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晓娟, 周材权
- LI Xiaojuan, ZHOU Caiquan
- 重庆江北机场鸟击特点分析及防范建议
- Characteristics of Bird Strik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t Jiangbei Airport, Chongqing
- 四川动物, 2016, 35(1): 154-160
-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6, 35(1): 154-160
- 10.11984/j.issn.1000-7083.2015022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7-09
- 接受日期: 2015-10-10
2.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南充 637009;
3.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四川南充 637009
2. Key Laboratory of Southwest China Wildlif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chong, Sichuan Province 637009, China;
3. Institute of Rare Animals & Plant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Province 637009, China
鸟击是指飞机在起飞、飞行或降落过程中被鸟类(或其他动物)撞击而发生的飞行不安全事件。它是随着飞机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种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周加良,1994),近几年来,鸟击一直是民航事故征候的第一大类型,给中国民航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绝大多数鸟击事件发生在机场及其附近空域,主要发生于飞机的起飞、滑跑、爬升、进近和着陆滑行阶段(Dekker & van der Zee,1996;Thorpe,1996;Dolbeer,2006),因此机场及附近区域是鸟击防范的重点区域。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第186条要求,“机场管理机构应当持续地开展鸟害防范基础调研,全面掌握机场及其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鸟类种群”,国内很多机场都委托科研院校开展了鸟情调研工作,分析鸟情或鸟类群落特征,根据鸟类群落调查判断鸟击 的高危物种,但较少结合机场的鸟击数据进行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公布的历年《中国民航鸟击航空器信息分析报告》仅限于鸟击数据的分析,未结合鸟类群落数据。为了解鸟击规律、鸟击高发物种与鸟类群落之间的关系,作者对重庆江北机场2009—2013年收集的鸟击数据进行分析,并与机场及周边的鸟类群落进行对照分析,旨在说明江北机场鸟击特点,并明确江北机场鸟击防范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哪些鸟种,为江北机场及其他机场的鸟击防范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江北机场位于重庆市东北方向19 km处,海拔415.5 m,周围是相对高差10~20 m的低矮丘陵和洼地。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夏热、春早、秋雨、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全年平均温 度18.3℃,年降水量1132.8 mm,年平均雾日数88.2天,相对湿度85%。在动物地理区划中,江北机场所在区域属于东洋界西南区东南低山亚区。 李晓娟等:重庆江北机场鸟击特点分析及防范建议 1.2 研究方法
2009—2013年,将跑道上捡到的鸟类尸体、机务航后检查发现鸟击、机组报告发生鸟击均认定为发生鸟击事件,尽量收集、保存鸟击残骸,跑道上捡到的鸟类尸体直接通过形态确认鸟击物种信息,其余按照《航空器鸟击残留物收集、保存和提交办法》(AP-140-CA-2011-1)进行收集、保存,送交中国民航鸟击残留物鉴定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鉴定鸟击物种信息。2 结果
2009—2013年,江北机场共收集鸟击事件信息189起,其中白天77起,占40.74%,夜间112起,占59.26%。2.1 鸟击季节规律
鸟击次数:秋季(81起)>夏季(53起)>春季(47起)>冬季(8起)。
白天鸟击有3个峰值,分别是春季(4、5月)、夏秋换季(8月)、秋冬换季(11月),尤其是在8月和11月出现明显的高峰期。
