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力技术  2020, Vol. 38 Issue (06): 17-22   PDF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性能研究
房文轩1, 公维炜1, 郭琪1, 刘波1, 王泽斌2     
1. 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20;
2.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建立了光伏/光热系统的电学模型和热学模型,通过耦合与解耦获得夏日、冬日的系统运行特性,分析了辐照值、环境温度以及风速对系统输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夏日还是冬日,辐照最强时刻系统产生的电能、热能最多;冬日因辐照时间短,环境温度低,产生热能增益的时间低于夏日,存在结冰、结冻风险;系统输出效率受风速影响程度有限,风速提高时,系统电效率基本不变而热效率略降0.14%。
关键词光伏/光热系统     电学模型     热学模型     电热性能     输出效率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of Solar Photovoltaic Thermal Integrated System
FANG Wenxuan1, GONG Weiwei1, GUO Qi1, LIU Bo1, WANG Zebin2     
1. Inner Mongolia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Hohhot 010020, China;
2. Inner Mongolia Power(Group) Co., Ltd., Hohhot 010010, China
Abstract: The electrical model and thermal model of the photovoltaic thermal system are established. By coupling and decoupling the electrical model and thermal model,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in summer and winter scenarios is obtained, and the effects of irradiation valu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on the output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no matter in summer or winter, at the time of the strongest irradiation, the integrated system produces the most electric energy and thermal energy. However, the irradiation time in winter is short, the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is low, and the time to generate thermal gain is lower than that in summer, which has the risk of ice up and freezing. The output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is limited by the influence of wind speed. With the increase of wind speed, the electrical efficiency remains unchanged, and the thermal efficiency decreases by 0.14%.
Key words: photovoltaic thermal system     electrical model     thermal model     electrical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utput efficiency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越来越旺盛,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太阳能作为丰富的清洁能源之一,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1]。但是光伏发电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光伏电池可以从AM1.5G太阳光谱中最多提取25%的光子能量,其他则以热能的形式消散了。光伏/光热(PV/T)系统将光伏发电与太阳能集热器有机结合,在光电转换的同时,利用冷却介质将光伏电池片的热量回收,完成太阳光的全光谱利用[2]。文献[3]测定了低倍聚光的PV/T系统效率,电效率和热效率最高可达17.28%和59.84%。

PV/T系统运行往往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如何提高电热综合效率是当前研究的一大难点,文献[4]探讨了环境条件、冷却水流量对PV/T系统性能的影响,认为增强通风有利于提高系统电效率,而密闭条件下系统热效率较高。本文通过建立太阳能PV/T一体化系统的电学模型和热学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地区典型年夏日、冬日为例,研究系统电热性能,分析气象状况对其输出效率的影响。

1 系统概况

太阳能PV/T一体化系统主要由PV/T组件、逆变器、集热水箱、循环泵等组成(见图 1)。太阳光透过聚光元件,照射在光伏板上,由于光电效应产生电能,电能通过逆变器并入电网,太阳光剩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向外输送。工质在循环泵的作用下,流过PV/T组件,吸收光伏板热量,降低光伏板温度,然后进入集热水箱进行充分热交换。由此得到的热水可以满足居民生活、工业生产需求,PV/T组件也可以作为热泵、热管的热源,完成低品位能量的再利用,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与灵活性。

图中:1—PV/T组件;2—逆变器;3—集热水箱;4—循环泵。 图 1 太阳能PV/T一体化系统示意图
2 模型建立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作以下假设:

(1)忽略光伏组件的欧姆损耗。

(2)不同材料的光学、热学性质恒定,不随时间变化。

(3)在第三方向上的传热过程忽略不计。

(4)工质在管道内流动均匀,摩擦阻力忽略不计。

(5)地面温度Tgrd与环境温度Tamb相同。

2.1 电学模型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如图 2所示。一般状况下,光伏电池输出电流I由式(1)、式(2)获得:

(1)
(2)
图中:G—太阳辐照值,W/m2 图 2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式中:Iph—光生电流,A;I0—二极管饱和电流,A;V—光伏电池输出电压,V;Rs—串联电阻,Ω;Vt—二极管热电压,V;Rp—并联电阻,Ω;n—二极管理想因子;K—玻尔兹曼常数;T—电池片温度,K;q—电子电荷量。

标准状况(stc)下,Iph,stcI0,stcRs,stcRp,stcVt,stc可以通过五参数模型求解[5]

获得标准状况下的五参数后,根据式(3)—(7)计算一般状况下的五参数:

(3)
(4)
(5)
(6)
(7)

式中:x—电池温度系数,%/K;

Eg—电池带隙宽度,eV。

通过一般状况下的五参数,绘制相应的电流-电压曲线,可以获得其最大功率点的电流Imp和电压Vmp,则PV/T组件的发电量Eele为:

