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心语·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41) ——专著去哪儿了

我对专著的了解,开始于上大学期 间,这主要是指从那时起才真正开始关 注那些部头作品,虽然初中时我们都从 唱过的“毛主席的著作”这样的歌儿中了 解过什么叫著作。大学的教材有一个新 鲜之处,就是书的最后,甚至每一章的结 束处,都开列有一份称为参考文献的清 单。我上过的专业课中,教材的参考文 一大半是专著,少量是发表在刊物上的 学术论文。这些专著、学术论文该是多 么了不起啊,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你都 可以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崇高的荣誉 来自一个事实: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来源 于他们的作品。

当我的阅读面在大学得到不断拓宽 时,心中不时泛起对这些大部头作品作 者的敬仰,情不自禁地把他们作为心中 的榜样。不用说,他们就是名家。也许 他们因为专著而名扬四海,也许他们因 为科研出色而扬名,然后又写出了专著, 专著于他们可能是原因,可能是结果,说 不清道不明。他们的著作成为人类文明 的结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从事科学技 术各专业的人们,因为这些专著一直被 见于各专业教材、专著和论文中,以此流 传在科技界。

究竟哪些专著有如此名望呢?为了 给每年的新生一个指导意见,有的学校 会给出一份这样的书名清单,但我们真 正见到的不多。微信上流传着“北大清 华推荐的100本经典书籍”和“看看香港 大学推荐的50本经典书籍”,没有推荐年 份,也没有推荐缘由和场合,从内容看, 前者既有社会科学类和国内文史哲经 典,也有少量科学技术经典,而后者主要 是社会科学类。前者推荐的书目如《梦 的解析》(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等,现在推荐强调的是科学 思想。

这样的书去哪儿了?这些经典的名 著大都可以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到,少量 的可从网络上看到。近几年来,各出版 社出版了各种国内外的经典名著,这些 书大多可以从书店购到。例如《天体运 行论》(哥白尼)、《物种起源》(达尔文)、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李约瑟)、《梦溪笔 谈》(沈括)、《天工开物》(宋应星)等。这 些都是影响世界的科学名著,特别是其 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有的出版社 还出版了诸如《影响世界的62部科学名 著》(高丽红,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这 样的推荐名著的图书。这些书你当然可 以到书店买到。

借得到,是一种方便,更方便的是在 网上也可以看到。能买得到,就更值得 赞赏了。但这远不成为进入了科技和研 究主流的标志。我们需要数以千万计的 各专业名著。

专著去哪儿了?这里问的是:你能 在人们(各个专业)的科研活动中真正看 到专著的作用吗?

我对此有所体会开始于我的攻博。 我开始课题研究以后,导师指导我,要我 阅读一些称为“背景材料”的专业图书, 绝大部分是本专业那些耳熟能详的专家 的著作(这些专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 这种形式的书单,在学校的各个专业硕 士课程中也可以得到。值得反思的是, 现 在 学 校 中 教 学 大 纲 也 列 举 着 一 些 “书”,但往往不是名著,而是与硕士或博 士入学考试出题最相关的书,通常是名 校的教材。它们“活”在学生中。

我体会到“背景材料”中所列专著是 名著,是因为这些专著不但“活”在本专 业中,而且是最有名望的专著。“活”在学 生中不是不好,若“活”在科学家中于科 学才有真正的贡献。

