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力技术  2020, Vol. 38 Issue (03): 15-19   PDF    
330 MW燃煤机组锅炉掺烧印尼煤试验分析
王雪花1, 李德波2, 周杰联2, 廖宏楷2, 冯永新2, 陈拓2     
1. 广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粤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罗定 527217;
2. 广东电科院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 510080
摘要:针对某电厂330 MW机组锅炉掺烧印尼煤进行了试验分析,得到不同掺烧比例下煤种与设备匹配情况,并对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锅炉效率略有下降,原烟气SO2质量浓度明显下降,供电成本亦明显降低;掺烧印尼煤对蒸汽温度及结焦的影响均较小,不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330 MW燃煤机组锅炉     掺烧试验     印尼煤     锅炉效率     结焦    
Analysis of Blending Burning Indonesian Coal in 330 MW Coal-Fired Boiler
WANG Xuehua1, LI Debo2, ZHOU Jielian2, LIAO Hongkai2, FENG Yongxin2, CHEN Tuo2     
1. Guangdong Yuedian Power Plant, Yue Long Power Plant, Luoding 527217, China;
2.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An analysis on blending burning Indonesian coal in 330 MW boiler of a power plant is carried out, the matching conditions of coal type and equipment under different blending ratios are obtained, and the safety and economy of the unit a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iler efficiency de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blending proportion. The SO2 concentration in the original flue gas decreases obviously, and dose the power supply cost. Blending Indonesian coal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team temperature and will not affect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boiler.
Key words: 330 MW coal-fired unit boiler     blending burning test     Indonesian coal     boiler efficiency     coking    
0 引言

为了节省燃煤成本,目前,大型燃煤电厂普遍开展配煤掺烧工作。在保证锅炉效率和环保指标达标排放的情况下,通过配煤掺烧提高电厂运行经济性,国内研究者在配煤掺烧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姚伟等进行了配煤掺烧方式主要特点及燃煤适应性方面的研究[1],分析了火电厂常用的间断性掺烧、预混掺烧以及分磨掺烧方式的特点,研究了掺烧方式与混煤燃烧性能的相互影响规律,提出了入炉煤及掺烧煤种的煤质要求。周玲妹等进行了600 MW机组锅炉掺烧劣质煤技术经济研究[2],在劣质煤掺烧比例、磨煤机组合方式、炉膛火焰温度、还原气体分布、SO2质量浓度、结渣等方面开展现场试验。陈伟进行了330 MW锅炉严重结渣原因分析与技术改造[3]。刘发圣等进行了大型电站锅炉混煤掺烧试验研究工作[4],对该电厂的常用煤种进行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确定了参与混煤掺烧的煤种;通过掺烧不同比例煤种、不同上煤方式进行热态试验,获得了不同负荷下最佳混煤掺烧方案和锅炉上煤方式。裴杰等进行了600 MW机组锅炉掺烧劣质烟煤的性能试验[5],分析了锅炉在高、低负荷运行下,不同劣质烟煤掺烧比例,对锅炉排烟热损失、固体未完全燃烧损失、锅炉效率及辅机电耗的影响规律。张宏伟等进行了900 MW超临界锅炉混煤燃烧数值模拟研究[6],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900 MW四角切圆锅炉混煤掺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陈国栋等进行了电厂锅炉混煤燃烧技术应用现状方面的综述性分析[7]。朱一飞等进行了褐煤掺烧锅炉制粉系统出力研究及改造[8],提出一次风再热系统改造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李皓宇等进行了600 MW机组锅炉深度掺烧劣质煤技术研究[9],提出了劣质煤掺烧数学模型,以600 MW机组锅炉为例进行了深度掺烧现场试验。黄孝彬等进行了复杂煤质下锅炉燃烧精细运行技术研究[10],分析了当前锅炉燃烧涉及的制粉、配风、设计制造等环节的主要瓶颈,提出了从燃料输入的优化、锅炉燃烧设备的优化改造、燃烧精细运行控制方面紧密协同优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李金晶等进行了火力发电厂配煤掺烧的燃煤成本模型研究[11],为了综合反映机组能效和煤炭市场价格对燃煤成本的影响,提出了入炉标煤单价差临界值的概念。刘贵锋等进行了烟煤锅炉掺烧褐煤对机组安全经济性的影响研究[12],分析了褐煤掺烧对降低标煤单价、提高锅炉效率、降低NOx排放等主要指标的影响。李德波等进行了1045 MW超超临界贫煤锅炉燃用高挥发分烟煤的燃烧调整研究及工程实践[13],并开展了四角切圆锅炉变CCOFA与SOFA配比下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14],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不同CCOFA与SO⁃ FA风配比对锅炉燃烧特性的影响。袁宏伟等进行了660 MW发电机组对冲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及运行优化试验研究[15]

