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张海斌, 毛治彦, 颜文博, 张宏杰, 李耘
- ZHANG Haibin, MAO Zhiyan, YAN Wenbo, ZHANG Hongjie, LI Yun
-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调查
- Investigation of Crested Ibis around Hanzhong Crested Ibi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aanxi
- 四川动物, 2016, 35(2): 307-310
-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6, 35(2): 307-310
- 10.11984/j.issn.1000-7083.201502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6-18
- 接受日期: 2015-11-21
2.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2. School of Bioscience and Eng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Province 723000, China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级别,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史东仇等,1991)。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我国东部沿海、东北和中部的黄河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20世纪60年代仅在中国和日本有自然种群的存在。随后,日本自然种群灭绝,在中国也很少见(史东仇等,1991)。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其历史分布区开展了野生朱鹮调查。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姚家沟和金家河再度发现仅有的7只野生朱鹮群体(丁长青,2004)。随后中国建立了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站,开展朱鹮的保护工作。2002年建立了陕西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7 549 hm2,跨越洋县(33 715 hm2)、城固(3 834 hm2)两县,主要涉及洋县的关帝、四郎、八里关、溢水、马畅、戚氏、洋州和白石等19个乡镇108个行政村。该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山、低山丘陵地区。通过30多年的保护工作,野生朱鹮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到2011年该保护区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已发展壮大到800多只,人工种群达134只,分布范围逐步扩大到洋县周边的城固、西乡、汉中、南郑、勉县、佛坪、石泉、宁陕、汉阴、太白等地(王超等,2014)。
有关朱鹮的研究报道较多(丁长青,2004),包括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王超等,2014)、朱鹮游荡期的生态观察(王中裕等,2000)、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马志军等,2001)、朱鹮集群繁殖地的生态观察(张宏杰等,2008)等。而有关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朱鹮繁殖的报道极少,仅汉中市城固县10年来朱鹮繁殖数量统计(付志超等,2013)。
野生朱鹮活动区的不断扩散为保护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保护区外围,保护力量不足,居民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影响朱鹮种群的稳定增长(王超等,2014)。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和汉中市林业局对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朱鹮保护非常重视,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多年来一直非常关注该地区朱鹮的繁殖和活动情况,开展了广泛宣传,使得该地区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普遍增强,采取积极的监测、监护措施。近年来,汉中市朱鹮的繁殖和活动区域逐步扩大。为了加强汉中市野生朱鹮的保护工作,2012年国家林业局开展珍稀物种野外救护与人工繁育(朱鹮繁殖地野外巡护项目,2013年,在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统一安排下,城固、西乡、洋县、留坝、南郑、佛坪、汉台7县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人员开展了保护区周边朱鹮繁殖地综合调查与监测工作,现将汉中市朱鹮保护区周边朱鹮的繁殖及活动区域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调查区域及方法陕西省汉中市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西南部,北邻陕西省的宝鸡市,东邻陕西省的安康市,西邻甘肃省,南邻四川省。依据历年资料,对汉中市城固、西乡、留坝、南郑、佛坪、汉台和洋县(非朱鹮自然保护区范围)等7县区曾有朱鹮繁殖和活动的区域开展全面调查。调查共涉及51个乡镇,15条水系(图 1)。
