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小艺, 杨忠岐, 刘桂军, 刘恩山.
- Wang Xiaoyi, Yang Zhongqi, Liu Guijun, Liu Enshan.
- 白蜡窄吉丁幼的龄数和龄期测定
- Larval Instars and Stadia of Agrilus planipennis (Coleoptera: Buprestidae)
- 林业科学, 2005, 41(3): 97-102.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5, 41(3): 97-1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4-10-13
-
作者相关文章
2. 天津市官港绿化基地管理处 天津 300274
2.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Guangang Forest Park Tianjin 300274
准确区分和判定蛀干害虫幼虫的虫龄一直在生产防治和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但难度较大,特别是幼虫发生期较长的吉丁甲尤其困难。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异名A. marcopoli,英文名为Emerald Ash Borer,简称EAB),又名花曲柳窄吉丁、NFDC5小吉丁,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restidae,是木犀科(Oleaceae)白蜡属(Fraxinus)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在中国主要危害绒毛白蜡(F. velutina)、水曲柳(F. mandshurica)、美国白蜡(F. americana)等。白蜡窄吉丁以幼虫在树木的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浅层蛀食危害,隐蔽性强,因此,对其幼虫的生活习性不易进行系统观察。虽然目前对该害虫的生物学有过一些报道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86;于诚铭,1992;张良玉等,1995;刘海清等,1996),但均未涉及到其幼虫的分龄以及龄期的测定问题。
1) 刘义果. 1996.沈阳地区花曲柳吉丁虫的研究(内部资料).沈阳: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1-16
近年来,白蜡窄吉丁的发生和危害有加剧的趋势,如在我国天津某些地区发生仍很严重(张良玉等,1995;刘海清等,1996)。2002年该虫在北美部分地区(美国的Michigan和Ohio州、加拿大Ontario省的Windsor地区)的美国白蜡、美洲红梣(F. pennsylvanica)、黑白蜡(F. nigra)上暴发成灾,造成当地大片白蜡属树木死亡(Haack et al., 2002)。为了弄清白蜡窄吉丁幼虫的发育情况,准确地预测其发生时间,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本研究测定了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龄数以及各龄的龄期,旨在找出区分和判定幼虫虫龄的最佳形态特征和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情况调查地点位于我国天津市大港区官港森林公园内(38°56′N,117°29′E)。寄主树种为绒毛白蜡。整个公园内种植白蜡树面积约130 hm2,为沿海防护林的一部分,其中作为定点调查的标准地块面积为5hm2左右,为东西向种植的9~10年生白蜡片林,行距1.5m,株距1.0m。
1.2 白蜡窄吉丁幼虫形态特征和本研究中利用的特征白蜡吉丁幼虫(图 1)乳白色,头部和尾叉深褐色;整个身体扁平状,无足;头小,大部分缩入前胸内;前胸膨大而突出,呈圆球形,中胸和后胸较小,腹部10节,第1~7节后部两侧向外方呈等腰梯形突出延伸,以第7节腹节后侧方延伸最甚,故幼虫整个身体在第7腹节后缘处最宽;末腹节(第10节)后端具有1对突出的尾叉(图 1、3),肛门位于尾叉基部内侧中央;尾叉侧方具1对龄突,内侧面具若干横脊或弧形脊。由于白蜡窄吉丁幼虫背面及腹面发育基本一致,尤其是前胸背板和腹板均较发达,故一般很难区分幼虫的背面和腹面。经观察,发现可以通过以下特征进行准确区分:1)气门腹部气门着生于第1~8腹节背面两侧(图 1);2)前胸背板和腹板前胸背板和腹板骨化程度较弱,均呈淡褐色。前胸背板的中纵线深褐色,呈倒“Y”形(图 1),而前胸腹板深褐色的中纵线则呈一直线(图 2)。本研究中,分别测定了白蜡窄吉丁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体长、体宽(第7腹节)、前胸背板宽、口缘宽、尾叉长和尾叉前缘宽等6个部位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