上述研究工作主要针对配煤掺烧的经济性,而涉及现场安全性、磨煤机运行经济性以及掺烧对锅炉结焦、减温水量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某电厂330 MW机组锅炉进行印尼煤掺烧试验研究,通过现场试验得到不同掺烧比例下煤种与设备的匹配情况,并对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为燃用印尼煤提供参考,并确定磨煤机磨制印尼煤的安全经济运行方式和参数。

1 锅炉设备概况

某电厂2×330 MW燃煤发电机组锅炉型式为亚临界参数、汽包自然循环、四角切圆燃烧、直吹式制粉、一次中间再热、摆动燃烧器调温、平衡通风、单炉膛Π型布置、全钢架全悬吊结构、紧身封闭、炉顶带金属防雨罩、固态排渣煤粉炉,型号为DG1080/ 17.4-Ⅱ6,由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制造。

锅炉为单炉膛,炉膛四周为膜式水冷壁,炉膛上部布置壁式再热器和全大屏过热器,炉膛出口处布置后屏过热器,炉内还布置了顶棚过热器和包墙过热器。水平烟道中沿烟气流向依次布置了中温再热器、高温再热器和高温过热器。后竖井烟道中沿烟气流向依次布置了低温过热器和省煤器。锅炉的尾部烟道布置了2台三分仓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炉膛采用百叶窗式水平浓淡喷口摆动式直流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四角燃烧器喷口中心线分别与炉膛中心的2个假想圆相切,其中1号、3号角反向切小圆,2号、4号角正向切大圆,2个假想切圆的直径分别为548 mm、1032 mm。每个角共装设14层喷嘴:5层煤粉燃烧器(一次风A、B、C、D、E喷口)、7层辅助风(二次风AA、AB、BC、CC、DD、DE、EE喷口)、2层燃烬风(二次风OFA1、OFA2喷口)。每层煤粉燃烧器周围配有周界风,在7层辅助风之中配有3层轻油燃烧器,在A、B层煤粉燃烧器配有等离子体点火设备,可实现锅炉的无油启动和低负荷无油稳燃。油层燃烧器自下而上编号为AB、BC、DE。14层喷嘴分上、中、下3组,下组自下而上编号顺序为:AA、A、AB、B、BC、C、CC,中组自下而上编号顺序为DD、D、DE、E、EE,上组自下而上编号顺序为OFA1、OFA2。燃烧器喷嘴为摆动式,燃烧器上组2个二次风喷口可上下摆动±15°(手动摆动,调整到位后固定不动),中组喷口能上下摆动±30°,下组喷口能上下摆动±30°(安装等离子的A、B层将解列,不参与摆动)。燃烧器中、下组喷口的摆动由气动执行器带动完成,每角每组燃烧器配1个气动执行器,每角2个,全炉共8个。周界风风室和二次风(辅助风)风室的风门,每角每层各设1个气动执行器控制。

锅炉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冷一次风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配有5台ZGM95G-Ι型中速磨,设计煤种BMCR工况下4运1备。煤粉细度R90:设计煤种15%,校核煤种15%。锅炉还配有2台动叶可调轴流式引风机、2台动叶可调轴流式送风机、2台(变频器调节)离心式一次风机。

2 试验内容及方法

印尼煤掺烧方式采用分仓掺烧,不同的煤种进入不同的磨煤机,煤进锅炉前不混合,掺烧的印尼煤被指定进入某1台或2台煤仓。各项试验依据GB 10184—2015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16]及锅炉改造有关技术资料开展。试验内容及方法如下。

