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占贞, 王兆君
- Zhang Zhanzhen, Wang Zhaojun
-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
-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estry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Level in Northeast State-Owned Forest Area
- 林业科学, 2011, 47(5): 112-116.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5): 112-1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0-10-21
- 修回日期:2011-02-09
-
作者相关文章
2.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岛 266061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当代的区域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结构,还常常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凡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对其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和潜在产业集群的识别,对于有关部门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 东北国有林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东北国有林区是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等省区国有的天然林区。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面积3 778.49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1.6%;森林蓄积量31.56亿m3,占全国总量的26.09%,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但2008年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总产值389.107 8亿元,仅占全国林业企业总产值的2.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分别为51.06%,31.23%,17.71%。在林业企业总产值中,涉林产业总产值220.88亿元,占林业企业总产值的56.76%,林业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较低。
对林业三次产业中有详细分类数据的林木种植培育、木材采运、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育与利用、非木质林产品加工、锯材木片加工、人造板制造、木制品制造和木制家具9个产业亚类做进一步分析,计算各产业亚类的产值比重,见表 1。
![]() |
由表 1可以看出:9个亚类的总产值占涉林产业总产值的92.06%,是林业产业的主体。其中,木材采运业的产值比重达43.12%,是国有林区的绝对优势产业; 木制品制造业次之,所占比重为14.41%,是国有林区的主导产业; 林木种植培育、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锯材木片加工、人造板制造的比重均在5%以上,可以作为主导产业培育; 其他几个产业的产值比重在5%以下,但林区内该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富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总之,东北国有林区的林业发展中,传统林业仍然占很大比重,附加值较高的木材精深加工、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比重较小,林业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2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本身有一个形成和演化的过程。由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差异,这种聚合和布局一般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集聚到集群的过程。就特定区域经济或产业发展来说,总是先有产业集聚后有产业集群。有效测度产业集聚程度是产业集聚理论从规范分析走向实证研究的关键环节。我国学者跟踪国外的研究方法,对产业集群界定及其集聚度的测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刘彬等(2006)对产业集群界定与识别方法进行了综述; 王今(2005)认为以区位商为基础的产业主导法属于定性研究,LQ系数可用来判断区域是否存在产业的集聚现象; 梁东等(2006)认为产业集群的定量研究应从产业集中度、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集聚指数3方面进行测度; 孙慧等(2009)介绍了产业集聚度测度区位商系数、行业集中度指数、产业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产业区域集聚程度θ指数等。另有许多学者对产业集聚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中徐康宁等(2003)、罗勇等(2005)、王子龙等(2006)、路江涌等(2006)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集聚特征。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对东北国有林区的林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的报道。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选用行业集中度指数(CRn)、产业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对东北国有林区产业集聚程度及发展阶段进行测度和分析,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2.1 行业集中度指数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指数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之一。它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 |
式中:CRn代表某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数,Xi代表该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职工人数等,N代表该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行业集中度指数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
贝恩最早开始使用行业集中度指数来判定产业的垄断与竞争、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等,n的取值通常为4或8。根据贝恩(1981)对产业组织化程度或市场结构界定的研究,提出基于行业集中度的产业集聚演进阶段的判定标准,见表 2。
![]() |
Ellison等(1997)在研究中综合了空间基尼系数G和赫芬达尔指数H的优点,提出产业区域集聚指数的概念。它假设某一经济体的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并且该N个企业分布于该经济体内的M个区域中,具体公式如下:
![]() |
式中: γ为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G为空间基尼系数,pi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经济体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qi是该区域就业人数占经济体总就业人数的比重,H指数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Sj为第j个企业市场占有率。
Ellision等(1997)将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分为3个区间: γ<0.02,表示该产业不存在区域集聚现象; 0.02≤ γ ≤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分布的集聚程度较高。
Ellison等(1997)提出的计算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时采用的是就业人数指标,后来许多学者(梁琦,2004; 王子龙等,2006)在运用本方法时也有采用企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指标来替代就业人数指标的,这样既可以反映本方法的本质,又可以将技术和资本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体现出来。鉴于东北国有林区分企业的就业人数资料难以获取,本文在计算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时采用企业总产值为计算依据。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3.1 样本、数据的说明本文选取东北国有林区13个林管局中99个林业局为样本,以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以9个产业亚类的林业总产值为基础计算行业集中度指数、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原始数据来自于2006—2008年各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行业集中度分析采用行业集中度CR4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林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林业局的产值份额之和,结果如表 3所示。
![]() |
从表 3可以看出:东北国有林区大多数产业亚类的行业集中度不高,但在某些亚类中已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根据表 2的划分标准可知:林木种植培育业、木材采运业、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业、木制品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CR4连续3年都在30%以下,属于分散竞争性市场结构,基本没有产业集聚现象; 锯材木片加工、人造板制造(2006—2007)的CR4在30% ~ 35%之间,虽然2008年的CR4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看属于低集中竞争性市场结构,处于产业集聚发展期; 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业的CR4在2006,2007年达到63.08%,64.11%,2008年也接近35%,属于高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处于产业集聚的起飞期; 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的CR4从2006开始就达到了76%以上,到2008年已增长到85%以上,属于极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处于产业集聚的成熟期; 木制家具业2006—2008年的CR4分别为65.65%,76.31%,73.13%,属于高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处于产业集聚的起飞期。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2008年各产业亚类企业总产值排前4位的林业局资料可得:1)处于产业集聚发展期的有锯材木片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其中锯材木片加工业居前4位企业为黑龙江的带岭、清河林业局,内蒙古的十八站、西林吉林业局; 人造板制造业居前4位企业是黑龙江的朗乡、汤旺河、友好林业局,内蒙古的根河林业局。2)处于产业集聚起飞期的有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业、木制家具制造业,其中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业排前4位的企业为黑龙江的东方红林业局、内蒙古集团的阿里河、甘河、金河林业局; 木制家具业发展中,伊春林管局的双丰、南岔、友好、新青林业局分别处于前4位。3)处于产业集聚成熟期的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居前4位的分别为大兴安岭的韩家园、西林吉林业局、黑龙江的东方红林业局、内蒙古集团的乌尔旗汉林业局。