在上述选定的标准林地内,从白蜡窄吉丁幼虫孵化之日(2004年6月上旬)起,每5天取样1次,随机采集一定数量的白蜡窄吉丁幼虫,带回室内在带有测微尺的“Motic”实体显微镜下逐头测量其体长(Y1)、体宽(第7腹节宽,幼虫体长最宽的1节)(Y2)、前胸背板宽(Y3)、口缘宽(Y4)、尾叉长(Y5)和尾叉前缘宽(Y6)等指标(图 3),并同时记录其它特征如尾叉形态等的变化情况,直到幼虫进入化蛹室(2004年8月)开始越冬的状态为止。每次取样30~100头试虫,为保证采集到1龄幼虫,在成虫产卵期内采集了200多粒卵,于室内保湿培养,待其自然孵化后,测量50头初孵幼虫(1日龄)的各项指标参数。
1.4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Dyar测定鳞翅目幼虫头壳后发现相邻龄期的幼虫头壳宽度存在一定的几何级数关系,称作Dyar氏法则(彩万志等,2001)。这是因为鳞翅目幼虫的头壳骨化程度较高,随着虫龄的增长而呈间断式增大。涉及到吉丁甲幼虫,因其头部全部缩进到前胸内,难以测定,考虑到其腹末的尾叉也是骨化程度很高的器官组织,因此可以探讨利用尾叉进行分龄的可能性。利用SAS(Version 8.0)软件包(陈子星等,1997)对测定的各项指标分别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并绘制每项指标相应的频数分布图,确定幼虫的龄数。龄数划分后,再根据测定值计算各龄幼虫上述指标包括体长、体宽、前胸背板宽、口缘宽、尾叉长和尾叉前缘宽的均值、标准误差及变异系数,以确定最佳分龄指标和龄数划分的标准。
幼虫种群众数龄期的测定(戴志一,1980),以不同日期各龄幼虫的数量计算其相对应的累积百分率,将百分率转换为机率值,拟合发育时间与百分率机率值之间的数学关系,比较相邻2个龄期间幼虫累积百分率为50%时的日期差值即为前一虫龄的众数龄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龄数划分由于采集了白蜡窄吉丁的卵在室内进行培养,从而确保测量到了一定数量的1龄初孵幼虫。根据对706头白蜡窄吉丁幼虫6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分别对这6项指标测量值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尾叉长度(Y5)的频数分布具有明显的4个峰值(图 4),分别在0.13、0.27、0.58和1.01 mm;口缘宽(Y4)的频数分布也具有4个较明显的峰值(图 5),分别在0.23、0.42、0.83和1.35 mm。由此,根据Dyar氏法则可以断定,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龄数为4龄。
尾叉长度在龄数划分时不存在相互重叠,因此,该项参数可作为白蜡窄吉丁幼虫分龄的理想指标,口缘宽次之。而体长、体宽、前胸背板宽和尾叉前缘宽这4项指标由于变异较大,相邻龄数之间重叠程度大,故不宜用于白蜡窄吉丁幼虫的分龄。根据尾叉长划分的龄数计算各龄幼虫的上述6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误差、变化幅度及变异系数见表 1。1~4龄幼虫尾叉长度分别为(0.134 1±0.001 3)mm、(0.274 0±0.002 2)mm、(0.577 2±0.003 8)mm和(1.008 1±0.009 0)mm。这6项指标在不同龄数之间的平均值具有显著差异,变异系数均基本符合统计上的要求。经计算机拟合的结果显示,各测量指标(Yi)在不同龄数(X)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 < 0.01)。
另外,不同龄期的白蜡窄吉丁幼虫尾叉在形态上的差异也很显著,从图 4的电镜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1龄幼虫尾叉侧缘具1对齿突,由此尾叉可分为2段(图 6-1);2龄幼虫尾叉除侧缘的1对齿突外,其下方在内侧面又生有一条明显的横脊(箭头所示,下同),因而尾叉可分为3段(图 6-2);3龄幼虫尾叉与2龄相似,但侧缘的2个龄突其内下方向尾叉内侧面中央延伸,形成2个波状短横脊,从而将尾叉分成4段(图 6-3);4龄幼虫尾叉内侧面在基部又生出一呈半环形的显著脊突,将尾叉内侧面划分成5段(图 6-4)。通过幼虫尾叉内侧面的上述特征,可以简洁而方便地区分白蜡窄吉丁幼虫的虫龄。
确定了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龄数后,根据划分幼虫龄数最可靠的指标尾叉长度进一步统计不同日期各龄幼虫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累积百分率,将百分率转换为机率值(y)后与调查日期作线性回归分析,卵孵化与幼虫第1次蜕皮进度的回归直线机率值中值所对应的调查日期之差即为1龄的众数龄期,依此类推,可以求得其它各龄幼虫的龄期(表 2)。1~4龄幼虫的龄期分别为18.14 d、11.23 d、10.71 d和261.20 d,幼虫的总历期为301.28 d。
