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Vol. 18Issue (2): 90-96.
0

引用本文 

蔡健, 罗嘉文, 王亚煦. 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资源整合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2): 90-96.
CAI Jian, LUO Jiawen, Wang Yaxu.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in Practice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chieving High-level University[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8, 18(2): 90-96.

基金课题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研究”(GD17XMK20);广东省省级学校德育创新重点项目“依托区域协同的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2015DYZZ030);广东工业大学青年项目“基于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机制探索”(16QNYB009)。

作者简介

蔡健(1987— ),男,汉族,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11-20
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资源整合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蔡健1, 罗嘉文2, 王亚煦3     
广东工业大学 1.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 学生处;
3. 团委,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实践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育人”的思路指导下,整合好社会资源,服务高校实践育人事业,有助于实现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但在目前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存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机制不够完善、配置不够优化、开发不够高效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实践育人工作,高校应增强对实践育人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对社会资源的统筹配置与共享机制,构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创新与社会资源的互动机制,加强理论研究,以促进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而打造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实践育人    资源整合    应对策略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in Practice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chieving High-level University
CAI Jian1, LUO Jiawen2, Wang Yaxu3     
1. School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 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
3. Youth League Committ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e education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in the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ordinated education", integrating social resources to serve the practi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elp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hancing young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practi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imperfect mechanism in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insufficient optimization and under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so 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the overall configura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 of social resources, buil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ources, then create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actice educ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coping strategies    

2015年7月底,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联合召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的战略部署,努力开创高校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2016年4月,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带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广东省已启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并将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育人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效开展与创新发展则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源提供持续支撑。在当前呼吁协同创新的主流思潮下,高校更应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下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化教育网络和社会大课堂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1]使协同实践育人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突破传统思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合力,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与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立足点。

一、高校实践育人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对实践育人的工作指导思想与实施思路进行总体探索与把握,也有部分从学校、学生个体出发对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看法,还有部分研究对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其中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讨,但对如何高效、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研究较少。吴刚等认为,要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地推进实践育人,就必须突破现有思维模式与框架,确立整体把握的思维模式,具体要求是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中规范实践育人行为,在彰显个体办学特色中调节实践育人差异,在平衡多对内外关系中优化实践育人环境,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建立实践育人机制;[2]姜丹等则认为,积极调动和整合高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必将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3]刘富胜认为,真正实现理论灌输与理论引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封闭教育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就离不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交互转换,并从当代大学生主体性特征分析出发,阐述了构建实践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构建实践育人模式的原则和要求;[4]蒲艳玲则在研究中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论述如何搭建多元化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重构系统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构建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5]牛力蕊等认为,“互联网+”推动了高等院校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使得高校实践育人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认为要加强“互联网 +”背景下实践育人路径优化研究,深入挖掘网络育人资源,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把握好路径优化过程中的开放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的优化原则,重点进行实践育人的组织管理队伍、校园文化氛围、服务保障体系三方面的优化;[6]王丽峰通过研究则认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目标不够具体、过程流于形式、考评相对主观、环节不够统一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提升大学生个人社会化进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7]

二、高校实践育人资源的构成与分类

(一) 社会资源的概念界定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8],也是一切事业必不可少或赖以生存的根基[9]。自然界与社会中可用来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能应对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客体,都叫做社会资源。比如土地、森林、矿产、海洋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源,以及非物质性的科技、信息、文化等人文资源。

实践育人资源主要是相对高校内部资源而言,指不属于高校内部、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被利用、有助于推进社会实践过程并达到实践目标的各类资源,一般指人文、自然、行政和企事业等资源。

(二) 社会资源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必须纳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各元素之中;第二,必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某种中介,是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客体的纽带;第三,必须具有高校校内资源没有的特点,能承载并传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信息,并且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相关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第四,这种资源会因为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不断更新,如现在普遍使用的“网络资源”,在普及互联网之前就没有这种资源形式。

