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油田B井水锁解除技术研究与应用 | ![]() |
海上低渗储层修井过程由于储保不利,极易受到外来液体水锁伤害[1-3]。涠洲RRX油田B井2013年修井后产液指数由12 m3/MPa·d下降到1.5 m3/MPa·d,修井漏失对储层造成严重污染。针对该井伤害原因开展研究,构建了一套复合解堵体系,现场应用后日增油250 m3,有效解除了储层污染。
1 储层特征涠洲油田B井主力油组是一套厚层湖相泥岩夹薄层砂岩,岩石类型以中—细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平均质量分数为76.40%,长石平均质量分数为8.46%,胶结物多为方解石、白云石、自生石英。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绿泥石为主,泥质含量7.6%~ 20%.
储层岩性多为中—细砂岩,分选差—中等,磨圆度次园—次棱状,反映出结构成熟度中等特征。岩石颗粒呈次圆—次棱状,点—线状接触,孔隙—再生式胶结,胶结疏松。B井射开储层段34 m,测井解释表明:孔隙度范围12.4%~ 17.1%,渗透率范围7.8×10-3~83.6×10-3 μm2。压汞资料表明:孔喉直径比2.29~7.32,最大连通喉道半径4.5~15 μm,分选系数2~3,整体表现连通差。
2 污染原因分析B井修井过程中,入井液体为:油田注入水与隐形酸修井液(配方:1 m3过滤海水+ 20 kg/m3黏土稳定剂+15 kg/m3络合剂+ 6 kg/m3破乳剂+10 kg/m3缓蚀剂)。上述2种液体配方中由于缺少必要防水锁剂,低渗孔喉中由于毛管力作用极易造成堵塞,无法排除。
采用加拿大学者D. B. Bennion提出的水锁指数APTi模型对B井进行水锁伤害预测,结果表明为极强伤害,具体结果见表 1。
表 1 B井水锁伤害预测结果 |
![]() |
3 解堵体系研究
针对B井水锁伤害原因,通过室内大量实验研究,形成复合解堵体系成功解除这一问题:① 选用低界面张力剂改变岩石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减小毛管阻力,提高自返排性;② 筛选酸液体系疏通流体孔道,增大泄油面积。
3.1 低界面张力剂研究氟碳表面活性剂因其独有的表界面特性,能够显著降低气—液表面张力;有机醇利用小分子吸附作用,可实现完全水湿[4-5]。本研究采用有机醇OR与非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FT复配形成低界面张力剂SLT,并对其表界面张力、润湿角进行测试。
3.1.1 表界面张力测试利用JZ-200系列界面张力仪对SLT表界面张力进行测定,由图 1可以看出,随着SLT加量的增加,气—液表面张力由70 mN·m-1下降至20 mN·m-1以下,油—液界面张力由40 mN·m-1下降至0.38 mN·m-1,根据Laplace公式低表界面张力能够有效降低水锁造成的返排阻力,解除水锁伤害。
![]() |
图 1 SLT表面活性剂加量优化 |
3.1.2 润湿角
利用HARKE-SPCA视频接触角测定仪对不同浓度SLT润湿角进行测定,由图 2可以看出,随着SLT浓度加大,润湿角逐渐减小,SLT达到2%时,润湿角为0,完全水湿。
![]() |
图 2 SLT加量对润湿角影响 |
3.2 酸液体系研究
酸液体系的选择需根据伤害类型、储层岩性、矿物成份、井况、现场经验和实验室评价结果等综合考虑[6-7]。常用土酸体系反应剧烈,不适合海上砂岩酸化[8]。针对海上砂岩,酸液溶蚀实验表明:有机膦酸反应速率适中,满足溶蚀微粒、扩大渗流通道的需求,同时对岩石骨架不造成损害[9-10]。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优选处理剂,确定了适用于涠洲12-1油田B井的有机膦酸体系。体系配方为:油田注入水+8%复合有机膦酸HYA+2 %防水锁剂FT+2 %黏土稳定剂QY-1+3.0 %缓蚀剂HS-B。
3.2.1 有机膦酸体系溶蚀实验采用石英砂和储层岩屑在储层温度(110 ℃)条件下对有机膦酸/土酸体系的溶蚀性能进行了测定对比,结果见表 2。
表 2 有机膦酸、常规土酸与砂岩岩粉、石英的溶蚀率 |
![]() |
结果表明,相比土酸而言,有机膦酸对岩屑溶蚀率6.6 %,对石英砂的溶蚀率仅为0.82%,由此可知,有机膦酸具有疏通孔道并且不破坏骨架的作用。
3.2.2 有机膦酸体系综合性能评价为保证有机膦酸体系入井后不造成二次伤害,对该体系综合性能进行测评,包括防膨性、表界面张力、腐蚀性、润湿角和岩心恢复率,结果见表 3。
表 3 有机膦酸体系基础性能一览表 |
![]() |
