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Vol. 18Issue (4): 92-96.
0

引用本文 

于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4): 92-96.
YU Xi. Path Optimiz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Media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Universities[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8, 18(4): 92-96.

基金课题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2015—2016年度广东省大学生新媒体建设与运用状况研究报告”(2016JKDY04);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2017GXSZ025);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体验式学习理论对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启示”(2017BKYB011)。

作者简介

于玺(1990— ),女,汉族,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9-07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研究
于玺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 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新媒体运用的基本现状和典型特征。通过对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新媒体运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信息发布、信息筛选等方面存在一定偏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地把握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平台、内容方面提出具体路径优化措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优化    
Path Optimiz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Media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Universities
YU Xi     
School of Autom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occupy the internet aren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grasp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yp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a survey of new media application among Guangdong college students,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misconceptions in the use of new media,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information screening. This investigation helps work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curately know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platform and content provides some specific path optimization measures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and improve the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optimiz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和手机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1]新媒体具有交流的交互性、沟通的便捷性、资源的丰富性、方式的开放性而迅速赢得了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2]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了解分析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习惯,掌握其关注重点和需求,将有助于思政工作者准确把握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3]因此,本课题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广东省大学生新媒体的运用状况为依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视角下,掌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分析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潜在影响和特征,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化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的必要性

新媒体的特征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机遇,[4]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接受瞬息万变的信息量。教师应该从理论维度、思想深度和意识形态高度分析大学生所关心的网络热点和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行为选择、价值选择能力。[1]新媒体的发展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广阔的思想教育平台和现代化教育空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其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5]这需要教育者合理有效运用新技术,搭建新平台,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

二、问卷调查方式与数据统计说明

课题组采取网络问卷形式,设计并发布《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新媒体运用状况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关于新媒体的基本认知、主观态度、所受现实影响等方面展开调研,以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

网络问卷系统于2017年4月初测试完毕正式投入使用,5月31日系统关闭。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培正学院、广东轻工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等15所高校的2 853名大学生参与了调研。通过样本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学科类别、政治面貌、学生干部身份、家庭住址等指标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状况,具有代表性。具体数据分布见表1

表 1 样本结构统计
三、大学生新媒体运用的基本现状及特征分析

(一) 新媒体渗透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新媒体为高校学生向外界传达情感提供了便利,迎合了高校学生实现舆论话语权和主体发言权的心理预期,为高校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宣泄途径。调查发现,在看待新媒体的态度上,55.28%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不可或缺”,40.59%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是自己大学生活中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在运用新媒体目的的调查上,呈现出目的的多元性和集中分布性的特点,如分享自身的认识和见解、了解和关注他人信息、浏览网页写评论、聊天交友、关注信息发布等,而主要目的集中于聊天、交友等休闲娱乐(占比36.35%)和关注他人信息(占比31.86%)。可见,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模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成为当代大学生显示话语权和“刷存在感”的重要方式,但在“运用新媒体发布信息的出发点”调研问题上,显示出大学生在新媒体运用过程中缺乏理性的特点,82.83%的学生出于“个人心情,随心所欲”,46.3%的学生出于“热点话题,积极参与”,23.24%的学生出于“打发时间”,13.21%的学生“纯粹转发他人的自媒体信息”。综合课题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状况在使用动机、触网时长、信息发布主观意识、信息筛选、新媒体信任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偏颇,需要进行教育引导。

(二) 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表达自我观点、沟通思想、发泄情绪等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表示,线上表达观点花费了自己太多时间和精力,并且会不自觉地成为“拇指控”。调研显示,大学生一天花费在新媒体上的时间呈现出广泛性,24.99%的学生花费“5个小时以上”,33.12%的学生花费“3—5个小时”。可见,排除休息和学习时间,运用新媒体的时间占据了大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大的时间比例。

关于新媒体的优势,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能够广泛快速获取信息资讯”“新媒体能够方便自主表达交流思想”。然而,“信息大爆炸”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新的信息资源。在“你如何看待新媒体信息的可信度”问题上,69.72%的学生表示会“独立思考,认真求证”,22.64%的学生表示持“半信半疑”的态度,7.64%的学生采取“完全不信”或者“完全相信”的态度。可见新媒体广泛的资讯信息也正逐步影响大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在“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上”问题的调研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媒体中的信息共享,为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新媒体弥补了现实生活中薄弱的沟通和交流”。同样,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会受他人的微博、朋友圈的信息影响”、“对事件的判断比较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引导”。新媒体的运作呈现出双向、多向交流的互动传播方式,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均拥有信息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三) 新媒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可以更有效的进行双向互动。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以“是否愿意与辅导员在新媒体中互为关注或互为好友”为题调查学生在新媒体中对辅导员的接受度,58.11%和32.32%的学生分别表示“可以接受”和“很好,非常乐意”与辅导员在新媒体中互相关注或互为好友,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无法接受”(占比2.38%)或者“迫不得已的接受,但会采取屏蔽措施”(占比7.19%)。

