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麻文俊, 张守攻, 王军辉, 董菊兰
- Ma Wenjun, Zhang Shougong, Wang Junhui, Dong Julan
- 楸树无性系苗期N素利用差异和高产无性系选择
- Variation of Nitrogen Utilization among Catalpa bungei Clones at Nursery Stage and High-Yield Clones Selection
- 林业科学, 2012, 48(10): 157-162.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2, 48(10): 157-16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1-12-05
- 修回日期:2012-04-17
-
作者相关文章
2.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 天水 741022
2. Xiaolongsh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Tianshui 741022
N素是世界农林业生产中消耗量和浪费量最大的元素之一,且世界上大部分农业土壤和森林土壤N素匮乏,是作物高产和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王忠,2000;黄建国,2003;王新超等,2004;樊瑞怀等,2009a)。在林业生产实践中,人工林抚育较少采取施肥措施,经常在贫瘠的土地上造林,即使施肥也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
长期以来,在林木育种研究方面,较少注意营养性状的遗传差异,忽视了对耐养分胁迫基因型的评价和筛选,因此,对高效营养利用基因型的选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严小龙等,1997;管玉霞等,2006)。目前已报道的开展N高效基因型选育研究的树种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杨树(Populus)、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和火炬松(Pinus taeda)等,都是通过不同含N量处理,进行N效率差异研究,其中大多以低N胁迫下干物质积累量与高N条件干物质积累量之比为N效率(刘希华等,2010;樊瑞怀等,2009a),N利用效率为干物质积累量与N吸收量之比(樊瑞怀等,2009a),很少以生物量增加值与土壤可供N量之比来表示(王新超等,2004);同时由于在不同N素水平下,树木制造的光合产物向不同器官的分配模式不同,而笼统地以单株生物量来衡量N效率有一定的不足。对于用材树种来说,主要是对木材(树干)的利用,而贮存在叶片和根系中的N素需要较长时间的分解才能转化为可利用N素,所以用茎生物量与单株含N量的比值来表示N素经济利用效率,与前述方法相比,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能对施肥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这种计算方法已在农作物如小麦(Triticum aestivum)(张锡洲等,2011)、玉米(Zea mays)(刘建安等,1999;周联东等,2003)等的高效营养基因型选育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楸树(Catalpa bungei)属紫葳科梓树属落叶大乔木,原产我国,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属速生珍贵用材树种,中心分布区为河南西部,而这些地区的土壤含N量普遍较低,因此楸树人工林生长受到严重制约(潘庆凯等,1991;郭从俭,1996)。针对楸树人工林集约经营中所遇到的土壤N素缺乏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选育N高效无性系来缓解或解决。本文系统研究了高N和低N水平下楸树无性系茎生物量、N素经济利用效率、耐低N系数和N响应度的差异,对参试无性系进行不同N素利用类型划分,旨在为高产、高效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本试验在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该地位于西秦岭北坡,渭河支流川台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地理坐标为:105°54′ E,34°28′ N, 海拔1 160 m。气候类型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带,年降雨量为600~800 mm,且主要集中在7,8,9月,年蒸发量1 290 mm,年平均气温10.7 ℃,≥10 ℃积温3 359 ℃,极端高温39 ℃,极端低温-19.2 ℃。正常年份4—9月晴天日平均光照时数13~14 h,夏季日最高光照强度2 500 μmol·m-2s-1,无霜期约190天。
试验所用的温室面积为400 m-2,高3 m,温室顶部覆盖材料为PC透光板,夏季温室内部光强可达800 μmol·m-2s-1,温室四周围墙高1.2 m,为使温室内部通风透气良好。围墙以上至顶部未加装隔离材料,温室内夏季温度最高为39 ℃。
