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宋森, 笪欣慰, 骆爽
- SONG Sen, DA Xinwei, LUO Shuang
- 甘肃蝴蝶名录
- Checklist of Butterflies in Gansu Province
- 四川动物, 2015, 34(2): 229-238
-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5, 34(2): 229-238
- 10.3969/j.issn.1000-7083.2015.02.0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6-06
- 接受日期:2014-10-17
蝴蝶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锤角亚目Rhopalocera,被誉为会飞的花朵,是昆虫中最富自然美的类群之一。我国分布有2150余种(周尧,1998,1999,2000;周尧等,2000a,2000b,2001,2002;周尧,袁向群,2001a,2001b;王治国,牛瑶,2002;寿建新等,2006),以四川、云南、台湾、海南、广东等省种类较多(李传隆,朱宝云,1992)。目前,许多省均已完成了省内蝴蝶资源的本底调查,如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王治国等,1990;湖南省林业厅,1992;童雪松,1993)。甘肃省蝴蝶的研究始于《甘肃省蝶类初步报告》的发表(乔国庆,1943)。此后,不同学者对甘肃省蝴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其种类、分布、区系、生态及多样性等做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如1978年甘肃农业大学殷梅生教授发表的《甘肃省昆虫区系研究(一)甘肃省蝶类名录》中,共记载蝶类157种(殷梅生,1978)。西北师范大学的马正学教授等分别在1991年和1994年2次报道了甘肃省蝶类新纪录(马正学等,1991,1994a),并且对莲花山的蝶类进行了调查(马正学等,1994b)。之后还有李锡璋等(1993)、王洪建和高岚(1994)、高岚(1999)、张自斌和马正学(1999)、李晓明等(2000)、姜双林和张来军(2000)、汪有奎等(2000)、张远林(2000,2002)、倪永清等(2001,2004,2005)、杨明忠(2001)、关甫国等(2002)、倪永清和谢宗平(2002,2004)、王洪建等(2002)、张如力(2003)、张远林和施泽梅(2004)、蒋志成(2005)等和马雄(2011)等对甘肃省不同地区的蝶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张如力(2005)和陈明等(2008)分别对甘肃省分布的绢蝶和凤蝶的区系进行了分析。张远林(2001)对甘肃省绢蝶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方健惠(2012)等对君主绢蝶的生物学及生境需求做了专项研究。同时王香亭(1996)、杜品(1999)等也对甘肃省蝶类有零星的报道。尽管有上述这么多的调查研究,近几年仍有蝶类新纪录不断被发表(刘波等,2007;刘月英等,2008,2009;蔡继增等,2010;杨庆森等,2010,2011;汤春梅,2011;杨航宇,芦维忠,2011;陈德来等,2011;蔡继增,杨庆森,2012),这说明对甘肃蝶类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同时,由于不同学者使用参考资料的不同,造成一物多名现象的出现,给后人的研究带来诸多麻烦。
甘肃省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地带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为各类动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环境,幼虫阶段以植物赖以生存的蝶类相应种类较多,资源也较丰富。而本底调查是昆虫学研究的首要环节,对昆虫种群变化的分析可以及时显示自然环境的状态变化。蝶类作为一种寡食性昆虫,绝大多数幼虫取食植物体,危害经济林和作物(鲁挺,1984;沈叔垣,谢孝熹,1988;冯光翰,1989;刘铭汤等,1994;马存世,尹承陇,1999;曹巍,蒲崇建,2000;尹承陇等,2000;陈明,罗进仓,2007),其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则更具参照价值。通过对甘肃省蝶类分布的研究,可进一步分析其蝶类区系,明确甘肃省在中国昆虫区系中所处的生态地位,从而确定蝶类多样性指数,并以之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依据,为环境的生态学评估提供准确而可靠的背景值数据。了解甘肃省的蝶类资源有利于农业和林业保护,也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因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野外工作,我们对甘肃省分布的蝴蝶的报道材料进行了整理。依据《中国蝶类志》(周尧,2000)等的描述特征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同时参考《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周尧,1998)对物种的中文名和拉丁名进行校正。本名录是甘肃省蝶类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希望其能为农林业生产中蝶类危害的预测和综合治理等提供参考。为方便查询和使用,本名录按《中国蝶类志》(周尧,2000)的分类系统进行排列。