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某油田侧钻井侧钻方案优选 | ![]() |
随着渤海油田开发生产不断推进,低产低效井越来越多,渤海油田部分生产油田年产油量递减率达到8%~10%,稳产压力很大,新钻调整井受到海上平台槽口资源有限,钻机资源紧张以及作业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老井侧钻成为实施调整井的主要方式之一[1-2],渤海油田在2016年进行的调整井钻完井基本设计中,侧钻井的比例高达70%。
老井侧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储层物性差,产液量低,低效生产,未达到初期配产要求;(2)出砂导致关停,管柱砂埋,通过修井恢复产能不确定因素大;(3)周边注水井多,储层水淹程度高,生产效果差。
渤海油田有些生产井在投产1 ~2年左右的时间即出现了低产低效生产以及出砂等原因停产,生产周期非常短,需要进行侧钻。结合老井具体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侧钻周期,在进行侧钻方案设计中,有必要进行多方案的比选,优选侧钻方式、井身结构及完井方式,以达到延长油气井的寿命、改善生产效果、降低钻完井费用及保证后期井眼再次利用的目的。
1 渤1井侧钻方案优选 1.1 侧钻原因渤1井于2014年6月投产,投产初期关闭强水淹层段,产液量很低(小于20 m3/d),环空补液生产;油藏专业分析存在污染,2015年6月初实施解堵,无明显效果。2015年7月底实施冲砂压裂作业,无明显效果。后续打开强水淹层段生产,含水率95%,日产油6 m3/d。油藏专业分析渤1井储层较周边差,周边油井均已高含水,结合周边井储层、生产状况、调整井水淹情况,研究认为原井位侧钻潜力较小,建议侧钻至其他区域。
1.2 基础数据渤1井套管程序为ϕ609.6 mm隔水导管×115 m+ϕ339.7 mm套管×420 m+ϕ244.5 mm套管×1 816 m,预测ϕ339.7 mm套管固井水泥顶深20 m,根据测井声幅资料,ϕ244.5 mm套管固井水泥顶深125 m左右。
1.3 侧钻方式选择由于油藏建议侧钻至其他区域,靶点偏离老井较远,本井只能选择浅部侧钻,根据油藏提供的靶点数据进行轨迹设计(表 1)。
表 1 渤 1 井侧钻后轨迹数据 |
![]() |
选择450 m(ϕ339.7 mm套管鞋下30 m)处ϕ244.5 mm套管内开窗侧钻,采用ϕ215.9 mm井眼着陆,着陆段进尺约1 427 m,井段较长,作业难度较大,且ϕ177.8 mm套管需接至井口,套管尺寸较小。从着陆段作业难度及后期井眼再次利用方面考虑,不推荐450 m处开窗侧钻。选择130 m处侧钻,回收ϕ244.5 mm套管后,在ϕ339.7 mm套管内开窗侧钻和回收ϕ339.7 mm套管、ϕ244.5 mm两层套管。
1.4 井身结构设计方案一:套铣、切割回收ϕ244.5 mm生产套管,ϕ339.7 mm套管开窗侧钻,侧钻后井身结构为ϕ339.7 mm套管×130 m+ϕ244.5 mm套管×800 m+ϕ177.8 mm尾管×(650 ~ 1 889)m+ ϕ152.4 mm裸眼×TD,该方案特点如下:(1)套铣井段短,弃井工期短;(2)钻井需开窗作业,工期费用高;(3)ϕ215.9 mm井段需钻底砾岩,目前没有合适的钻头,作业难度大;(4)ϕ177.8 mm尾管悬挂高度小,不利于完井管柱下入;(5)井眼尺寸小,不利于后期再次利用;(6)ϕ152.4mm小井眼钻完井工具费用高。