(8)
2.2 热学模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玻璃盖板(gc)、空气夹层(air)、光伏组件(PV)、吸收层(abs)、隔热层(ins)、管道(tub)、天空(sky)以及工质(flu)二维传热方程,热阻网络如图 3所示。

图 3 PV/T组件热阻网络
2.2.1 辐射换热系数hr

玻璃盖板与天空的辐射换热系数hr,gc-sky、玻璃盖板与光伏组件的辐射换热系数hr,gc-PV、隔热层与地面的辐射换热系数hr,ins-grd分别由式(9)—(12)获得:

(9)
(10)
(11)
(12)

式中:ε—发射率;

σ—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2.2.2 对流换热系数hv

对流换热发生在玻璃盖板、隔热层与环境之间,其系数通过式(13)求解[6]

(13)

式中:uw—风速,m/s。

玻璃盖板与光伏组件之间对流换热系数hv,gc-PV由式(14)获得[7]

(14)

式中:Ra—瑞利数;β—电池片倾斜角;λ—导热系数,W/(m ·K);δ —厚度,m。

管道和工质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hv,tub-flu由式(15)获得:

(15)

式中:Nu —努塞尔数;Di—当量直径,m。

2.2.3 传导换热系数hc

热传导发生在接触的相邻两层,其系数通过式(16)求解:

(16)

式中:δiδj —第i层、第j层厚度,m。

2.2.4 能量守恒 2.2.4.1 玻璃盖板
(17)

式中:α —吸收比。

2.2.4.2 光伏组件
(18)

式中:τ—穿透率。

2.2.4.3 吸收层
(19)

式中:A—接触面积,m2

2.2.4.4 隔热层
(20)
2.2.4.5 管道
(21)

式中:D0—管道外径,m。

2.2.4.6 工质
(22)

式中:uflu—流速,m/s;ρflu—工质密度,kg/m3Cflu—比热容,J/(kg ·K)。

2.3 模型求解

通过电学模型,计算PV/T系统的发电量。发电量取决于太阳辐照值G和电池片温度T,电池片温度需要由热学模型中内热源Φ、环境温度Tamb、风速uw确定,见图 4(a)。电学模型和热学模型之间相互影响,进行迭代求解,流程见图 4(b)

图 4 模型求解

光伏/光热系统输出既有电能又有热能,其电效率ηele和热效率ηthe分别为:

(23)
(24)

式中:Esun—进入系统的太阳光能量,W;Ethe—工质吸收的热量,W;Tflu,out—工质出口温度,K;Tflu,in—工质入口温度,K;m—工质质量流量,kg/s。

与热能相比,电能是高品位能源。考虑一次能源节约效率,兼顾电能和热能的数量与品味,对系统光电、光热转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8]

(25)

式中:ηtot—系统总效率,%;ηpow—常规火电机组发电效率,取0.38。

3 结果分析 3.1 运行参数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地区气象状况通过Meteonorm软件获取,PV/T组件朝南放置,倾斜角为35°。选择8月6日(晴)作为夏季情景,选择1月10日(晴)作为冬季情景,气象状况见图 5。太阳辐照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夏日峰值为934 W/m2,冬日峰值为891 W/m2。环境温度峰值滞后于辐照峰值,风速在一定范围内无规律地波动。

图 5 呼和浩特地区夏日与冬日气象数据

光伏组件型号为GSM36(1.2 m×0.54 m),标准状况下,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分别为22.3 V、5.36 A,最大功率点电压、电流、功率分别为18.7 V、4.82 A、90 W。电池温度系数为0.06%/K,电池带隙宽度为1.121 eV。PV/T组件各层材料热物性参数见表 1

表 1 各层材料热物性参数
3.2 系统电热性能 3.2.1 夏日

当入口水温为20 ℃时,计算得到系统电热性能如图 6所示。所产生电能、热能情况与辐照值变化一致,并且电能、热能峰值均出现在辐照最强的时刻。只要有太阳光的照射,便会有相应的电能产生。但对于热能而言,早上和下午辐照值较低,产生热能的时间(11 h)短于产生电能的时间(15 h)。电效率在中午出现低谷(13.59%),明显低于辐照值较低的早上和下午,这是因为光伏电池的温度效应,电池片温度每升高1 ℃,光电转换效率就会降低0.4%~0.5%[9]

图 6 太阳能PV/T一体化系统夏日运行特性
3.2.2 冬日

当入口水温为0 ℃时,计算得到系统电热性能如图 7所示。能量输出、光伏电池的温度效应与夏日情景接近,但是系统产生热能的时间则仅有8 h。工质热品味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冬日辐照时间短,二是环境温度低,远低于入口水温。辐照值较低,冷却水吸收的热量不足以弥补其散失的热量,无法产生热能增益。若没有太阳辐照,出口水温低于入口水温,可能出现结冰甚至结冻的情况,保温问题需要关注。系统电效率约15.07%、热效率约34.97%、总效率约74.62%。与夏日相比,总效率降低了2%左右。此外,系统电效率、热效率最大值并不出现在辐照最强的时刻。

