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身高会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2010年,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1],参照2005年全国九城市调查各年龄组青少年身高标准提供的平均身高,男性(11~15)岁年龄段平均身高高于标准1.58 cm,女性(11~15)岁年龄段平均身高高于标准0.88 cm。2018年6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7~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取代2009年旧版标准对青少年的身高进行评价[2]。本研究应用该标准评价山东淄博地区823名(11~15)岁青少年身高,旨在了解该地区11~15岁青少年身高分布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充分激发青少年身高发育潜能提出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性别与年龄进行分层选取淄博地区两所中学(11~15)岁的823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抽取过程中,患有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等内分泌疾病和慢性疾病者,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者,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史者将被排除。本研究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伦理委员会论证,所有调查对象在调查开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身高测量及评价采用超声波身高体重秤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分别由两名专业人员对同一调查对象分别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应确保调查对象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呈水平位,足跟、骶骨部及两肩胛与立柱相接触。记录读数以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要求两次测量结果误差不超过0.5 cm。如两次测量结果不满足上述情况则进行第三次测量并以取误差在0.5 cm以内的两次结果的均数作为调查对象的身高值。
1.2.2 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获取调查对象一般特征(年龄、性别等)、生活习惯及日常行为方式等基本信息。本次调查原计划调查1 000名青少年,实际调查907人,应答率为90.70%,其中有效问卷823份,有效回收率82.30%。
1.3 质量控制进行身高测量的人员均需进行统一培训,经过考核后方可进行测量工作。测量身高的仪器在每次使用前均需完成校准后方可使用。调查问卷收集后需由质控员对调查问卷中的缺项、漏项以及逻辑性进行审核,及时联系调查对象进行完善后进行数据双录入。
1.4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pidata 3.0软件双录入,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身高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根据2018年度我国最新发布的“(7~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标准提供的身高发育等级界值点,将调查对象分为下等(< -2SD)、中下等[-2SD~-1SD)、中等[-1SD~1SD]、中上等(1SD~2SD]以及上等(>2SD)5个等级。通过判断调查对象个体的身高所处的区间,对身高发育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青少年身高水平之间的差异;采用后退法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学分析身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
2 统计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11~15)岁青少年823人,其中男性357人(43.38%),女性466人(56.62%)。将调查对象的身高按照身高发育等级评价标准进行分组,结果显示823名调查对象中,2名(0.24%)处于下等水平,29名(3.52%)处于中下等水平,543名(65.98%)处于中等水平,205名(24.91%)处于中上等水平,44名(5.35%)处于上等水平,各个年龄段均满足95%以上调查对象身高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表 1)。
组别 | 下等 | 中下等 | 中等 | 中上等 | 上等 | |
男性(n=357) | 11岁 | 0 | 2(4.44) | 28(62.22) | 9(20.00) | 6(13.33) |
12岁 | 0 | 3(3.80) | 48(60.76) | 24(30.38) | 4(5.06) | |
13岁 | 0 | 5(5.32) | 64(68.09) | 19(20.21) | 6(6.38) | |
14岁 | 0 | 4(3.51) | 82(71.93) | 24(21.05) | 4(3.51) | |
15岁 | 0 | 1(4.00) | 21(84.00) | 3(12.00) | 0 | |
女性(n=466) | 11岁 | 0 | 0 | 57(65.52) | 27(31.03) | 3(3.45) |
12岁 | 1(0.93) | 5(4.67) | 74(69.16) | 22(20.56) | 5(4.67) | |
13岁 | 1(1.01) | 0 | 71(71.72) | 23(23.23) | 4(4.04) | |
14岁 | 0 | 4(2.94) | 78(57.35) | 43(31.62) | 11(8.09) | |
15岁 | 0 | 5(13.51) | 20(54.05) | 11(29.73) | 1(2.70) |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身高水平差异
结果显示,男性(11~15)岁年龄段身高中位数分别为150.00、158.00、163.20、170.50和171.00 cm, 较新标准同年龄段身高中位数均高出3.94 cm;女性分别为152.00、155.50、160.00、162.00和161.00 cm,较新标准同年龄段身高中位数均高出3.68 cm。青少年的身高水平在不同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体育课次数、挑食及厌食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2)。
相关因素 | 合计 (n=823) | 男性 (n=357) | 女性 (n=466) | 检验统计量 | P值 |
年龄 | 99.725 | < 0.001 | |||
11岁 | 152.00±7.21 | 151.68±9.02 | 152.30±6.61 | ||
12岁 | 156.63±7.16 | 157.74±7.67 | 155.90±6.36 | ||
13岁 | 161.69±6.95 | 163.34±8.36 | 159.52±5.14 | ||
14岁 | 165.57±7.09 | 170.15±6.44 | 161.96±5.67 | ||
15岁 | 164.92±7.47 | 171.44±4.08 | 160.45±5.83 | ||
经济状况 | 0.544 | 0.581 | |||
较好 | 159.25±6.42 | 160.35±7.11 | 157.05±4.60 | ||
一般 | 160.57±8.66 | 163.77±9.48 | 158.07±7.03 | ||