为什么要这么说?最关键的是,这 些专业书并不是陈列在图书馆书架上就 出名了,它们的出名,是因为科研人员在 搞科研时真正用得着,传承着书中的专 业内容,推动专业向前发展。通常表现 为一些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实现的目 标,一个一个地被专业主流在解决,在实 现。当写学术论文、专业著作时,这些被 参考的书往往就首先被“参考文献清单” 所列,成为重要的参考文献。这也说明 了为什么作为专业主流的研究人员一定 要研究重大问题的原因。你若研究着一 些无足轻重的题目,你当然也参考不着 那些重要的专业专著,更进一步,也不会 有人把你写的论文作为他的参考文献。 能够成为人们学术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被作者的引用,是一种科学技术上的同 行认可现象。正是同行认可带来了崇高 的荣誉。越是出现在开头的那些文献, 声望越高,在我阅读这些文献时大致上 有这个认识。在一篇论文很不起眼的地 方被人引用了一下,其实也并不值得作 者过分高兴。在我攻博时,总是有10篇 到20篇论文,被我手上或刚搜集到或刚 发表的一二百篇论文的作者们在学术论 文最重要的地方——大多数是开头—— 得到引用。这些学术论文、专著也每每 出现在经典的或者新出版的专著上。从 我导师推荐我看的学术论文专著中,都 印证着这一点。这样的专著、论文,是了 不得的。在有一些专著和综述文章中, 有些作者会把具有这种性质的专著、论 文直接介绍给专业读者。他们会这样 写:“关于这方面的工作,读者还可以阅 读以下4本专著。”诸如此类。对学术论 文,特别是综述文章中那些价值特高的, 作者们也会如此介绍。现在的问题是, 你正在写的学术论文,会成为专家们争 相介绍的论文吗?

拿开题作个例子吧。这几天我刚刚 参加了学术的开题。开题报告实际上是 文献调研工作的总结,在其中当然要列 出学生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自己研究要参 考的那些文献。不幸的是,学生们对于 参考文献特别是自己所引用的文献的最 初几篇的意义,并没有特殊认识,往往想 也不想就把一般科学机构一般作者发表 在一般期刊上的文献作为自己开题报告 (包括学术论文、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清 单中的第1篇、第2篇论文。不是不可以 这样做。“他们值得你给予这么高的荣誉 吗?”我问过这样的问题。有一次,我拿 出我的博士论文,翻出第1章的参考文 献,开始的10多篇论文或专著,都具有里 程碑的性质,指出了这种性质,也就在一 开始就把论文的传承性以及学术源流介 绍清楚了。

如果你在一开始就是介绍着那些里 程碑一样的名著和高被引用论文,并准 备接着其中遗留的问题,开展自己的研 究,那么,你的水平肯定不会低。一件非 常值得做的且又简单的事是:把你手上 100篇、200篇有关文献梳理梳理,找出它 们中间共同的或反复在引用的那些文 献,它们才值得你给予论文中最前几篇 文献的崇高地位。而且可以想到,你的 一开头的几句与这些论文有关的话,一 定也是漂亮且品位高的。

一个深层的问题是,在可以得到这 种荣誉的文献中,甚至在全部参考文献 清单中,有一个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令 人不安的倾向,就是学术专著见得少多 了。也许,是学生们在查找文献中有一 种系统性的习惯——不查大部头专著, 不以查出相关专著为目标,只以查出相 关学术论文、专利为目标。这当然也难 怪,今天的学生们最关心的,一是学校要 的博士生们发表了什么样的论文,数量 够不够,二是导师要的自己的学术论文 要多引用,影响因子要高。学生们老师 们都被论文指挥着,大家不太关心专著。

其实,这并不影响在可以参考的文 献中有相当数量的专著,特别是名著。

最近听到一位学术带头人说的话, 才真正理解了问题的要害:是愿意写专 著的动力弱了。一方面越是水平高的专 著,印数少,出版社不愿出,另一方面,因 为是专著,至少70%到100%的专著内容 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工作,通常意味着10 多篇论文,如果变成了专著,即使很优秀 的工作,专著中的工作被引用了,也只能 被计算为引用1次,若是没有专著而是论 文,那就大于1次,甚至10多次。因此, 在工作又这么忙的情况下,也就不想写 专著了。专著少了,专著在论文中被引 用就会更少。越是这样,中国越是出不 了真正的名著。

人们明白,学术论文的学术生命结 束早,学术专著才有长久一些的学术生 命。一位真正的学者,一定会梦想着属 于自己的专著;一个科技强国,一定也是 产生专著的大国。否则,我们今天问的 是:专著去哪了?明天你一定还会问:学 术大师去哪儿了?我们应该警醒!

文/冯长根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