图 7 太阳能PV/T一体化系统冬日运行特性
3.3 气象状况影响 3.3.1 辐照值

入口水温20 ℃、环境温度20 ℃、风速2 m/s恒定,系统电效率、热效率、总效率见图 8。太阳辐照逐渐增强,进入系统的总能量变大,电池片温度升高,受温度效应影响,光电转换效率明显降低。太阳辐照逐渐增强,系统内热源比例不断提高,热效率、总效率迅速增长。当倾斜面辐照值为800 W/m2时,热效率为46.78%,随着辐照继续增强,热效率增长缓慢。

图 8 辐照值与系统输出效率的关系
3.3.2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与系统输出效率密切相关,如图 9所示。入口水温20 ℃、倾斜面辐照值800 W/m2、风速2 m/s保持不变,环境温度上升至27.5 ℃,系统与外界之间的辐射热阻、对流热阻增大,影响电池片的温度梯度分布,电效率略微降低。环境温度升高后,系统热效率、总效率线性增长,热效率由33.56%增大到52.19%,总效率由69.91%增大到88.06%。

图 9 环境温度与系统输出效率的关系
3.3.3 风速

空气流动快慢亦会影响系统电效率、热效率、总效率,如图 10所示。当入口水温为20 ℃、倾斜面辐照值为800 W/m2、环境温度为20 ℃时,提高风速,系统电效率稳定在13.68%。对于热效率而言,空气流动越快,玻璃盖板、隔热层与环境之间对流换热系数越大,散热越强,系统热效率、电效率持续下降,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图 10 风速与系统输出效率的关系
4 结论

本文经过适当简化,建立了PV/T系统的电热模型,包含五参数的等效电路和基于能量守恒的二维传热方程。探讨了该系统在不同情景下的运行特性,分析了气象状况对其电热综合效率的影响,结论如下:

(1)在夏季、冬季的1 d内,系统电能、热能输出值均与辐照值的变化趋势类似,同步增减。冬日因产生热能的时间较短(仅有8 h),可能出现结冰甚至结冻的情况。

(2)太阳辐照越强,系统电效率越低。环境温度和风速会影响系统的热量交换,进而影响系统输出效率。风速的影响较小,由0 m/s提高至5.5 m/s,电效率基本不变,热效率降幅为0.14%。

(3)综合三种因素来看,系统热效率变化始终大于电效率变化,总效率与热效率成正比。因此,增强工质流动换热效果,减少PV/T组件热量损失,系统输出效率将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Chaar L E, Lamont L A, Zein N E. Review of photovoltaic technologi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1, 15(5): 2165-2175. DOI:10.1016/j.rser.2011.01.004
[2]
王宝群, 姚强, 宋蔷, 等. 光伏/光热(PVT)系统概况与评价[J]. 太阳能学报, 2009, 30(2): 193-200.
[3]
陈海平, 张衡, 刘皓文, 等. 低倍聚光光伏/光热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J]. 热力发电, 2018, 47(4): 116-122.
[4]
庞玮, 于洪文, 张林睿, 等. 环境条件和冷却水流量对光伏光热系统的性能影响[J]. 可再生能源, 2018, 36(4): 501-505.
[5]
Soto W D, Klein S A, Beckman W A. Improve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photovoltaic array performance[J]. Solar Energy, 2006, 80(1): 78-88. DOI:10.1016/j.solener.2005.06.010
[6]
Ji J, Han J, Chow T T, et al. Effect of fluid flow and packing factor on energy performance of a wall-mounted hybrid photovoltaic/water-heating collector system[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6, 38(12): 1380-1387. DOI:10.1016/j.enbuild.2006.02.010
[7]
Nasrin R, Alim M A. Modeling of a Solar Water Collector with Water-Based Nanofluid Using Nanoparticles[J]. Heat Transfer Asian Research, 2014, 43(3): 270-287. DOI:10.1002/htj.21080
[8]
Huang B J, Lin T H, Hung W C,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s[J]. Solar Energy, 2001, 70(5): 443-448. DOI:10.1016/S0038-092X(00)00153-5
[9]
董丹, 秦红, 刘重裕, 等. 太阳能光伏/热(PV/T)技术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3, 32(5): 1020-1024.
[10]
甘生元, 李相俊. 格尔木时代新能源50 MW光伏/15 MW电池储能联合电站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J]. 供用电, 2017, 34(4): 40-46.
[11]
杨锡运, 任杰, 肖运启. 基于粗糙集的光伏输出功率组合预测模型[J]. 中国电力, 2016, 49(12): 133-138.
[12]
奚鑫泽, 黄文焘, 张茗沁, 等. 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系统协同控保体系与方案研究[J]. 供用电, 2018, 35(9): 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