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 200137
2. Shanghai Waigaoqiao Shipbuilding Co., Ltd., Shanghai 200137, China
零碳无污染的氢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理想替代能源,被评为“21 世纪最理想的新型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欧洲,多个利用海上风能生产绿色氢气的项目正在实施,如:PosHydon (PosHydon, 2022)、NortH2 (NortH2, 2022)、AquaVentus (AquaVentus, 2022)、Dolphyn (ERM, 2022)。在这个大背景下,氢的储存、运输和安全问题愈发重要。在标准大气压下,液化氢的密度约为气态氢的800倍且单位质量热值高,液态氢储存压力低、更安全且运输效率高,是氢能储运的重要途径。液氢运输的起步研究源于1998年一个日本公司提出了一项关于大规模运输液氢的初步研究报告,其中包括1艘液氢运输船的初步概念设计,该船有4个球型的液氢储罐,总容量为
鉴于液氢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需在低温下储存的特点,液氢运输船须具备优越的安全特性,以保障制氢及储氢设施的稳定运作。本研究依据CCS、DNV、ABS等船级社关于液氢运输船的规范,以及IGC Code的相关规定,提出了一种浮式制氢储氢运输及外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设计方案。基于MSC.Patran软件,对该平台的舱段结构强度以及热点疲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海上制储运输一体化平台的工程设计与强度分析提供参考。
1 计算原理 1.1 分析流程液氢存储低温和极低密度的特性,使得满载状态下的平台比同类型船舶具有更低的整体重量,且对风浪的敏感度较高[3 - 7]。仅依赖梁系理论对船体剖面的纵向、横向及扭转进行常规校核,无法充分反映船体在综合负载作用下各个结构间载荷的传递及局部结构的应力分布。鉴于液氢储罐所在的货舱区域是船舶的关键结构部分,面临较大外部载荷,故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规范校核,以确保船体结构的强度,对船体结构进行综合评估与优化十分必要。
本文基于MSC.Patran软件,参考共同规范[8]确定计算载荷和工况,通过对舱段模型的加载计算和结果分析校核舱段结构强度。具体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 |
图 1 分析流程图 Fig. 1 Analyze the flowchart |
计算模型的结构尺寸已扣除腐蚀裕量。因此,许用应力无需在屈服极限基础上进行打折。材料的许用应力取355 MPa,许用屈曲利用因子为1。
2 数值模型 2.1 船型概况本文研究对象为浮式制氢储氢运输一体化平台,主尺度参数如表1所示。
![]() |
表 1 主尺度参数表 Tab.1 Main scale parameter table |
船中区域往往是货舱段受载最大的区域,考虑到液氢的危险性,针对该船的船中货舱区域进行有限元分析很有必要。为更好地描述船体货舱区域的结构特点,并保证计算的精度。根据三舱段有限元计算原理,参考共同规范[8]的要求,有限元模型包括第1货舱、第2货舱、第3货舱以及货舱两端的横舱壁结构,其中第2货舱为评估区域。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舱段建模需采用扣除腐蚀余量的净尺寸。具体有限元模型评估区域位置及有限元模型如图2和图3所示。
![]() |
图 2 模型及评估区域 Fig. 2 Model and assessment area |
![]() |
图 3 舱段有限元模型 Fig. 3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compartment segments |
船舶在运营中所承受的载荷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在进行舱段分析时,本研究选择了6种船舶在受载量较大的极限工况进行加载分析。遵循共同规范的指导,主要关注迎浪与横浪作用下的压载吃水工况、隔舱装载工况以及最大满载吃水工况。考虑到装载情况对舱段计算的影响,每种工况进一步细分为3个子工况,如表2所示。
![]() |
表 2 舱段有限元计算工况 Tab.2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of compartment working conditions |
分别在舱段模型两端的中性轴位置创建独立点,采用 MPC 将其与端面所有纵向连续构件的节点建立刚性连接,并约束首尾端独立点的
舱体结构屈服分析的典型评估区域结果如表3所示。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如图4~图6所示。
![]() |
表 3 舱段结构强度评估结果 Tab.3 Results of structural strength assessment of segments |
![]() |
图 4 框架结构应力云图对比 Fig. 4 Comparison of stress diagrams for frame structures |
![]() |
图 5 底部结构应力云图对比 Fig. 5 Comparison of bottom structure stress diagrams |
分析结果显示:
1)主要构件的屈服性能均符合规范要求。
2)在液氢储罐基座与内底板的连接区域处框架结构出现高应力集中。对比LC1与LC2工况,发现尤其在中拱工况时,该区域的双层底肋板孔边缘的应力水平较高,建议通过增加板厚来进行优化设计。
3)在LC3-c与LC4-c的对比中,底部结构中双层底肋板孔边缘的应力最为显著。由于液氢储罐满载时基座结构的应力水平升高,导致舷侧附近的双层底肋板承受的弯矩效应加剧,进而使得LC4-c的底部结构应力水平显著高于LC3-c。LC4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工况,但分析结果表明其仍满足应力标准要求。
