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活化测试资料在海上中低渗油田的应用 | ![]() |
2.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边际油田开发项目组, 天津 300452
2. CENERTECH Marginal Oil Fields Development Project Group, Tianjin 300452, China
K油田沙河街组沙三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复杂断块油藏,孔隙度分布范围10.0 % ~ 31.0 %,渗透率分布范围(1.1 ~913.8)×10-3 μm2;储层间渗透率差异大,平均变异系数大。该油田2015年投入开发,截止2017年底,地质采出程度5.73%,综合含水45.1%。目前油田注水井均采用多层合注的注水方式,注水开发后,受纵向上防砂段多、非均质性强、各层之间吸水能力不同影响,对应油井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见效快、见水快,单层注入水突进,产量递减严重。
梳理历年油、水井产、吸剖面测试资料,发现全油田11口注水井共有193个小层,在井口最大允许注入压力下,有126个小层启动吸水,占全部小层的65%;由油层的渗透率大小决定着油层层数的动用程度。在开发过程中注水井多层合注时,受层间物性干扰,注入水沿着高渗层突进,造成高渗层启动程度好,低渗层启动程度差;随着注水时间的推移,启动程度好的小层启动状况会越来越好,而启动差的小层启动状况会越来越差[1-3]。只有提高低渗层吸水能力,让低渗储层得到启动,来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1 脉冲中子氧活化测试[4]脉冲中子氧活化测试是一种测量水流速度的测井方法。利用具有强穿透能力的高能快中子和伽马射线,可穿过油管、套管甚至水泥环测得随水流动的氧活化伽马信号,通过解析测得的伽马时间谱来计算相应的水流速度,并在已知流动截面面积时进一步算出水流量。
其原理(图 1)是氘氚反映加速器中子源发射14 MeV快中子可以和水中的氧核发生反应而产生的16N要以7.13 s的半衰期进行衰变发射出γ射线,其能量不是单一的,主要是6.13 MeV能量的γ射线。通过对16N发射的γ射线进行探测,可以知道仪器周围16O的分布,从而判断出仪器周围水流动的情况。
$ ^{16}\text{O}\left( n,p \right){{\to }^{16}}\text{N}{{\xrightarrow{{{\beta }^{-}},7.13s}}^{16}}\text{O}+\gamma $ | (1) |
![]() |
图 1 脉冲中子氧活化测试原理 |
氧活化水流测井仪(图 2)用来测量注水井、注聚井,采用密闭测井工艺。测井时,根据井下管柱及井下工具的情况判断水流方向。当上中子源启动时,测量的为下水流;当下中子源启动时,测量的为上水流。
![]() |
图 2 脉冲中子水流测井仪示意图 |
该技术适用于所有注入方式的注入井,能更为准确定量测量吸水剖面,可测量窜槽及漏失层位和过油管测环套流量;不受注入液体种类和吸水层孔道大小的影响;也不使用任何放射性示踪剂,对井筒和地层不会造成污染,是一种环保型测井方法。
2 多制度吸水剖面测试试验多层合注合采时,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大,低渗透层动用程度明显偏低。而各层见水时间与其渗透率大小成反比,高渗层首先水驱突破且动用良好,产出状况不受其他油层的影响,而低渗层产出特征受高渗层影响较大,层间差异越大,储层动用程度越差[5-8]。
2.1 试验井筛选根据油藏储层物性、层间渗透率级差及层系组合的实际情况(见表 1),确定了4口典型井代表两种类型,进行多制度氧活化测试试验。第一种类型:总注入量满足配注量(A和B井);第二种类型:总注入量未达到配注量(C和D井)。
表 1 注水井基础数据 |
![]() |
2.2 测试结果
利用氧活化测试技术,采用DSC-38系列SWFL-B型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仪,全密闭测井。测井时录取自然伽马、磁定位、流动井温、流动压力4参数及氧活化水流时间谱等资料,分别在注水压力15 MPa、20 MPa、25 MPa三种工作制度下进行了对四口井五参数测井,对各小层不同工作制度下吸水状况进行了对比(表 2)。
表 2 氧活化测试结果表 |
![]() |
表 3 B井测试数据表 |
![]() |
表 4 C井测试数据表 |
![]() |
综合测井资料分析,得到以下三点认识:① 20 MPa时,未达到总配注量的井也可以满足配注。②随着注水压力的升高,其总注入量变化与储层物性有关,决定其吸水能力。③提高注入压力,物性较差小层开始启动;但对于薄、低渗储层,吸水能力较差,仍无法满足配注。
