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Vol. 18Issue (3): 92-96.
0

引用本文 

唐建伟, 韩韬, 陈嘉. 地方高校研究生本校生源培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3): 92-96.
TANG Jianwei, HAN Tao, CHEN Jia.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l Students as Postgraduates a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Based on Practice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8, 18(3): 92-96.

基金课题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展翅研航’研究生校内优质生源培育行动计划”(2016YZSY-07)。

作者简介

唐建伟(1974— ),男,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研究,学生教育管理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1-17
地方高校研究生本校生源培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唐建伟, 韩韬, 陈嘉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地方高校研究生本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研究生生源结构与总体质量。分析和把握本校生源考研读研的主要影响因素,推进以专业兴趣与高层次价值追求为导向的本科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建立校内协同机制,突出优势学科带动作用,搭建本校生源培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提升研究生优质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 研究生    本校生源    生源培育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l Students as Postgraduates a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Based on Practice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NG Jianwei, HAN Tao, CHEN Jia     
Graduate Schoo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andidates from withi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termine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Thus, we should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main reas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s and pursue graduate studies, and then develop the undergraduat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iming at students’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nd the pursuit of high-level values.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leading role of our predominant disciplin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uild the school students’ cultivation platfor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us achieving the overall goal of strengthening and perfect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igh-quality postgraduate candidates.
Key words: postgraduates    internal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candidates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与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面临的生源结构与生源质量问题日显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全国研究生招生录取人数逐年增长,而报考人数并未成比例增长,甚至在2014年、2015年出现了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下降的现象,[1]“如何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录取率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保证生源的质量,成为研究生招生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2]二是在2017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轨制改革后,地方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进一步下滑,研究生扩招以及非全日制研究生类型的出现,使地方高校第一志愿报考人数比例受到较大冲击;三是招生并轨制改革后,生源差异状况明显扩大,考生类别、年龄、学历、收入、经历和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差别很大,无形中增加了研究生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招生录取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四是地方高校固有的教育资源紧张、学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环境缺乏优势等因素,自然导致研究生优质生源数量不足、生源结构单一、调剂生源较多的现状。这些问题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心向“质量与内涵”转移带来现实挑战。

一、本校生源培育的研究现状

挖掘优质生源,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源储备体系,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培养质量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优质生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对应于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指生源群体中相对更具有研究能力和严谨态度的生源,包括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术研究和创新潜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究的科研精神等。[3]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为了吸引更多校外优质生源,借助校外招生宣传、专业考研机构、报考平台等渠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且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生源结构与质量。因而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把生源工作的重心放回本校的本科生,并形成关于优质生源的普遍共识——本校本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生源就是最有保障的优质生源。

虽然存在以上共识,但从各种文献资料对本校生源培育问题的研究,目前还难以看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较为成熟系统的做法。北京工业大学强调培养的定位与培养方案、学科的优势,突出对第一志愿考生政策倾斜以吸引生源,强调复试录取环节的人性化和公正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强调要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及明确宣传对象,要突出学科与专业应用特色,加强生源调剂的流程优化;中国计量学院强调二级学院应发挥挖掘优质生源的主动性,突出二级学院提高生源质量的主体地位。总结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关于如何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如何吸引到优秀的考生报考,而关于如何培育生源,特别是直接针对校内本科生源培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系统性的论述基本上没有。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随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持续稳步推进,构建成熟稳定的研究生校内生源培育体系势在必行。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本校生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虽然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生源结构和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地方高校本校生源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具有很多共性。

(一) 第一志愿报考本校及上线本校生源数量占考研总人数的相对比例偏低

第一,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层次、学科水平是考生选择报考院校的首要因素;第二,研究生招生有其特殊性,考生读研与否的选择不同于高考报考选择的唯一性,是否读研本身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第三,大部分考生读研的出发点不仅仅在于提升学历学位层次,更重要的是希望改变学历身份,拥有更高层次的名校教育背景和名校资源。因此,地方高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大多倾向报考更高层次的部属院校或全国重点院校,而且考生这种第一志愿的意向一旦形成,很难再通过其他因素或方式加以改变和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重点高校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居高不下,而地方高校报考人数占招生规模的比例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地方高校第一志愿报考及上线的生源主要来自比其定位低、办学实力相对弱的其他地方高校。[4]从最终录取结果看,只是由于有部分调剂考生的选择,生源层次才会出现相对的小幅提升,但招收到比自身办学层次高的学校生源,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实属不易。2017年全国报考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总人数为4 335人,其中来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考生为218人,本校应届毕业生为685人;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 845人,其中来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源234人,本校应届毕业生源381人(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志愿报考广东工业大学以及被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均偏低,尤其是应届校内生源报考以及被录取的人数比例更低。

表 1 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录取生源情况表(单位:人)

