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汪来发, 李占鹏, 秦绪兵, 王传珍, 王成法.
- Wang Laifa, Li Zhanpeng, Qing Xubing, Wang Chuanzhen, Wang Chengfa.
- 流胶法在长岛县防治松材线虫病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 of Oleoresin Exud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ine Wood Nematode Disease by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 in Changdao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 林业科学, 2004, 40(3): 175-178.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4, 40(3): 175-17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3-08-15
-
作者相关文章
2. 山东省林木保护站 济南 250014;
3. 山东省长岛县林业局 长岛 265800
2. Forest Protection St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4;
3. Forestry Bureau of Changdao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Changdao 265800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山东省长岛县自1991年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松材线虫病面积从最初发现的4 hm2,1999年已扩散到长岛县整个南长山岛约400多hm2的松林(鞠洪绶,1992;李占鹏等,2002)。长岛县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松材线虫病疫区,对胶、辽半岛及华北地区松林构成极大威胁。由于松材线虫病目前还没有经济、有效和实用的防治方法,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清理病死树的办法来减少侵染源以防治松材线虫病(贺长洋等,1999),但第二年仍有病死树发生。Halik等(1994)和Bergdahl等(1998)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和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有关,因此在松材线虫病孤立病区用早期诊断法诊断出尚未表现症状的病松树,并与衰弱木、死树一起及时清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侵染源,达到防止病害扩展蔓延的目的(汪来发,2003)。
目前对松材线虫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方法研究较多的是流胶法。流胶法就是根据树脂分泌异常包括流胶停止是松树受松材线虫危害的主要症状之—这个原理来检查感染松材线虫病而未表现症状的松树。小田久五(1967)首先发明流胶法,通过观察流胶的多少分成5个级别,根据级别来确定病树。刘伟等(1998)和杨宝君等(1999)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黑松(P.thunbergii)进行了人工接种松材线虫试验,然后用流胶法对接种松树进行早期诊断,并对这项技术已进行了详尽研究,但这些技术未在生产上应用。由于人工为一次性接种线虫,但在自然界中线虫侵染松树是通过松墨天牛的传播来实现的,松材线虫、松树和松墨天牛受自然界中环境因子的影响,使它们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通过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应用松材线虫病树的早期诊断技术,以期评价这种技术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十分必要。本文报道的是在长岛县流胶法对松材线虫病树进行早期诊断的应用情况及应用该项技术及时清理病树对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位于胶辽两大半岛之间,渤海海峡之中,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县。全县由32个岛屿组成,境内多为低山缓丘,为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因受海洋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南长山岛是长岛县的最大岛屿,是松材线虫病的疫区,疫区内所有松林地面积约为400多hm2。松林为人工林,绝大多数林地为黑松纯林,极少数林地为黑松-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