夜间鸟击主要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分别是春季(4、5月)和秋季(8、9、10月)(图 1)。2.2 鸟击时间规律
将江北机场2009—2013年收集的鸟击信息,全部当作在江北机场及附近区域发生的鸟击,以航班在江北机场降落时间为鸟击发生时间,机组准确反映了鸟击发生时间的以机组通报时间为准。
![]() |
图 1 江北机场鸟击季节规律图 Fig. 1 Bird strikes in different seasons at Jiangbei Airport,2009-2013 |
白天无论是鸟击次数还是鸟击万架次率都相对比较平稳,上午09:00—10:00(2.87)、10:00—11:00(2.59)鸟击万架次率相对较高,下午16:00—17:00(1.62)鸟击万架次率最高。夜间鸟击次数和鸟击万架次率波动都比较大,且鸟击万架次率比白天明显要高。02:00—08:00的鸟击次数较低,主要与这个时间段江北机场航班量较少有关。夜间鸟击万架次率在22:00—23:00达到高峰期(7.25),并且在00:00—01:00(4.18)、01:00—02:00(6.24)、 03:00—04:00(4.38)都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图 2、图 3)。 2.3 鸟击物种信息
收集的189起鸟击事件中,能确定物种信息的68起,占35.98%,涉及鸟纲9目18科32种鸟类61起鸟击,占89.71%,其中留鸟9种、夏候鸟12种、冬候鸟3种、旅鸟6种; 另有哺乳纲翼手目6种兽类7起撞击事件,占10.29%;多发种类有小云雀、家鸽、家燕、金腰燕、白鹡鸰、池鹭、大杜鹃及蝙蝠等(表 1)。
白天29起鸟击事件涉及鸟类11种,其中:家鸽6起、小云雀5起、家燕5起、金腰燕2起、白鹡鸰4起、麻雀1起、红喉歌鸲2起、鹗1起、灰头麦鸡1起、红隼1起、黑枕黄鹂1起。夜间39起鸟击事件涉及31种鸟类和翼手类,其中小云雀3起、大杜鹃3起、池鹭3起、家燕2起、褐山蝠2起,其余为红胁蓝尾鸲、红喉姬鹟、中杜鹃、灰头鹀、小鹀、白眉鸫、红角鸮、夜鹰、白眉鹀、普通燕鸻、大鹰鹃、董鸡、鸻、噪鹃、红喉歌鸲、白胸苦恶鸟、巨嘴柳莺、黑水鸡、麻雀、短耳鸮、角百灵、山蝠、犬吻蝠、大蹄蝠、灰伏翼、鼠耳蝠等各1起。3 讨论
鸟类或其他野生动物的活动线路与航空器起降、飞行的路线交叉时就有发生鸟击的危险。在飞机起飞和进近区域栖息、活动的鸟类更有可能造成鸟击威胁(Dolbeer,2006)。
![]() |
图 2 江北机场鸟击时间分布图,2009—2013 Fig. 2 Bird strike time at Jiangbei Airport,2009-2013 |
![]() |
图 3 江北机场鸟击万架次率时间分布图,2009—2013 Fig. 3 Bird strike rate per ten thous and vehicles at different time at Jiangbei Airport,2009-2013 |
物种Species | 居留类型
Resident type | 鸟击次数 No. of bird strikes | ||||||||||||
1月
Jan. | 2月
Feb. | 3月
Mar. | 4月
Apr. | 5月
May. | 6月
Jun. | 7月
Jul. | 8月
Aug. | 9月
Sep. | 10月
Oct. | 11月
Nov. | 12月
Dec. | 合计
Total | ||
鸟纲Aves | ||||||||||||||
一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 ||||||||||||||
(一)鹭科Ardeidae | ||||||||||||||
1. 池鹭Ardeola bacchus | R | 1 | 1 | 1 | 3 | |||||||||
二 隼形目Falconiformes | ||||||||||||||
(二)鹗科P and ionidae | ||||||||||||||
2. 鹗P and ion haliaetus | R | 1 | 1 | |||||||||||
(三)隼科Falconidae | ||||||||||||||
3.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 R | 1 | 1 | |||||||||||
三 鹤形目Gruiformes | ||||||||||||||
(四)秧鸡科 Rallidae | ||||||||||||||
4. 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 | S | 1 | 1 | |||||||||||
5. 董鸡Gallicrex cinerea | S | 1 | 1 | |||||||||||
6.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 R | 1 | 1 | |||||||||||
四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 ||||||||||||||
(五)燕鸻科Glareolidae | ||||||||||||||