1 材料与方法1.1 自然概况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在此交汇。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自然景观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受西北干旱气候、青藏高寒气候和东部季风气候的复合影响,区内沿东南-西北从亚热带、暖温带森林草原和温带荒漠都有清晰的表现,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冷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胡相明等,2006;张苏琼,阎万贵,2006;陈全功,2007),同时又地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古北、东洋两界,也是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华北、华中、青藏和蒙新区的交汇处(张荣祖,1999),这一特殊的生态景观,形成了该地物种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在甘肃省合作市、碌曲县、玛曲县、天祝县、民勤县、榆中县等地进行了调查和采集,采用网捕法,共获得标本3000余号,同时查阅了兰州大学标本馆的蝴蝶标本。 1.2.2 文献查阅
在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输入"蝴蝶""蝶类""鳞翅目"等关键词,筛选出与甘肃蝴蝶相关的论文并对文中报道的蝴蝶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1.2.3 标本鉴定
标本按照《中国蝶类志》(周尧,2000)和《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周尧,1998)及武春生(2001,2010)所著《中国动物志》等的描述进行鉴定。 2 结果
经鉴定,采集到的标本隶属于8科42属72种(附录)。结合文献资料,截至2013年甘肃省共记录蝶类12科210属614种(附录),分别占中国蝶类科(12科)、属(434属)、种(2153种)总数量(寿建新等,2006)的100%、48.39%和28.52%。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各类珍稀濒危蝶类37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凤蝶科的三尾凤蝶和绢蝶科的阿波罗绢蝶),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1属33种,分别为虎凤蝶属的太白虎凤蝶、凤蝶属的红斑美凤蝶、旖凤蝶属的旖凤蝶、尾凤蝶属的三尾凤蝶、裳凤蝶属的金裳凤蝶和裳凤蝶、紫蛱蝶属的黑紫蛱蝶、枯叶蛱蝶属的枯叶蛱蝶、绢蝶属(21种)、黑眼蝶属的黑眼蝶、箭环蝶属的双星箭环蝶和箭环蝶、陕灰蝶属的陕灰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4种(三尾凤蝶、裳凤蝶、金裳凤蝶和阿波罗绢蝶),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5种(阿波罗绢蝶、爱珍眼蝶、橙灰蝶、霾灰蝶和大斑霾灰蝶)。
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古北种286种,东洋种233种,广布种95种,分别占甘肃蝶类总种数的46.58%、37.95%和15.47%。区系组成以古北种居多,其中绢蝶科、眼蝶科、粉蝶科、灰蝶科等科中古北种蝶类所占比例大,尤其是绢蝶科85.0%的种类属于古北种,显示出甘肃蝶类的分布特点;粉蝶科古北种47种,占到了此科总种数的68.12%;灰蝶科古北种58种,占到了此科总种数的54.21%;眼蝶科古北种63种,占到了此科总种数的51.22%。
区系组成中东洋种次之,其中凤蝶科、峡蝶科等科中东洋种蝶类所占比例大,凤蝶科30个种属于东洋种,占到凤蝶科总种数的76.92%;峡蝶科东洋种共有72种,占到该科总种数的44.17%。广布种较少,占15.50%,其中以弄蝶科、峡蝶科、灰蝶科为主要类群。 3 讨论
由于甘肃省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地带性明显,植被源型多样,因此形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昆虫种类繁多,昆虫资源十分丰富,这可从甘肃省蝶类物种数量的丰富度上反映出来。我国分布的12科蝴蝶在甘肃省都有分布。
甘肃省地形地貌多变,海拔落差大,气候类型多样,植物群落组成相当复杂,从山麓到高山,拥有我国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带的多种代表性群落类型。而且这一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及中国昆虫地理区系划分上判断,这一地区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古北区(界),而又正好处于我国昆虫地理区系划分中的青藏区、华北区、华中区的交汇地点,而青藏区为主要地区(章士美,1996)。甘肃省蝶类的区系组成特点反映出了这一地区的地域、气候、植被特点,以古北种为主,东洋种及广布种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珍贵的绢蝶种类大多以红景天等高山植物为寄主,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对红景天、雪莲花、翠雀花、乌头、贝母等名贵藏药植物展开了掠夺式的采集。尤其在甘肃省南部地区存在掠夺性的采集方式,往往将红景天等野生药材连根拔起,不仅破坏了植物,也破坏了草皮植被,导致青藏高原特有蝶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下降,如西猴绢蝶、安度绢蝶、爱坷绢蝶等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己很少遇到(方健惠,2011)。