在被问及“如果您的辅导员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您是否愿意关注”的问题时,62.64%的学生持支持态度,表示“愿意,这种教育形式很新颖、很轻松”,28.9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表示“无所谓,参考周围同学的关注度”,只有8.38%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表示“不愿意,不喜欢辅导员推送的内容”。可见,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还是积极支持的,辅导员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新媒体运用的现状调研和特征分析,可见,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其路径探索也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环境,探索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优化路径,使其与新的环境因素相适应。

(一) 依托新媒体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

主体一旦失去了对环境把控的自主性,就会在环境中随波逐流,丧失其能动性。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环境的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意识,掌握话语权。

课题组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这一主体的调研中,在问及“您所认为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难点在哪里”时,综合访谈和问卷结果显示“日常工作过于繁琐,无法挤出时间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网络语言变化莫测,很难掌握吸引学生的语言表达艺术”、“担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新媒体运营对网络技术要求较高,学习起来吃力”等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遇到的新难题。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努力提高媒介素养,针对新媒体平台的个性化和交互性,做到对网络事件有力发声、对热点话题积极讨论、对舆论问题有效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道的方式传播出去,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接受教育信息。

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有效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的信任,使教育者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大力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工具,搭建平等对话和即时沟通的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教育部下属的易班发展中心推出的易班APP就是教育、教学、管理、娱乐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极大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创新发展。广东省高校也充分重视易班建设,将其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二) 依托新媒体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坚持现实重教与虚拟重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内容体系。

第一,突出主旋律,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媒体已渗透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以鲜明的主题和旗帜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应当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突出主旋律。

第二,占据新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开放性、民主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交流,在了解大学生内心意愿和情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以“接地气、聚人气、筑底气”的评判标准,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枯燥乏味”的传统老路。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毕业季”系列文章,通过图文生动形象展示校园风光、记录学子成长足迹、抒发毕业生离校情绪,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培育学生荣校爱校精神,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应。

第三,利用大数据,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更加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必然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强化校园舆情监控,以“大数据”思维服务学生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运用技术手段对危害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负面事件及时回应;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动态进行有效监管和干预,统筹校内网络资源,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易班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校园论坛、校园热门微信公众号等区域搭建校园舆情监控“大数据”,针对学生网络沉溺、社交恐惧、舆论困扰等问题,实施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及时矫正。

(三) 依托新媒体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立体化平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强加式”的育人思维、重理论轻实践、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6]针对这些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合理有效运用新平台技术,搭建立体化平台。

第一,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享受新媒体提供的便利,同时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调查数据显示,83.21%的学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在大学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与建议,并且更倾向于在新媒体平台上与教育者实现互动交流,而非通过传统的面对面谈话解决个人思想问题。

第二,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消遣娱乐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进行优化。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学校新媒体教育资源功能喜好程度的综合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教育资源”、“学校新闻”、“文娱活动”、“生活服务”、“招聘信息”、“讲座预告”等,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需要,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95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他们大多数能够灵活使用新媒体,并且对新媒体资讯能够认真求证、不迷信不轻信,可见当代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方式方法。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新媒体联盟,以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校内开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各单位、校级学生组织和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共同参与,加强新媒体平台间的有效联动、资源共享、聚合传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校园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力量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有效利用新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微信、微博和QQ空间中,对微信的使用量达到97.62%,微信成为当代大学生“流行”的新媒体工具。而个人微信公众号的使用量已达到28.15%,可见个人微信公众号作为“新起之秀”,也在逐渐占领大学生的新媒体运用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灵活使用新兴网络载体,不断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工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陈进华.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7): 31-33.
[2]
张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 高教探索, 2016(2): 118-123.
[3]
李骥. 掌握大学生思想引导中新媒体话语权的策略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6): 65-68.
[4]
谢相勋, 彭巧胤. 试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11): 71-72.
[5]
蒋海军. 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5): 86-87.
[6]
王苏琪.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5):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