7. 普通燕鸻Glareola maldivarum | S | 1 | 1 | |||||||||||
(六)鸻科Charadriidae | ||||||||||||||
8. 鸻Charadrius spp. | 1 | 1 | ||||||||||||
9. 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 | P | 1 | 1 | |||||||||||
五 鸽形目Columbiformes | ||||||||||||||
(七)鸠鸽科Columbidae | ||||||||||||||
10. 家鸽Columba domestica | R | 1 | 1 | 1 | 3 | 6 | ||||||||
六 鹃形目Cuculiformes | ||||||||||||||
(八)杜鹃科Cuculidae | ||||||||||||||
11.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 S | 1 | 1 | 1 | 3 | |||||||||
12. 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 S | 1 | 1 | |||||||||||
13. 大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 | S | 1 | 1 | |||||||||||
14. 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 | S | 1 | 1 | |||||||||||
七 鸮形目Strigiformes | ||||||||||||||
(九)鸱鸮科Strigidae | ||||||||||||||
15. 短耳鸮Asio flammeus | W | 1 | 1 | |||||||||||
16. 红角鸮Otus sunia | R | 1 | 1 | |||||||||||
八 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 ||||||||||||||
(十)夜鹰科Caprimulgidae | ||||||||||||||
17. 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 | S | 1 | 1 | |||||||||||
九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十一)百灵科Alaudidae | ||||||||||||||
18. 小云雀Alauda gulgula | R | 3 | 2 | 3 | 1 | 9 | ||||||||
19. 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 | 1 | 1 | ||||||||||||
(十二)燕科Hirundinidae | ||||||||||||||
20. 家燕Hirundo rustica | S | 1 | 2 | 2 | 1 | 6 | ||||||||
21. 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 S | 1 | 1 | 2 | ||||||||||
(十三)鹡鸰科Motacillidae | ||||||||||||||
22. 白鹡鸰Motacilla alba | R | 1 | 1 | 2 | 4 | |||||||||
(十四)黄鹂科Oriolidae | ||||||||||||||
23.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 S | 1 | 1 | |||||||||||
(十五)鸫科Turdidae | ||||||||||||||
24. 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 | P | 1 | 1 | 1 | 3 | |||||||||
25. 白眉鸫Turdus obscurus | P | 1 | 1 | |||||||||||
26.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 S | 1 | 1 | |||||||||||
(十六)莺科Sylviidae | ||||||||||||||
27. 巨嘴柳莺Phylloscopus schwarzi | P | 1 | 1 | |||||||||||
28. 红喉姬鹟Ficedula parva | P | 1 | 1 | |||||||||||
(十七)雀科Passeridae | ||||||||||||||
29. 麻雀Passer montanus | R | 1 | 1 | 2 | ||||||||||
(十八)鹀科Emberizidae | ||||||||||||||
30. 小鹀Emberiza pusilla | W | 1 | 1 | |||||||||||
31. 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 | P | 1 | 1 | |||||||||||
32. 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 | W | 1 | 1 | |||||||||||