3 矿场试验 3.1 利用测试资料,进行注水优化,分层系开发由于储层层间物性差异大,在长期笼统注水条件下,沙三上油组与沙三中油组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吸水能力不均衡,造成物性差小层吸水量小、采油井对应小层处于衰竭或弱水驱开采状态。
针对这一矛盾,采取分层系开发,C井保留沙三上油组注水,增加水驱动用程度;再实施一口C2井,主要为沙三中油组注水。对应油井A11井三个月后注水见效,流压升高0.5 MPa,由措施前日产液125 m3,日产油85 m3,含水32%,增至措施后日产液167 m3,日产油100 m3,含水40%;日增油达到15 m3,效果显著。
3.2 利用测试资料,实施提高井口注入压力通过对测试资料的分析,当井口注入压力提高至20 MPa时,K油田全部注水小层均可启动。但考虑安全因素,最大井口注入压力统一定为15 MPa,这就导致大多数注水井中低渗储层无法启动,水驱动用程度偏低。
根据单井实际注水情况,重新计算单井井口最大注入压力,在17.5~23 MPa之间。再结合地面注水泵允许最大工作压力不大于18 MPa。将注水管汇压力提升至18 MPa,4口欠注井共日增注600 m3,1个月后注水见效,地层压力回升0.7 MPa,日产液从976 m3升高至1 126 m3,日产油从581 m3上升至655 m3,含水在42%左右波动。日增油达到了74 m3,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也使油井能量得到补充,稳定生产。
4 结论及认识(1)氧活化测试资料确定小层注水能力和吸水性,具有快速、直观准确的优势。并且可以有效指导后续措施方向。
(2)对于储层物性相差较大、多层非均质油藏,可按渗透率极差范围进行划分,细分重组开发层系,可以有效改善吸水剖面,提高层间动用程度及水驱采收率。
(3)针对无法实施细分层系的井,利用测试资料,搞清主力油层吸水状况随压力变化的规律。使用成熟工艺技术,对注水小层进行封隔,对加强层采取提高注入压力的方法,制定精细注水方案,实现增注,来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4)通过细分层系和提高注入压力两种方法现场实施,注水各小层全部启动,地层能量得到恢复,减缓油井自然递减,从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1] |
姜瑞忠, 王平, 卫喜辉, 等. 低流度油藏启动状况影响因素研究[J]. 特种油气藏, 2012, 19(5): 60-62. DOI:10.3969/j.issn.1006-6535.2012.05.014 |
[2] |
张凯, 路然然, 张黎明, 等. 多层合采油藏启动压力及层间干扰[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 33(6): 57-64. DOI:10.3969/J.ISSN.1000-3754.2014.06.011 |
[3] |
任允鹏, 苏玉亮, 张传宝, 等. 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14): 181-184. DOI:10.3969/j.issn.1671-1815.2014.14.034 |
[4] |
郭海敏, 戴家才, 陈科贵. 生产测井原理与资料解释[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219-242.
|
[5] |
王亚雄. 分层启动压力测试技术应用[J]. 中国石油石化, 2016(S2): 22-23. |
[6] |
李峰华. 分层启动压力测试资料在濮城油田沙二下的应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 38(24): 152-154. DOI:10.3969/j.issn.1006-7981.2012.24.069 |
[7] |
于家义, 杨永亮, 张佳琪, 等. 特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提压增注技术研究——以鄯善油田为例[J]. 海洋石油, 2007, 27(2): 45-50. DOI:10.3969/j.issn.1008-2336.2007.02.011 |
[8] |
李卫兵, 崔秀敏. 中渗复杂断块油藏细分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8): 114-116. DOI:10.3969/j.issn.1006-7981.2013.08.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