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2次或2次以上,在妊娠20周之前发生自然流产的情况,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生率1%~3%[1]。现代医学总结复发性流产病因机制为: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解剖学因素、感染免疫因素及环境因素,前面几种多有报道,但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国内报道有限[2]。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显突出,1994年WHO指出生殖健康是整个人类健康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结果。人类与环境密不可分,有必要系统地探讨环境因素对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的影响。人们把环境分为内环境(母体)、外环境和胚胎微环境。外环境指的是化学、物理、生物性等因素。研究外环境对RSA的影响,有助于预防流产,为诊治RSA提供依据,减少RSA患者妊娠期间暴露于危险环境的几率。提高我国整体生殖健康的水平。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技术(简称“微磁检测”)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生物信息检测技术,通过对人体的尿液等代谢产物中所含有的不同磁场信息进行解析和判读,达到检测亚健康、前病态或疾病状态的目的[3]。全自动的人体信息检索和数据生成系统,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无创、客观、灵敏度极高,(4~5) min内检测到的3 600多项指标几乎覆盖了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可以在动态的分析中获得与受检者相关的各种信息,在普遍性中体现个性和特殊性,从而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本文利用微磁检测技术在2年间对医院确诊的828例RSA患者进行了12项环境暴露指标和2项健康效应指标的检测,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环境暴露指标的异常率,相对量化评估了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旨在有针对性对RSA患者提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3月—2015年2月在北京市妇产医院“环境与优生”科就诊、临床确诊为“复发性流产患者”的828名(19~42) 岁女性,平均年龄31岁。
1.2 方法 1.2.1 采样及检测研究对象就诊当日领取医用清洁尿液试管,第二天清晨留取晨尿10 mL,盖紧盖子后使用密封袋密封立即送检。检测仪器使用北京先迈量子科学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分析仪(QFS-3401型)进行分析。本研究选取与环境暴露有关的环境有害因素系统进行分析。
1.2.2 检测原理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技术基于量子医学和量子物理学原理,在量子物理学中,将物质的基本单位称为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和中子等都是基本粒子(可归纳为量子),基本粒子运动产生磁能(电磁波)。不同物质产生的电磁波各不相同,原子、分子、细胞、组织及器官均持有各不相同的固有电磁波动能量信息。人体在应激或病变状态下,产生特异的电磁波动能量信息,通过检测尿液可以发现人体内异常的电磁波动能量信息,与仿生设定的标准人体微弱磁场相比较,借助计算机程序分析差异所代表的异常信息,从而对整个人体生理或心理的紊乱状态做出量化的评估分析。
1.2.3 检测指标该检测仪与环境暴露有关的检测指标共14项,其中包括金属及类金属(包含汞合金和重金属)、食源性因素(包含食物毒素和食物添加剂)、有机化合物(包含杀虫剂和有机氯化物)、粉尘(化学性因素);寄生虫、细菌、病毒、真菌(生物性因素)和放射性物质(物理性因素);效应指标:肝—内分泌和肾—内分泌指标。对于每一项指标,仪器自带有其正常值范围(该量化标准是仪器研制公司在进行了近2万正常人检测的基础上获得的),环境暴露指标高于100被视为异常,效应指标肝—内分泌正常范围70~90,肾—内分泌正常范围60~80。
1.2.4 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患者根据年龄和体质指数(BMI)进行分组,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指标的异常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推断的方法用R*C列联表χ2检验,当不满足χ2检验时,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5 质量控制样本检测医院为北京妇产医院是国内知名的三级甲等妇产专科医院,检测人员为医院正式职工,具有相应的专业资质。选取患者为临床确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主治医师于患者就诊当天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留取中段晨尿,要求患者尽量第二天来医院留取,如不能及时来医院,提前发放清洁尿液试管,留取后密封2 h内送检。检测仪器为北京先迈量子公司开发的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分析仪(国械注进201534014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828名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北京市常住居民,年龄在(19~42) 岁,平均(30.96±4.66) 岁。其中患者年龄 < 25岁组有46人,占5.56%;(25~30) 岁年龄组有297人,占35.87%;(30~35) 岁年龄组有308人,占37.20%;(35~40) 岁年龄组有120人,占14.49%,40岁以上组有57人,占6.88%。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进行分类,患者中偏瘦(BMI < 18.5 kg/m2)的有112人,占13.53%;正常(18.5 < BMI < 24 kg/m2)的有517人,占62.44%;超重(BMI>24 kg/m2)有116人,占14.01%;数据缺失83人,占10.02%。
