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2019-10-14在北京发布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2019》[1]。白皮书定义泛在电力物联网为围绕电力系统各环节,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等特征的智慧服务系统,并指出要充分应用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万物互联[2]。为支撑电力物联网上层的业务应用,需要在底层构建泛在互联的电力通信接入网络。
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和能源变革的持续深化,远程抄表、网络售电、主动报修等智能用电营销业务对通信网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电力通信网以光纤为主要形式向35 kV及以下的输变电设备进行延伸[3],但光纤通信无法适应配电自动化业务需求的站点多、单点业务量小的特点,且普遍存在建设难度大、综合费用高和业务拓展性差等弊端,不能完全满足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需求。此外,用电信息采集业务主要租用无线公网进行传输,但无线公网以热点区域覆盖为主,与电网业务终端部署位置不完全匹配,承载电网末端控制业务时还存在传输延时、安全防护等问题[4]。
为解决电力通信接入网覆盖深度不够、带宽不足的问题,满足泛在电力物联网对设备的实时态势感知和掌控,传输泛在、宽带化的数据,支撑和控制电气化、互动化等业务,需开展电力无线专网的建设以完善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的适应性。电力无线专网是由电力公司主导建设专用于电力业务,采用广域无线接入技术的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其应用场景包括精准负荷控制、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分布式电源、输变电状态监测、配电所综合监测、输配变机器巡检、电能质量监测、智能家居、智能营业厅、电力应急通信、视频监控、开闭所环境监测、移动作业、仓储管理等业务。电力无线专网能够为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提供泛在的网络接入[5],部署方便,可降低网络的建设难度和成本,提高建设速度。通过建设具有全业务接入的高带宽、广覆盖的宽带电力无线专网,可以有效支持数据采集、语音、视频等各类业务。同时建设广覆盖的无线网络也能提高无线信号的可靠性,当基站发生故障时,相邻小区能够提供覆盖以满足控制业务的接入需求。
1 电力无线专网技术比较 1.1 电力无线专网应用场景电力无线专网基于专用频段进行定制化设计,是电网公司采用自建方式为电网的输变配用环节提供泛在、可靠、高效、安全接入的无线网络[6]。电力无线专网可实现电力通信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信息化等整个业务环节的全覆盖,如图 1所示。配电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视频传输、移动巡检、移动办公、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控制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和移动化应用等业务均可承载于电力无线专网。此外,在新变电站建设时,无线专网可为现场建设调度指挥和设备调试提供临时通信通道。
|
图 1 泛在物联环境下电力无线专网应用场景 |
电力无线专网可用于承载配电自动化、视频监控、机器人巡检和需求响应等业务[7-8]。配电自动化终端上传的数据包括总通话数据和遥测数据,单台终端的接入速率至少为19.2 kbit/s。视频业务主要满足视频监控的灵活接入要求,可用于站点修复、线路和重要的电源保障等,标清视频的传输速率大于2 Mbit/s,高清视频的传输速率大于4 Mbit/s。需求响应业务主要终端采集用户的可中断负荷信息收集,接收控制站的控制指令,快速切断部分可中断负荷。采集参数包括三相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等,远程测量的最大带宽为1.2 Mbit/s。智能机器人对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进行全面观察,智能诊断设备缺陷,其到主站的业务带宽约为4 Mbit/s。
此外,还有电动汽车充电、大客户能源管理、智能机器人巡检、移动办公等新兴业务可承载于电力无线专网上。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不断建设,基础及扩展业务的数量和带宽需求将不断增加,对网络安全的要求也更高。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高的电力无线专网,将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智能化和移动化的电力通信业务。
