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2017, Vol. 36 Issue (4): 479-479, 480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陈智强, 魏浩华, 刘菊莲, 武妍锟, 乐新贵, 程松林, 郭洪兴, 丁国骅
浙江和江西两省蜥蜴类新纪录——股鳞蜓蜥
四川动物, 2017, 36(4): 479-479, 480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7, 36(4): 479-479, 480

文章历史

浙江和江西两省蜥蜴类新纪录——股鳞蜓蜥
陈智强1, 魏浩华2, 刘菊莲3, 武妍锟1, 乐新贵4, 程松林5, 郭洪兴5, 丁国骅1*     
1. 丽水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2. 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西资溪 335300
3.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浙江遂昌 323300
4.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贵溪 335400
5.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西铅山 334500
1. ;
2. ;
3. ;
4. ;
5.

2016年7—8月,在浙江和江西两省多地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浙江省遂昌九龙山、衢州药王山,江西省马头山、阳际峰、武夷山和铜钹山等地采集到形态相似的蜥蜴个体(图 1)。经形态和DNA分子鉴定均确认为股鳞蜓蜥Sphenomorphus incognitus,隶属于石龙子科Scincidae蜓蜥属Sphenomorphus。标本使用70%酒精固定,保存于丽水学院两栖爬行动物实验室(LSU),编号:LSU2016001~LSU2016006。经查阅相关文献(赵尔宓等,1999;钟昌富,2004;唐鑫生,黄松,2014),股鳞蜓蜥在浙江和江西两省均未被报道过,系两省分布新纪录。股鳞蜓蜥在浙江省和江西省的首次发现为研究其地理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

图 1 股鳞蜓蜥Sphenomorphus incognitus (丁国骅摄)

鉴别特征:体背面灰棕色,有黄色及黑色斑点,排列较有序;体侧无明显黑色纵带;环体中段鳞片35~39行;第Ⅳ趾趾下瓣18~22枚;体、四肢及尾腹面淡黄色。

形态描述:6只个体(4♀,2 ♂)的描述和测量按赵尔宓等(1999)的方法进行,详见表 1

表 1 浙江和江西两省6只股鳞蜓蜥采集地地理信息、形态数据和16S rRNA GenBank登录号及与HQ132365的一致性
标本编号
标本信息LSU2016001LSU2016002LSU2016003LSU2016004LSU2016005LSU2016006
采集地遂昌九龙山衢州药王山江西马头山江西阳际峰江西武夷山江西铜钹山
东经118°50′44″118°58′08″117°11′42″117°23′05″117°53′10″118°16′26″
北纬28°23′30″28°45′34″27°48′06″27°57′13″28°00′23″28°08′26″
海拔/m480330400180410540
性别
体长/mm73.2096.3080.7065.4090.7061.10
尾长/mm110.55166.00148.00120.0095.0067.00
头长/mm16.7417.7515.1813.7017.4413.10
头宽/mm11.4612.5210.129.6313.469.01
前肢长/mm14.9217.6713.7510.4514.8711.40
后肢长/mm20.7524.3918.7215.9621.8315.14
环体中段鳞/行353835383937
第Ⅳ趾趾下瓣/枚18/192218/19212021/20
16S rRNA GenBank登录号KY449281KY449282KY449283KY449284KY449285KY449286
与HQ132365的一致性/%991009910099100

DNA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各样本线粒体16S rRNA的部分碱基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数据进行BLAST比对,显示各样本与已知的股鳞蜓蜥序列(HQ132365) 的一致性高达99%以上,因此确定这6只蜥蜴为股鳞蜓蜥(表 1)。

生境:股鳞蜓蜥生活于林中水坑、较缓溪流的岩石附近、石块间或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小路旁。多为常绿阔叶林,植被较为茂密。曾在股鳞蜓蜥生境内发现过的石龙子科蜥蜴有蓝尾石龙子Plestiodon elegans和印度蜓蜥S. indicus,蜥蜴科Lacertidae蜥蜴有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和崇安草蜥T. sylvaticus

致谢: 照片和标本均由南京师范大学计翔教授鉴定,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