(三) 社会资源的分类

1. 生产资料资源

生产资料资源即只通过第三方或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所消耗或使用的原料、设备、物品以及知识产权等均属于生产资料性资源,它在各类资源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2. 公益资源

公益性资源是一种开发利用较为便捷的社会资源,一般指文化遗产遗迹、公共场所景区、历史及民俗中蕴含的文化资源等。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公益性资源主要指博物馆、纪念馆、历史事件及传统民俗、一些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展览等。利用公益性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社区资源

随着城乡的有序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作为城市中最小的行政区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区是具有共同生活的人际关系共同体,同一个社区的居民之间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因此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城市管理越来越多依靠社区服务来开展的背景下,社区所能提供的政策宣传平台、服务窗口、社会关系以及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社区群众,都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区资源,社区也是广大青年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领域。[10]

4. 传媒资源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中介、桥梁和通道,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媒已经构成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由于传媒具有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第三方参与等基本功能,因此,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项社会资源。同时由于其特殊作用,其它三类社会资源的利用也离不开传媒的作用。

三、高校实践育人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一) 高校实践育人资源的特征

1. 功能内涵的承载性

社会实践的资源承载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以及高校实践育人相关内容的特征。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高校所要求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育人信息,唯有通过社会资源作为媒介承载介入,才能被大学生接受,或者对他们产生影响,使高校实践育人的信息在交流、扩散、传播过程中,向大学生传导社会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并达到高校实践育人的最终目的: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11]

2. 区域分布的差异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资源根据地域分布与发展的不同,表现一定的差异性。如地域间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使各地区的社区、市场、文化、传媒等资源都具有差异性;或由于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影响,同一地域不同社区间的社会资源的组成与规模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社会实践时,我们根据开展社会实践地域的不同,选择开展实践活动的区域范围、社会资源种类,以取得最佳实践育人效果,这需要实践活动组织者根据实践活动的目标而提前进行规划及选择。

3. 性质规模的易变性

人类的生产力在不断增强,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资源的性质与规模也在不断变化,许多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每种社会资源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特定的价值,同一形式的社会资源由于外在因素的变化,其利用方式和功能表现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资源。

4. 形式内容的实践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育人活动,必须通过特定形式去进行和强化,实践育人的实效性也必须再次接受实践的检验。社会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其存在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这也是社会实践社会资源社会性的具体体现。

(二) 高校实践育人资源的利用现状

1. 生产资料性资源利用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要消耗大量生产原料,使用各种生产设备,例如组织外地实践,需要安全便捷的交通;进行宣传类活动,需要展台、展板等设施,这些社会资源都是生产资料性资源。目前对于这类资源的利用消耗较多,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囿于资源条件而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 公益性资源利用现状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公益性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这类资源的利用率也较高。一般来说,各高校所在地区的公益性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蕴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利用起来较为便捷,可以开展主题纪念活动、宣讲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当前对公益性资源整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创新性不够。

3. 社区资源利用现状

高校社区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周边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此类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上,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社区宣传教育活动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能让学生从学校和书本世界中脱离出来,深入了解社区、了解基层。对于社区资源的利用应重视对基层社区服务窗口的利用,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与公民意识。

4. 传媒资源利用现状

传媒资源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被使用最广泛的一类社会资源。传媒资源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在利用传媒资源时,主要是利用传媒资源的信息传播、宣传教育功能,例如发起网络调查、查阅人文资料、进行社会研究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传媒资源的利用现状主要是资源整合、合理配置、系统化运用等功能开发不够,导致对传媒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三) 高校实践育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 利用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支持。因此高校各社会实践负责部门应积极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扶持,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利用的有效机制。如高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职工、校友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吸引社会资源,激活机制,获取高校实践育人的长效发展;争取政府部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对学校社会实践的师资聘用、设备配置、岗位提供、环境整治等进行帮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