方案二:套铣ϕ339.7 mm套管,切割、回收ϕ339.7 mm套管和ϕ244.5 mm套管,侧钻后井身结构为:ϕ339.7 mm套管×450 m+ϕ244.5 mm套管×1 889 m+ϕ215.9 mm裸眼×TD。该方案特点如下:(1)钻井无需开窗作业,节约工期费用;(2)ϕ244.5 mm套管可下至着陆段,套管尺寸大,有利于完井管柱下入;(3)有利于后期井眼再次利用;(4)水平段ϕ215.9 mm井眼钻完井工具相对于ϕ152.4 mm井眼费用低;(5)套铣井段长,弃井工期长;(6)需要切割两层套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方案二相对于方案一,缺点在于弃井难度大,虽然方案一套铣井段小,但是ϕ244.5 mm套管和ϕ339.7 mm套管相对于ϕ339.7 mm套管和ϕ609.6 mm隔水导管环空间隙小,若ϕ244.5 mm套管居中度较差,则套铣难度大,且在套铣及切割过程中容易对ϕ339.7 mm套管产生损坏。对于方案二,需要切割两层套管的问题,目前利用水力割刀技术一次切割两层套管在渤海油田已有使用记录[3],同时,磨料射流内切割套管技术同样可以实现切割双层套管[4-5]。
1.5 时效性及经济性分析根据作业机具能力,计划使用平台修井机弃井,修井机+支持平台的模式进行钻完井作业。采用方案一,弃井需9 d工期,钻井需12 d工期,完井需3.5 d工期,而采用方案二,弃井需12 d工期,钻井需8.5 d工期,完井需3.5 d工期,总体工期节约0.5 d,但由于弃井期间,平台自有设备即可完成作业,不需要使用支持平台,虽然工期增加3 d,但费用增加较少。钻井作业期间,由于需要使用支持平台,方案二钻井工期可节约3.5 d,对降低费用贡献较大。两种方案的完井费用相差不多,总体相比,方案二相对于方案一可节约300万元左右费用。
综合考虑弃井难度、侧钻后井身结构、钻井难度、后期井眼再次利用以及经济性的问题,该井推荐方案二进行实施。
2 渤2H井侧钻方案优选 2.1 侧钻原因渤2H井2013年10月完钻,设计水平段572.0 m,水平段实钻油层239.5 m,钻遇泥岩310.5 m。在完井过程中由于泥岩膨胀造成筛管遇卡,最终筛管未能下到位,筛管油层仅99.0 m,后续生产过程中,泥岩膨胀,造成该井生产压差逐渐增大,该井一直低效生产,渤2H周围水淹程度低,剩余油富集,剩余储量仅靠渤2H井无法高效动用,挖潜空间较大,因此油藏专业提出在该井附近进行侧钻。
2.2 基础数据渤2H井套管程序为ϕ609.6 mm隔水导管×100 m+ϕ339.7 mm套管×360 m+ϕ244.5 mm套管×2 417 m+ϕ215.9 mm裸眼×2 990 m,顶部封隔器悬挂高度为2 067 m,渤2H井为砾石充填完井。
2.3 侧钻方式选择裸眼侧钻方案虽然进尺较短,但是弃井时需要回收防砂管柱,该井筛管与套管重叠段长350 m,考虑在砾石充填完井状态下切割、回收筛盲管难度较大,工期长,不确定因素大,因此不推荐裸眼侧钻方案。套管开窗侧钻方案虽然进尺长,但是工艺较为成熟,弃井方案相对简单。因此从作业难度上考虑,推荐套管开窗侧钻方式(表 2)。
表 2 渤2H井侧钻后轨迹数据 |
![]() |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企业标准Q/HS 2025—2010《海洋石油弃井规范》的相关要求,弃井时在裸眼上层套管鞋或筛管顶部封隔器以下30 m附近,应向上注一长度不小于100 m的水泥塞,结合渤2H井顶部封隔器位置,1 950 m处为开窗侧钻进尺最短方案。
2.4 井身结构设计方案一:ϕ 2 1 5. 9 m m井眼着陆,下入ϕ 177.8 mm尾管,ϕ 152.4 mm井眼完成水平段,侧钻后井身结构为:ϕ339.7 mm套管×360 m+ϕ244.5 mm套管×1 950 m+ϕ177.8 mm尾管×(1 800 ~ 2 301)m+ϕ152.4 mm裸眼×TD。该方案特点如下:(1)应用广泛,技术成熟,钻井难度小;(2)水平段可调整钻井液体系,对储层伤害小;(3)完井管柱下入过程有遇卡风险。
