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信息
- 方怀龙, 张敏, 赵垦田.
- Fang Huailong, Zhang Min, Zhao Kentian.
- 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tourism in Linzhi Prefecture, Tibet
- 林业科学, 2004, 40(5): 191-196.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4, 40(5): 191-19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3-12-29
-
作者相关文章
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环境危机的背景下,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引起巨大反响。据世界旅游组织(WTO)估算,世界生态旅游业的年均增长率为30%,远远超过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4%(Capitan,1999)。20多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李维长,2002)。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代表了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张建萍,2001)。
在西藏林芝地区蕴藏的各种资源中,生态旅游资源是最容易开发和见到成效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林芝地区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正在不断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景区。到林芝地区观光游览的人数成倍增长,2002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 204万元,同比增长266%。青藏铁路和林芝机场投入运营后,将极大地满足国内外生态旅游者来雪域高原旅游的愿望。为了使本地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保护,有利于生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推动林芝地区乃至西藏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就本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势北高南低,印度洋暖流北上,与北方寒流汇合,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并存的特殊气候,年降雨量650 mm左右,年均气温8.7℃,年均日照2 022.2 h,无霜期180 d。全地区平均海拔3 100 m,东西长646.7 km,南北宽353.2 km,总面积11.7万km2。林芝地区辖察隅、波密,米林、林芝、工布江达、朗县、墨脱7县,55个乡镇,615个行政村。聚居着藏、汉、回、门巴、珞巴等9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民族成份的NFDA7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全地区总人口为20.4万人(李宏,2003)。这里江河交错,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西藏的江南”。
1 林芝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1 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1.1.1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群落多样林芝地区是西藏森林分布的核心区,林业用地面积374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1.96%,有林地面积264万hm2,森林覆盖率达46.3%,活立木蓄积量达8.84亿m3,同时分布着从北极到海南岛湿润山地的各种植被,已发现的高等植物达3 500多种;同时,林芝境内分布有孟加拉虎、豹子、熊、赤斑羚等数百种珍稀动物(普普布多吉,2002),也是西藏野生动物的宝库和乐园。这里的森林资源和其他林业资源富集,是世界呈现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堪称生物基因库。
1.1.2 森林景观绚丽多彩林芝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奇特多变,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这里有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植物和生态类型的代表,特别是在湿润坡地和山谷中,生长着绵亘茂密的原始森林,被专家称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天然林区。在喜马拉雅山等高山峡谷中,自海拔100多m的谷底到海拔7 000多m的雪峰,依次分布着低山热带雨林、低山准热带雨林、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温带松林、亚高山寒温带冷杉林、高山灌丛疏林和高山草甸。翠绿而茂密的森林,长开不败的各色野花散布其间,景致婉若童话世界。
1.1.3 地质地貌景观雄壮秀美长期的地质历史变迁在林区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地质地貌遗迹,有雪山冰川、温泉喷泉、奇峰怪石、江河湖泊、峡谷瀑布等。林芝地区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在地貌构造上,北部是念青唐古拉山,南部属喜马拉雅山东段,西北部是冈底斯山余脉,东部是横断山脉。山脉之间是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其中最大的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谷底地及其支流尼洋曲、帕隆藏布、察隅曲谷地。地形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悬殊大,最高是喜马拉雅山东端米林与墨脱两县交界的南迦巴瓦峰,海拔为7 787 m,最低是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的巴昔卡,海拔为1 55 m,相对高差达7 632 m,全境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与山地河谷地貌。本地区冰川面积之广,规模之大在整个西藏,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全地区冰川及常年积雪面积达6 728.2 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75%,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现代冰川大多属海洋冰川。著名的卡钦冰川,长32 km,面积170多km2,冰舌末端海拔为2 553 m,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林芝地区有河流水面52 24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境内有众多的河流和小溪,分布如网,因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河水大都南流出境。雅鲁藏布江被视为藏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是西藏最大的河流,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意为“高山流下的水”。藏东林芝段雅鲁藏布江向南急拐,在不到500 km的距离内江水海拔陡然下降了3 000 m,形成了举世罕见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林芝地区境内有零星的大小湖泊分布。据调查,湖泊水面为21 48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22%,较大的湖泊有工布江达的错高湖、波密的易贡湖和帕隆湖、古乡湖和察隅的八嘎湖等(胡海燕等,2001)。