4)舷侧结构在框架结构与甲板连接区域出现高应力,尤其是靠近剪力过渡区的应力更加显著。对比LC5与LC6工况,结果证明在横浪状态下,中拱与中垂对舷侧结构的应力水平有一定影响。
5)中纵舱壁在与甲板连接处也出现高应力现象。
![]() |
图 6 舷侧结构应力云图对比 Fig. 6 Comparison of stress cloud maps of outboard structures |
舱段结构的典型评估区域的屈曲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所有主要构件均满足屈曲要求,表明舱体结构的屈曲问题并不突出。
4 疲劳分析由于浮式制氢平台需要常年在海上运作,在海洋中遭受复杂多变的载荷作用,极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长此以往,会受到高周和低周循环载荷的影响,导致结构产生疲劳损伤甚至疲劳破坏[9]。鉴于液氢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需在低温下储存的特点,液氢运输平台须具备优越的安全特性,为了验证平台的安全性,本节选取危险工况LC-4满载与压载状态下的疲劳累计损伤代表全生命周期,作为理论参考。
4.1 疲劳热点选取与细化基于第3节对目标舱段进行的强度分析,筛选易于在交变载荷作用下产生应力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容易发生疲劳损伤。参考DNV[10]与CCS[11]规范要求以及结构特点,本文选定了3个疲劳敏感区域,如图7所示。采用有限元热点应力方法进行疲劳分析时,需要对有限元模型的网格进行精细化处理。这不仅涉及到使用局部细化子模型的分析手段,也包括将精细网格嵌入到整体模型中的方法。因此,位于热点附近的模型网格需要被精细化,确保细化后的网格尺寸不超过热点处的净板厚t,具体的细化示意如图8所示。
![]() |
图 7 疲劳热点选取 Fig. 7 Fatigue hotspot selection |
![]() |
图 8 网格细化及应力分布图 Fig. 8 Mesh refinement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diagram |
对于疲劳强度评估,首先考虑设计应力范围SD(k),有
$ {S_{D(k)}} = \max \left( {{f_{m,i(k)}}{f_t}{f_{{\mathrm{material}}}}{S_{h,i(k)}}} \right) 。$ | (1) |
式中:
根据 DNV 相关规范,对于4节点单元,可采取如下热点应力插值方式,如图9所示,读取热点右侧 4 个单元的单元中心表面应力,利用差值方法求得热点右侧距离其 0.5 t(t为网格边长)处的应力读取点的应力值。
![]() |
图 9 热点应力计算方法示意图(DNV) Fig. 9 Schematic diagram of hot spot stress calculation method (DNV) |
相较于DNV规范,CCS在《海洋工程结构物疲劳强度评估技术指南》中采用的插值方法略有不同,对于模型中的SHELL单元可采取直接读取A-B线外侧单元中心应力值的方式来计算插值点的应力分量,如图10所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 |
图 10 热点应力计算方法示意图(CCS) Fig. 10 Schematic diagram of hot spot stress calculation method (CCS) |
![]() |
表 4 基于不同插值计算方法的结果 Tab.4 Results based on different interpolation calculation methods |
参考2种规范,对于一般焊接结构,S-N曲线选取D曲线。对于母材自由边,S-N曲线选取C曲线。具体S-N曲线的取值见表5。
![]() |
表 5 S-N曲线参数取值 Tab.5 S-N curve parameter values |
1)基于CCS方法(下称“方法①”)的疲劳累计损伤计算。
基于CCS规范的疲劳累计损伤D求解公式为:
$ D = \frac{{{T_d}}}{{{T_z}}}\left[ {\frac{{f_1^{{m_1}}}}{{{K_1}}}\Gamma \left( {\frac{{{m_1}}}{\zeta } + 1,Z} \right) + \frac{{f_1^{{m_2}}}}{{{K_2}}}{\Gamma _0}\left( {\frac{{{m_2}}}{\zeta } + 1,Z} \right)} \right] 。$ | (2) |
式中:
$ \mathit{\Gamma}\left(a,z\right)=\int_z^{\infty}t^{a-1}e^{-t}\mathrm{d}t。$ | (3) |
式中:z为参数,计算公式为
$ z = {\left( {\frac{{{S_q}}}{{{f_1}}}} \right)^\zeta }。$ | (4) |
式中:
基于方法①的Weibull分布属于扩展的指数分布,通常利用概率值来推断其参数分布。此外,累计损伤计算考虑了不完全GAMMA函数在内的
![]() |
表 6 基于不同规范计算的疲劳损伤值 Tab.6 Fatigue damage values calculated based on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
2)基于DNV方法(下称“方法②”)的疲劳累计损伤计算。
基于DNV规范的疲劳累计损伤D求解公式为:
$\begin{aligned}[b] D = &{v_0}{T_d}\left[ \frac{{f_1^m}}{{{K_1}}}\Gamma \left( {1 + \frac{m}{\zeta },{{\left( {\frac{{{S_q}}}{{{f_1}}}} \right)}^\zeta }} \right) +\right.\\ &\left. \frac{{f_1^{m + \Delta m}}}{{{K_2}}}\gamma \left( {1 + \frac{{m + \Delta m}}{\zeta },{{\left( {\frac{{{S_q}}}{{{f_1}}}} \right)}^\zeta }} \right) \right] 。\end{aligned}$ | (5) |