(1)工况1:摸底试验,不掺烧印尼煤,额定负荷,测量锅炉热效率,进行煤粉细度分析。

(2)工况2:C磨煤机掺烧印尼煤,另外3台磨煤机燃用其他稳定煤种(掺烧比例1 :3),进行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

(3)工况3:CD磨煤机掺烧印尼煤,另外2台磨煤机燃用其他稳定煤种(掺烧比例2 :2),进行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

(4)工况4:B、C、D磨煤机掺烧印尼煤,另外1台磨煤机燃用其他稳定煤种(掺烧比例3 :1),进行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煤质

试验期间的原煤化验结果见表 1。考虑到取样代表性问题,印尼煤2次取样的煤质分析数据有所偏差,为方便不同工况数据的比较,后续计算选用平均值。

表 1 试验期间原煤化验数据
3.2 锅炉热效率

对1号机组锅炉进行4个工况的热效率测试,依据GB 10184—2015计算锅炉效率,公式如下:

式中η—锅炉效率,%;

q2—排烟热损失,%;

q3—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q4—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q5—设计散热损失,%;

q6—灰渣物理热损失,%;

qoth—其他损失,%;

qex—外来输入热量,%。

试验时,在空预器出口A、B侧对每个负荷工况的飞灰进行连续取样,各取1个灰样进行分析;炉渣在捞渣机出口取1个样进行分析。qex只考虑进入系统空气带入的热量,不考虑qoth,试验主要结果见表 2所示。

表 2 锅炉效率测试主要结果

表 2试验结果可知,1号机组锅炉4个试验工况下的效率分别为94.29%,94.06%,93.89%及93.95%,说明掺烧后锅炉效率略有下降。

3.3 烟气成分

各工况的排烟烟气成分分析结果见表 3,从表 3中数据可知,SCR入口NOx质量分数略有下降;由于印尼煤硫分较低,随着掺烧比例增加,原烟气SO2质量浓度明显下降。

表 3 烟气成分分析结果
3.4 供电成本

对4个工况的运行参数进行统计计算,得到各工况的相对供电成本。计算中假设工况1(未掺烧)的厂用电率为8%,并且4个试验工况中除引风机和磨煤机的功率变化外,其他辅机电耗率假设为定值,以此计算另外3个工况的厂用电率;折算标煤按常规煤种价格760元/t,热值20 954.93 kJ/kg;印尼煤价格462元/t,热值14 934.31 kJ/kg。计算结果见表 4,由于折算标煤价格的大幅下降,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供电成本明显降低。

表 4 供电成本计算
3.5 喷口着火情况

1号锅炉C磨、D磨制印尼煤,A磨、B磨制常规煤,带950 t/h主蒸汽量下,燃烧器各喷口煤粉着火正常,如图 1所示。

图 1 各喷口着火情况
3.6 磨煤机运行参数调整

10月30日09:30,C磨开始切换至印尼煤,切换后出现磨煤机振动大情况。根据磨煤机运行工况以及磨煤机的振动情况,对运行参数进行了如下调整。

(1)调整分离器挡板开度。调整前分离器挡板开度为50°,逐渐调低至35°,磨煤机振动情况有所减弱。由于调整机构卡涩,开度无法再进一步调低。

(2)调整磨煤机给煤量。尝试通过增加磨煤机给煤量来增加煤层厚度,给煤量增加至40 t/h后,磨煤机振动情况明显减弱。

(3)调整磨辊加载力,通过降低磨辊加载力,增加煤层厚度。通过调整液压机构,加载力最小值降低至约6 MPa。加载力降低后,最小给煤量可以控制至30 t/h,磨煤机再无明显振动。增加加载力或减少给煤量都会引起磨煤机振动增大。建议磨煤机出力30 t/h时,控制加载力为6~8 MPa,具体视磨煤机振动情况而定。其他出力下的加载力以此为基础,根据现有的“磨煤机出力-加载力曲线”自动调整。

C磨运行参数调整后振动情况得到有效控制,D、E磨煤机在制印尼煤时,对运行参数作相应调整,运行中未出现明显振动情况。

3.7 掺烧对气温以及减温水的影响

各工况的汽水参数统计结果见表 5,从表 5中数据可知,掺烧对气温的影响较小,不影响锅炉稳定运行。

表 5 汽水参数统计
3.8 掺烧对结焦的影响

试验期间,对炉渣进行了取样分析,并观察了捞渣机落渣情况。掺烧印尼煤后,捞渣机出现小颗粒渣块,但未发现较大渣块,不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4 结论