![]() |
图 1 2013年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朱鹮分布示意图 Fig. 1 Nest distribution of Nipponia nippon around Hanzhong Crested Ibi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2013 |
城固县(14个镇):三合镇、五堵镇、上元观镇、董家营镇、天明镇、二里镇、五郎镇、博望镇、柳林镇、沙河营镇、水磨镇、双溪镇、桔园镇、原公镇。
西乡县(6个镇):桑园镇、城关镇、白龙塘镇、子午镇、私渡镇、沙河镇。
洋县(12个镇):华阳镇、茅坪镇、金水镇、桑溪镇、谢村镇、黄安镇、黄家营镇、黄金峡镇、马畅镇、溢水镇、戚氏镇、湑水镇。
汉台区(7个镇):河东店镇、宗营镇、龙江镇、武乡镇、汉王镇、徐望镇、铺镇。
南郑县(6个镇):法镇、牟家坝镇、湘水镇、圣水镇、协税镇、城关镇。
留坝县(3个镇):青桥驿镇、马道镇、火烧店镇。
佛坪县(3个镇):岳坝镇、十亩地镇、大河坝镇。
1.1.2 调查水系汉江;洋县的金水河、酉水河、溢水河;城固县的湑水河、南沙河、堰沟河;西乡县的牧马河、泾阳河;汉台区的褒河;南郑县的冷水河、廉水河;佛坪县的金水河、椒溪河;留坝县的褒河、寒溪河。
1.2 调查方法 1.2.1 繁殖期调查方法以样线调查为主,走访群众为辅的原则进行。
样线调查以已知巢区和潜在巢区为基础,确定样线位置;每条样线长度为5 km。观察记录朱鹮活动及其巢的分布、数量和相对位置。
在往年朱鹮繁殖地内和各县大的水系上有选择地设置61条固定样线(城固县14条、洋县13条、西乡县8条、汉台区9条、南郑县7条、留坝县5条、佛坪县5条)。在西乡县、洋县、南郑县、佛坪县等当年新发现的繁殖地和分布地内临时增设10条样线(西乡县5条、洋县3条,南郑县1条,佛坪县1条)。
1.2.2 游荡期调查方法类似繁殖期调查方法。由于朱鹮为水生鸟类,样线布设以水系为主,随机抽样。
2 调查结果 2.1 繁殖地调查通过对汉中市城固、西乡、留坝、南郑、佛坪、汉台和洋县(非朱鹮自然保护区范围)7县区51个乡镇的调查,发现朱鹮鸟巢25个,分布在城固、西乡、留坝和洋县(非朱鹮自然保护区范围)4县。其中共繁殖雏鸟39只(包括雏鸟和亚成鸟):城固县10个巢,繁殖12只雏鸟,西乡县10个巢,繁殖21只雏鸟,留坝县1个巢,繁殖3只雏鸟,洋县4个巢,繁殖3只雏鸟。在本次调查时有4个巢中雏鸟已出巢。
2012年在佛坪县和南郑县发现有朱鹮筑巢繁殖,而本次调查未发现。在城固县和洋县也各有1个巢为2013年以前所筑,2013年后无朱鹮繁殖,为旧空巢。
2.2 游荡期调查通过对汉中市城固、西乡、留坝、南郑、佛坪、汉台和洋县(非朱鹮自然保护区范围)7县区51个乡镇和15条水系调查,游荡期发现朱鹮66只,分布在城固、西乡、留坝、南郑、汉台和洋县6县区(图 1)。各县区朱鹮分布极不均衡(表 1),保护区周边的洋县数量最多,其次为洋县周边的城固县和西乡县。
县区 | 繁殖期 | 游荡期 | |||
巢数量 | 雏鸟 | 成鸟 | 亚成鸟 | 小计 | |
城固县 | 10 | 12 | 13 | — | 13 |
西乡县 | 10 | 11 | 10 | — | 10 |
洋县 | 4 | 3 | 31 | 3 | 34 |
留坝县 | 1 | 3 | 2 | — | 2 |
南郑县 | — | — | 4 | — | 4 |
佛坪县 | — | — | — | — | — |
汉台区 | — | — | 3 | — | 3 |
合计 | 25 | 29 | 63 | 3 | 66 |
朱鹮巢区所在地植被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优势树种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na、栓皮栎Quercus variablils、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麻栎Q. acutissim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等(颜文博等,2014)。
本次调查共发现保护区外围朱鹮繁殖地鸟巢25个(图 1),雏鸟29只。朱鹮繁殖地(巢区)涉及城固县、西乡县、洋县(保护区外围)和留坝4县,城固县、西乡县、洋县(保护区外围)为连续多年朱鹮筑巢的稳定繁殖地。留坝县为新发现的繁殖地。
2012年在佛坪、南郑2县发现各有1对朱鹮筑巢繁殖,2013年未发现朱鹮繁殖。佛坪县和南郑县为不稳定繁殖地。
在佛坪县陈家坝镇郭家坝村堰塘湾筑巢繁殖的1巢朱鹮,由于金水河梯级电站建设工程在此常年施工,早早就飞离了此地。
城固县朱鹮繁殖地中有4个巢筑在平坝区的农户和农田中。汉台区与城固县低山丘陵及平坝区自然环境类似,汉台区为潜在繁殖地。
1981年在洋县重新发现的2个巢区均位于秦岭南坡的中山区,而随着野生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巢区逐渐从秦岭中山区向低山丘陵区扩展,至今已扩展到汉江河谷平坝区和巴山低山丘陵区。
保护区周边区域的环境特点既有与保护区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保护区主要为秦岭南坡的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区,而周边区域的环境特点既有秦岭南坡的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区,也有汉江河谷平坝区和巴山低山丘陵区。
3.2 朱鹮种群数量及游荡期状况在3—7月的繁殖期内,朱鹮成对或以家庭为单元集群活动。8月以后,进入游荡期,不同巢的朱鹮再逐步集结,形成新的群体开始游荡活动。繁殖期种群相对小而分散,游荡期种群相对大而集中。