虽然前人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甘肃省蝶类的数量和分布上,但由于地形的多样性,不少地方仍未得到细致的调查,导致蝶类在甘肃省的分布仍不十分清楚,近年不断有新分布种的发表,所以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完善本底资料,为蝶类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最基本的信息。同时,由于鉴定人条件及知识的限制,可能会造成一些标本在鉴定上出现错误,如蝶类志上记载的分布于中国台湾而未在中国大陆各省分布的凤蝶科Papilionidae凤蝶属Papilio的红斑美凤蝶P. rumanzovius,眼蝶科Satyridae矍眼蝶属Ypthima的密纹瞿眼蝶Y. multistriata,蛱蝶科Nymphalidae铠蛱蝶属Chitoria的金铠蛱蝶C. chrysolora、翠蛱蝶属Euthalia的台湾翠蛱蝶E. formosana也分别在甘肃省被发现,尤其是台湾特有种之一的蛇眼蝶属Minois的永泽蛇眼蝶M. nagasawae在甘肃省的发现令人感到十分惊讶。由于我们没有这些物种的标本,没有办法对以上这些物种进行重新的鉴定以确定这些物种是否有分布。而在查阅周尧先生主编的《中国蝶类志》时也发现蝶类志中有这方面的例子,如铁灰蝶属Teratozephyrus的黑铁灰蝶T. hecale在《中国蝶类志》上记载也仅分布于台湾和与之相距甚远的四川省,枯灰蝶属Cupido的枯灰蝶C. minimus分布于甘肃和邻国朝鲜,链眼蝶属Lopinga的黄环链眼蝶东亚亚种L. achine achinoides分布在相距较远的黑龙江与河南。因此,本名录中也如实地记载了《中国蝶类志》中仅在台湾或和甘肃相距较远的如海南有记录而现在在甘肃被发现的物种。这些物种存在的真伪和中间其他省区是否也有分布有待于昆虫学者及爱好者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个人间的交流和标本的采集来加以检验。
全球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部分适合蝶类生存的生境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受保护种类的数量不断下降。因此,迫切地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对甘肃省蝶类资源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察。而且,部分蝶类幼虫又是农业和林业的害虫,对蝶类资源的调查可以为农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预防措施,为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提供帮助。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尤其是在生态脆弱地区和重点生态地区。对甘肃省的蝶类资源如是。因此,建议对甘肃省各地的蝶类资源做好本底调查,为蝶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详实的材料。采取减少人为干扰,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保护措施。同时开展对蝶类尤其是稀有珍贵蝶类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对重要种类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尤其是在生态脆弱地区及重点生态地区更需要通过长期监测来掌握蝶类生存及生境变化状况。
蔡继增, 杨庆森, 周杰, 等. 2010.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 草原与草坪, 30(6): 69-71. |
蔡继增, 杨庆森. 2012.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 草原与草坪, 32(2): 66-68. |
曹巍, 蒲崇建. 2000. 陇东农林经济昆虫志[M]. 西宁: 青海科技出版社. |
陈德来, 张静, 马正学. 2011. 甘肃省蝶类二新记录种记述[J]. 甘肃科学学报, 23(1): 65-66. |
陈明, 罗进仓, 刘波. 2008. 甘肃凤蝶种类及其区系研究[J]. 草业学报, 17(5): 124-129. |
陈明, 罗进仓. 2007. 甘肃农林经济昆虫名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陈全功. 2007.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J]. 草业学报, 16(1): 10-15. |
杜品. 1999. 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鳞翅目经济昆虫初步调查[J]. 甘肃林业科技, 24(2): 38-41. |
方健惠, 骆有庆, 牛犇, 等. 2012. 君主绢蝶的生物学及生境需求[J]. 生态学报, 32(2): 361-370. |
方健惠. 2011. 以绢蝶为代表的甘肃南部地区蝶类生物学、多样性及区系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
冯光翰. 1989. 甘肃省草地害虫名录(鳞翅目)[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4(3): 83-93. |