较差 | 159.89±8.86 | 162.24±11.02 | 158.39±6.81 | ||
每日户外活动时间 | -2.549 | < 0.05 | |||
< 1 h | 159.21±8.70 | 163.24±9.85 | 157.45±7.53 | ||
≥1 h | 160.90±8.61 | 163.44±9.70 | 158.50±6.59 | ||
平均每日睡眠时间 | 5.332 | < 0.001 | |||
< 8 h | 161.61±8.40 | 164.86±9.66 | 159.44±6.62 | ||
≥8 h | 158.31±8.74 | 161.32±9.44 | 155.39±6.85 | ||
每周体育课次数 | 5.076 | < 0.001 | |||
< 3次 | 161.14±7.88 | 166.22±8.49 | 159.57±6.24 | ||
≥3次 | 159.14±9.00 | 161.69±10.03 | 156.90±7.29 | ||
挑食及厌食 | 2.739 | < 0.001 | |||
否 | 160.90±8.53 | 164.56±9.35 | 158.28±6.79 | ||
是 | 159.01±8.92 | 160.51±10.06 | 157.61±7.47 |
2.3 影响身高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
对影响身高水平的因素赋值(表 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睡眠时间≥8 h,以及挑食和厌食与身高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表 4)。在控制其他因素后,男性平均身高高于女性4.96 cm;年龄每增长1岁,身高平均增加3.70 cm;与睡眠时间低于8 h的青少年相比,睡眠在8 h及以上者较不到8 h者矮1.01 cm;挑食厌食者较不挑食厌食的矮1.99 cm。
变量 | 赋值 |
性别 | 1=男性;2=女性 |
经济状况 | 1=较好;2=一般;3=较差 |
每日户外活动时间 | 1= < 1 h;2=≥1 h |
睡眠时间 | 1=睡眠时间≥8 h;2=睡眠时间 < 8 h |
每周体育课次数 | 1= < 3次;2=≥3次 |
挑食及厌食 | 1=挑食及厌食;0=其他 |
因素 | β | SE | t值 | P值 | 95%置信区间 |
性别 | -4.963 | 0.481 | -10.313 | < 0.001 | (-5.908, -4.018) |
年龄 | 3.698 | 0.206 | 17.990 | < 0.001 | (3.295, 4.102) |
睡眠时间≥8 h | -1.066 | 0.520 | -2.052 | < 0.005 | (-2.086, -0.046) |
挑食及厌食 | -1.988 | 0.543 | -3.659 | < 0.001 | (-3.054, -0.921)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各个年龄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均高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的身高(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男青少年11岁平均身高148.10 cm,12岁平均身高154.50 cm,13岁平均身高161.40 cm,14岁平均身高166.50 cm,15岁平均身高169.80 cm;女青少年11岁平均身高149.30 cm,12岁平均身高153.70 cm,13岁平均身高157.00 cm,14岁平均身高158.00 cm,15岁平均身高159.40 cm)。对823名青少年的身高进行评价,其中96.3%的青少年身高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可以看出,山东淄博地区青少年的身高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现象可能是与地域及饮食习惯有关[3]。身高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本次调查中,女性自13岁进入到生长减缓的水平,而男性从14岁开始才出现生长变慢的现象,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5],即女性青春期发育各项指标增长值和增长率出现高峰期的年龄比男性早(1~2) a[6-7]。多个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运动、营养水平、睡眠状况及家庭经济水平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关[8-10]。本研究用每日户外运动时间及每周体育课次数反映青少年体育运动,挑食厌食行为反映营养补充水平,综合睡眠时间和经济水平,探究影响身高水平的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睡眠时间的基础上,存在挑食及厌食习惯的青少年的身高比正常饮食的青少年平均矮1.99 cm,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1-12],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旺盛,挑食厌食阻碍了营养的全面获取,可影响生长发育的进程。与既往研究不一致的是[13-14],睡眠时间8 h及以上的青少年并未显示出更高的身高水平。这可能是由于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小,身高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的青少年睡眠大于8 h的比例较高(身高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的574名青少年中,睡眠时间大于8 h的人数为有225人,占39.20%)。除此之外,生长激素在晚上十点至凌晨两点的分泌最为旺盛[15],部分调查对象虽然保证了8 h的睡眠时间,但是其进入睡眠的时间可能错过了生长激素分泌的时间段。
本次研究存在一些缺陷,第一,本研究虽然对于青少年膳食状况进行了考虑,但是由于调查结果主观性较强,未纳入分析;第二,本研究未能获取调查对象父母的身高情况,遗传因素作为对身高贡献最大的因素未能纳入回归模型[16-17]。除了提到的种种不足,本次研究也有以下优点,首先本研究采用最新的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标准对身高进行评估,更加符合我国青少年身高发育特点;其次,本研究综合分析多种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对激发青少年身高发育潜能提出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山东淄博地区(11~15)岁青少年整体身高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龄、性别、睡眠时间以及饮食习惯为青少年身高水平的影响因素。
[1] |
Zong XN, Li H, Wu HH, et 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ecular trend in height in China[J]. Econ Hum Biol, 2015, 19: 258-264. DOI:10.1016/j.ehb.2015.09.006 |
[2]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WS/T 612-2018 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In English: In English: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WS/T 612-2018 Standard for height level classifica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7~18 year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8.)
