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
(新闻时段 2014-01-01至 2014-01-10★为热度指数) |
1 美国科学家首次发布外星天气预报
[热度指数:★★★★★]
|
|
2 "雪龙"号冲出重冰区成功突围
[热度指数:★★★★★] |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
1日,美国科学家首次公布某颗外星天
气预报,此星球距离地球40光年,名为GJ
1214b。其轨道与木星"红矮星"距离很近,
气温可达232℃。
GJ1214b于2009年被发现,约比地球
大2.7倍,其绕行恒星位于蛇夫星座。尽管
云层构成不清楚,但计算机模拟显示,此星球
可能含有KCl或ZnS粉。11个月中,科学家
对GJ1214b进行96个小时观测,这是使用
太空望远镜观察同一颗行星时间最长的试
验。此发现可帮助人类确定潜在宜居类地行
星。
|
|
图片来源:人民网
|
7日18时," 雪龙"号船驶出乱冰区,进入清水
区。18时30分,"雪龙"号冲出重冰区,成功突围。
2日,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
大利亚"南极光"号考察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
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
名乘客。"雪龙"号船撤离时,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
成"雪龙"号船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6日," 雪龙"号船正东方向9km至边缘的海冰
内部出现上千个小水塘,这表明东侧海冰密集度发
生变化,有利于船舶通航。7日终于成功突围。 |
3 勇气号着陆火星10周年:发回12.4万张照片
[热度指数:★★★★] |
|
4 2300年前"计算器"可运算开方
[热度指数:★★★★] |
图片来源:NASA
|
6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勇气号火星着陆之后
已连续工作超过6年,而最初预定工作时间为3
个月。
勇气号共行驶了4.8英里(约7.73km),是其
预定目标的12倍以上。漫长行驶后,勇气号抵达
一座小山,沿30℃坡度前进,成为第1个登上另
一颗行星表面山顶的机器人。
2006年,勇气号右前轮发生故障,火星车依
靠其他车轮行驶了超过0.5英里(约合1km)。6
年期间,勇气号共发回12.4万张照片,对15块火
星地表岩石进行打磨,对92个目标用刷子进行清
理,以便使用其携带的光谱设备和显微成像仪设
备进行考察。 |
|
7日,清华大学发布3篇清华简文献。《算表》文献被认定为目
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
史上的重大发现"。
《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17支保存完整,4支有残缺,根据分
析研究,可补全残缺内容。《算表》可将复杂乘法转变为简单加法,
还可用于除法及开方运算。 |
5 国内最高性能IGBT芯片及模块问世工
[热度指数:★★★★] |
|
6 大型强子对撞机维修升级:能量级将增倍
[热度指数:★★★★] |
9日,由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主持研制的国内
最大电压等级、最高功率密度的6500V高压IGBT芯片及模块首
次亮相,刷新了1年前该公司自主研制的3300V电压IGBT芯片
电压等级和功率密度纪录。该公司已初步形成IGBT器件技术的
完整产品型谱,成为国内唯一全面掌握IGBT芯片技术研发、模块
封装测试和系统应用的企业。 |
|
7日,外媒称大型强子对撞机将经历一次检查,此次检查会使
其能力增加近1倍,为揭开暗物质之谜、找到"超对称性"宇宙概念
的证据,甚至发现有助于解释引力之谜的额外的隐藏维度迹象提
供可能性。到2014年底,这台巨型原子对撞机的离子能量将会
从称8TeV提高到14TeV,以便进行有史以来最高能量的粒子碰
撞尝试。 |
7 破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性因子结构
[热度指数:★★★★] |
|
8 江苏淮安发掘超大古墓群
[热度指数:★★★] |
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志伟团队首次揭示艾滋病病毒感染
性因子(Vif)的结构,破解了困扰该领域科学家30余年的谜团,为
理性设计靶向该复合物的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对人
类最终攻克艾滋病具有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
|
6日,淮安市博物馆称经过2个多月的发掘,在该市清浦区武
墩境内发现的战国至西汉时期古墓群发掘工作进入尾声,92座墓
葬,600余件文物出土,这是该博物馆近年来发现墓葬数量最多、
分布最密集、出土物最丰富的墓地。 |
9 我国首艘自主知识产权万箱船交工
[热度指数:★★★] |
|
10 发现5500万年前"阿喀琉斯基猴"化石
[热度指数:★★★] |
8日,我国自主研发、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1艘1万TEU(标准
箱)集装箱船"中海之春"号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签字交
工。这使我国成为继韩国、日本之后,第3个可自主研发、设计并
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 |
|
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团队报
道了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阿喀琉斯基
猴"。该化石发现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距今5500
万年。为确定类人猿与其他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
提供了证据。
|
(编辑 石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