1.2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为10个新选楸树杂种无性系,分别为1-1,1-3,2-6,2-7,2-8,13-1,9-1,001-1,008-1和015-1。苗木为2007年河南省洛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扦插苗,2008年3月21日运到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并定植到高25 cm、上口直径20 cm、下底直径15 cm的塑料盆中,定植后对苗木平茬,并正常管理。2009年3月15日对苗木再次进行移栽,塑料盆规格为高22.5 cm、上口直径30 cm、下底直径17 cm,移栽时将苗木根部洗净,对根系进行修剪,使苗木根系大小较为一致,3月20日对苗木平茬,至5月8日正常管理。苗木采用盆栽,每盆装入烘干的黄绵土10.0 kg。土壤pH值9.07、有机质0.89%、全氮0.93 g·kg-1、碱解氮52.42 mg·kg-1、速效钾86.77 mg·kg-1、有效磷5.99 mg·kg-1、有效铁1.683 mg·kg-1、有效锌32.665 mg·kg-1、有效锰0.808 mg·kg-1。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2种N素含量处理,即高N素(+N):每盆施入2.0 g N(尿素4.31 g),并搭配施入0.5 g P(过磷酸钙9.58 g)和0.5 g K(硫酸钾1.12 g);低N素(-N):不施N,搭配施入0.5 g P(过磷酸钙9.58 g)和0.5 g K(硫酸钾1.12 g)。每个无性系每种处理8株,每盆栽种1株。
施肥分2次进行,时间分别为5月9日和5月25日,每次每种肥料各施入一半。尿素和硫酸钾溶于200 mL水后施入,过磷酸钙采用穴施,每盆分别在相对位置挖4个深15 cm的穴施入。整个生长季对苗木进行正常管理,所有苗木统一进行浇水,每次浇水量为800 mL。
1.4 性状测定与数据分析施肥前(5月8日)在每个无性系中选择6株生长较为一致的苗木,标记挂号作为试验测定样株。苗高和地径测定分2次进行,施肥前测定1次(初始值),处理结束时(8月30日)测定1次(终止值),苗高净生长量(地径净生长量)=终止值-初始值。
试验结束时将幼苗的茎从基部剪下,分根、茎、叶3部分分别在105 ℃下杀青15 min,然后80 ℃烘至恒量,称量。最后将各部分分别粉碎,过80目筛,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各部分的全N含量。
N素性状计算方法如下:
N素经济利用效率=茎生物量/单株含N量,
耐低N系数=(-N生物量/+N生物量)×100%,
N响应度=(+N生物量--N生物量)/施N量。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卢纹岱,2002)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图表制作,各指标数值以单株平均值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N素水平下无性系生长差异性在2种N素水平间,幼苗的苗高净生长量(P<0.05)和地径净生长量(P<0.05)差异显著,且无性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2种N素下无性系生长性状见表 1。在+N下无性系苗高净生长量和地径净生长量平均为78.1 cm和6.24 mm,-N下分别为为35.3 cm和3.26 mm。+N下苗高净生长量最大的无性系为2-8(88.7 cm),最小的无性系为1-1(64.4 cm),最小无性系是最大无性系的72.6%;-N下苗高净生长量最大的无性系也是2-8(47.6 cm),最小的无性系也是1-1(28.5 cm),最小无性系是最大无性系的59.9%。+N下地径净生长量最大的无性系为015-1(8.57 mm),最小的无性系为13-1(4.91 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75倍;-N下地径净生长量最大的无性系也是008-1(4.05 mm),最小的无性系也是2-6(2.08 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95倍。无性系苗高净生长量在+N下的变异较小,-N下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0.7%和17.3%,而地径净生长量在2种N素下的变异程度相近,变异系数分别为16.7%和16.9%。
由图 1可知,增加土壤N素含量,可以显著提高无性系的茎生物量(P<0.01),+N下无性系的最小茎生物量高于-N下无性系的最大茎生物量。茎生物量在无性系间的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N下无性系茎的生物量均值为10.235 g·株-1,变异幅度为7.409~16.549 g·株-1,变异系数为23.8%;+N下无性系茎的生物量均值为26.268 g株-1,变异幅度为18.629~35.458 g·株-1,变异系数为16.1%。因此,茎生物量在-N下的变异较高。
以2种N素水平下无性系茎生物量均值为标准,可将无性系分为3种类型(图 2):①双高型,即在低N素和高N素下茎生物量均高于无性系平均值,如图 2中第1象限的无性系2-6,2-7和2-8;②双低型,即在低N素和高N素下茎生物量均低于无性系平均值,如图 2中第3象限的无性系1-1,1-3,13-1,001-1和008-1;③高氮高效型,即在高氮素下茎生物量高于无性系平均值,如图 2中第2象限的无性系9-1和015-1。
-N水平下单株含N量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表 2),-N和+N下单株含N量均值分别为0.008 4 g和0.017 7 g,变幅分别为0.007 1~0.009 6 g和0.0164~0.020 4 g。