2. 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高校实践育人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规律,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发挥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各类社会资源各有特点,应该根据其特点和市场发展规律来决定何时何地该用哪种资源。目前各高校使用社会资源较为随意,资源配置也比较松散,这使得社会资源的运用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在各高校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也存在缺乏经验交流和沟通研讨的现象,没有对各自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状况特点进行合理配置、互补利用。这些原因导致社会资源缺乏共享,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资源功能的发挥。

3. 资源开发不够高效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可用的社会资源是有时效性的,因此高校在对实践育人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时,需要不断提高开发社会资源的效率。一些高校在利用社会实践社会资源时,不考虑社会资源各种制约因素的系统性与协调性,以至于各类社会资源处在较为散乱的无序状态,使得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被抵消,甚至对实践育人的效果产生负效应。

四、高校实践育人资源的整合

(一) 整合优势

1. 效率优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随着全球经济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存在高消耗、低效能、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有悖于市场发展的规律,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事实上,在不同时期与不同背景下,高校无论如何选择实践育人社会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获得最大效力,都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而资源配置差异将最终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12]合理配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资源,将有助于增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即实现动员社会力量,服务社会进步。[13]

2. 信息优势:资源整合带动资源共享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实践育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前涉及社会实践工作的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沟通协调欠缺,信息共享缺乏。实践育人社会资源的整合能提升高校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各校之间能分享实践资源,共享育人成果;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效益优势:资源整合推动资源创造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的整合开发存在着机制不畅、意识不强、手段滞后等缺点。而社会资源对不同实践活动的作用程度、着力范围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分析评估各种社会资源的不同作用并进行整合利用,通过有效整合的社会资源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会产生新的合力效应,发挥单种社会资源所不具有的组合功效。社会资源的整合推动开发新的社会资源,使实践资源的利用更系统,实践育人效果更高效。

(二) 整合原则

1. 信息共享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需要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努力探索和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整合的途径和载体。例如通过构建社会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形成多个相互交叉的社会资源辐射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收集社会实践的众多社会资源,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形成校内校外及时有效的联动。

2. 资源联动原则

要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社会资源的联动。要从环境条件、学生特点、活动性质等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整合与配置社会资源,同时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社会资源来确定具体的整合开发计划,使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与资源育人的长期性和连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14]同时,只有将单个薄弱的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开发,形成资源的“合力”,才能有力地促进高校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

3. 效益最大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利用的校内或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求我们在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过程中遵循效益最大的原则。这里的“效益”指的不是经济学上的资金收入,而是各方面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学校、社会资源提供方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观念、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方式等各途径来着手,改变实践资源的无序散乱使用状态,提升资源的利用实效。

4. 发展持续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和方向,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的重要原则。大学生实践活动必须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高校在整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源时,要根据社会资源的类别特点针对性进行安排,避免不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方式方法,建立契合实际工作的整合利用反馈机制及成效评价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解决,做到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

(三) 整合策略

1. 建立统筹配置与共享机制,优化社会资源协同建设

高校要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就必须对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与有效配置,通过建立内外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来增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与效率,立足校园,面向校外,深化社会实践。[15]高校应对掌握的社会资源建档管理并分类,分类标准应根据高校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和发展程度科学制定,在确定了社会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社会资源共享制度。一方面,高校内部应将实践育人作为全局工作来抓,强化校内各教学、管理与行政单位的责任意识,充分联动教务处实习实践指导部门、学生处就业教育指导与管理部门、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指导部门、学校宣传部门、校友工作部门、校内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学院等与各类社会资源对接与联系较为紧密的部门与单位,建立校内实践育人工作专项小组,有效整合各部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进一步优化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高校之间还可以通过发起共建或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划主导,打造实践育人社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或者工作联盟,加强对不同高校掌握的物资、平台、机制等社会资源的开发共享与互助互利,通过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开放的社会资源查询与使用档案库,并应通过定期的交流互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分享优秀的建设经验,进一步拓展与丰富高校实践育人的社会资源来源,切实发挥社会资源整合的实效性,同时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强化。