1.1.4 具有文化内涵深远的人文景观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谷地培育出了林芝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林芝在吐蕃时称为工布地区,包括今林芝、工布江达及米林等县。位于雅鲁藏布河套和尼洋河谷一带的工布地区有着优越的农耕和居住条件,以及丰富的森林及铁矿资源。据后世文献所言,所谓塔布、工布、娘蒲等地还隐有吐蕃正统源泉之尊。体制完备而发达的庄园是工布地区典型的经济形式,并由此派生出大量的奢侈品、艺术品和宗教场所。其突出代表是藏东南最辉煌的林芝县布久乡喇嘛岭寺以及朗县列山古墓群遗址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为神奇秀丽的山川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蕴藏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1.2 生态旅游目的地较多为了保护各种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珍稀野生动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芝地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总面积占地区国土面积的42%(李斌,2003),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林芝地区全方位启动了“香巴拉旅游行动计划”,推出了“大峡谷周边游”、“走过天险之旅”、“香巴拉之旅”、“西藏经典八日游”、“孤岛探险游”等旅游特色线路,还重点开发了鲁郎林海观光带、尼洋河风光带、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区三大精品线路。目前,林芝地区已探明的旅游观光地就有8大景区50多个旅游景点,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7 787 m的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组成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景区;由历史古迹烽火台、寺庙、湖泊、岛屿组成的世界旅游景点、国家4A级旅游景点巴松湖景区;喀斯特地貌、温泉、瀑布、原始森林等景点。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大的地理发现之一,鲁朗色季拉山森林公园被喻为“西藏的阿尔卑斯山”,而巴松湖森林公园是西藏唯一的世界级旅游景点和国家“4A”级景点。林芝被称作“东方瑞士”、“西藏江南”,这里有着与西藏其它地区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雪山、森林、湖泊、草原几乎随处可见,这里的风光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其它藏区少有的立体景观。林芝既是世界仅存的极少为人类涉足的净土之一,也是西藏高原上的一块绿色宝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麦克尔·阿卜杜拉所说:“林芝是经得起细看的地方,风景总在流动不歇,人文内涵更要以年为单位才琢磨得透(李立玮,2004)。”
1.3 进一步加强了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几年来,全地区共吸纳社会投资4.25亿元,占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5%,同时争取到广东、福建两省对口援助资金6.5亿元,占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5.1%(金喜生,2002)。2003年林芝地区吸引社会投资2.88亿元,占全地区总投资的10%左右,同比增长3 1.2%(麦正伟,2003)。在交通方面,318国道林芝至拉萨段的黑色路面已全线贯通,川藏公路正在进一步整治,改建了318国道通往巴松湖等旅游景点的公路;开工了八一至米林机场公路和黑色路面建设;加快了318国道林芝县至鲁朗的路面硬化;作为“十五”重要项目之一的米林机场建设现已开工。目前,通往各旅游点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并通车。通讯方面,已开通了地区TES电路、IDR电路,各县有VAS卫星通讯系统,移动电话、IC电话普遍使用,又大力发展光缆通信,相继开通了拉萨—林芝—昌都即川藏公路沿线的光缆通信,并且八一—米林,米林—朗县,然乌—察隅—下察隅,巴松桥—巴松湖等地均分别铺设了光缆,通信公司从不到10年前的中国电信一家发展为现在的3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电话已实现全地区联网。同时国际互联网通讯也在这里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就开通了ISDN网际快车,网吧作为一种通讯娱乐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0年还是空白,现上机位达300多台。
1.4 接待服务设施初具规模,具备了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截至2002年底,林芝地区拥有3家生态旅馆,1家国内旅行社,11家生态旅游定点旅馆,即林芝宾馆、林芝邮政大酒店、地区迎宾馆、太昭宾馆、新世纪大酒店、时代名人俱乐部、教育宾馆、奇正藏药厂、错高湖旅游度假村、鲁朗宾馆、米林宾馆、朗泉宾馆、林芝旅游公司。共计有客房462间,床位958张,年接待能力达到31万人次(张治国,2002)。旅游从业人员713人,藏族占5%。2002年,林芝地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 204万元,同比增长266%,上缴税金251万元(杨庆军,2003)。
1.5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地方特产,基本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林芝地区养育了众多优秀民族,除藏族外,还有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傈族、怒族、回族和NFDB2人。在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独具特色。尤其民族服饰、习俗和文化,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伴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林芝地区名优土特产众多且独具特色,手工业品除藏毯、氆氇、卡垫外,还有精制的藏式家具、木碗、竹器、器皿、木杓、雕像、藏刀、腰刀、金银手饰、绘画、雕塑等。这些物品既具有日用性,又具有观赏性,有很强的纪念意义,是藏民族手工艺品的瑰宝。林芝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特色产业主要是当地民族手工业制品加工及自制果品和藏式食品,特产主要有苹果、核桃、桃、果脯、奶渣、酥油等,特色民族纪念品主要有:银饰、刀具、当地工布服饰等。近年来,加快开发了以藏猪、藏鸡、松茸保鲜加工、果脯生产、虫草胶囊等为主的具有林芝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特色产品。另外,八一镇作为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城市化水平相对发达,内地有的商品,基本都能在这里购得,也具有相对集中的民族纪念品销售市场。
2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际惯例,旅游业发展的最佳发展模式就是由政府主导,因为旅游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以及众多相关产业,离开政府的主导和协调,无法协调众多旅游资源开发要素(周春明,2002)。因此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做出相应的投资。
林芝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虽然全地区旅游点交通网线已通车,但道路仍需进一步改善,目前只有到巴松湖的路段为水泥硬路面,别的除城镇及318国道拉萨至林芝段沿线旅游点外,进入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几乎都是机耕道和等外级沙土路面,车难进,路难行,严重影响林芝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如林芝县帮纳村,离林芝县仅20 km,主要景点有千年古桑园及沿线苯日神山、神泉等,但从林芝县到帮纳村一般只是东风货车和少数的越野型车辆可行驶,需近3 h,这就造成了自家风光自己赏的尴尬局面。距八一约30 km的卡定天佛瀑布,其内景致极为壮观,瀑布从万丈悬崖直奔而下,中段远离崖壁,时而击之,溅起漫天的水花雾气,和周围茂密的森林共同构成了一幅人间仙境,使人留恋往返。但园内只建了几间包箱似的“度假村”,据称这些还是2001年开园时建成的,之后几乎再没作任何建设。从318国道百巴段到园区的路也只是把相应的树木杂灌草砍伐后便称其为路,极不利于旅游者前去游园。
