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肖平, 张敏新
- Xiao Ping, Zhang Minxin
- 邳州胶合板生产规模经济性及成因分析
- The Economics of Scale and Its Causes in Plywood Production in Pizhou
- 林业科学, 2011, 47(11): 149-153.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11): 149-15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0-02-23
- 修回日期:2010-06-08
-
作者相关文章
规模经济性是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1980—1990年的中国木材工业产业政策中,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的偏好十分明显,暗含着木材工业产业中规模经济性普遍存在的假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行业整体看,国有企业全面退出,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众多的小型木材加工厂在江苏、山东、河北等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木材加工业通过产业集聚方式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而国家在企业规模方面的限制性政策规定并没有阻止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夏灵芝等,2008)。
不少研究认为:大部分中国制造业不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性,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企业规模的扩大是改善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变量。张军(2006)指出:是制度原因造成了不同规模企业某些经济指标的差别——国家对国有企业在技术及资本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于非国有企业;王信建等(2000a; 2000b)从生产要素配置机制角度讨论了林产工业行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对木材加工行业规模经济状态的批评是持续性的。普遍认为: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小企业数量多的特点,造成产品品质差、资源浪费严重、竞争无序、环境污染(何泽龙,2003;刘占朝,2004;徐漫萍等,2006;程宝栋等,2008)。这些评价的主要依据,一是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规模进行简单比较;二是来自经验判断和推论,或者一些局部事例。总体来讲,对行业规模经济性的研究较为粗略,缺乏对规模经济性是否存在的实证以及规模经济性形成根源的分析。
已有的规模经济实证研究多依赖经济统计年鉴数据,过于笼统,无法区别产品结构差异、企业类型差异;同时规模层次区分也较粗略,无法正确解释规模经济性原因。本文拟利用邳州胶合板企业经济普查数据(2008),对胶合板工业规模经济性存在与否以及形成原因展开分析,并对规模经济问题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邳州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基地。目前,木材工业已成为邳州的支柱产业。2007年,木材工业总产值占邳州工业产值的54%;各类胶合板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5,江苏省的2/3;邳州胶合板年出口量占全国的45%,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个代销网点以及100多个直销点遍布全国;设在邳州的中国最大的胶合板交易市场(中国科技木业城)已投入使用,年交易额可达30亿元。研究样本的典型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规模经济实际上是对企业规模边界的形成以及扩张动因的一种理论解释。林金忠(2002)将企业规模形态概括为4种:原本意义上的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范围经济和资产专用性影响的规模经济,分别受到技术因素、空间分布、经营范围与资产专用性等4个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不同形态的规模经济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视角、范畴、工具去研究。
本文所讨论的胶合板生产规模经济,是指原本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内在规模经济。在这个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性是指行业当中存在随生产规模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其产生原因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以及管理变革;特别是生产技术进步、装备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劳动节约、原材料节约以及规模扩大后固定成本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份额降低。
本研究从邳州2008年20行业经济普查数据中选取280家胶合板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样本(据经济普查资料,2008年邳州共有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320余家,均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胶合板生产企业,剔除非胶合板企业以及数据不完备的企业后获得280个企业数据,280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当年胶合板生产总量约1/4),通过建立经济效率指标与企业规模的关系模型以及规模经济性解释模型展开实证分析。