式中:
和方法①相同的是,方法②同样考虑了不完全GAMMA函数的积分区间,且基于真是海况和波浪散布图实现的叠加计算。基于方法①和方法②计算的热点应力误差很小,公式中的Weibull尺度参数则由超越概率水平和设计应力范围计算得到,编制Matlab程序求解累计疲劳损伤值如表6所示。
4.5 疲劳寿命计算根据4.4的疲劳损伤计算结果,以危险工况LC-4满载与压载状态下的疲劳累计损伤代表全生命周期,作为理论参考。结合平台设计寿命为25年,计算热点位置的疲劳寿命TF即
$ {T_F} = \frac{{{T_{DF}}}}{D} 。$ | (6) |
式中:
![]() |
表 7 基于不同规范计算的疲劳寿命 Tab.7 Fatigue life calculated based on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
本文对浮式制氢储氢运输一体化平台开展舱段分析,研究各工况下船体结构受力特点和屈服、屈曲特性,并筛选疲劳热点进行疲劳累计损伤的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船体结构的关键构件均符合屈服强度标准,需特别关注的高应力区域包括液氢储罐基座与内底板的连接处、底纵桁的开孔区域以及框架结构与甲板的连接区域。
2)船体结构的屈曲性能符合要求,各主要构件均符合屈曲强度标准。
3)在极限状态下,热点应力越高,其疲劳损伤程度也越严重,故采用极限状态热点应力法来确定疲劳热点是合理的。
4)所有热点的疲劳寿命均达到了平台设计的要求。
[1] |
ABE ANIT, NAKAMURA M, SATO I, et al. Studies ofthe large-scale sea transportation of liquid hydrog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998, 23(2): 115–121.
|
[2] |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Japan’s largest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ank[R]. 2017.
|
[3] |
ALKHALEDI A N, SAMPATH S, PILIDIS P. Economic analysis of a zero-carbon liquefied hydrogen tanker 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2, 47(66): 28213-28223. DOI:10.1016/j.ijhydene.2022.06.168 |
[4] |
IBRAHIM O S, SINGLITICO A, PROSKOVICS R, et al. Dedicated large-scale floating offshore wind to hydrogen: Assessing design variables in proposed typologi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2, 160: 112310. DOI:10.1016/j.rser.2022.112310 |
[5] |
EDWARDS E C, HOLCOMBE A, BROWN S, et al. Evolution of floating offshore wind platforms: A review of at-sea devic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3, 183: 113416. DOI:10.1016/j.rser.2023.113416 |
[6] |
LEE J, PARK B, KIM K H,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liquid hydrogen FPSO at the conceptual design s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2023, 15: 100511. DOI:10.1016/j.ijnaoe.2022.100511 |
[7] |
ALKHALEDI A N, SAMPATH S, PILIDIS P. A hydrogen fuelled LH2 tanker ship design[J].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2022, 17(7): 1555-1564. DOI:10.1080/17445302.2021.1935626 |
[8] |
IACS. Common structural rulesfor double hull oil tankers[S]. 2006.
|
[9] |
王金峰, 王永刚, 周庆等. 半潜式平台关键连接结构节点形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J]. 中国海洋平台, 2021, 36(5): 1-7. WANG J F, WANG Y G, ZHOU Q et al. Influence of joint form of key connection structure on fatigue strength of semi-submersible platform[J]. China Offshore Platforms, 2021, 36(5): 1-7. DOI:10.12226/j.issn.1001-4500.2021.05.20210501 |
[10] |
DNV-CG-0129, Fatigue assessment of ship structures[S]. 2021.
|
[11] |
中国船级社, 海洋工程结构物疲劳强度评估技术指南[S]. 中国船级社,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