2.2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接待能力有限交通是生态旅游发展中最突出的瓶颈。通讯、电力、供水、市政设施、信息化建设以及其它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也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电话普及水平不高,移动通讯的覆盖范围较窄,许多旅游景区(点)不能提供便捷的通讯服务。林芝地区是西藏的一个主要生态旅游地区,每年5月至10月是该地区的黄金旅游季节,由于综合接待能力有限,每到此时,宾馆饭店家家爆满。如2003年“十一”黄金周,林芝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 538人,同比增长70%,部分景点的接待人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如巴松湖景区旅游接待游客3 500多人, 景区门票收入就达19万元, 同比增长380%;世界柏树王园林接待3 000多人,直接经济收入达3万元,同比增长200%。由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使得很多旅客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地点。林芝地区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较差,已成为限制林芝地区生态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2.3 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混乱林芝地区有些景区(点)既是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又是文物保护单位(归文物部门管理)和寺庙(归宗教部门管理),同时还是国家A级旅游景区,由于管理头绪多,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再因各部门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如巴松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就有西藏自治区旅游总公司、西藏自治区团委、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政府等单位介入其中,各自进行开发经营,这样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
2.4 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林芝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环境保护意识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目前,很多景区大搞人文景观,如在林间建造各种娱乐设施,包间休闲小屋等,严重破坏了自然美。第二,旅游消费者进入景区、景点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处理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在开展的几乎所有生态旅游活动的景区和景点中存在垃圾公害,多数人为活动密集的景区有白色垃圾污染。据调查,著名的国家4A级错高湖旅游景区、鲁朗林海、苯日神山等都存在白色垃圾污染问题,有的景区(点)还比较严重。
2.5 生态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要求较为复杂。目前林芝地区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专业结构、劳动技能水平等远远不能适应林芝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导游数量不足,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生态旅游规划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影响了林芝地区生态旅游潜力与优势的发挥。据调查了解,目前在林芝地区旅游企业高、中、低层管理人员中,专业人才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持“总经理资格证”的8人(2003年获得);持“导游证”的11人,其中工布江达县8人, 林芝地区香巴拉旅行社2人, 林芝县1人。没有一名旅游院校毕业的专业人员,这给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进一步上档次带来较大的难度。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职工队伍,是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得以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
2.6 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办理边境手续复杂林芝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属于边境地区,目前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游客进入边境县(米林、朗县、墨脱、察隅)和部分知名生态旅游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米林南伊珞巴族民族乡、列山古墓群等)需办理《边境通行证》,办证时间长,手续繁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芝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7 生态旅游资源分散、规模较小虽然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多,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目前生态旅游资源呈现点多、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在林芝地区东西长646.7 km,南北宽353.2 km,总面积11.7万km2的土地上,已探明的就有8大景区50多个旅游景点,分散在全地区7县(含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多数景区、景点处在偏远地段。这给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带来一定的难度。
3 对策措施 3.1 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力度政府主导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它决定于旅游业的特性及我国正处于转轨变型时期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其主要内容是由各级政府(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等参政议政机关)承担组织、协调旅游生产力的主要职责,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密切结合,可以更充分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发展(察家成,2004)。林芝地区的基础条件较差,要把旅游业加快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投入和扶持措施,要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要有更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是各级政府要亲自抓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旅游部门一家或为主的事情,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开放的加大、旅游各要素的配套,只有通过政府亲自抓才能解决。因此,林芝地委、行署应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林芝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最重要指导思想。同时要做好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等工作。
3.2 要推动旅游投资的多元化体制建设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旅游业由于坚持了“内外资并用”和“五个一齐上”,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地域辽阔但基础设施较差,要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单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对生态旅游业的投资。当前,林芝地区政府比较迫切的工作是要进一步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尽快建立吸引多元化旅游投资的工作机制,取消限制社会投资不合理规定。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的具体优惠措施,积极进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林芝地区的旅行社、生态旅游饭店、旅游运输、旅游商店、旅游景区、渡假村等具体的经营性行业中,从而改善林芝地区生态旅游的接待能力。
3.3 加快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体制创新根据目前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的状况,林芝地区应积极探索一套真正适合林芝地区旅游景区(点)发展的开发管理模式,加快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分离的途径推进旅游景区(点)开发管理的体制改革。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有利于加强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根据景区(点)的特点,采取合资、独资、合作、租赁、承包和出让开发权等方式,吸引投资、搞活经营。在旅游资源价值高、规模大、适宜开发的景区,如林芝巴松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可设立巴松湖旅游经济开发区,行使特定的管理权限,区内的用地、建设、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统一由管委会报上级政府批准后由管委会组织实施。这既可以彻底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旧体制,又可以使区内的各种资源得到高效、优化配置,形成规模效益。