(二) 读研意愿欠缺,招收本校生源困难

难以留住校内生源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的共性问题,而对于一些本科生就业质量好的地方高校,更大的难题在于本校本科生自身缺乏读研深造的意愿。没有考研意愿的学生,自然不可能成为校内生源,即使有调剂回本校的机会,也会因为校内生源匮乏而面临困难(见表2)。对于存在此类问题的地方高校,最大程度地营建校内考研读研氛围,激发本科生的考研读研热情,就是扩充本校生源数量、提高整体生源质量的关键所在。吸引和动员更多的本科生立志读研作为着力点,把本校考研的人群基数做大,就是开拓研究生招生的最大生源库。如果在考研人数有保障的前提下,本校生源第一志愿如何选择则相对没有那么重要。

表 2 2015—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录取数据一览表(单位:人)

(三) 校内生源分布不均衡,生源向热门专业聚集

在同一所高校,由于学科水平强弱不一,不同学科学位点的生源分布极不均衡,强势学科、热门专业的生源状况普遍较好。例如广东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等专业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而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社区服务管理等专业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则仅占招生计划数的40%。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高校,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各学科报考录取比例不均衡问题日显突出。[5]生源分布不均衡受学科因素和专业热度的影响,学科因素的背后是地方高校导师师资队伍的明显差异,各个学科学位点、各专业的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而专业热度则与就业形势、市场因素存在较大关联。生源报考冷热度的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培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三、本校生源培育的路径分析

(一) 建立本校生源培育协同机制

从顶层设计上,把研究生本校生源培育工作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任务,各相关职能部门齐齐共参与,尤其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部门,规范各职能部门在推进本校生源建设工程方面的职责与要求,建立健全本校优质生源培育的协同机制。一是明确细化各相关部门、学院、系所、专业教师、行政干部等不同角色岗位在推动本科生考研读研工作中的具体分工要求,做到目标清晰、责任到人;二是加强本科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协同联动,以导师、团队、课题项目等为纽带,吸引带动更多本科生参与创新项目体验和科研训练,同时鼓励更多研究生参与本科助教和创新项目指导,加强本硕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交流;三是形成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度关联、人人有责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考研读研优良氛围的营造。

(二) 突出优势学科带动作用,打造学科群特色及培养特色

地方高校较之部属重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往往相对单一,结构分布不均衡,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从吸引生源报考的角度,学校必须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核心要素和根本任务。一是进一步突出优势学科的地位和优势。优势学科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最高水平和实力,往往成为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让优势学科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为带动学校整体生源质量提升奠定了最稳固的保障;二是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重点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关联学科群特色,通过共享资源的整合,改善单一学科单打独斗的局面,壮大相互关联学科的整体实力,挖掘学科群协同创新潜力,培育协同创新成果,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从而扩大招生影响力,获得本校学生的认可。三是凸显培养特色。抓住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利时机,高起点、重实效地制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不断增强研究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让非优势学科专业能够以特色取胜,以特色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高质量就业等取得考生的青睐。

(三) 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塑造价值观认同

对本校生源报考意向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归属感与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在众多硬性条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吸引本校生源的一项先天优势就是软环境的塑造和利用。软环境包括人文关怀氛围,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的包容环境等。而对学生极有吸引力、对报考选择有决定影响的是本科期间科研项目平台的搭建。学生在已有平台对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的构筑,以及一以贯之的对研究成果的预判与期待,是其选择读研去向的关键要素。这些前期在学校积累的基础与收获成为学生难以舍弃的情感归属,这些基于相濡以沫所形成的价值认同,成为地方高校校内生源培育的根基所在。

四、本校生源培育的措施与实践

(一) 强化培育工作目标管理

结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本校生源建设工程中长期目标规划。首要措施是建立生源培育目标管理机制,推进本校生源培育与考研量化考核制度的落实。持续深入开展以考研为引领、以学风建设为推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带动、以校园学术文化氛围营造为依托的专项目标提升计划,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考核管理措施。

第一,建立“二级单位—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四位一体的优质生源培育工作体系。制定二级单位中长期本校生源考研目标责任制度,按年度设定报考率、上线率、第一志愿录取率等目标,每年均设有不同程度的增幅指标。规范各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在培育本校生源方面的工作职责任务,分解落实报考率、上线率等指标要求并明确责任到人,在各个层面将校内生源质量数量与招生指标分配按一定权重比例挂钩。

第二,努力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动模式和优质生源培育链条,对硕士生导师培育本校优秀本科生源予以明确的岗位责任要求与奖励计划。二级单位可按比例确定导师参与培养本校生源的数量,并将培养本科生考研工作纳入导师育人工作职责。导师及其团队培养的校内生源,如果第一志愿考取本校研究生,该招生指标结合当年实际上线情况,可以单列计划形式奖励给导师或其团队。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导师培养优秀本科生源考研读研,参与课题及创新实践项目,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本硕一体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质生源培育链条。