哺乳纲 Mammalia | ||||||||||||||
十 翼手目Chiroptera | ||||||||||||||
(十九)蹄蝠科Hipposideridae | ||||||||||||||
33.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 1 | 1 | ||||||||||||
(二十)犬吻蝠科 Molossidae | ||||||||||||||
34. 犬吻蝠Tadarida spp. | 1 | 1 | ||||||||||||
(二十一)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 ||||||||||||||
35. 灰伏翼Hypsugo pulveratus | 1 | 1 | ||||||||||||
36. 山蝠 Nyctalus spp. | 1 | 1 | ||||||||||||
37. 褐山蝠 Nyctalus noctula | 1 | 1 | 2 | |||||||||||
38. 鼠耳蝠 Myotis spp. | 1 | 1 | ||||||||||||
合计 | — | 1 | 0 | 2 | 14 | 8 | 2 | 6 | 8 | 11 | 6 | 9 | 1 | 68 |
注: 鸟类分类参考郑光美(2011); 居留类型: R. 留鸟,S. 夏候鸟,W. 冬候鸟,P. 旅鸟; 兽类分类参考史密斯和解焱(2009)。
Notes: The bird taxonomy was referenced Zheng(2011); Residence type: R. Resident,S. Summer visitor,W. Winter visitor,P. Passage migrant; The mammalian taxonomy was referenced Smith & Xie(2009). |
作者于2010年3月到2011年2月对江北机场及周边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将鸟击信息结合鸟类群落进行对照、分析、讨论。3.1 鸟击与鸟类活动特点关系密切
飞行区数量较多的鸟种如小云雀、白鹡鸰、家鸽、家燕、麻雀等都是鸟击高危物种,该结果与吴雪等(2015)关于鸟类鸟击危险性分析结果一致。但麻雀(2起)较小云雀(9起)鸟击概率低很多,同时飞行区数量较多的田鹨、金翅并没有出现鸟击记录;初步分析主要与这些鸟类在飞行区的活动区域和活动特点有关。
麻雀为杂食性,在飞行区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全年数量都比较大,但它们不善于飞行,也不能远飞,往往仅短距离活动,飞行高度一般在10~20 m(于洪伟等,2007),一般在环场道周边活动,喜好停栖在围界上,活动区域距跑道还有一定的距离。金翅为植食性,主要取食植物茎叶,到飞行区只为取食,飞机起降对金翅干扰大,金翅一般只在环场道周边活动。因此麻雀和金翅发生鸟击的频率相对较低。小云雀为杂食性,主要取食植物种子,10月至次年3月在飞行区数量较大,活动区域更靠近跑道、滑行道周围,并具有高飞、俯冲的飞行特征。家鸽为杂食性,在飞行区活动频繁,尤其是3—11月,在飞行区取食野豌豆种子、蜗牛、石子等,由于家鸽体大、飞行速度快,经常穿越跑道或到飞行区取食,因此鸟击频率较高。白鹡鸰为肉食性,取食地表草丛动物,有在跑道、滑行道等水泥路面上追逐、戏耍的习性。家燕、金腰燕飞行能力强,飞行高度一般在50 m以内,能轻易捕捉到飞行中的昆虫成虫,仅在飞行中捕食(于洪伟等,2007),并且经常聚集到跑道上空,因为它们更倾向于借助上升的暖气流在空中捕食,鸟击率较高。红隼、鹗等猛禽类,偶见在飞行区上空盘旋,捕食小鸟、鼠型小兽等,它们飞行高度高,并且在捕食时“无视”航空器的威胁,眼里只有“猎物”。飞行区环境对这些鸟类的吸引以及这些鸟类的行为、习性特征是其成为鸟击高发物种的重要原因,鸟击与鸟类在飞行区的活动区域、活动习性关系非常密切。3.2 鸟击与鸟类迁徙的关系
江北机场的鸟击季节规律与候鸟活动的季节规律一致,春秋鸟类迁徙季节也是江北机场鸟击的高发期。江北机场鸟击鉴定确定的31种鸟类中,有25种(占80.65%)是2010年3月—2011年2月的机场鸟类群落调查中未发现种(13种)或是罕见种(12种);与吴雪等(2015)2013年6月—2014年5月的调查数据比较发现,有22种(占70.97%)是未发现种(16种)或是罕见种(6种),将这些未发现种或罕见种与广西(蒋爱伍等,2006)、云南(杨婷等,2009;袁玉川等,2012)地区的候鸟调查比较发现,红喉歌鸲、红胁蓝尾鸲、池鹭等鸟击频发物种是这些地区常见的候鸟,初步判断江北机场春秋季节鸟击高发与鸟类迁徙有关。
Jerome(1976)发现迁徙季节鸟击概率是平时的5倍。中国民航安全信息网(http://www.birdstrike.cn/)与中国民航鸟击航空器信息网(http://safety.caac.gov.cn/)公布的历年中国民航鸟击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迁徙季节是鸟击的高发期,其他一些研究结果与此相似(Blokpoel,1976;Neubauer,1990)。鸟类迁徙季节为什么鸟击高发?
猜测一:机场或机场所在地区是鸟类迁徙的通道?
