度安排,如对活动纪律、活动类型、实践时长、学分要求、实效考核等做出明细要求。而在具体活动层面,则可以根据活动性质和类别进行细化管理。如在组织“党课我来讲”活动,对主讲的学生党员专门评聘为党课讲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参与活动做出了要求,制订了《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党课我来讲”活动的管理办法》,立体化设计了实践活动并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四、小结

任何认识都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实践是党员强化思想、提升认识、规范行为的必由之路。因此,实践观是党员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建工作的现实要求。基于实践观点构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以实践观理论为依据,从理论目标、内容体系和管理路径等切入课程化思路构建,具体考量了实践对个体发展和组织工作的现实需要,增强了实践方式与实践教育活动的理论契合性,实现了实践认知关系与党员成长需要的现实统一性。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具有科学性、现实性,也具操作性,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工作模式探讨。但从微观视角,对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如何增强教学课程化及其实践有效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张红亮. 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4): 91-93. DOI:10.3969/j.issn.1008-4053.2011.04.035
[3]
李俊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138-14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
袁本新, 王丽荣.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152.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3-1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