高岚. 1999. 甘肃天祝县夏玛林区的蝶类[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5(2): 115-118. |
关甫国, 马继英, 杜正贵, 等. 2002. 甘肃西部蝶类区系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14(2): 19-23. |
胡相明, 程积民, 万惠娥, 等. 2006.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J]. 草业学报, 15(1): 29-35. |
湖南省林业厅. 1992. 湖南森林昆虫图鉴[M]. 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姜双林, 张来军. 2000. 陇东子午岭林区的蝶类及区系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6(5): 112-117. |
蒋志成, 孙小霞, 沈海岗, 等. 2005.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鳞翅目昆虫调查初报[J]. 甘肃林业科技, 30(2): 36-39. |
李传隆, 朱宝云. 1992. 中国蝶类图谱[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
李锡璋, 杨友桃, 田建北. 1993.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9(3): 184-188. |
李晓明, 倪永清, 张建奇, 等. 2000.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0(4): 382-387. |
刘波, 陈明, 罗进仓. 2007. 甘肃蝶类二新记录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42(4): 75-76. |
刘铭汤, 张承维, 卢子华, 等. 1994. 迭部林区主要害虫防治对策[J]. 甘肃林业科技, 4: 33-35. |
刘月英, 罗进仓, 魏育红, 等. 2009.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 甘肃林业科技, 34(1): 10-13. |
刘月英, 罗进仓, 张升, 等. 2008.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 甘肃林业科技, 33(1): 27-29. |
鲁挺. 1984. 栽培牧草昆虫名录(害虫部分)[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4: 18-25. |
马存世, 尹承陇. 1999. 舟曲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病虫害调查及防治[J]. 甘肃林业科技, 24(4): 50-51. |
马雄, 马怀义, 马正学. 2011. 甘肃天祝地区蝶类多样性调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39(23): 13926-13928. |
马正学, 白占民, 李树学, 等. 1994a.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蝶类[J]. 甘肃科学学报, 6(1): 45-52. |
马正学, 王士正, 甘悦. 1991. 甘肃蝶类新记录[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7(4): 90-92. |
马正学, 张自斌, 王珪. 1994b.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Ⅱ[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5(1): 50-52. |
倪永清, 李晓明, 倪自银, 等. 2005. 河西走廊北山山地不同生境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J]. 草业学报, 14(1): 53-57. |
倪永清, 李晓明, 谢宗平. 2004. 祁连山北坡及河西走廊蝶类区系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0(4): 76-80. |
倪永清, 谢宗平, 马国泰, 等. 2001. 甘肃天祝小三峡旅游区蝶类调查[J]. 甘肃科学学报, 13(1): 68-71. |
倪永清, 谢宗平. 2002. 甘肃张掖地区蝶类初报及区系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7(2): 51-54. |
倪永清, 谢宗平. 2004. 张掖地区蝶类的补报及垂直分布特点[J]. 河西学院学报, 20(5): 44-46. |
乔国庆. 1943. 甘肃省蝶类初步报告[J]. 甘肃科学教育馆专辑, 第3号: 1-60. |
沈叔垣, 谢孝熹. 1988. 兰州地区经济植物昆虫图册[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寿建新, 周尧, 李宇新. 2006. 世界蝴蝶分类名录[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汤春梅. 2011.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 甘肃农业科技, 2: 7-9. |
童雪松. 1993. 浙江蝶类志[M]. 杭州: 浙江科技出版社. |
汪有奎, 张建奇, 倪永清. 2000.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一)[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5(4): 382-387. |