2 计算结果 2.1 样本统计特征描述邳州胶合板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国家经济统计意义上的大企业(本文的大企业、小企业只是相对概念,样本平均资产规模小于全国同行业水平),生产的产品具有较大程度的同质性,以普通多层胶合板为主。将280家企业按照销售量大小升序排列,每10%企业数量为一组,等距离分为10组。规模最大10%企业,企业平均销售量95 300 m3,固定资产1 900万元,分别是规模最小10%企业的33.3倍和6.4倍,样本企业中最大企业销售规模达18.4万m3,而最小企业仅1 360 m3,企业间规模差异明显。样本分组主要统计特征指标如表 1。
从内在规模经济角度去讨论问题,只需要建立一个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
(1) |
式中: Y为经济效益指标;Q为生产规模(用销售量表示)。
若存在规模经济性,则规模系数b为正值。模型(1)其实很简单,关键是需要来自企业层面的数据。
分组统计结果表明:主要的经济效益指标有随平均规模增加而提高的趋势,最大10%企业所有的平均经济效益指标都高于最小10%企业的平均值,主要关系模型中的规模系数b均为正值(表 2),规模经济性是存在的,且资产收益率的差别高于销售利润率的差别。
从内在规模经济角度讨论规模经济性的原因通常有2类:由技术效率引起的规模经济性和由组织与管理效率引起的规模经济性。前者表现为原材料消耗的节约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后者表现为随生产规模扩大,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厂房设备折旧减少,大批量采购而引起的采购成本下降,也因为生产规模大而相对降低库存费用,同时还因为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节约和融资成本的分摊等产生高效益。
为了更好地回答此问题,本文没有采用常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因为C-D生产函数假设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剔除了资本和劳动增长后的剩余就是技术进步,这个剩余包含许多复杂的因素,笼统的技术进步系数无法真正说明问题。作者认为采用盈利能力驱动因素模型(由企业财务中的杜邦模型改进而来)能够更好地揭示出多种影响规模经济的因素,使用起来也简单便利。盈利能力驱动因素模型如式(2),其计量结果见表 3。
(2) |
式(2)中盈利驱动因素①是毛利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该比率越高,反映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盈利驱动因素②是税费前收益与毛利的比率,税费前收益与毛利的差别是3项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比率高,表明企业各项费用的相对节约。盈利趋动因素③是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使用效率,体现在生产组织、库存控制以及销售管理方面的效率高低。盈利趋动因素④,⑤分别反映了企业负债经营的负效应与正效应。④与⑤的乘积为杠杆系数,若企业无负债,杠杆系数为1;企业负债,则杠杆系数>1。杠杆正效应的存在,使得净资产收益放大。本案例中,规模最小10%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6.8%,规模最大10%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1%,280家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7%,与上市公司比较,负债水平相对较低,且短期负债占全部负债80%以上,280家企业杠杆系数平均为1.33。盈利趋动因素⑥反映了所得税对税后利润的影响,系数越低,税负越高。在统一税制下,样本企业的税负应无大的差别。
3.2 统计检验及结果分析通过考察企业生产规模lnQ与各盈利驱动因素的相关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邳州胶合板生产规模经济性的源泉(表 4)。
实地调查发现,邳州胶合板厂多数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趋同,企业靠简单重复多条生产线增加生产能力,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普遍的技术装备看,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效率应差别不大,这一点与那些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不同的。集聚区域内的胶合板厂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木材原料采购,单板旋切,贴面材料生产、胶料生产、机修等多个生产及辅助环节都独立出来,这与过去国有企业的大而全模式有本质的区别),高度分工是组织效率的一种表现。
这里仅从原材料消耗角度考察技术效率问题。考察企业生产规模与盈利驱动因素①——毛利率的关系可看出:不同规模企业在原材料消耗水平上并没有明显差异(毛利是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及营业税金的差额,胶合板主营业务成本80%以上由外购原材料特别是木材为主构成);进一步考察发现,企业生产规模与平均销售价格、平均增值税税负等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因而无法得出小规模企业资源消耗高、浪费大、产品质量差的结论(对小规模企业的产品,市场给予较高价格,销售额扣除外购原材料后的附加值大,反映了购买者对其价格和质量的认可)。
3.2.2 关于组织与管理效率实际上,规模经济不是单纯的技术效率问题,而是与组织管理效率相关的问题;若邳州不同胶合板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没有本质的不同,对规模经济性存在的解释就只能从组织管理效率差异中去寻找。
计量结果呈现,盈利驱动因素②,③随规模增加而增加,组10总资产周转率达6.544,而组1仅为2.164,前者是后者的3倍。统计检验进一步表明,企业生产规模与税费前收益/毛利、企业生产规模与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很显然,大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要高得多、资产周转快、占用流动资金相对少,大大提高了总资产使用效率,进而提高了总资产收益率水平。