1.2 230 MHz与1.8 GHz电力无线专网技术特点比较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在公网频谱外划定了1785~1805 MHz频段,用于建设电力、交通等重要行业的时分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TD-LTE)专用网[9],即1.8 GHz TD-LTE技术体系。1.8 GHz TD-LTE技术体系具有宽带宽、快速度、全IP、扁平化、安全等特点,上、下行速率易于调整,尤其适合上行业务量大的电力用户。系统特征指标为[10-11]:宏基站支持9600个在线终端,下行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为100 Mbit/s和50 Mbit/s,天线间耦合干扰小,多天线容易增强传输和覆盖,宏基站在城区覆盖范围为10~20 km2,空旷郊区可达70~120 km2。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批准230 MHz频段附近的40个离散频点约1 MHz的带宽作为电力企业传输遥测、遥控、数据等业务的窄带专用频段[12]。230 MHz TD-LTE针对电力223~235 MHz频段1 MHz离散频点的特点,对TD-LTE协议栈进行了适应性优化,其系统特征指标为[13-15]:宏基站支持6000个在线终端,下行峰值吞吐量0.71 Mbit/s,上行峰值吞吐量1.76 Mbit/s,宏基站在城区的覆盖范围为15~ 30 km2,空旷郊区可达90~150 km2。
为进一步比较1.8 GHz和230 MHz TD-LTE系统的技术特性,利用理论仿真和实验测试2种手段,选取郊区空旷环境和市区密集建筑环境进行实验,测试上行速率,结果如图 2所示。
|
图 2 不同测试场景下230 MHz与1.8 GHz TD-LTE通信系统上行速率比较 |
图 2(a)为郊区空旷环境下,1.8 GHz和230 MHz TD-LTE系统的理论和实验上行速率随距离的变化情况。随着距离的增加,1.8 GHz TD-LTE的理论上行速率逐渐降低,而实验上行速率在距离小于2 km时有波动,距离大于2 km后逐渐下降,在2 km处为最大实验上行速率28 Mbit/s,距离9 km时为0;距离超过14 km后,230 MHz TD-LTE系统无信号。换言之,230 MHz TD-LTE系统的覆盖半径约为1.8 GHz TD-LTE系统的1.5倍,但在4~6 km的范围内后者的上行速率是前者的9倍。
图 2(b)给出了1.8 GHz和230 MHz TD-LTE系统在有建筑物和移动物体密集的建筑环境中理论和实验上行速率。总体而言,2者的实验上行速率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距离对1.8 GHz TD-LTE的上行速率影响较大,但在终端与通信基站的距离相同时,230 MHz TD-LTE系统的上行速率远低于1.8 GHz TD-LTE系统。
由上可见,1.8 GHz TD-LTE信号在空间衰减较快,但在发射功率和上行速率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其在城区的覆盖能力与230 MHz TD-LTE信号基本一致;230 MHz信号在空间衰减较慢,在无遮挡的情况下具有较明显的覆盖优势。在业务接入能力方面,前者支持宽带和窄带电力通信业务接入,后者主要面向窄带业务,接入宽带业务的能力较差。1.8 GHz和230 MHz TD-LTE电力无线专网都是泛在电力物联网无线接入的主要手段,前者为宽带系统,因此,采用1.8 GHz TD-LTE构建电力无线专网能更好地满足泛在电力物联网业务的通信需求。
2 电力无线专网性能评估选取典型城镇区进行电力无线专网建设,各区域地貌特征如下。小镇区地势平坦,建筑低矮;居民区为低层建筑,主要包括住宅、厂房、空地和农田;工业区地势平坦,主要包括工厂、住宅楼和空地。建设区内共设A到H 8个1.8 GHz TD-LTE基站,天线挂高35 m,频谱为1790~1800 MHz,频带带宽为10 MHz,基站发射功率为23 dBm,基站接收机灵敏度为-120 dBm。各基站的位置分布如图 3所示。
|
图 3 1.8 GHz TD-LTE基站的位置分布 |
为满足高带宽业务的接入需求,提高电力无线专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工程采用广覆盖方式,即尽量使多个基站同时覆盖通信终端,当某一基站发生故障后,原区域可由相邻基站提供信号覆盖以满足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要求。
工程目标是为电力通信业务提供高带宽、高可靠的电力专用无线接入平台,要求室外手持终端可以1 Mbit/s速率与基站通信的区域面积应占整体面积的90%以上。同时,无线专网应能在一定范围内提供高清视频接入(4 Mbit/s),满足宽带业务的需求。此外,为满足无线网生存需求,在任何一个基站发生故障后,终端在故障站点覆盖范围内的128 kbit/s速率覆盖面积应大于90%。
各区域无线专网信号覆盖率随接入速率要求的变化如图 4所示。由图可见,通信终端可在92.1%的区域内获得至少1 Mbit/s的接入速率。随着接入速率要求的提高,各地区达到给定速率要求的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小镇区面积较小且设立了3个基站,可保证2 Mbit/s的全覆盖。对于居民区,当接入速率要求不超过1 Mbit/s时,覆盖率在90%以上。
|
图 4 不同区域内无线专网信号覆盖率随接入速率要求的变化 |