王洪建, 高岚. 1994.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蝶类[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0(1): 87-95. |
王洪建, 李萍, 高永德, 等. 2002.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竹类害虫名录初报(二)[J]. 甘肃林业科技, 27(4): 12-16. |
王香亭. 1996.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研究[M]. 兰州: 甘肃民族出版社: 257-261. |
王治国, 陈隶华, 王正用. 1990. 河南蝶类志[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治国, 牛瑶. 2002. 中国蝴蝶新种记述(Ⅱ)(鳞翅目)[J]. 昆虫分类学报, 24(4): 276-284. |
武春生. 2001.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二十五卷)鳞翅目: 凤蝶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武春生. 2010.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五十二卷)鳞翅目: 粉蝶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杨航宇, 芦维忠. 2011. 甘肃省凤蝶类新记录——太白虎凤蝶[J]. 西北农业学报, 20(3): 1-2. |
杨明忠. 2001. 牛头河流域蝶类资源[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6(2): 156-158. |
杨庆森, 蔡继增, 成珍君, 等. 2011. 甘肃省蝶类新纪录[J]. 安徽农业科学, 39(15): 8844-8847. |
杨庆森, 蔡继增, 牟顺泰, 等. 2010. 甘肃省蝶类新纪录[J]. 草原与草坪, 30(5): 88-89. |
殷梅生. 1978. 甘肃省昆虫区系研究(一)甘肃省蝶类名录[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 30-50. |
尹承陇, 赵刚, 李进军, 等. 2000.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种实害虫区系结构特点研究[J]. 甘肃林业科技, 25(2): 33-35. |
张荣祖. 1999. 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张如力. 2003.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 草业学报, 12(3): 70-72. |
张如力. 2005. 甘肃省绢蝶属的种类及区系[J]. 草业学报, 14(1): 49-52. |
张苏琼, 阎万贵. 2006. 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控制措施[J]. 草业学报, 15(5): 11-18. |
张远林, 施泽梅. 2004.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三)(鳞翅目: 蛱蝶总科)[J]. 甘肃林业科技, 29(3): 18-22. |
张远林. 2000.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一)(鳞翅目: 弄蝶科)[J]. 甘肃林业科技, 25(1): 37-38. |
张远林. 2001. 甘肃省绢蝶资源及保护对策[J]. 甘肃林业科技, 26(3): 53-55. |
张远林. 2002.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二)(鳞翅目: 凤蝶总科、灰蝶总科)[J]. 甘肃林业科技, 27(4): 17-21. |
张自斌, 马正学. 1999. 兰州地区蝶类及区系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5(4): 250-254. |
章士美. 1996. 昆虫地理学概论[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周尧, 袁锋, 王应伦. 2000b. 中国蝴蝶新种、新亚种及新记录(Ⅱ)(鳞翅目: 凤蝶科)[J]. 昆虫分类学报, 22(4): 266-274. |
周尧, 袁向群, 殷海生, 等. 2002. 中国蝴蝶新种、新亚种及新记录种(VI)[J]. 昆虫分类学报, 24(1): 52-68. |
周尧, 袁向群. 2001a. 中国蝴蝶新种、新亚种及新记录种(Ⅳ)[J]. 昆虫分类学报, 23(2): 141-146. |
周尧, 袁向群. 2001b. 中国蝴蝶新种、新亚种及新记录种(Ⅴ)[J]. 昆虫分类学报, 23(3): 201-216. |
周尧, 张雅林, 王应伦. 2001. 中国蝴蝶新种、新亚种及新记录种(Ⅲ)[J]. 昆虫分类学报, 23(1): 38-46. |
周尧, 张雅林, 谢卫民. 2000a. 中国蝴蝶新种、新亚种及新记录种(Ⅰ)(鳞翅目)[J]. 昆虫分类学报, 22(3): 223-228. |
周尧. 1998. 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周尧. 1999. 中国蝴蝶原色图鉴[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周尧. 2000. 中国蝶类志[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