调查发现朱鹮游荡期的活动区域主要涉及汉中市城固、西乡、洋县、汉台等区县的大部分乡镇,南郑、佛坪、留坝等县的部分乡镇。直接观察到朱鹮66只,其中成鸟63只,亚成鸟3只(表 1)。
据1998年汉中市林业局结合陕西省野生动物资源普查开展的全市朱鹮专项调查得知,游荡期的活动区域还涉及勉县和宁强2县(除略阳和镇巴2县外,其余各县都有朱鹮游荡活动),但本次调查未发现有朱鹮游荡活动。
保护区内的朱鹮在游荡期多为几十只成群的活动(王超等,2014),而此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朱鹮在游荡期以单只或几只小群为多见,偶尔可见在城固县、西乡县和汉台区以10多只的大群活动。
3.3 朱鹮分布区的扩张趋势从保护区周边地区2013年有繁殖记录的朱鹮巢区来看,朱鹮仅分布于城固、西乡、留坝和洋县。据保护区调查监测得知:2011年野生朱鹮营巢124处。2012年野生朱鹮种群数量的最大统计值为1 090只,在洋县、宁陕县和城固县分布的数量分别占97.2%、2.6%和0.3%。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种群中当年出生的雏鸟所占比例为19.0%(王超等,2014)。可见保护区仍为野生朱鹮的主要繁殖地,而分布区有向周边扩张的趋势。这表明目前保护区朱鹮繁殖的环境压力不是很大,种群数量增长还有一定潜力。
目前,洋县朱鹮集中繁殖区及活动区已全部划为保护区,并建立了机构,开展了专门保护管理工作。而城固、西乡、佛坪等县朱鹮零散繁殖地,还未建立保护区。据2011年以前的调查和监测资料显示,在洋县朱鹮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朱鹮种群700多只,在保护区外围地带的城固、西乡、佛坪等县范围内,分布有野生朱鹮100多只。其中城固、西乡毗邻地带数量最为集中,仅2005年,朱鹮在城固县筑巢6个,当年繁殖雏鸟14只。该地在游荡期时常有60多只朱鹮集中觅食、游荡活动。这一区域已成为继洋县朱鹮保护区以外的又一规模较大的新的朱鹮繁殖区,而且该区域远大于保护区。
3.4 朱鹮保护建议目前,保护区周边地区还未建立专门的保护区或保护小区,日常保护管理由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市、县、区野保站负责,但难以开展全方面的系统工作。这就造成了同一保护物种在保护区内外两种完全不同的保护手段和保护力度。对这种状况如不引起重视和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势必对野生朱鹮种群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不良影响。建议:
(1)建立保护区周边地区保护小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朱鹮分布相对分散,将这些繁殖地扩展到保护区管理不便。可在各县建立朱鹮保护小区,由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统一协调管理,各小区由各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具体管理,确保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的保护工作。
(2)提供朱鹮专项保护经费,保障朱鹮的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市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为事业单位,单位经费主要为日常事务经费,用于朱鹮保护的有关调查、保护和宣传专项经费缺乏,保护小区内农民的利益无法保护,无法保障朱鹮的保护和管理任务。建议国家林业局或省级林业部门提供专项保护经费,确保朱鹮的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积极开展朱鹮的保护宣传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的朱鹮保护意识淡薄,有砍伐朱鹮筑巢树或周边树木和小孩破坏鸟巢的现象。因此,对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繁殖地的朱鹮进行保护宣传和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急需加强。
丁长青. 2004. 朱鹮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付志超, 王中裕, 张红, 等. 2013. 城固县2003—2012年野生朱鹮繁殖数量统计[J]. 陕西林业科技, (5): 29-33. |
马志军, 丁长青, 李欣海, 等. 2001.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J]. 动物学研究, 22(1): 46-50. |
史东仇, 于晓平, 范传道, 等.1991. 朱鹮衰亡过程之叙述[J]. 西北大学学报, 21(增刊): 25-30. |
王超, 刘冬平, 庆保平. 2014.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J]. 动物学杂志, 49(5): 666-671. |
王中裕, 王琦, 翟天庆. 2000. 朱鹮游荡期的生态观察[J]. 四川动物, 19(2): 61-62. |
颜文博, 张海斌, 张军虎, 等. 2014. 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朱鹮扩散种群弃巢的生境评价[J]. 四川动物, 33(5): 758-761. |
张宏杰, 王扬科, 王中裕. 2008. 朱鹮集群繁殖地的生态观察[J]. 四川动物, 27(1): 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