任一单个基站发生故障后,该站点覆盖范围内无线专网信号的覆盖率随速率要求的变化如图 5所示。由图 5(a)—(h)可见,任何单个基站故障后,全区域终端仍有90%的覆盖率获得至少128 kbit/s的上行速率,从而极大地保证了电力无线专网的安全性。
|
图 5 单一基站故障后覆盖率随通信速率需求的变化情况 |
经测试验证,1.8 GHz TD-LTE电力无线专网能够承载电网末端的控制、信息采集、移动应用等业务,满足各类业务在带宽、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的通信需求,能够有效支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落地实施。鉴于频谱资源、建网成本等因素,在实际组网时以接入电网末端控制业务为主,兼顾覆盖区域内其他类型业务。未来,国家电网公司还将继续推进电力无线专网和终端通信建设,提升通信带宽,实现对通信终端的全覆盖,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环境下新兴业务的通信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 [1] |
国家电网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2019[R/OL]. 2019-10-14[2019-10-30].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19/1014/c71661-31399200.html.
|
| [2] |
杨挺, 翟峰, 赵英杰, 等. 泛在电力物联网释义与研究展望[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9, 43(13): 9-20, 53. DOI:10.7500/AEPS20190418015 |
| [3] |
李彬, 卢超, 朱朝阳, 等. 电力光通信网中基于P圈的多播业务保护算法[J]. 电网技术, 2018, 42(3): 981-988. |
| [4] |
刘燕龙, 范群滔, 韦荣桃. 面向配用电网的无线公网安全监测的研究[J]. 电气应用, 2018, 37(15): 12-16. |
| [5] |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电力无线专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Q/GDW 11664-2017[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 [6] |
唐元春, 林文钦, 陈力, 等. 面向电力无线专网的分层异构网络接入协同选择方案[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9, 47(19): 171-178. |
| [7] |
褚文超, 鲁耀, 靳虎, 等. 基于物联网的容性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7, 35(6): 84-88. |
| [8] |
戴砚.TD-LTE在电力专网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6.
|
| [9] |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关于采用竞争性方式开展1800 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频率使用许可试点工作的通知[Z].北京: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 2017.
|
| [10] |
李博.专网频段下TD-LTE无线覆盖预测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6.
|
| [11] |
蔡根, 张健明, 杨大成. TD-LTE电力专网230 MHz与1.8 GHz的研究[J]. 软件, 2015, 36(12): 83-88. |
| [12] |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关于调整223~235 MHz频段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频率使用规划的通知[Z].北京: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 2017.
|
| [13] |
张亦弛, 张晖. 230 MHz电力无线专网天线挂高与覆盖效果的研究[J]. 数字通信世界, 2019(1): 120-121, 274.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19.01.088 |
| [14] |
王云棣, 吴庆, 张喆, 等. 适用于智能电表的230 MHz电力无线专网天线设计与仿真[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9, 17(7): 1-5. |
| [15] |
赵训威, 白杰, 丁高泉, 等. 230 MHz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化[J]. 电信科学, 2019, 35(9): 158-164. |
2020, Vol.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