2. 建立利用成效评价体系,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对社会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必然选择。[16]因此,高校建立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利用成效评价体系,对于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增强其教育社会化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就包括了构建实践资源使用成效及影响因素的评价机制。构建一种评价体系,一般都包括评估主客体、评估目标、评估标准、评估指标、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评估程序等七个方面。[17]因此,要构建客观、科学的社会资源利用成效评价体系,应在信息共享和统筹配置的基础上构建,主要从评价原则、评价指标、量化研究等方面入手,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围绕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可行性、利用有关社会资源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利用有关的社会资源进行实践育人的成效是否符合预期等方面,在高校、社会实践主体(即有关的师生)、社会资源的提供者等各方中开展科学、全面的调研,进而确定评价的范围与程序、设立和完善各项数据指标,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这一系列过程还应随高校实践育人的环境、内涵、资源、效果等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社会资源利用的成效评价与高校的实践紧密联系,切实发挥通过评价发现在社会资源利用、共享与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与问题,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过程中社会资源整合的效率与育人成效。

3. 创新互动机制与理论研究,促进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

高校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有效运行机制,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协同实践育人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18-19]因此,要将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开发创造相结合,探索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与促进机制,保护与提升社会实践资源的可持续性。首先,高校对有关的社会资源既要加强利用与开发,服务好实践育人的各方面建设以外,更要发挥高校科研创新与人才智库的优势,为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公益团体、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媒体单位等社会资源提供主体、实践育人工作的宣传主体等提供理论研究与业务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同时助推这些社会资源主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互惠共赢,真正打造可持续的社会资源供应链与协同实践育人生态圈。其次,依托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社会资源利用成效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探索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建设规律,用发展的眼光与思路看待社会资源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通过研究形成宏观调配与微观指导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资源的转型升级,增强社会资源利用与整合工作的示范性与推广性,有效创新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模式,努力创建实践育人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

通过创新开发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成效,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既要明确开展实践育人有关工作过程中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的内涵与种类,更应认识到现阶段工作中存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机制不够完善、配置不够优化、开发不够高效等问题,并在坚持信息共享、资源联动、效益最大、发展持续等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工作,通过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联动校内外主体的统筹配置与共享机制,优化社会资源协同建设,在全面、客观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资源利用的成效评价体系,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并在开展实践育人的具体工作中创新与社会资源提供主体的互动机制,加强理论研究,以促进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加强对社会资源利用的合力,推动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主体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助推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定平, 申覃.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 湖南社会科学, 2006(6): 176-178.
[2] 吴刚, 陈桂香, 朱志勇. 高校实践育人的整体把握[J]. 教育评论, 2013(2): 15-17.
[3] 姜丹, 单中元.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4): 28-29.
[4] 刘富胜. 从大学生主体性特征看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141-145.
[5] 蒲艳玲. 工科高校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5(4): 219-221,224.
[6] 牛立蕊, 李汉超, 刘彦柱, 等. "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实践育人实现路径优化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7(36): 17-18, 24.
[7] 王丽峰. 高校实践育人问题研究[D].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4.
[8] 周鸿铎. 传媒产业市场策划[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96.
[9] 李佳. 整合社会资源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能力[J]. 中国青年研究, 2006(12): 42-44.
[10] 薛潮. 关于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思考[J]. 中国青年研究, 1999(1): 48-49.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2] 徐瑾. 基于资源配置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治理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3): 4-6.
[13] 林洁. 走向社会的深圳共青团工作[J]. 青年探索, 1997(4): 21-24.
[14] 户国栋. 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意识——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J]. 思想教育研究, 2012(11): 102-105.
[15] 孙爱军. 高校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模式的建构[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0(4): 24-26.
[16] 王可立. 高校思想政治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整合研究[D]. 成都: 西南石油大学, 2013: 6.
[17] 陈福生, 方益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29.
[18] 朱绍友. 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 2015(7): 41-44.
[19] 张倩, 邬丽群.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4):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