N素经济利用效率表示植株每吸收单位N量所能形成茎生物量。图 3显示为2种N素水平下无性系N素经济利用效率的差异。+N下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N下差异不显著,增施N素显著降低了无性系的N素经济利用效率(P<0.01)。-N下,无性系N素经济利用效率平均值为31.427 g·g-1,最高的无性系是2-6(37.637 g·g-1),最低的无性系是015-1(26.403 g·g-1);+N下无性系均值为22.021 g·g-1,变幅为19.274~28.055 g·g-1。-N和+N下N素经济利用效率的无性系重复力分别为0.54和0.78。依据无性系在2种N素下的排序,可将10个无性系的N素经济利用效率变化分为3种模式:①稳定型,2-6和2-7在2种N素下经济利用效率均较高,001-1在2种N素下经济利用效率均较低;②降低型,2-8,1-3和13-1在-N下较高,但在+N下却较低;③升高型,1-1,9-1,008-1和015-1在-N下较低,但在+N下却较高。
耐低N系数能够反应无性系对N胁迫的适应能力和在-N条件下的生长表现。无性系茎生物量的耐低N系数分析结果见图 4。耐低N系数平均为38.8%,最高的无性系是2-7(46.7%),最低的无性系是015-1(33.8%),无性系变异系数为11.5%。以耐低N系数平均值为标准,可以将参试无性系分为2类,即耐低N能力较高无性系,包括1-3,2-7,2-8,13-1;耐低N能力较低无性系,包括1-1,2-6,9-1,001-1,008-1,015-1。
N响应度反应植物对N素的响应,即增加土壤N素含量后,植物生物量增产效果。无性系茎的N响应度分析结果见图 5。无性系变异系数为15.66%,响应最高的无性系是015-1(9.52),即增施1 g N可积累生物量9.52 g,最低的无性系是1-3(5.61),即增施1 g N可积累生物量5.61 g,无性系平均值为8.02 g。以无性系茎的N响应度平均值为标准,可以将参试无性系分为2类,即高响应无性系,包括2-6,2-7,9-1,001-1,008-1,015-1;低响应无性系,包括1-1,1-3,2-8,13-1。
依据茎生物量对无性系划分的结果为基础,综合N素经济利用效率、茎生物量耐低N系数和N响应度3种性状,为不同的N素条件选择适宜的无性系。2-8在-N和+N下茎生物量较大,但-N下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效率,且其耐低N系数较高,所以适合在-N下生长;2-6,9-1和015-1在+N下生物量较高,增施N素后其N素经济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并且对N素有较高的响应,所以适合在+N下生长;2-7在2种N素水平下茎生物量均较高,且N素经济利用效率、耐低N系数和N响应度都较高,所以在-N和+N下均较为适宜。
3 结论与讨论 3.1 N其对茎生长的影响N素是蛋白质、核酸、磷脂的主要成分,而这三者又是原生质、细胞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处于代谢活动的中心地位(王忠,2000;黄建国,2003)。土壤含N量的高低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杉木(肖祥希,1995;马祥庆等,2002)、杨树(Karim et al., 1999;张曦等,2009;Novaes et al., 2009)、火炬松(Li et al., 1991)、小麦(裴雪霞等,2007;李丹丹等,2009)、大麦(Hordeum vulgare)(Sineboa et al.,2004)等植物在不同N素下均有较大的生长差异,且土壤含N量还对植物生物量的分配有显著影响。通过添加N肥试验,发现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幼苗在添加N肥后单叶质量和叶质量比均有所增加,而根质量比却减少(邓斌等,2006);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幼苗冠根比随N供给浓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霍常富等,2008);王满莲等(2005)研究发现随供氮量的增加,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的根冠比、根生物量比降低,叶生物量比、叶面积比和叶根比升高。楸树作为珍贵用材树种,主要是利用木材(茎),因此更关注茎生物量的积累。在盆栽条件下,增施N素明显改变了楸树无性系生物量的分配格局(麻文俊等,2011),并且使无性系茎生物量显著提高。茎生物量在-N下的变异程度较高,其变异系数达到23.8%,有利于进行高N效率无性系的筛选,这与樊瑞怀等(2009b)对马褂木研究的结果相同。以无性系茎生物量平均值为标准,规定高于平均值的为高产无性系,低于平均值的为低产无性系(刘建安等,1999),参试无性系在2种N素水平下均高产的有2-6,2-7和2-8,只在+N下高产的是9-1和015-1。
3.2 N素对无性系N效率的影响N素效率是指土壤单位供N量下产生的干物质量。N素效率可分为N素吸收效率和N素利用效率,其中,N素吸收效率表示土壤单位供N量下植物所吸收的N量;N素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单位N量所产生的干物质量,干物质量越高,表明其对N素的利用越充分。樊瑞怀等(2009b)在低氮素和高氮素2种水平下研究了马褂木23个优良自由授粉家系的N效率差异,表明家系氮效率差异很大;刘强等(2008)通过对5个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进行N胁迫和正常供N 2种处理,发现品种间N效率差异显著。对楸树无性系N素效率差异的研究已进行报道(麻文俊等,2011),但是由于楸树是用材树种,N素消耗量与茎生物量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所以对其进行N素经济利用效率的研究与生产结合更为紧密。
