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高瑞桐, Wang Baode, Victor C. Mastro, 李玉琴, 王彦, 杨晓民.
- Gao Ruitong, Wang Baode, Victor C. Mastro, Li Yuqin, Wang Yan, Yang Xiaomin
- 光肩星天牛对白桦林的危害及药剂防治效果
- Infestation of Betula platyphylla by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and Its Control Using Insecticides
- 林业科学, 2009, 45(2): 163-166.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2): 163-16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7-12-18
-
作者相关文章
2. USDA APHIS PPQ CPHST,Otis Building 1398,Otis ANGB, MA 02542, USA;
3. 甘肃省靖远县林业局 靖远 730600;
4. 甘肃省白银市林业局 白银 730900
2. USDA APHIS PPQ CPHST, Otis Laboratory Building 1398, Otis ANGB, MA 02542, USA;
3. Forest Bureau of Jingyuan County, Gansu ProvinceJingyuan 730600;
4. Baiyin Forest Bureau, Gansu Province Baiyin 730900
光肩星天牛(Anoplophroa glabripennis)是多种林木的重要蛀干害虫,根据国内文献(萧刚柔,199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83;山东林木昆虫志编委会,1993;李文杰等,1993;李亚杰,1983;山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1986;杨秀元,1981;高瑞桐等,2000;安榆林,2006)等记述,光肩星天牛危害杨(Populus spp.)、柳(Salix spp.)、榆(Ulmus spp.)、糖槭(Acer saccharum)、桑树(Morus alba)、梨(Pyrus sp.)、桦树(Betula sp.)、桤木(Alnus sp.)、悬铃木(Platanus sp.)、苹果(Malus sp.)、茶条槭(Acer ginnala)、元宝槭(Acer truncatum)、复叶槭(Acer negundo)、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国外文献(Lingafelter et al., 2000)报道,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该虫危害杨属、柳属、榆属、NFDA6属(Fraxinus)、木槿属(Hibiscu)、七叶树属(Aesculu)和桦木属(Betula)树木。但光肩星天牛对桦树的危害记载仅见内蒙古大青山(骆有庆等,1999),1998、2000年该虫在甘肃省榆中县和靖远县对白桦林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未见报道。为此,2002年笔者在甘肃省靖远县哈思山林区的次生白桦林内对光肩星天牛的传播途径、生命力、危害情况及防治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林区概况靖远县哈思山林区地处104°18′40″—104°35′00″ N,36°56′20″—37°02′40″ E,位于靖远县北部偏西。该地属基岩中低山地,海拔1 758~3 017 m,年平均降水量310 mm以上,年平均气温6~7 ℃,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林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主要林木包括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 sp.)、云杉(Picea asperet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绣线菊(Neillia sp.)、西北栒子(Gotoreaster zabelii)、山楂(Grataegus kansuensis)、西北蔷薇(Rosa davidii)、紫丁香(Syringa julianae)等。
1.2 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取食量、寿命、刻槽及形态观察2002年夏季在白桦林内选择胸径6~18 cm的白桦树20株,在距地面10 cm以上的主干罩1个直径、高分别为33,100 cm的铁纱笼,每笼放入光肩星天牛成虫雌雄各1只,然后将纱笼的上下口扎紧。以后每3天观察1次成虫的存活数,成虫死亡后测量取食量,记录笼内树干上的产卵槽数及幼虫排泄孔数。
1.3 防治技术1)清除虫源木 试验对林内的虫源木进行标记,然后砍伐、运出并处理,第2年再次调查桦木的被害率。
2)药剂防治 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为南京第一农药厂生产,有效成分为25%氯氰菊酯(Cypermethrin)乳剂;10%吡虫啉(Imidacloprid)液剂,为美国J. J. Mauget公司生产;75%吡虫啉(Merit)粉剂,为美国Bayer公司生产。