广西、云南都是中国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境内的打鸟坳较多(吴京亮,李宗强,1999;蒋爱伍等,2006)。虽然重庆离广西、云南较近,但是关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路线是否经过重庆还未确定。重庆观鸟会从2013年以来,每年4—5月在重庆南山、缙云山、歌乐山等地发现凤头蜂鹰、灰脸 鹰、赤腹鹰、松雀鹰等10多种猛禽迁徙过境,在2013年5月17日观测到2700多只凤头蜂鹰从重庆缙云山过境。猛禽迁徙飞行经过重庆机场进近区域——大金鹰公园(飞机飞行高度约1200 m),并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但截止目前在江北机场未收集到凤头蜂鹰等监控到的猛禽发生鸟击的记录;全国机场普遍反映鸟类迁徙季节鸟击高发,迁徙经过机场净空区但远离飞行区的猛禽并不是鸟击高发物种,同时,不可能全国机场都处于鸟类迁徙通道上,因此初步判断:鸟类迁徙季节鸟击高发并不一定是由于机场或机场所在地区是鸟类迁徙的通道造成。
猜测二:与迁徙季节鸟类的活动特征有关?
大多数陆地鸟类是夜间迁徙,水鸟昼间和夜间迁徙的均有(郑光美,1995;张孚允,杨若莉,1997)。鸟类迁徙集群,普遍高飞,相对于繁殖与越冬季节,飞行活动更多,更容易与飞机相冲突并发生鸟击。江北机场的鸟击残留物数据显示,不仅候鸟在迁徙季节易发生鸟击,当地留鸟小云雀、白鹡鸰等也在鸟类迁徙季节(4、11月)更容易发生鸟击。这是否与鸟类在迁徙季节的某些行为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测三:飞行区或周边助航灯光或飞机上的灯光对鸟类有吸引作用?
江北机场迁徙季节鸟击主要发生在夜间。关于迁徙季节鸟击高发的原因,在飞行区开阔的环境下,是否是由于鸟类在夜间迁徙过程中受到飞行区或飞机的灯光吸引?夜间迁徙的鸣禽会被灯光所吸引,尤其是在阴雾天气(Evans Ogden,1996),王紫江等(2002)将夜间能够利用趋光性捕获的鸟类称为趋光性鸟类。江北机场飞行区有进近灯光系统、跑道灯光系统、滑行道灯光系统等各类灯具5000多盏(不包括候机楼的灯具),颜色涉及红光、黄光、绿光、白光等,灯光有持续的、频闪式的。夜间人工光照对红喉歌鸲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刘刚等,2012)。红色光对实验迁徙类鸣禽的影响最大,闪烁的光能够形成更大程度的影响(马剑等,2010)。大量研究显示,夜间人工光照不仅能够干扰鸟类在栖息地的正常休息,误导其对季节及迁徙的判断,而且会严重干扰鸟类在夜间迁徙飞行中对方向及障碍物的判断(Evans Ogden,2002)。3.3 小云雀、白鹡鸰等鸟类夜间鸟击分析
小云雀为留鸟(郑光美,2011),在江北机场飞行区全年都有活动,但是在飞行区的数量并不稳定,从10月开始,数量陆续增多,在次年3月之后,数量较少,大部分小云雀将迁移到其他地方。小云雀鸟击的高发季节是在4月、10月、11月,即在迁徙季节;如果10月小云雀鸟击高发可以用初到飞行区集群越冬还未适应飞行区环境,不懂得规避航空器来解释,那么次年4月,在经历了几个月的飞行区生活后,还是鸟击高发就无法用未适应飞行区环境来解释了。部分研究(约翰·马敬能等,2000;次仁等,2009)认为小云雀的部分种群有迁徙习性,傅桐生等(1987)在谈鸟类的迁徙类型时认为,在季节迁徙过程中,无论是候鸟还是留鸟,大多数都具有巢后游荡的习性,而且聚集成大群是很普遍的现象。蒋爱伍等(2006)分析大苗山留鸟在候鸟迁徙季节被大量诱捕的现象时认为,有些留鸟的部分种群有迁徙行为,有些留鸟有短途迁徙现象。作者曾在南充高坪机场做鸟情调研时观察到白鹡鸰、乌鸫等留鸟在候鸟迁徙季节有在日落前后于飞行区聚集的现象。初步判断:小云雀、白鹡鸰等留鸟在迁徙季节发生鸟击高发,与它们的短途迁徙习性或部分种群有迁徙习性有关,具体什么迁徙行为导致鸟击高发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小云雀在迁徙季节多次发生夜间鸟击现象,可能是在夜间受到灯光吸引。一些留鸟在候鸟迁徙季节的夜间也有被灯光大量诱捕的现象(王紫江等,1991;周放等,1991;吴京亮,王宗强,1999;Evans Ogden,2002;杨荣等,2004;蒋爱伍等,2006)。鸟类有随夜间迁徙鸟类活动和趋光的现象(Evans Ogden,2002)。对于在非鸟类迁徙季节,大杜鹃(7、8月)、大鹰鹃(7月)等在夜间遭遇鸟击可能是由于夜间人工光照的干扰,初步判断是由于鸟类的趋光现象(王紫江等,2002)造成。
而全年在飞行区活动,并且数量比较多的田鹨鸟击率比较低,则说明鸟类在适应航空器活动后,会规避航空器,避免鸟击的发生。4 防范建议
(1)及时监控、驱赶。驾驶驱鸟车,对飞行区鸟类进行及时监控、驱赶,并将飞机起降方向作为巡逻驱鸟的重点区域,灵活使用车载驱鸟炮和猎枪,及时驱除南北起降活动方向的鸟类。