可见,东北国有林区各产业亚类中规模最大的前4位企业集中度普遍不高,有较明显集聚现象的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木制家具、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的伊春、合江林管局,内蒙古集团和大兴安岭林管局,其他林管局内各企业的经营相对分散,集中度不高。
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区域集聚程度分析根据Ellision等(1997)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计算公式,本文以整个东北国有林区为经济体,13个林管局为区域,99个企业分居其中,根据林业总产值计算各产业亚类2006—2008年间的产业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集聚程度参照2.2中产业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标准确定,见表 4。
![]() |
从表 4可以看出:2006—2008年东北国有林区各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及趋势各不相同。对9个产业亚类的集聚水平从高到低进行分类,并结合各林业局的原始数据分析可知:
1) 木制家具业的产业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从2006年的0.166 0上升到2008年的0.286 5,产业区域集聚水平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国有林区的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了扶持该产业的发展,设立了木制家具工业园区,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并给予入园企业相应的政策扶持,促使木质家具及相关企业集聚式发展,企业主要集中于黑龙江伊春林管局的双丰、金山屯、朗乡、友好、新青林业局。
2) 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的区域集聚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产业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达到0.22以上,产业在区域分布的集聚程度非常高,反映出国有林区林权改革后多种经营业发展迅猛。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业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集团的甘河、阿里河、金河、阿龙山、图里河,大兴安岭的西林吉,吉林的红石、上营等地; 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的韩家园、西林吉、黑龙江的东方红、内蒙古集团的乌尔旗汉。
3) 林木种植培育业的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除2007年为0.096 3以外,一直保持在0.11以上,反映出资源型产业受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的影响,产业区域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集团的10多个林业局,吉林的白河、松江河林业局,大兴安岭的韩家园林业局。
4) 锯材木片加工业的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从2006年的0.033 1上升到2008年的0.054 1,产业集聚水平逐渐提高,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的东方红、清河、金山屯、上甘岭林业局,大兴安岭的西林吉、十八站林业局。
5) 木材采运业的区域集聚水平不高,到2008年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也仅为0.025 7,主要是因为各林业局的林木资源区域分布较为均匀,因而木材采运业分布较散。
6) 人造板制造业的集聚水平逐年降低,木制品制造、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业区域集聚程度γ指数大多数处于0.02以下,不存在产业集聚现象。
对比表 3,4可知:从市场和区域角度测度的产业集聚水平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大部分产业亚类的区域集聚程度指数保持了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与各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变动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4 结论与建议1) 木材采运业不适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木材采运业仍属于东北国有林区的主导产业,各林业局之间处于分散竞争的状态,没有明显的集聚现象。由于其发展主要受各林业局可采林木资源多少和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调减政策等的影响,将来也不适合作为集聚产业培育。
2) 林木种植培育业、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木制品加工业集群基本处于产业集聚的生存期,可作为潜在产业集群进行引导和扶持。要加大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大径材林、珍贵树种和经济林的培育力度,建设原料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扶持营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在东北国有林区分布较散,几乎遍布每个林业局,但企业规模普遍过小。各林管局应制定相应措施,引导企业做好兼并重组工作,形成企业间合理分工、有效合作的局面,引导木制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提高区域产品的竞争优势。
3) 锯材木片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集群处于产业集聚发展期,应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培育,促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锯材木片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但由于各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中缺乏合作意识,区域中市场竞争激烈。要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改造、扩大现有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内产业集群式发展。
4) 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业、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集群分别处于集群发展的起飞期、成熟期,可作为林区发展的接续产业加快发展。要加强对产业内龙头企业的扶持,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联林户,增强企业的关联度,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继续利用林区内的丰富的林下资源,抓好食用菌、北药、畜牧业基地建设,注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木材精深加工产业之外的接续产业大力培育。
5) 木制家具业集群处于产业集聚成熟期,应及时实施集群升级转型。各级政府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强化招商引资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契机,完善聚集地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体系; 加强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保障; 完善企业市场培育机制,以培育家具骨干企业为引擎,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科学的营销机制,实施木制家具业集群的升级转型。
贝恩J S. 1981. 产业组织[J]. 丸善: 141-148. |
刘彬, 陈圻. 2006. 关于产业集群界定识别的研究方法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3(9): 190-192. |
梁东, 汪朝阳. 2006. 产业集群定量测度方法轨迹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3(12): 64-66.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06.12.019 |
梁琦. 2004. 产业集聚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路江涌, 陶志刚. 2006.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 经济研究, 41(3): 103-114. |
罗勇, 曹丽莉. 2005.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 (8): 22-29. |
孙慧, 周好杰. 2009.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 (6): 449-451. |
王今. 2005. 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 25(1): 9-11, 15. |
王子龙, 谭清美, 许萧迪. 2006.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3): 109-116. |
徐康宁, 冯春虎. 2003. 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37-42. |
Ellison G, Glaeser E L. 1997.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5(5): 899-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