防治方法:① 2006年7月5—11日,将绿色威雷稀释成400倍液,在靖远县北滩乡的北山村和乌兰镇5~7年生的新疆杨(P. alba var. pyramidalis)、二白杨(P. gansuensis)防护林内用高压喷雾器将其喷洒于被害木树干。施药后第2天对2个试验点的试木进行观察至施药后40 d,每隔1 d调查1次施药树冠下天牛成虫死亡数及羽化孔数,共调查20次,第40天调查样树上的产卵刻槽数。②吡虫啉设4个处理即树干注射、土壤注射、土壤沟施及不施药(对照),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处理虫害木5株,随机排列。2005年6月23日在景泰镇5年生新疆杨防护林内进行药剂防治试验,其中树干注射,按照被害木胸径大小确定用药量,每1 cm胸径注射10%吡虫啉原液0.8 mL;土壤注射,将75%吡虫啉粉剂用水稀释60倍,按照每1 cm被害木胸径用75%吡虫啉粉剂0.4 g的药量计算出药液用量,在距树干15 cm处围绕树干打5个注药孔,等额将药液注入土壤约20 cm深处;土壤沟施,在距树干15 cm处围绕树干挖深约10 cm的沟,以每被害木胸径1 cm用0.4 g药剂的比例将稀释60倍的75%吡虫啉粉剂药液灌入沟内、并用土覆盖;对照被害木不施药。施药后按照同样方法检查至施药后第50天,10月中旬每处理解剖10株试木,调查其产卵刻槽数、幼虫数及羽化孔数。2006年6月下旬开始用相同方法继续调查药剂的持效效果。
2 结果与分析光肩星天牛的传入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哈思山林区附近农民建造房屋时,由外地购买了带有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杨树木材,成虫羽化后迁飞至周围杨树、柳树危害,然后扩散蔓延至山坡上的白桦林内所致。
2.1 白桦林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形态特征2002年夏季随机捕捉的30头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主要形态测量值见表 1,表中的体长等数据与文献报道的雄虫体长20~29 mm,雌虫22~35 mm以及触角等描述基本相同,说明在白桦树上光肩星天牛的发育良好。
![]() |
在白桦树上罩笼所饲养的成虫试验表明,取食白桦树的成虫的相对寿命(因为笼内所接入的成虫为随机捕捉,不一定为当天羽化,因此称为相对寿命),雌虫达到23~61 d、平均(39.1±13.1) d,雄虫22~61 d、平均(41.2±11.5) d。对笼内20头死雌虫进行解剖,除4头腹内无卵外,其余雌虫遗腹卵为2~11粒、平均4.2粒±3.0粒;笼内1对成虫取食白桦枝条表皮面积为0.5~37.6 cm2、平均9.9 cm2±8.2 cm2,1头雌虫的产卵刻槽0~45个、平均12.4个±12.1个。由于接虫的日期在8月10日,已经较晚,因此绝大部分卵未能孵化,只有3株树上笼内的树干出现幼虫排泄物,因此幼虫蛀孔很少,只有0.2个±0.6个。另外,从取食量和成虫寿命来看,笔者以前用复叶槭和杨树枝条喂饲成虫(高瑞桐等,1998),喂饲复叶槭枝条的平均每头每天取食面积为1.06 cm2,雄虫寿命13 d,雌虫寿命46 d,平均每头雌虫刻槽7.5个;喂饲Ⅰ-69杨[Populus deltoides cv. Lux(Ⅰ-69/55)]的平均每头每天取食面积为0.4 cm2,雄虫寿命8 d,雌虫寿命9 d,雌虫没有产卵。而取食白桦的平均每头每天取食面积为0.01~0.4 cm2,雄虫和雌虫的寿命分别达到41.2 d和39.1 d,平均每头雌虫刻槽12.1个。同时70%的雌虫和80%的雄虫寿命都达到30 d以上。因此,白桦不仅可以满足光肩星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的条件,而且取食白桦后还具有很强繁殖后代的能力。
2.3 防治结果1)清除虫源木 2005年秋天在林内共砍伐有虫树木125株,运出林外做了销毁处理。但是,由于光肩星天牛幼虫在树干内生活,发育不整齐,树干上的排泄物有时不明显,在标记有虫树时难免会有遗漏。2007年6月调查时,林内的有虫株率又上升到83.3%,受害木最多的羽化孔数达20个,一般都在2~7个。因此,以“清除虫源木”作为防治措施,应连续砍伐有虫树2年以上才能达到目的。
2)药剂防治效果 从表 2看出,用绿色威雷喷洒树干防治成虫的效果比较明显。
![]() |
吡虫啉树干注射、土壤注射及土壤沟施3种施药方法与对照比较(图 1),树上活成虫数量2005年分别为(12.7±4.2)、(14.5±6.6)、(8.7±3.3)和(9.5±4.2)头,2006年分别为(12.7±4.7)、(14.0±7.2)、(9.5±3.8)和(11.0±9.4)头,统计分析表明,4种处理无差异(α=0.05),说明成虫落在每种处理树上的机会和数量差别不大。
![]() |
图 1 不同施药方法5株树上45天累计树上活成虫数 Figure 1 Total number of live adult beetles observed on 5 treatment trees for 45 days |
3种施药方法与对照比较(图 2),树下死成虫数量2005年分别为(179.0±23.3)、(86.3±10.75)、(6.3±22.4)和(12.8±2.5)头,2006年分别为(68.7±18.0)、(115.0±37.0)、(129.2±50.2)和(26.7±8.5)头,统计分析表明,3种施药方法与对照的都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树干注射当年效果好、药效快,而第2年土壤沟施及土壤注射效果好、持效期长。
![]() |
图 2 不同施药方法5株树上45天累计树上死虫数 Figure 2 Total number of dead adult beetles observed uner 5 treatment trees for 45 days |