(2)在飞行区合理布置各类驱鸟设备,综合使用声音、视觉、物理、化学等各类驱逐措施,创造飞行区对鸟类的不适环境,加强对候鸟、幼鸟的防范。
(3)加强对跑道、滑行道及周边土质面的鸟类驱赶和环境治理工作,各类鸟击防范措施优先考虑在跑道、滑行道及周边区域实施,控制跑道、滑行道及周边驱鸟的鸟类数量,将跑道、滑行道及周边土质面的鸟类向环场道及飞行区外驱逐。
(4)整治机场环境,破坏鸟类栖息、取食场所。
减少水体对鸟类的吸引。平整碾压,填埋洼地,减少飞行区地表积水;定期清理排水沟,疏通飞行区南头景观河道,减少对水生或喜水鸟类如鹭类、鸻鹬类、白鹡鸰等的吸引;在排水沟上安装拦鸟网,防止鸟类进入排水沟取食。
破坏鸟类栖息场所。持续割草、控制飞行区草高;在鸟类繁殖季节,对飞行区草坪进行碾压,破坏鸟类在机场繁殖、栖息的环境。
(5)减少鸟类食物,切断鸟类食物链。具体措施如下:
割草。江北机场草的种类比较繁多,且多为杂草,有一定数量的结籽植物。在4—5月、8—9月强度割草,防止植被开花吸引过多的昆虫和草籽落地吸引如家鸽、麻雀、小云雀、金翅等杂食性或植食性鸟类。注意一定要清除被剪除部分的草,避免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在此滋生繁殖。保持草坪植物种类和类型的单一性,减少植物的结籽数量,有助于减少草坪对鸟类的吸引力。
喷洒低毒、高效的农药灭虫。尤其是在6—9月高强度灭虫,控制地表草丛动物数量,减少燕、白鹡鸰等肉食性鸟类数量。
加强对蜗牛的治理。在7—9月,增加农药喷洒的频次,在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周边投放针对性的杀虫剂,防止蜗牛爬到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区域,吸引鸟类取食。
(6)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加强机场净空宣传工作。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掌握机场周边地区养鸽户数量及饲养鸽子情况、控制信鸽数量。
加强机场周边区域鸟害宣传工作。加大禁止在机场周边鸽子放养、放飞活动的宣传力度,定期向机场周边居民宣传放养鸽子对航空器飞行的危害;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加强对机场周边区域鱼塘、养殖场、养鸽户等的治理工作。
(7)对于候鸟的防范,由于目前不可能调整飞行区的灯光颜色或强度来减少对候鸟或当地留鸟的干扰,建议在鸟类迁徙季节播放鸟类的悲鸣声、猛禽的叫声、播放类似广场舞的澎湃音乐或闹市区的嘈杂人声等方式创造鸟类不适环境;同时应加强对候鸟监控以及鸟类迁徙习性的研究,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次仁, 巴桑, 普布. 2009. 西藏拉萨地区小云雀inopinata亚种的繁殖生态[J].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1): 10-14. |
傅桐生, 高玮, 宋榆钧. 1987. 鸟类分类及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66-267. |
蒋爱伍, 周放, 韦振海, 等. 2006. 广西大苗山"打鸟坳"趋光性鸟类调查[J]. 动物学杂志, 41(6): 127-131. |
刘刚, 李媛, 马剑. 2012. 日落前后天然光环境下红喉歌鸲行为观测研究[J]. 照明工程学报, 23(2): 25-28. |
马剑, 刘博, 刘刚, 等. 2010. 人工光照对迁徙类鸣禽行为影响个案实验研究[J]. 照明工程学报, 21(3): 8-12. |
史密斯, 解焱. 2009. 中国兽类野外手册[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
王紫江, 仇国新, 吴金亮, 等. 1991. 滇西鸟吊山夜间移动的鸟类的初步研究[M]// 高玮等. 中国鸟类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8. |
王紫江, 廖峻涛, 张词祖. 2002. 云南鸟类[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吴京亮, 李宗强. 1999. 云南"打雀点"的调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2): 106-108. |
吴雪, 杜杰, 李晓娟, 等. 2015. 重庆江北机场鸟类群落结构及鸟击防范[J]. 生态学杂志, 34(7): 1-10. |
杨荣, 王紫江, 赵正军, 等. 2004. 云南巍山鸟道雄关2003年度鸟类环志研究简报[J]. 四川动物, 23(2): 120-122. |