1.2 取样1999年10月16日至11月5日对未表现症状的60万株松树进行打孔,同时记录当日气温。在打完孔后48 h检查,按刘伟等(1998)的方法进行流胶分级,将3级及3级以上流胶作为感病的标志, 将这些松树用红漆在树干标记。在1999年10月23日至11月5日取样,取样部位为在胸干部或胸干部上下,每样约10 g重,同时测量松树胸径利记录生长状况。将松树分为生长良好木(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生长中等木、被压木和濒死木(孙时轩,1992)。
1.3 线虫分离鉴定将样品在培养箱内25℃下培养10~15 d,用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将线虫加热杀死,制片后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线虫种类。
1.4 防治效果的确认将2000年发生立木枯死的松树(包括表现松材线虫病外部症状的病树)伐倒,去除树皮,在树干上中下取样,按1.3方法确定由松材线虫导致松树枯死数,与1999年松材线虫导致松树枯死数比较,得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流胶法的影响用流胶法对60万株松树进行了诊断。第一次诊断出流胶异常的松树2 000株。打孔第1、2 d (即10月16日大气平均温度是10.5℃、17日是14.0℃)正逢寒流,其余时间大气平均温度较高,一般在15.0℃以上。第1、2 d共打孔约6万株,有1 139株流胶出现异常,对这部分流胶异常的松树进行了第2次诊断,仅有74株松树流胶出现异常。可见温度对流胶法影响很大,低温使松树流胶不畅。
2.2 松树流胶异常与松树的生长状况关系通过第一次诊断出现松树异常流胶的861株(不包括第1、2 d),加上对第1、2 d复诊的74株共计有935株松树流胶出现异常,占全部松树总数的1.56‰,说明流胶异常的松树在松林中占的比例非常低,松树流胶异常现象并不是普遍发生的。在935株流胶异常的松树中,生长良好木为407株,生长中等木为301株,被压木为102株,濒死木为125株。从流胶异常的松树数量来看,很难反映出松树的生长状况与松树流胶异常存在相关性,松树流胶不畅可能与松树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相联系。
2.3 松材线虫的鉴定及与松树的生长状况关系对流胶异常的松树样品中是否含有松材线虫进行了鉴定, 松材线虫的鉴定依据松材线虫成虫的形态。松材线虫成虫虫体纤细,表面光滑。唇区高,头部和身体界限明显。口针细长,其基部有小的膨大,中食道球椭圆形,占体宽的2/3以上,瓣门清楚,背食道腺于背面覆盖肠,背食道腺的长度约相当于体宽的3~4倍,背食道腺开口在中食道球。排泄孔的位置约在食道和肠交界的水平上,有时靠近神经环。半月体明显,在中食道球后2/3体宽处。神经环恰于中食道球下方。
雌虫卵巢前伸。后阴子宫囊长,延伸到阴肛距的3/4处。上阴唇长,向下覆盖,形成阴门垂体(或阴门盖)。尾近圆柱形,尾端钝圆,或有短的尾尖突。
雄虫死后尾向腹面弯曲。尾尖,侧面观似爪状。精巢前伸。交合刺大,呈很独特的弓形,成对,不联合,基部有一大而尖的喙,交合刺末端有一几丁质凸出物。尾端有一卵圆形的交合伞。
对取自935株流胶异常的松树样品进行分离、镜检,发现在这些松树中有182株松树带有松材线虫,占流胶异常的松树的19.5%。松材线虫在发病尚未表现症状的松树体内,线虫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由于取样的困难,仅在胸干部取样,因此有些带有松材线虫的松树存在漏检的可能。
182株中生长良好木为54株,生长中等木为87株,被压木为26株,濒死木为15株(表 1)。
![]() |
从上表可以看出,流胶异常的生长中等木、被压木带有松材线虫的比例较高,流胶异常的生长良好木、濒死木带有松材线虫的比例较低。带有松材线虫的生长良好木和生长中等木的数量要远远高于被压木和濒死木。
通过流胶法来调查松材线虫在自然界松林中存在潜伏侵染现象系第一次, 对桩材线虫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以前的防治着重于在冬季清理病死树,因而忽略了貌似健康的松树带有松材线虫的问题,造成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不明显。
2.4 流胶法防治松材线虫的效果在2000年春季,清除182株有松材线虫的病树,在2000年松树发病期,因松材线虫感染病死松树为370株,而1999年因松材线虫病而枯死的松树为12 334株,病死树率降低了97%,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从而说明流胶法在防治松材线虫病应用的可行性。
3 讨论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流胶减少直至停止, 但松树流胶异常并不是唯一由松材线虫引起的。坂上幸雄(1972)通过调查发现松树树脂的分泌异常不是松树渐进性衰退而是生理的突变造成的,引发生理突变的异常因子有气象、土壤和化学物质等,不能说水分欠缺是造成树脂分泌量异常的原因。在本调查中证实了在秋冬季由于寒流造成的低温导致有的正常松树也会出现一些流胶异常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流胶法的准确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避免低温的情况下打孔。见城卓(1970)认为在发生松材线虫危害时优势木由于生理健全,危害主要以衰弱木为主。但在被认为是优势木的立木中,也有不出树脂的,可能其树体内部已发生生理变化,这种松树易受天牛侵害,而且危害发生在单个立木中,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危害与外表上看健全的松材立木树脂流出方式密切相关。
