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方法和思路探讨
王甜甜, 刘文文, 崔小康, 吴世福, 刘珍珍, 路长飞     
青岛市市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目的 探讨化妆品不良反应数据分析方法和思路,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以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例,阐述化妆品不良反应数据的分析重点。结果 化妆品不良反应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患者人口学信息、不良反应过程、化妆品信息、化妆品风险探索性分析四个方面。结论 分析化妆品不良反应数据能有效地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直观地表现监测工作的实际。
关键词: 化妆品不良反应     监测     数据分析    
Exploration for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Monitoring Data on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WANG Tiantian, LIU Wenwen, CUI Xiaokang, WU Shifu, LIU Zhenzhen, LU Changfei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analytical method for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workers in an institution monitor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Methods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reported in 2015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key point of analyzing data on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Results The data for analyz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should include four aspects:demographic information, the process of adverse reaction, the information on the cosmetics and the exploratory analysis on the risk of cosmetics. Conclusions The occurrence of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could be monitored effective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data of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and the monitoring result could express the actual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directly.
Key words: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化妆品不良事件报告的收集、评估和监测[1], 是化妆品安全性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妆品上市后监管的重要内容。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卫生部认定的21家医疗机构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2008年后,随着化妆品监管职能划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步入了新的阶段。

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于2012年正式启动。近年来,本着可疑即报原则,山东省收集到近万份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如何分析这些不良反应报告数据,成为不良反应监测人员的新课题。本文以山东省监测数据为例,详细阐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旨在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提供参考。

1 数据结构

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消费者)信息:年龄、性别、体重、民族、职业、联系电话、通讯地址、有无化妆品、药品、食物、其他接触物过敏史等;不良反应相关时间信息:化妆品开始使用日期、不良反应发生日期、停用日期;不良反应过程描述:潜伏期、自觉症状、皮损部位、皮损形态等;采取过(何种)处理措施;初步判定;化妆品信息:名称、类别、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有效期、经营企业、产品来源等;是否做过斑贴试验;关联性评价;报告人信息:姓名、职业、联系电话、报告日期等。

2 分析方法和思路 2.1 患者(消费者)人口学信息部分

2.1.1 患者(消费者)性别、年龄

女性是主要的化妆品使用人群,因此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远高于男性。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男女比例为1 :9.1,与2014年(男女比例为1 :9.3)相比,女性构成比略有下降,但仍占绝大多数,这和女性使用化妆品人数多以及使用化妆品种类多有关,符合实际情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使用化妆品,不良反应出现的机率将会增大。年龄方面,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显示,各年龄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主要集中在(21~40)岁之间,占比达到75.7%,和上年比较变化不明显。青年人群作为化妆品消费的主要人群,人群基数大,导致相应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绝对数较多。

2.1.2 患者(消费者)职业

通过分析患者(消费者)的职业,可以发现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人群分布特征,从而将该人群作为化妆品安全合理使用知识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不同行业消费者的知识水平不同,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文化水平较高的职业人群更有可能选择去医院就诊;其次工作环境对健康影响深远,安全卫生的环境有益于保持健康,而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通风条件等)较差时可能会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山东省201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显示,患者(消费者)的职业以工人居多,占总数的39.7%,因此工人应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2.1.3 患者(消费者)通讯地址

通过通讯地址可以判断不良反应来自于哪些地区,由此判断监测哨点是否覆盖全部人群,是否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如果不良反应报告集中来源于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其他地区没有或极少报告,则说明监测哨点可能没有覆盖全部地区的人群,这样就会导致不良反应的漏报,因此要增加监测哨点的数量以满足监测工作需要。

2.1.4 患者(消费者)既往过敏史

分析过敏史是为了鉴别患者是否为过敏性体质,提醒患者注意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加强对敏感人群化妆品知识的宣传教育,在选择化妆品时多留意产品相关成分是否为自己已知的过敏原,避免存在自身过敏成分。分析患者(消费者)既往过敏史的意义在于防患于未然,提醒消费者潜在的过敏风险。

2.2 不良反应过程描述

2.2.1 潜伏期

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以接触性皮炎为主,其中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占了大多数[2],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数分钟到数小时之间[3],提示消费者要注意观察化妆品使用后当天皮肤反应。2015年山东省5 004份报告的不良反应发生潜伏期主要集中在1周以内(4 498例,89.9%),当天发生的较为集中(2 661例,53.2%);同时某些个例分析发现,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潜伏期存在时间累积性,即随着使用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此外,还应注意停用化妆品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激素依赖,这可能是患者(消费者)使用的某种化妆品中违规添加了激素成分,违规添加化妆品应作为监管监测的重点。

2.2.2 皮损形态

化妆品不良反应皮损形态主要为红斑、丘疹、水肿等炎症反应,大部分病变比较局部,反应轻微。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以及刺激性皮肤反应,症状较轻。山东省将建立皮损形态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和术语数据库,以便更专业地分析皮损给患者(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根据皮损形态可初步判断不良反应类型,为监测工作提供疑似风险信号。