方案二:ϕ 215.9 mm井眼钻至完钻井深,下入ϕ 177.8 mm尾管,侧钻后井身结构为:ϕ339.7 mm套管×360 m+ϕ244.5 mm套管×1 950 m+ϕ177.8 mm尾管×(1 800 ~ 2 906)m。该方案特点如下:(1)钻井可一趟钻完成,节约工期费用;(2)套管完井,减少完井管柱遇卡风险;(3)需进行射孔完井,完井工期费用高;(4)水平段进尺长,钻井难度大;(5)井斜角大,套管下入困难,固井质量难保证。
2.5 时效性及经济性分析根据作业机具能力,计划使用钻井平台进行弃井及钻完井作业。两种方案弃井工期费用相同,采用方案一,钻井需10 d工期,裸眼完井需4.5 d工期,而采用方案二,钻井需8 d工期,套管射孔完井需8 d工期,总工期增加1.5 d,钻井费用由于工期减少,费用降低,而由于完井方式改变,完井工期费用均增加,方案二相对于方案一总费用增加250万元左右。
考虑到侧钻后井眼与渤2H井在目的层的平面距离为40 ~ 70 m之间,垂深相差很小,因此预测侧钻后水平段仍可能钻遇大段泥岩,为了避免完井过程中再次出现筛管遇卡的情况,同时考虑到着陆段进尺仅356 m,ϕ215.9 mm井眼钻至完钻井深,钻井难度并不会增加太多,因此该井推荐方案二进行实施。虽然方案二总体费用有所增加,但是可以降低作业中的风险,进而延长油井的生产周期,可以避免短周期内再次投入侧钻成本。
利用Landmark软件对ϕ215.9 mm井眼钻至完钻井深的钻进工况进行模拟,最大扭矩为27.29 kN·m,对ϕ177.8 mm尾管下入过程进行模拟,在尾管下至井底时,下放悬重仍有20 t以上余量,理论上尾管可顺利下入。水平段保证下套管安全和固井质量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6]:(1)保证井身质量;(3)搞好井眼净化;(2)降低滤饼摩阻,确保套管顺利下入;(4)提高套管居中度;(5)尽量缩短下套管辅助时间和钻井液静止时间;(6)优选水泥浆体系;(7)优选冲洗液;(8)尽量采用紊流施工。
3 渤3H井侧钻方案优选 3.1 侧钻原因渤3H井2014年4月投产,初期产能不理想,经过分析,判断存在污染,2015年7月产液量44.8 m 3/d,产油7.2 m3/d,含水84.0%,2015年8月通过同层侧钻方式实施综合治理,经综合治理日产油量达到33 m3/d,2016年4月因出砂出砂关停,关停前产液178 m3/d,产油26 m3/d,含水85%,2016年5月进行修井,试提生产管柱,多次尝试未能提活,最终对生产管柱进行切割,下入临时管柱。该井目前采出程度19%,本井尚有潜力,建议原井眼侧钻。
3.2 基础数据渤3H井套管程序为ϕ609.6 mm隔水导管×115 m+ϕ 339.7 mm套管×420 m+ϕ 244.5 mm套管×2 082 m+ϕ215.9 mm裸眼×2 332 m,切割后管柱顶深1 735 m,顶部封隔器深度2 013 m,防砂方式为独立优质筛管防砂。
3.3 侧钻方式选择同渤2H井一样,虽然裸眼侧钻方案进尺较短,但是弃井时需要打捞井内落鱼、顶部封隔器及筛盲管,鉴于老井因出砂关停,打捞作业工期费用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不推荐裸眼侧钻方案。套管开窗侧钻方案虽然进尺长,但是工艺较为成熟,弃井方案相对简单。因此从作业难度上考虑,推荐套管开窗侧钻方式(表 3)。
表 3 渤3H井侧钻后轨迹数据 |
![]() |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企业标准Q/HS 2025—2010《海洋石油弃井规范》的相关要求,对于井内生产管柱不能全部回收的特殊开发井,在距生产管柱割断位置2~5 m坐封挤水泥封隔器,在挤水泥封隔器上部注长度不小于100 m的水泥塞。结合落鱼顶深,1 600 m处为开窗侧钻进尺最短方案。