杨婷, 王紫江, 刘鲁明, 等. 2009. 云南新平哀牢山夜间捕获鸟类的多样性[J]. 动物学研究, 30(3): 303-310. |
于洪伟, 张杰, 刘应竹. 2007. 哈尔滨麻雀与燕子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3(1): 105-108. |
袁玉川, 徐家武, 张群. 2012. 2011年南涧凤凰山夜间鸟类环志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37(3): 54-58. |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444. |
张孚允, 杨若莉. 1997. 中国鸟类迁移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郑光美. 1995. 鸟类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郑光美. 2011.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2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周放, 潘国平, 曹指南, 等. 1991. 涠洲岛候鸟考察研究[M]// 高玮等. 中国鸟类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 |
周加良. 1994. 飞机鸟撞事故分析、预防及建议[J]. 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7(1): 16-23. |
Blokpoel H. 1976. Bird hazard to aircraft[J]. Buffalo, New York: Books Canada Inc. |
Dekker A, van der Zee F. 1996. Birds and grassland on airports[C]. London: Proceedings of 23rd Meeting International Bird Strike Committee, Working Paper 30. |
Dolbeer RA. 2006. Height distribution of birds recorded by collisions with civil aircraft[J].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70(5): 1345-1350. |
Evans Ogden LJ. 1996. Collision course: the hazards of lighted structures and windows on migrating birds[R/OL]. Fatal Light Awareness Program(FLAP). Paper 3. (1996-09)[2015-07-01]. http://digitalcommons.unl.edu/flap/3. |
Evans Ogden LJ. 2002. Summary report on the bird friendly building program: effect of light reduction on collision of migratory birds[R/OL]. Fatal Light Awareness Program (FLAP). Paper 5. (2002-01-01)[2015-07-02]. http://digitalcommons.unl.edu/flap/5. |
Jerome EA. 1976. Bird strikes: menace to pilots[J]. Flight Operations, 65: 29-32, 41. |
Neubauer JC. 1990. Why birds kill: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US Air Force bird strike data[J].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1(4): 343-348. |
Thorpe J. 1996. Fatalities and destroyed civil aircraft due to bird strikes 1912-1995[C]. London: Bird Strike Committee Europe 23, Working Paper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