|
[3] |
张迎修, 赵金山, 褚遵华, 等. 山东省7~18岁青少年身体发育及肥胖流行的地域差异[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2): 242-243. (In English: Zhang YX, Zhao JS, Chu ZH, et al. District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and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mong 7~18 years ol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handong, China[J]. Chin J Epidemiol, 2012, 33(2): 242-243.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2.02.026) |
[4] |
季成叶, 李勇. 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3, 14(5): 271-275. (In English: Ji CY, Li Y. The necessity for strengthening adolescent health practice: a point of view from the secular growth changes of Chinese adolescents[J]. Chin J Reprod Health, 2003, 14(5): 271-275. DOI:10.3969/j.issn.1671-878X.2003.05.005) |
[5] |
杨忠平, 董彦会, 王政和, 等. 中国汉族中学生2014年与2010年体质健康比较[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6): 806-808. (In English: Yang ZP, Dong YH, Wang ZH, et al. Compare the physical fitness among Chinese Han students in 2014 with those in 2010[J]. Chin J Sch Health, 2017, 38(6): 806-808.) |
[6] |
张财, 唐永云, 燕玉敏, 等. 山东省4 030名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状况分析[J]. 中国校医, 2013, 27(5): 335-337. (In English: Zhang C, Tang YY, Yan YM, et al. Pubert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4030 adolesc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J]. Chin J Sch Doct, 2013, 27(5): 335-337.) |
[7] |
任弘, 徐刚, 祁国鹰, 等. 对青春期生长发育高峰年龄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6): 762-763, 772. (In English: Ren H, Xu G, Qi GY, et al. The research on the peak age in adolescent growth[J]. J Beijing Univ Phys Educ, 2003, 26(6): 762-763, 772. DOI:10.3969/j.issn.1007-3612.2003.06.016) |
[8] |
Dubois L, Kyvik KO, Girard M,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weight, height, and BMI from birth to 19 years of age: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over 12, 000 twin pairs[J]. PLoS One, 2012, 7(2): e30153. DOI:10.1371/journal.pone.0030153 |
[9] |
Xi HJ, Li WH, Wen YF, et al.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teau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J]. AAS, 2018, 49(6): 770-781. |
[10] |
樊朝阳.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健康长期影响的队列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9, 36(1): 10-13. |
[11] |
Cheng G, Buyken AE, Shi LJ, et al. Beyond overweight: nutrition as an important lifestyle factor influencing timing of puberty[J]. Nutr Rev, 2012, 70(3): 133-152. DOI:10.1111/j.1753-4887.2011.00461.x |
[12] |
马军. 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 26(9): 932-934. (In English: Ma J. Children's growth, development and nutrition[J]. Chin J Child Health Care, 2018, 26(9): 932-934.) |
[13] |
温勃, 董彦会, 杨招庚, 等. 中国11~18岁青春期男生首次遗精年龄与睡眠时间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8, 39(8): 1140-1143. (In English: Wen B, Dong YH, Yang Z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ing time and age at spermarche among Chinese boys aged 11-18 years[J]. Chin J Sch Health, 2018, 39(8): 1140-1143.) |
[14] |
李科琼, 王宏, 郭靖, 等. 重庆市中小学生首次遗精与月经初潮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2): 169-173. (In English: Li KQ, Wang H, Guo J, et al. Associated factors related to first spermatorrhea and menarche among high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ongqing[J]. Chin J Epidemiol, 2016, 37(2): 169-173.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2.003) |
[15] |
Carlsson LM, Rosberg S, Vitangcol RV, et al. Analysis of 24-hour plasma profiles of growth hormone (GH)-binding protein, GH/GH-binding protein-complex, and GH in healthy childre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3, 77(2): 356-361. |
[16] |
宋红潮. 身高的遗传学研究概况[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 11(11): 1160-1163. (In English: Song HC. Research progress of genetics of height[J]. Chin J New Clin Med, 2018, 11(11): 1160-1163. DOI:10.3969/j.issn.1674-3806.2018.11.28) |
[17] |
张婵, 李嫱, 胡明月, 等. 父母身高遗传因素对子女身高的影响[J]. 中外医疗, 2010, 29(18): 20-21. (In English: Zhang C, Li Q, Hu MY, et al. The effects of parent hereditary factors on the stature of children[J]. China Foreign Med Treat, 2010, 29(18): 20-21. DOI:10.3969/j.issn.1674-0742.2010.18.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