此外,用工量和工资水平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成本的重要构成,一般认为大企业的工资福利率要高于小企业。在本案例中,虽然大企业的人均年工资福利水平高于小企业,但由于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摊到单位产品上,还是产生了工资福利的相对节约。
当总资产盈利率超过负债利息率时,负债使权益资本盈利能力增加,是导致总资产收益与净资产收益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所得税也是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因素,280家企业平均税负为18%。但本案例中,大企业并没有比小企业更多地使用高财务杠杆,不同规模企业的杠杆效应差异不明显,统计结果也没有显现出规模与所得税税负之间的显著关系。
规模经济性原因分析表明:本研究没有证明邳州胶合板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而规模经济性主要来源于组织与管理效率。
4 结论与讨论1) 本研究基于企业层面数据,样本均为同一地区的民营胶合板生产企业,剔除了地区、企业类型、产品结构差异,产量、价格、成本、税收、融资等数据,均来自企业实际营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胶合板生产规模经济性及其原因。将盈利能力驱动因素模型用于解释规模经济性原因,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2) 从技术效率角度考察,邳州胶合板生产不存在规模经济性;但从组织管理效率考察,规模经济性则是存在的,即是说邳州不同规模的胶合板企业资本收益率差别不在技术水平,而主要源自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表现在资产营运、组织结构、融资策略、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事实上,较大规模胶合板生产企业已经有自己的品牌,开始聘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明星代言产品,甚至发现有偶然运用商品交易套期获利的案例。
3) 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组产品价格水平、增值税税负率,没有得到小规模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差的证据。企业边界就是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运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协作获取预期利润能力的适用边界。近期国家将“鼓励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方针明确列入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中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具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成为木材工业产业政策的新亮点。案例启示:在实践上对大、中、小企业的政策不应产生相互对立,从理论指导上也要求对产业规模经济性有全新的认识。
1)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2009.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
4) 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邳州胶合板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集中地,民营经济在起步初期,因受政策、资金、技术的限制采取了小规模、抱团前行的战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过学习实现了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企业间盈利能力出现分化;从样本企业资本金结构来看(规模最小10%企业个人出资比例占实收资本72%,而规模最大10%企业该比例仅为9.1%,280家企业平均35%),一种私人企业的演进轨迹,即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似乎正在展开,个人出资份额随规模增加而大幅度降低,规模较大企业已由业主制演变为合伙制,需要进一步观察合伙制向股份制的转化。这种转化或许预示着邳州胶合板产业单纯依靠企业数量增加而发展的时代将成为过去;而对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相互促进的研究具有新的政策意义。
程宝栋, 田园. 2008. 我国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研究[J]. 中国人造板, (6): 1-4. |
何泽龙. 2003. 人造板工业应尽快提升产业水平[J]. 中国林业, (5): 38-39. |
林金忠. 2002. 论企业规模经济的四种形态[J]. 经济科学, (6): 99-106. |
刘占朝. 2004. 河南省木材加工业发展研究[J]. 河南林业科技, 24(2): 22-25. |
王信建, 刘璨. 2000a. 中国林产工业产业结构分析与产业政策建议(上)[J]. 林业经济, (3): 6-11. |
王信建, 刘璨. 2000b. 中国林产工业产业结构分析与产业政策建议(下)[J]. 林业经济, (4): 8-14. |
夏灵芝, 肖平. 2008. 木材加工企业规模结构及经济性研究[J]. 林业经济, (7): 38-42. |
徐漫萍, 郑虹, 方崇荣. 2006. 我国胶合板行业现状及产品质量分析——以浙江省胶合板行业现状为例[J]. 浙江林业科技, 26(6): 65-68. |
张军. 2006. 所有制、厂商规模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率的决定: 解释及政策含义//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63-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