第三,以育人目标和工作制度的形式明确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考研引导支持工作中的职责。将班主任、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考研报考率、录取率纳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多方共同推动校内生源培育工作的合力。学校每年对本科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所带班级报考与录取本校研究生的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对达到录取率年度目标且在一定排名范围内的班主任、辅导员,予以专项奖励。

(二) 注重培育平台搭建

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专业特点等,主动搭建合理有效的校内生源培育平台,积极为有考研意愿的学生创设专业兴趣发展通道,营造个性化的学术研究氛围。

1. 以导师为主体的培育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自2016年开始实施校内生源培育“千苗计划”,按照本科生规模、学科实力、专业特色等搭建起针对本校生源的综合培育平台,包括导师工作室、科研项目团队、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创新实验班、联合培养基地、创客空间等。具体实施是以二级单位为依托,每年着力在二、三年级本科生中吸引选拔15%~20%的有创新培养潜质、有升学深造志向的优秀学生,适当参考其学业成绩,纳入学校“千苗计划”优质生源培养库,通过双向选择配备专门的导师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实践,导师可以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每位“千苗”培养对象进入导师的工作室或项目团队,建立培养档案。导师定期跟踪其学习、创新实践状况,并分阶段形成持续支持的培养系统,包括将考研意愿融入生涯规划教育,突出研究兴趣与创新精神的启蒙;结合专业兴趣,双向选择加入导师科研项目团队或导师工作室,由导师负责安排设计其专业学习计划;“千苗”培养对象在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基础上可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实践与训练项目,可安排至校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项目团队,为读研方向的选择奠定基础;对于参加“大创”实践与训练项目、校企联合培养项目、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可以抵扣或置换选修课程学分;结合申报推免生资格及本校“本硕推考”机制遴选,提供入学前的科研训练与课题启动支持,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路径,强化学生在本校读研的坚决意愿。

2.以在校研究生为主体的生源培育朋辈支持平台

通过设置研究生助教岗位的形式,成立校院两级研究生精英“助教团”,对本科生考研读研进行启蒙和引育。从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研究生“助教团”成员组织开展体验分享式宣讲交流活动,从其自身成长发展角度,以专业兴趣为导向对新生进行专业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大三阶段,增加本硕互动沟通,“助教团”成员可直接参与“千苗计划”培育工作,一方面协助导师安排培养对象的训练项目,指导实验设计,联合申报立项课题等,另一方面可以传授考研备战经验、备考技巧方法等。朋辈支持平台延伸至实验室、图书馆、课题组、项目团队、协同创新基地等,通过“助教团”的耳濡目染、主动影响,让培养对象增强考研读研的信念和信心。

(三) 配套完善本校生源培育的激励保障措施

1. 推免生奖励及科研资助计划增强优质生源吸引力

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是高校本科阶段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也是研究生本校生源培育工作最为重视的对象。学校要不断加大对推免生的奖励及科研资助力度。入学当年给予推免生最高等次的优秀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录取的学术型推免生全部纳入学校“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年即可获得高额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第二年经考核通过,可择优资助出国出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海外联合培养;按照专业分类,相关专业推免生可额外获得重点学科专项经费资助。除了奖励资助,还有在本科阶段前期生源培育过程中学校、老师、项目团队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人文关怀和专业熏陶,由此学生也逐步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认可。

2. 政策扶持鼓励第一志愿报考

针对以往录取阶段调剂生源较多的情况,学校非常重视本校生源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政策扶持。在录取政策、资助政策、调剂政策等方面向第一志愿的考生做适度倾斜。学校制定“本硕推考”生源保障机制,通过为读研意向坚定的本校培育对象提供“本硕推考”协议、种子基金、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吸引本校优质生源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研究生。

3. 指标考核激励二级培养单位加强对校内生源的重视

学校每年对各二级培养单位考研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并按规定对优质生源培育工作进行认定与考核。根据上一年度本校生源报考与录取情况,结合学位点建设、导师数量等,按比例配置各二级单位校内生源培育专项工作经费;对顺利完成年度考研量化指标的单位进行专项奖励;将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录取率与当年度培养单位招生指标分配挂钩,同时单列制定指标计划,针对录取第一志愿校内生源情况进行指标奖励或扣减;导师及其团队培养并录取的“千苗计划”校内生源,可单列划分招生指标。学校也积极鼓励二级培养单位结合实际,制定配套的优质生源培育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加大对导师和项目团队培养校内生源的支持力度。

注释

①②③ 数据来源于内部资料:广东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生源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 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 [2018-01-06]. http:// www.eol.cn/html/ky/report2015/a1.shtml.
[2]
郑建彬. 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措施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9): 29.
[3]
潘星, 邹志刚, 白瑞. 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策略[J]. 黑龙江教育, 2014(10): 62-63. DOI:10.3969/j.issn.1002-4107.2014.10.029
[4]
中国教育在线. 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 [2018-01-06]. http://www.eol. cn/html/ky/2017report/page1.shtml.
[5]
中国教育在线. 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 [2018-01-06]. http://www.eol. cn/html/ky/report2016/a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