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4, Vol. 32 Issue (02): 97-100   PDF    
300 MW汽轮机组高压调速汽阀振荡
丁建学,孙翠兰,孙奇勇,王有铭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包头第三热电厂,内蒙古包头014060
摘要: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包头第三热电厂1号汽轮机顺序阀运行方式下,综合 阀位指令在68%或87%附近时高压调速汽阀存在振荡现象,分析认为故障是因调速汽阀特性 曲线参数设置不当引起的。通过修正流量特性曲线,延后3号、4号高压调速汽阀的开启位 置,彻底解决了机组高压调速汽阀振荡问题。
关键词300 MW汽轮机     高压调速汽阀     顺序阀方式     流量特性曲线     阀门振荡    
Oscillation Reason Analysis and Its Treatment of High Pressure Control Valves on 300 MW Turbine Unit
Ding Jianxue,Sun Cuilan,Sun Qiyong,Wang Youming    
No.3 Baotou Thermal Power Plant, Inner Mongolia Baotou 014060
Abstract:The high pressure control valves had oscillation phenomenon on No.1 steam turbine in No.3 Baotou Thermal Power Plant, while the unit was in sequence valve operation mode with the integrated valve position instruction on the vicinity of 68% or 87%. Analysis the fault phenomenon, thought that the curve parameters of the control valves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set correctly. Through modifying the flow characteristic curve, postponing the open position of No.3 and No.4 high pressure control valves, completely solved the oscillation problems of the unit′s high pressure control valves.
Key words: 300 MW steam turbine     high pressure control valve     sequential valve mode     flow characteristic curve     valve oscillation    
1 机组概况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包头第三热电厂1 号机组为300 MW供热机组,配备哈尔滨锅炉厂有 限责任公司生产的HG-1025/17.5-YM11型自然循 环、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汽包锅炉;汽 轮机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生产的C300/235-16.7/ 0.35/537/537型单轴、高中压合缸、亚临界、一次中间 再热、2缸2排汽、采暖用可调整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汽轮机高压进汽配备2 个高压主汽门(MSR, MSL)及4个高压调速汽门(GV1—GV4),有全周进 汽或部分进汽2种方式;中压进汽配备2个中压联 合汽阀,进汽方式为全周进汽[1]。DCS控制系统为 GE新华XDPS400+系统,DEH控制系统为ABB IN⁃ FO-90系统。高压进汽设有单阀和顺序阀2种运行 方式,顺序阀开启顺序:(CV1+CV2)→CV3→CV4。目前,机组通常采用AGC运行方式,DEH接收DCS 汽轮机主控指令控制汽轮机运行。 2 故障现象

1号机组投产后不久,顺序阀方式运行、综合阀 位指令在68%或87%附近时,高压调速汽阀经常出 现振荡现象,越过该2点阀位,控制系统又恢复正 常,现场临时采取了尽量避开68%及87%综合阀位 的运行控制方式。机组投产运行以来共发生过2次 调速汽阀阀杆断裂故障,阀门频繁振荡是影响因素 之一[2]。为了满足电网公司的要求,机组后来投入 AGC方式运行,常常引起高压调速汽阀大幅振荡情 况。

通过查看历史记录,发现当综合阀位指令达到 68%或87%时,几乎每次都会引起阀门振荡,且故障 发生时高压调速汽阀、机组负荷、综合阀位指令均 同时振荡,负荷、阀门的振荡幅度都达到14%。2013 年4月,1号调速汽阀阀杆断裂,3阀运行时(阀位指 令在87%附近)高压调速汽阀的振荡幅度达到了 35%。调速汽阀振荡影响机组的正常调节功能,严 重威胁机组的运行安全,AGC运行方式下发生发散 振荡时不得不将机组控制方式切为手动调整[3, 4]。 高压调速汽阀典型振荡曲线见图 1

图 1 高压调速汽阀典型振荡曲线
3 高压调速汽阀振荡原因分析 3.1 调速汽阀摆动的影响因素[4, 5, 6]

通常,造成汽轮机组调速汽阀摆动的原因有以 下几个方面:

(1) 抗燃油中混入大量空气,EH油压波动。

(2) LVDT杆松动或信号线路存在问题;指令 存在干扰;2组LVDT切换不当。

(3) 伺服阀接线松动;伺服阀零偏设置过小(小 于1 mA);司服阀卡涩。

(4) 控制参数设置不当,一次调频的频差计算 设置过大。

(5) 机组功率信号不稳定。

(6) 阀门磨损严重、特性曲线设置不当等。 3.2 振荡原因分析

对上述影响因素逐一进行了排查:首先对控制 回路进行检查,通过对单阀运行的历史记录进行分 析,排除了硬件、控制回路、信号干扰及EH油压波 动等可能性;通过分析历史记录,发现调速汽阀振 荡时一次调频不一定动作,因此将原因确定为调速 汽阀特性曲线参数设置存在问题[7]。经检查阀门特 性曲线,发现68%、87%综合阀位分别是第3个调速 汽阀(CV3)、第4个调速汽阀(CV4)刚过死区开始进 汽位置,即上、下级阀门的交叉点。修正前高压调 速汽阀流量特性分别见表 1图 2

表 1 修正前高压调速汽阀流量特性参数

图 2 顺序阀时高压调速汽阀流量特性曲线(修正前)

图 2可以看出,在CV1和CV2还未进入大开 度区域(CV1和CV2还有较强调节作用)时CV3就已 开始开启,造成阀门重叠区域的函数曲线大大偏离 了阀门实际流量特性曲线,使得实际流量超过了综 合阀位流量指令的要求,蒸汽流量的急剧变化造成 机组功率突变、过调。由于机组功率为闭环控制,在 控制系统自动调节作用下,调速汽阀会反复动作、大 幅振荡,严重时甚至造成振荡发散的情况[7, 8]。CV4 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决定对机组阀门特性曲线 进行修改,以延后CV3、CV4的开启位置。 4 高压调速汽阀流量特性曲线修正 4.1 参数修正方法

图 2发现,CV1和CV2大开度区域拐点坐标 为(67.951,39.143),因此CV3的开启位置应当在此点之后,即综合阀位指令应>67.951%。同样,CV3 大开度区域拐点坐标(85.168,21.0734),CV4综合阀 位指令的开启位置也应>85.168%。为安全起见, 经咨询汽轮机制造厂家,厂家亦对调速汽阀函数特 性曲线进行了核对、修改,且基本与现场曲线一 致。最后又征求了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有关专 家的意见,最终决定将高压调速汽阀流量特性参数 修订为如下数值(见表 2)。修正后顺序阀时高压调 速汽阀流量特性曲线见图 3

表 2 修正后机组高压调速汽阀流量特性参数

图 3 顺序阀时高压调速汽阀流量特性曲线(修正后)
4.2 处理效果

修正后,CV3开启位置的综合阀位由64%推后 到70%,CV4由81%推后到90%。从修正后的函数 曲线可以看出,CV3、CV4的开启位置都已进入到前 一阀的大开度区域,如果考虑阀的死区,实际进汽 位置还要推后。修正后经过3个多月的观察,机组 再未出现过调速汽阀、负荷的摆动现象,而且机组的一次调频及AGC适应电网变负荷能力也大大提 高。另外,修正后调速汽阀重叠度大大减小,减小 了部分负荷方式下的节流损失,降低了汽耗率。 5 结语

通过修正机组高压调速汽阀流量特性函数曲 线,彻底解决了高压调速汽阀的振荡问题,降低了 调速汽阀的重叠度、截流损失,提高了机组运行的 安全性、经济性。建议继续开展机组高压调速汽阀 重叠度的优化工作,在保证机组稳定运行的前提 下,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王宝忠.汽轮机高压抗燃油液压系统[R].德阳:东方汽轮 机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2005:1-36.
[2] 张宝,樊印龙,顾正皓,等.大型汽轮机流量特性试验[J].发 电设备,2012,26(2):73-76.
[3] 孙俊峰,600 MW 汽组调门晃动原因分析及治理[J].江 苏电机工程,2008,2(2):26-29.
[4] 胡剑琛.台山电厂1号机组高压调速汽门摆动原因分析及 处理[J].广东电力,2005,18(1):45-47.
[5] 李传彪.汽轮机调速系统摆动及其对低频振荡影响的研 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23-32.
[6] 宋成斌,南补连,王宏.200 MW机组调节系统配汽机构存 在的问题及改进[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0,18(6):26-27.
[7] 李劲柏,刘复平.汽轮机阀门流量特性函数优化和对机组 安全性经济性的影响[J].中国电力,2008,41(12):50-53.
[8] 田松峰,史志杰,闫丽涛.汽轮机控制系统中阀门重叠度 的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8,50(6):44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