3.4 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必须进一步健全和扩大环境保护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环境保护观念。一是要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教育和管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重后果,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自觉地在项目规划建设和经营中时刻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舍得环保投入,认真纠正破坏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景区要增设环境警示垃圾箱等,导游要向游客宣传环保知识和有关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把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进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惩结合,落实到位;三是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把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环境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多开发如森林动植物认知、森林生态知识小讲座等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寓教于游,让广大游客在游览中得到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3.5 加快相关人才培养,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要建设好高品位、高档次的生态旅游,实行优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培养大批的建设、管理、营销、服务方面的技术骨干,尤其对于生态旅游这门边缘学科,涉及林业、旅游、环保、建设、文物、地理、历史、文学等多门学科,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精通的程度。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认真抓好职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像培养领导干部一样重视旅游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充分利用广东、福建两省对口援助林芝地区的优势,选送优秀旅游人员到广东、福建两省“挂职”锻炼,还要引进一批既有一定工作经验又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人才到林芝地区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从事“传、帮、带”等工作。同时要重视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了解客源市场,更好地做好旅游服务。
3.6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生态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高其知名度林芝地区所辖7县中有4县为边境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边镜管理是必要的,但这里的高山大峡是极好的国防屏障。我们认为,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来分析,对游客进入边境县需办理《边境通行证》的制度应予取消,这样做不会危及国家安全,却能大大推动本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林芝地区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大整体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旅游产品类型结构,搞好旅游配套服务,强化旅游服务与管理,全面提升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形象和知名度。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到林芝来观光旅游。
3.7 立足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相结合的精品旅游品牌针对林芝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结合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除观光外,可开发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度假休闲、健身疗养、探险等对环境影响小的旅游活动项目。同时要加大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要严格规划审批程序,提高环保要求,重点推出具有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相结合的精品旅游品牌,加快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着手重点培育“香帕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级森林公园等特色品牌,加大森林—峡谷—冰川—雪山的观光探险旅游项目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到林芝观光游览。
4 结论与讨论林芝地区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工布文化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力度,加强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体制创新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促进旅游投资的多元化体制建设,特别是利用好援藏资金和援藏人才,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就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察家成. 2004. 西部旅游开发理论与实务.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
胡海燕, 陈波. 2001. 西藏50年——旅游卷. 北京: 民族出版社.
|
李维长. 2002. 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论. 世界林业研究, (4): 7-13. DOI:10.3969/j.issn.1001-4241.2002.04.002 |
李宏. 2003. 加快经济林木发展进程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业建设, (4): 8-11. |
李斌. 2003. 林芝地区林业发展思路. 林业建设, (4): 12-14. DOI:10.3969/j.issn.1006-6918.2003.04.003 |
李立玮. 2004. 梦幻旅游.中国卷——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金喜生.让明珠更耀眼.西藏日报, 2002-11-14
|
麦正伟.林芝地区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西藏科技报, 2003-06-18
|
普布多吉.雪域高原的璀璨明珠——林芝.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2
|
杨庆军.林芝旅游促销见效益同比增长226%.西藏商报, 2003-01-30
|
张建萍. 2001.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
张治国.林芝旅游上台阶.西藏日报, 2002-12-27
|
周春明.800亿元彻底包装香格里拉.南方都市报, 2002-06-10
|
Capitan Haya. 1999.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news. WTO Publications Unit, (2-3):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