已有的研究报道关于其他物种N素经济利用效率的名称和表示方法差异较大(王新超等,2004;易镇邪等,2008;刘希华等,2010),由于根系和叶的N分解为可利用N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本文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以茎生物量与单株含N量的比值来表示N素经济利用效率,这样才能真正反映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更为确切地了解土壤含N状况和指导施肥。N素经济利用效率反映不同无性系吸收一定量的N素后,所能形成木材(茎生物量)的多少,N素经济利用效率越高,说明生产单位质量的木材所消耗的N素越少。易镇邪等(2008)研究不同N肥类型对夏玉米N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发现,随着施N量增大,N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王新超等(2004)通过不同的施N处理研究了6种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N素效率差异,表明在低N下品种间N素经济效率差异较大;刘希华等(2010)将N素利用效率定义为特定供N量下,相同生长期单位面积材积生长量,将参试的104个无性系划分为4个N素利用效率类型;本研究表明:楸树无性系在-N下N素经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说明多年生木本植物楸树和1年生草本植物的N素经济利用效率对N素的反应具有相似性。-N下无性系间N素效率的变异高于+N水平(麻文俊等,2011),且N素经济利用效率在+N下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N下差异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在-N下不同无性系对低N环境的适应性不同,所生产的干物质差异较大(麻文俊等,2011),造成N素效率变异较+N高。在-N下,植物为了维持生存和生长,会将较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根系,以不断扩大根系吸收面积,而分配到茎的生物量相对较少;+N下,N素不再限制生长,光合产物向茎分配的比例较高,不同无性系生产干物质的能力不同,导致N素利用效率差异较-N下大。参试高产无性系中,2-6和2-7在2种N素下均有较高的N素经济利用效率,而9-1和015-1在+N下N素经济利用效率较高。
3.3 不同N素利用效率指标间的关系对N素经济利用效率与耐低N系数和N响应度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只有在-N下N素经济利用效率与耐低N系数呈显著正相关(r=0.745,Sig.=0.013)。这是由于在+N下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N素,光合作用制造的干物质向各器官的分配依据一定的模式,随土壤含N量的增大对茎的分配并不是呈线性增长,而N素经济利用效率是茎生物量与单株含N量的比值,即产出与消耗之比,所以虽然N素经济利用效率与N响应度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在-N水平下,N素是植株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植株为了获得足量的N素维持其生长,在获得有限的N素后其制造的干物质分配在满足根系生长的同时,还要保证茎的正常生长,这样才能不断增大光合器官,维持-N下植株的不断生长,所以N素经济利用效率与耐低N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4 不同N素下优良无性系的综合选择高产、高效是无性系选择的目标,在高产基础上进行高效无性系的选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耐低N系数反映的是无性系对-N水平的适应情况,能够配合进行-N适宜无性系的选择;N响应度反映对N素的响应大小,能够配合进行+N适宜无性系的选择。综合分析不同N素下高产无性系的性状,2-7在不同N素下均能获得高产高效;2-8由于对N素的响应较低,但其耐N系数较高,所以适宜-N环境;2-6,9-1和015-1则对N素的响应较高,能够在+N下获得高产高效。本试验是在温室内开展的,所得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所选无性系还需要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
[] | 邓斌, 曾德慧. 2006. 添加氮肥对沙地樟子松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5(11): 1312–1317. DOI:10.3321/j.issn:1000-4890.2006.11.003 |
[] | 樊瑞怀, 周志春, 金国庆. 2009a. 马褂木N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家系遗传及N素影响. 林业科学, 45(11): 70–75. |
[] | 樊瑞怀, 杨水平, 周志春, 等. 2009b. 氮素营养对马褂木家系苗木生长效应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2(1): 85–90. |
[] | 管玉霞, 王军辉, 张守攻, 等. 2006. 林木营养性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1): 51–55. |
[] | 郭从俭. 1996. 楸树速生丰产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河南林业科技(1): 1–3. |
[] | 黄建国. 2003. 植物营养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 | 霍常富, 王政权, 孙海龙, 等. 2008. 光照和氮交互作用对水曲柳幼苗生长、生物量和氮分配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9(8): 1658–1664. |