通过测定不同龄期白蜡窄吉丁幼虫的体长、第7腹节宽、口缘宽、尾叉长、尾叉前缘宽等多项指标,确定了白蜡窄吉丁幼虫共有4龄,并计算出了各龄幼虫的龄期和总幼虫期。发现利用测量幼虫的尾叉长和口缘宽可以判定幼虫的虫龄。研究中还发现利用幼虫尾叉内侧面的形态特征也是分龄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吉丁甲幼虫的龄数测定实例很少,而且对于同一种昆虫的龄数,不同的研究者之间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Loerch et al., 1983)。这是因为蛀干害虫的隐蔽性和长生活周期给测定带来的困难所致,因为这类昆虫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幼虫脱皮的方法来划分的龄数与实际在林间的正常生活的龄数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室内顺利饲养这类昆虫也具有较高的难度,特别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善的人工饲养方法和饲料的类群更是如此。
在自然界昆虫幼虫的发育进度往往是呈正态分布的,那么只要是采样的间隔期在昆虫幼虫龄期之内,就可以通过定期采样调查的方法,采集到足够多数量的不同龄数的幼虫,根据指标的频率分布的集中趋势即可将龄数区分开来。
邬恤民(1964)、Haack等(1982)和Loerch等(1983)分别测定了柑桔窄吉丁(A. auriventris)(用的名称为柑桔爆皮虫)、栗双条吉丁(A. bilineatus)和桦青铜吉丁(A. anxius)幼虫的龄数均为4龄,这3种均属于窄吉丁属昆虫。但邬恤民(1964)只是提及柑桔窄吉丁分为4龄,并未指出具体分龄的方法和用到的指标及划分的标准,Haack等(1982)、Loerch等(1983)涉及到了分龄时利用尾叉长度这一指标。
昆虫幼虫的身体是按一定规律增长的,体长增长是连续性的,只有骨化部分如头壳、口器、尾叉等是间断式增长的,每蜕一次皮便显著增大一次(陈永年等,1988)。因此依据昆虫幼虫骨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器官的变化来划分龄数是可靠的,本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探讨。本研究中的方法也可作为其他吉丁甲幼虫分龄的参考。
彩万志, 庞雄飞, 花保祯, 等. 2001. 普通昆虫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36.
|
陈永年, 潘桐. 1988. 也谈昆虫幼虫头宽及摄食量的增长规律. 昆虫知识, 25(4): 235-240. |
陈子星, 徐夕水. 1997.生物统计SAS程序题解.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 38-40;117-123
|
戴志一. 1980. 昆虫幼虫种群众数龄期的测定法. 昆虫知识, 17(4): 185-187. |
刘海清, 马润生, 李庆海. 1996. NFDC5小吉丁虫的调查研究及防治技术. 天津农林科技, (1): 46-48. |
邬恤民. 1964. 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及其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3(1): 61-71. |
于诚铭. 1992.花曲柳窄吉丁.见: 萧刚柔主编.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400-401
|
张良玉, 陈周羡, 杨国栋, 等. 1995. 绒毛白蜡窄吉丁虫防治技术的研究. 园林科技通讯, 26: 1-7.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986. 花曲柳窄吉丁.农业昆虫学(上册).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445.
|
Haack R A, Benjamin D M. 1982.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of the twolined chestnut borer, Agrilus bilineatus (Coleoptera: Buprestidae).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114: 385-396. DOI:10.4039/Ent114385-5 |
Haack R A, Jendek E, Houping Liu, et al. 2002. The Emerald Ash Borer: a new exotic pest in North America. Newsletter of the Michigan Entomological Society, 47(3 & 4): 1-5. |
Loerch C R, Cameron E A. 1983. Determination of larval instars of the bronze birch borer, Agrilus anxius (Coleoptera: Buprestid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76: 948-952. DOI:10.1093/aesa/76.6.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