目前国内外防治松材线虫病时常常首先采取清理病死木的方法,但在清理后的第二年,仍有松材线虫病死树的发生,达不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杨宝君等(2002)认为在松材线虫病的适宜地区,黑松和赤松(P.densiflor)感病后很快死亡,只有在接种量小的情况下才有潜伏侵染现象发生。由于在长岛,秋、冬季气温较低,松材线虫在黑松体内存在着潜伏侵染现象。在调查中发现:不仅被压木和濒死木中带有松材线虫,而且生长良好木和生长中等木也带有松材线虫,并且占全部松材线虫病树的77.5%,远高于濒死木和被压木带有松材线虫的百分数(22.5%),这与国内外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同时说明松材线虫病在生长良好木和生长中等木中也存在着潜伏侵染现象,而不仅仅在濒死木和被压木存在着潜伏侵染现象。因此在今后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貌似健康”的松树。用流胶法诊断松材线虫病树以后,应及时清理处理掉。由于流胶异常的松树占整个松树的比例较小,也可将流胶异常的松树一并清理掉。这样,在以后的几年里连续清理少量的死树,可以达到拔出疫点的目的。这种措施在孤立疫区和新发疫点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应用流胶法对病树进行诊断,可以诊断出绝大多数处于侵染阶段的病松树。在清理枯死松树时,将这些处于潜伏侵染阶段的病松树一起清理,可比较彻底地清除侵染源,以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应用流胶法对病树诊断时可能出现误诊,即诊断出的树也包括非松材线虫病树但也不流胶的松树。不过这些松树的存在对松墨天牛种群密度的上升是个有利因素,将这些松木同病树一起清理,也有助于病害的防治。
贺长洋, 王成法. 1999. 松材线虫病在山东长岛的发生与治理. 植物检疫, 3(5): 295-296. |
鞠洪绶. 1992. 长岛县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 植物检疫, 6(1): 73. |
李占鹏, 李东军, 汪来发, 等. 2002. 长岛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研究. 林业实用技术, (3): 15-16. |
刘伟, 杨宝君, 徐福元, 等. 1998. 松材线虫病树早期诊断的研究Ⅰ:马尾松、黑松松材线虫病树的早期诊断. 林业科学研究, 11(5): 455-460. DOI:10.3321/j.issn:1001-1498.1998.05.001 |
孙时轩. 1992. 造林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338-339.
|
汪来发.松材线虫病症状及诊断.见: 杨宝君, 潘宏阳, 汤坚等.松材线虫病.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28-38
|
杨宝君, 刘伟, 徐福元, 等. 1999. 松材线虫病树早期诊断的研究Ⅱ:松树品种、接种量及线虫来源对流胶法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2(3): 251-255. DOI:10.3321/j.issn:1001-1498.1999.03.005 |
杨宝君, 汪来发, 赵文霞, 等. 2002. 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及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新途径. 林业科学研究, 15(3): 251-255. DOI:10.3321/j.issn:1001-1498.2002.03.001 |
见城卓. 1970. 松くぃ虫无被害地域の松脂の出方. 森林防疫, 19(7): 8-12. |
小田久五. 1967. 松くぃ虫加害对象木とその判定法にっぃて. 森林防疫, 16: 263-266. |
坂上幸雄. 1972. 水分欠乏を中心とした松くぃ虫加害物件木予知のための调查. 森林防疫, 21(6): 17-18. |
Bergdahl D R, Halik S. 1998. Inoculated Pinus sylvestris serve as long-term hosts for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Mamiya Y Eds.Proc of Intern Symp on Sustainability of Pine Forests in Relation to Pine Wilt and Decline. Tokyo: 73-78. |
Halik S, Bergdahl D R. 1994. Long-term survival of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in living Pinus sylvestris in an established plantation. Eur J For path, 24: 357-363. DOI:10.1111/j.1439-0329.1994.tb00829.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