2.2.3 皮损部位

人体表面部位发生不良反应和相应产品的作用部位有关。化妆品不良反应高度集中于面部(包含颊部、额部、眼周、颏部、口周、鼻部、口唇等)。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面部发生合计6 133次,占总例次82.8%,其次为头皮459例,占6.20%,这可能与化妆品主要用于头部和面部有关,符合实际情况。

2.2.4 医疗机构初步判定

医疗机构来源的报告,可由主治医师对患者(消费者)情况进行初步判定。2015年山东省收到有医疗机构判定信息的报告4 820份,共做出判定名称4 966例次(部分患者会出现多种症状),其中初步判定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4 469例次,占有判定信息例次总数的90.0%。接触性皮炎占据多数,和原卫生系统的监测数据接近。

2.2.5 辅助判定试验分析

斑贴试验作为临床诊断技术在皮肤科学中的应用已有上百年历史,是一种诊断接触性皮炎的简便、易行、结果可靠的方法[4]。近年来,斑贴实验已从接触性皮炎诊断手段拓展到化妆品研发、监管领域,作为化妆品安全性评价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后的诊断依据[5]。2015年山东省共有235例次产品(或患者(消费者))做了相应辅助判定试验,其中207例为原物斑贴试验,阳性率为66.2%,可见斑贴试验是诊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重要依据之一[6],进行该试验可以大大增加诊断的准确性,提高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2.3 产品信息

2.3.1 化妆品产品名称

化妆品名称纷繁多样,单纯从名称分析发现化妆品产品集中度不明显,如果从品牌分析(商标名)则可发现相对较为集中的产品多为市场上主流化妆品品牌及其产品,对于较为集中的产品和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存在风险,可作为监管部门化妆品监管目标和范围选取的参考依据。主流化妆品品牌及其产品使用人数众多,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相应增多,因此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更多人的健康,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

2.3.2 化妆品产品来源

经统计发现,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化妆品主要来源于商场,占比达60%,这说明化妆品来源于正规渠道的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监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购和海外代购化妆品日益增多,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网购和代购的化妆品占比达到29.5%,这些购买渠道风险较高且监管薄弱,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这些来源渠道的监管,以保障公众化妆品消费安全。

2.3.3 化妆品产品分类

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我国化妆品分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即普通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有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和防晒九类。2015年山东省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占85.6%,主要为护肤类和美容修饰类;特殊用途化妆品占14.4%,集中于祛斑类、防晒类和染发类,提示这三类产品的风险较大,应重点关注、加强抽检力度。

2.4 化妆品风险探索性分析

2.4.1 化妆品不良反应分层分析 2.4.1.1 不同类别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表现

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不良反应皮损形态以炎症反应为主,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肿等;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不良反应以一般的炎症反应为主,但也不乏一些严重的皮损表现,如糜烂、水泡、渗出等,涉及类别主要为祛斑、染发、防晒类;其中也有导致皮肤“萎缩”表现的产品,对皮肤损伤较大,应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非法添加的行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此类化妆品时注意可能存在的易致敏物质,或者其他质量问题,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4.1.2 不同产品来源不良反应的表现

化妆品来源渠道广泛,具有易获取性,此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海外代购等,这些新兴的购买渠道监管薄弱,风险较高。通过分析不同来源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表现,提醒消费者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保护自身健康权益。

2.4.1.3 不同发生时间(季节)不良反应的表现

不同的季节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皮损形态表现不同。春夏季皮肤容易出现丘疹、疱疹等症状,秋冬季更易出现干燥、脱皮等症状[7],此外在季节交替期间,人们更注重使用化妆品保护皮肤,因此皮肤过敏现象增多,特别是本身就为敏感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化妆品不良反应。因次,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进行分析,提醒消费者要根据季节变化和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化妆品。

2.4.1.4 不同报告单位类型来源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表现

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经营企业、个人。医疗机构是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最主要来源和上报渠道,医疗机构能对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专业的临床诊断,因此医疗机构来源的不良反应报告所呈现的对皮损形态的判断相较于经营企业、个人来源的报告可靠性更强、可利用价值更大。

2.4.2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管服务功能分析 2.4.2.1 品牌集中度

通过分析2015年的监测数据发现,化妆品产品集中度并不明显,一些主流化妆品品牌由于使用人数基数大,因此出现不良反应的绝对值相对增大。发生不良反应较为集中的主流化妆品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产品存在风险,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这些品牌。

2.4.2.2 辖区企业数据分析

保证所属管辖区域内化妆品的安全是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机构职责所在。因此,收集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发现报告数较集中的管辖区域内企业,对其进行重点监督。这些企业的一般产量较大,人群覆盖面较广,监管部门应予以重点关注。2015年山东省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前5位均为大型的化妆品、日用品企业,但也不能排除其存在的风险,因此将其作为日常监管的重点对象。