针对某电厂330 MW机组锅炉掺烧印尼煤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不同掺烧比例下煤种与设备的匹配情况,并对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磨煤机磨制印尼煤的安全经济运行方式和参数,结论如下。

(1)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锅炉效率略有下降。

(2)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SCR入口NOx质量分数略有下降;由于印尼煤硫分较低,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原烟气SO2质量浓度明显下降。

(3)由于折算标煤价格的大幅下降,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供电成本明显降低。

(4)掺烧印尼煤对锅炉蒸汽温度影响较小,不影响锅炉稳定运行。

(5)掺烧印尼煤对结焦影响较小,不影响锅炉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姚伟, 郝兵, 刘家利, 等. 配煤掺烧方式主要特点及燃煤适应性分析[J]. 中国电力, 2018, 51(9): 20-27.
[2]
周玲妹, 张冠军, 朱宪然, 等. 600 MW机组锅炉掺烧劣质煤技术经济性研究[J]. 中国电力, 2018, 51(9): 1-5.
[3]
陈伟. 330 MW锅炉严重结渣原因分析与改造[J]. 发电设备, 2019, 33(3): 213-216. DOI:10.3969/j.issn.1671-086X.2019.03.016
[4]
刘发圣, 谈紫星, 桂良明, 等. 大型电站锅炉混煤掺烧试验研究[J]. 发电设备, 2015, 29(4): 248-251. DOI:10.3969/j.issn.1671-086X.2015.04.003
[5]
裴杰, 王建勋, 白旭东, 等. 600 MW机组锅炉掺烧劣质烟煤的性能试验研究[J]. 锅炉技术, 2017, 48(2): 66-69. DOI:10.3969/j.issn.1672-4763.2017.02.015
[6]
张宏伟, 王波, 袁益超, 等. 900 MW超临界锅炉混煤燃烧的数值模拟[J]. 锅炉技术, 2014, 45(6): 47-52. DOI:10.3969/j.issn.1672-4763.2014.06.010
[7]
陈国栋, 袁益超, 王波. 电厂锅炉混煤燃烧技术应用现状及分析[J]. 锅炉技术, 2014, 45(5): 53-57. DOI:10.3969/j.issn.1672-4763.2014.05.013
[8]
朱一飞, 郭涛, 荆连升, 等. 褐煤掺烧锅炉制粉系统出力的研究及改造[J]. 锅炉技术, 2018, 49(4): 66-70. DOI:10.3969/j.issn.1672-4763.2018.04.014
[9]
李皓宇, 朱宪然, 刘彦鹏, 等. 600 MW机组锅炉深度掺烧劣质煤技术[J]. 热力发电, 2018, 47(7): 99-104.
[10]
黄孝彬, 田宏伟, 王煜伟, 等. 复杂煤质下锅炉燃烧精细化运行技术[J]. 中国电力, 2018, 51(9): 39-45.
[11]
李金晶, 焦开明, 赵振宁, 等. 火力发电厂配煤掺烧的燃煤成本模型[J]. 中国电力, 2018, 51(9): 15-19.
[12]
刘贵锋, 韩雪松. 烟煤锅炉掺烧褐煤对机组安全经济性影响的研究[J]. 中国电力, 2018, 51(9): 46-52.
[13]
李德波, 狄万丰, 李鑫, 等. 1045 MW超超临界贫煤锅炉燃用高发分烟煤的燃烧调整研究及工程实践[J]. 热能动力工程, 2016, 31(1): 117-123.
[14]
李德波, 李方勇, 许凯, 等. 四角切圆锅炉变CCOFA与SOFA配比下燃烧特性数值模拟[J]. 广东电力, 2016, 29(1): 1-7, 16. DOI:10.3969/j.issn.1007-290X.2016.01.001
[15]
袁宏伟, 陈启召. 660 MW发电机组对冲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及运行优化试验[J]. 广东电力, 2016, 29(11): 26-30, 109. DOI:10.3969/j.issn.1007-290X.2016.11.006
[16]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GB 10184-2015[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