同样,树干注射、土壤注射及土壤沟施3种施药方法与对照比较,对照树上2005年的羽化孔比各处理分别多12.1,5.7,10.1个,2006年分别多8.5,7.4,8.9个,但统计分析差异均不显著(图 3)。此外,只有树干注射与对照在产卵刻槽数上有显著的差异,树干注射、土壤注射、土壤沟施在树干内的活幼虫数上均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但3种施药方法之间无论在产卵刻槽、还是在树干内活幼虫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表 3)。
![]() |
图 3 不同施药方法每株树上45天累计羽化孔数 Figure 3 Total number of exit holes on individual trees for 45 days |
![]() |
光肩星天牛在甘肃对天然次生白桦林已造成了严重危害,白桦林具有满足光肩星天牛生长发育的食物资源和环境条件,因此白桦林有可能成为光肩星天牛猖獗危害的林种。
使用吡虫啉采取树干注射、土壤注射、土壤沟施3种方法防治时,对光肩星天牛成、幼虫都有较好毒杀效果,在施药当年以树干注射、第2年则以土壤注射与土壤沟施效果好,但土壤沟施方法简单、便于操作。使用吡虫啉杀虫剂当年成本虽较高,但第2年仍有较好的持续防效,因此其总体防治成本并不高。绿色威雷树干喷药防治成虫也有较好效果,但是与吡虫啉相比较其对环境危害较大,对人畜也不安全。
白桦是水土保持、胶合板、农用建材、庭院和公路绿化的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雷加富,2005;内蒙古森林编辑委员会,1989)。鉴于甘肃省靖远县哈思山的白桦林已受光肩星天牛的严重危害,建议在白桦林区周围做好对光肩星天牛虫害木的检疫,杜绝其传入,以确保桦木林的健康;对光肩星天牛危害区的桦木林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全国桦树林被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情况;对已感染光肩星天牛的白桦林,彻底清除并处理虫源木,杜绝其继续危害和蔓延。
安榆林, 杨晓军, 林晓佳, 等. 2006. 光肩星天牛mt DNA col基因遗传差异的研究. 林业科学, 42(5): 77-79. |
高瑞桐. 2003. 杨树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86-200.
|
高瑞桐, 王保德, 李国宏, 等. 2000. 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杂交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 23-26. DOI:10.3321/j.issn:1000-1522.2000.03.006 |
高瑞桐, 郑世锴. 1998. 利用成虫取食习性防治三种杨树天牛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 43-48. DOI:10.3321/j.issn:1000-1522.1998.01.008 |
雷加富. 2005. 中国森林资源.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66-263-265.
|
李文杰.1993.杨树天牛的种类、分布及寄主.杨树天牛综合管理.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8-42.
|
李亚杰. 1983. 中国杨树害虫.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05.
|
刘荣光, 周嘉熹, 叶永成. 1995. 注孔法防治杨树天牛幼虫的技术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2): 61-66. |
骆有庆, 李建光. 1999. 杨树天牛灾害控制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策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6-11. DOI:10.3321/j.issn:1000-1522.1999.04.002 |
内蒙古森林编辑委员会. 1989. 内蒙古森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71.
|
山东林木昆虫志编委会. 1993. 山东林木昆虫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88.
|
山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1986. 山西主要林木害虫图谱.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43-44.
|
萧刚柔. 1992. 中国森林昆虫.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455-457.
|
杨秀元, 吴坚. 1981. 光肩星天牛.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91.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1983. 中国森林昆虫.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57-260.
|
Lingafelter S W, Hoebeke E R. 2000. Revision of Anoplophora (Coleoptera:Cerambycidae). Washington: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18,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