3.4 井身结构设计基于出砂前生产情况,油藏专业预测侧钻后初期含水80%~90%,同时考虑到着陆段进尺仅487 m,本井设计ϕ215.9 mm井眼钻至完钻井深,下入ϕ177.8 mm尾管,侧钻后井身结构为:ϕ339.7 mm套管×420 m+ϕ244.5 mm套管×1 600 m+ϕ177.8 mm尾管×(1 450 ~ 2 391)m。该方案特点如下:(1)钻井可一趟钻完成,节约工期费用;(2)套管完井,可避开水淹层射孔,提高生产效率;(3)需进行射孔完井,完井工期费用高;(4)井斜角大,套管下入困难,固井质量难保证。
3.5 时效性及经济性分析同渤2H井一样,采用套管射孔完井方式会导致总体工期费用增加,但是可以避开水淹严重的井段射孔,对于延长油井生产寿命,提高生产效率帮助较大。因此本井推荐套管射孔完井方案。针对老井出砂问题,侧钻后防砂方案设计为砾石充填方式,降低再次出砂的风险。
利用Landmark软件对ϕ215.9 mm井眼钻至完钻井深的钻进工况进行模拟,最大扭矩为22.43 kN · m,对ϕ177.8 mm尾管下入过程进行模拟,在尾管下至井底时,下放悬重仍有25 t以上余量,理论上尾管可顺利下入。针对水平井固井质量问题,可参考渤2H井方案。
4 小结(1)对于需要套铣作业的浅层侧钻井,侧钻方案应该综合考虑套铣井段长度、侧钻后的作业难度以及后期井眼重复利用问题,优选合适的侧钻方式及井身结构,降低作业难度的同时为后期井眼再次利用留下空间。
(2)由于海上作业日费高,对于原井眼附近侧钻的井,若井内有落鱼或老井管柱回收困难,建议选择把握性更高的开窗侧钻方式,虽然进尺有所增加,但能保证一次性作业成功,避免弃井回收管柱过程中再次出现井下事故,造成费用增加。
(3)对于水平段钻遇大段泥岩和水淹情况严重的水平井,建议选择套管下至井底,射孔完井的方式,可以保证完井管柱顺利下入,改善生产效果。
(4)套管射孔完井相对于裸眼完井方式泄油面积小,目前套管水平井在渤海油田应用情况比较少,需要进一步评价在渤海油田的适用性。
(5)侧钻井方案的选择,首先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更好地解决油井生产中的问题,延长油井生产寿命,避免侧钻后出现侧钻前的生产问题。
[1] |
赵少伟, 范白涛, 杨秋荣, 等. 海上油气田低效井侧钻技术[J]. 船海工程, 2015, 44(6): 144-148. |
[2] |
赵少伟, 范白涛, 岳文凯, 等. 海上高效侧钻小井眼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研究及应用[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6, 43(3): 13-18. |
[3] |
朱国宁, 和鹏飞, 关贺坤, 等. 水力切割双层套管一次作业式技术在海洋弃井中的应用[J]. 石油工程建设, 2016, 42(5): 23-26. |
[4] |
陈建兵, 王超, 刘贵远, 等. 磨料射流切割套管技术研究及在海上弃井中的应用[J]. 石油钻探技术, 2013, 41(5): 46-51. |
[5] |
王超, 刘作鹏, 陈建兵, 等. 250MPa磨料射流内切割套管技术在我国海上弃井中的应用[J].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15, 2(4): 258-263. |
[6] |
王合林, 钟福海. 华北油田水平井完井固井技术[J].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4): 113-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