由表 3可知,有机膦酸体系防膨率高于90%,表面张力在20 mN · m-1左右,润湿角小于10°,平均腐蚀速率达到石油行业一级标准,岩心渗透率恢复值超过95 %,不存在二次沉淀伤害,性能指标均能满足入井要求。
3.2.3 有机膦酸水锁解除实验采用天然岩心模拟修井过程,油田注入水、隐形酸完井液侵入储层造成伤害,正替低界面张力剂和有机膦酸解堵液解除污染,实验结果见图 3。
![]() |
图 3 污染、解堵前后岩心油相渗透率变化情况 |
由图 3可知,岩心初始渗透率2.45×10-3 μm2,采用油田注入水、修井液污染各5 PV后,渗透率下降到0.47×10-3 μm2,岩心伤害率80.9%。替入1 PV低界面张力剂、2 PV有机膦酸解堵剂,反应4 h后,岩心渗透率恢复至2.41×10-3 μm2,岩心恢复率98.2%,基本解除水侵伤害。
4 现场应用效果根据涠洲12-1油田B井的污染情况、解堵液性质、储层特征等最终确定了施工参数、规模及施工程序(表 4)。现场施工采用限压不限排量的方式(泵注压力不超过储层破裂压力20 MPa),在不超过限压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排量,酸液与地层反应4 h后返排,解堵效果见解堵前后生产曲线(图 4)。
表 4 现场施工工艺流程 |
![]() |
![]() |
图 4 B井解堵前后产油量对比 |
现场注入过程中,低界面张力剂、有机膦酸解堵液进入地层后,注入压力2 800 psi(1 psi =6.895 kPa)下降至2 000 psi,排量0.08 m3/min上升至0.18 m3/min,表明污染得到解除,渗流通道疏通。解堵后该井日增油650 m3,为保证该井长期稳定开采,采用自喷生产,日产油250 m3,含水率0%。
5 结论(1)通过室内实验,构建了低界面张力剂SLT和有机膦酸复合解堵体系。
(2)采用SLT与有机膦酸复合解堵体系,成功解除B井水锁伤害,解堵后日增油250 m3,至今有效,可为类似井的治理提供借鉴。
[1] |
罗健生, 鄢捷年, 方达科, 等. 涠洲12-1油田中块低压储层保护研究[J].
钻井液与完井液,2006, 23(4): 16-20, 24.
(![]() |
[2] |
杨永利. 低渗透油藏水锁伤害机理及解水锁实验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5(3): 138-141.
(![]() |
[3] |
任冠龙, 吕开河, 徐涛, 等. 低渗透储层水锁损害研究新进展[J].
中外能源,2013, 18(12): 55-61.
doi: 10.3969/j.issn.1673-579X.2013.12.010(![]() |
[4] |
王彦玲, 郑晶晶, 赵修太, 等. 磺基甜菜碱氟碳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研究[J].
硅酸盐通报,2010, 29(2): 314-318.
(![]() |
[5] |
赵东明, 郑维师, 刘易. 醇处理减缓低渗气藏水锁效应的实验研究[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 26(2): 67-69.
(![]() |
[6] |
陈平, 杨柳, 雷霄, 等. 复合解堵技术在涠洲S高凝油藏中的应用[J].
西部探矿工程,2014, 26(11): 18-20.
doi: 10.3969/j.issn.1004-5716.2014.11.006(![]() |
[7] |
宋铁毅. 奈曼油田油水井解堵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
中外能源,2014, 19(1): 62-65.
(![]() |
[8] |
赵海建, 刘平礼, 范珂瑞, 等. 土酸酸化对注水井储层解堵效果的评价[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2, 13(12): 17-19.
doi: 10.3969/j.issn.1009-8348.2012.12.005(![]() |
[9] |
贾辉, 田艺, 郑华安, 等. 复合解堵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以涠洲11-4油田为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 34(11): 138-141.
doi: 10.3969/j.issn.1000-9752.2012.11.030(![]() |
[10] |
刘平礼, 孙庚, 李年银, 等. 新型高温砂岩酸化体系缓速特性研究[J].
钻井液与完井液,2013, 30(3): 7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