2.4.2.3 激素依赖性皮炎分析

由于化妆品种类繁多, 使用范围广,更新换代快,加之销售渠道众多, 相对监查力度不够,致使化妆品违规添加现象严重,使之日益成为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重要原因[8]。一旦发现由化妆品导致的激素依赖性皮炎,监管机构应高度重视,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产品,以防波及更多人群。

2.4.2.4 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分析

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如皮肤损害表现为渗出、毛细血管扩张等)是监测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为了保障化妆品安全,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要对监测数据进行个例分析,及时发现风险信号,向监管部门汇报,切实保障公众化妆品的使用安全。

2.4.3 化妆品不良反应风险发现二分法分析

风险发现二分法其一是以宏观分析监测数据为基础,掌握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发现化妆品不良反应风险信号;其二,个例审核的重要性不容忽略,通过对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审核评价,发现一些个例报告反映出潜在的产品风险。如患者(消费者)在停用某化妆品后出现不良反应,再次使用不良反应消失,如此反复则提示可能是化妆品激素依赖。近年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9]、激素依赖性皮炎[8]等不良反应逐年增加,建议监管部门对疑似添加激素、致色素异常等风险予以重点关注。

3 小结

首先,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有效地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患者(消费者)的人口学信息、不良反应发生信息、医疗机构的判定情况等;同时能够收集到引起不良反应化妆品的信息,包括化妆品的产品名称、产品来源、化妆品生产企业信息等,因此分析监测数据能够直观地表现出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当然监测数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无法收集化妆品使用人群基数信息,因此无法判断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组等。其次,分析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能够发现化妆品安全合理使用知识宣传教育的主要人群,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在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提醒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选择适合自身的化妆品,以减少化妆品不良反应。再次,对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发生不良反应相对集中的化妆品品牌及生产企业,提示监管机构重点监测;通过个例分析,发现风险信号,向监管部门通报,以保障公众的化妆品消费安全。

随着我国化妆品产业迅速发展,对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监测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对提升化妆品质量控制,强化妆品风险管理,确保公众化妆品消费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波, 沈璐, 耿莉, 等. 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研究与启示[J]. 中国药物警戒, 2015, 12(8): 483–486. Sun B, Shen L, Geng L, et al. Research and its revelations on the EU cosmetic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J]. Chin J Pharmacovigil, 2015, 12(8): 483–486. (in Chinese).
[2] 万苗坚, 赖唯, 谢淑霞, 等. 10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 31(2): 94–95. Wan MJ, Lai W, Xie SX, et al. Skin adverse reaction due to cosmetics:analysis of 108 cases[J]. J Clin Dermatol, 2002, 31(2): 94–95. (in Chinese).
[3] 谢淑霞, 赖维, 万苗坚, 等. 383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7): 442–443.
[4] 张洁, 陈晶晶, 刘玮. 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在诊断化妆品皮肤病中的作用评价[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9): 1355–1357. Zhang J, Chen JJ, Liu W. The value of patch testing with cosmetic protoplast in diagnosing cosmetic dermatosis[J]. Chin J Aesthet Med, 2008, 17(9): 1355–1357. (in Chinese).
[5] 周成霞, 李利. 斑贴试验在皮肤科学中的应用[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0, 39(11): 734–735. doi: 10.3969/j.issn.1000-4963.2010.11.027 Zhou CX, Li L. Application of patch test in dermatology[J]. J Clin Dermatol, 2010, 39(11): 734–735. doi: 10.3969/j.issn.1000-4963.2010.11.027 (in Chinese).
[6] 蔡瑞康, 刘玮. 几种常见的化妆品皮肤病[J]. 中国医药学报, 1998, 13(6): 59–61.
[7] 郝俊华, 冯爽, 郝俊红, 等. 皮肤病流行的季节特征[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1, 10(4): 52–53.
[8] 朱敏刚, 刘卫, 顾慰梅, 等. 使用化妆品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124例临床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 2007, 29(1): 9–10. Zhu MG, Liu W, Gu WM,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124 cases hormone dependent dermatitis due to cosmetic[J]. J Dermatol Venereol, 2007, 29(1): 9–10. (in Chinese).
[9] 孟慧敏, 李利. 色素性化妆品皮炎48例报告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15): 1621–1623. doi: 10.3969/j.issn.1008-6455.2013.15.018 Meng HM, Li L. Report of 48 cases with pigmented cosmetic dermatitis[J]. Chin J Aesthet Med, 2013, 22(15): 1621–1623. doi: 10.3969/j.issn.1008-6455.2013.15.018 (in Chinese).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8.01.00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王甜甜, 刘文文, 崔小康, 吴世福, 刘珍珍, 路长飞
WANG Tiantian, LIU Wenwen, CUI Xiaokang, WU Shifu, LIU Zhenzhen, LU Changfei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方法和思路探讨
Exploration for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Monitoring Data on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osmetics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 8(1): 33-36, 41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8, 8(1): 33-36, 41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8.01.007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