[] | 李丹丹, 田梦雨, 崔昊, 等. 2009. 小麦苗期耐低氮胁迫的基因型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9(2): 222–227. |
[] | 刘建安, 米国华, 张福锁. 1999. 不同基因型玉米氮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7(3): 248–254. |
[] | 刘强, 宋海星, 荣湘民, 等. 2008. 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4(1): 113–119. |
[] | 刘希华, 丁昌俊, 张伟溪, 等. 2010. 不同基因型欧洲黑杨幼苗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及其机理初探. 林业科学研究, 23(3): 368–374. |
[] | 卢纹岱. 2002.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麻文俊, 王军辉, 张守攻, 等. 2011. 楸树无性系苗期N素分配和N素效率差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7(5): 1270–1275. |
[] | 马祥庆, 刘爱琴, 黄宝龙, 等. 2002. 氮素高效基因型杉木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林业科学, 38(6): 53–57.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610 |
[] | 潘庆凯, 康平生, 郭明. 1991. 楸树.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 | 裴雪霞, 王姣爱, 党建友, 等. 2007. 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筛选指标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3(1): 93–98. DOI:10.11674/zwyf.2007.0116 |
[] | 王满莲, 冯玉龙. 2005. 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的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氮营养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9(5): 697–705. |
[] | 王新超, 杨亚军, 陈亮, 等. 2004. 不同品种茶树氮素效率差异研究. 茶叶科学, 24(2): 93–98. |
[] | 王忠. 2000. 植物生理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 肖祥希. 1995. 氮对杉木不同家系苗木生长影响试验研究. 福建林业科技, 22(1): 31–35. |
[] | 严小龙, 张福锁. 1997. 植物营养遗传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 易镇邪, 王朴, 陈平平, 等. 2008. 氮肥类型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4(3): 472–478. |
[] | 张曦, 胡增辉, 苏晓华, 等. 2009. 土壤氮水平对几种黑杨新无性系苗木生长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学, 16(1): 80–82. |
[] | 张锡州, 阳显斌, 李廷轩.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应用生态学报, 22(2): 369–375. |
[] | 周联东, 员海燕, 李得孝. 玉米氮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12(1): 21–24. |
[] | Karim S A, Hawkins B J. 1999. Variation in response to nutrition in a three-generation pedigree of Populu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9(11): 1743–1750. DOI:10.1139/x99-149 |
[] | Li B, Mckeand S E, Allen H L. 1991. Genetic variation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loblolly pine seedlings. For Sci, 37(2): 613–626. |
[] | Novaes E, Osorio L, Drost D R. 2009. Quantitative genetic analysis of biomass and wood chemistry of Populus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levels. New Phytologist, 182(4): 878–890. DOI:10.1111/j.1469-8137.2009.02785.x |
[] | Sineboa W, Gretzmacher R, Edelbauer A. 2004. Genotypic variation fo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Ethiopian barley. Field Crops Research, 85(1): 43–60. DOI:10.1016/S0378-4290(03)001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