2.2 检测指标的异常率情况所检测的14项指标中,健康效应指标肝—内分泌和肾—内分泌异常率分别为76.57%和75.36%。三组环境暴露指标异常率即在该反复性流产患者人群中,环境暴露异常率:化学性因素(66.30%) >生物性因素(43.72%) >物理性因素(14.13%;表 1)。对不同年龄组和不同BMI组之间异常率进行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反复性流产患者中对化学系污染因素的暴露比较突出,但与怀孕年龄关系不大(表 2)。
暴露因素 | 年龄组/岁 | 正常人数/人 | 异常人数/人 | 合计/人 | 异常率/% | χ2 | P |
化学因素 | < 25 | 14 | 32 | 46 | 69.57 | ||
25~30 | 87 | 210 | 297 | 70.71 | |||
30~35 | 115 | 193 | 308 | 62.66 | 8.688 | 0.069 | |
35~40 | 37 | 83 | 120 | 69.17 | |||
≥ 40 | 26 | 31 | 57 | 54.39 | |||
合计 | 279 | 549 | 828 | 66.30 | |||
生物因素 | < 25 | 20 | 26 | 46 | 56.52 | ||
25~30 | 168 | 129 | 297 | 43.43 | |||
30~35 | 171 | 137 | 308 | 44.48 | 4.622 | 0.328 | |
35~40 | 74 | 46 | 120 | 38.33 | |||
≥ 40 | 33 | 24 | 57 | 42.11 | |||
合计 | 466 | 362 | 828 | 43.72 | |||
物理因素 | < 25 | 40 | 6 | 46 | 13.04 | ||
25~30 | 260 | 37 | 297 | 12.46 | |||
30~35 | 257 | 51 | 308 | 16.56 | 2.489 | 0.647 | |
35~40 | 105 | 15 | 120 | 12.50 | |||
≥40 | 49 | 8 | 57 | 14.04 | |||
合计 | 711 | 117 | 828 | 14.13 |
暴露因素 | BMI分组/kg/m2 | 正常人数/人 | 异常人数/人 | 合计/人 | 异常率/% | χ2 | P |
化学因素 | < 18.5 | 39 | 73 | 112 | 65.18 | ||
18.5~24 | 168 | 349 | 517 | 67.50 | 2.209 | 0.331 | |
≥ 24 | 46 | 70 | 116 | 60.34 | |||
合计 | 253 | 492 | 745 | 66.04 | |||
生物因素 | < 18.5 | 65 | 47 | 112 | 41.96 | ||
18.5~24 | 295 | 222 | 517 | 42.94 | 0.424 | 0.809 | |
≥ 24 | 70 | 46 | 116 | 39.66 | |||
合计 | 430 | 315 | 745 | 42.28 | |||
物理因素 | < 18.5 | 101 | 11 | 112 | 9.82 | ||
18.5~24 | 447 | 70 | 517 | 13.54 | 4.115 | 0.128 | |
≥ 24 | 94 | 22 | 116 | 18.97 | |||
合计 | 642 | 103 | 745 | 13.83 |
2.3 化学性暴露指标的异常率情况
所检测的14项指标中,其中7项为化学性指标,包括四类,分别为金属及类金属,食源性因素,有机化合物和粉尘。四类化学性指标异常率分别为25.36%(210/828)、24.64%(204/828)、26.09(216/828) 和14.61%(121/828)。即有机化合物的暴露异常率最高,金属及类金属的暴露异常率次之。各类化学性暴露指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BMI分组中,食源性因素在偏瘦(BMI < 18.5) 患者中异常率高于正常体重患者(χ2=8.443,P=0.004, < 0.016 7),两组异常率与超重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机化合物在正常体重患者(BMI 18.5~24) 中异常率高于超重患者(χ2=7.078,P=0.008, < 0.016 7),两组与偏瘦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 3)。
化学因素 | BMI分组/ kg/m2 | 正常人数/人 | 异常人数/人 | 合计/人 | 异常率/% | χ2 | P |
金属及类金属 | < 18.5 | 85 | 27 | 112 | 24.11 | ||
18.5~24 | 387 | 130 | 517 | 25.15 | 0.09 | 0.961 | |
≥24 | 88 | 28 | 116 | 24.14 | |||
合计 | 560 | 185 | 745 | 24.83 | |||
食源性因素 | < 18.5 | 73 | 39 | 112 | 34.82 | ||
18.5~24 | 404 | 113 | 517 | 21.86 | 9.25 | 0.01 | |
≥24 | 83 | 33 | 116 | 28.45 | |||
合计 | 560 | 185 | 745 | 24.83 | |||
有机化合物 | < 18.5 | 89 | 23 | 112 | 20.54 | ||
18.5~24 | 365 | 152 | 517 | 29.40 | 9.42 | 0.009 | |
≥24 | 96 | 20 | 116 | 17.24 | |||
合计 | 550 | 195 | 745 | 26.17 | |||
粉尘 | < 18.5 | 92 | 20 | 112 | 17.86 | ||
18.5~24 | 444 | 73 | 517 | 14.12 | 1.36 | 0.506 | |
≥24 | 98 | 18 | 116 | 15.52 | |||
合计 | 634 | 111 | 745 | 14.90 |
3 讨论
本研究女性患者年龄为(19~42) 岁,平均年龄(30.96±4.66) 岁,其中发病的高峰年龄(25~35) 岁,占总患者人数的73.07%,这与谷春会等[4]关于18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中的患者年龄分布一致。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结果显示,该复发性流产患者人群中,环境暴露效应指标肝—内分泌和肾—内分泌异常率较高,分别为76.57%和75.36%,提示患者机体存在一定的内分泌功能紊乱。近年来,不断有证据显示很多外源性毒物有干扰内分泌的作用[5],可能会影响甾体类激素对生殖过程的正常调控,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表明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因素[6-7]。
对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三组环境暴露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化学因素指标异常率最大。有研究表明,暴露于化学物质中易造成女性发生胎儿发育畸形、死胎、流产等不良生殖结局的情况增加[8]。许多对生殖健康存在影响的化学性物质不仅来自工作环境,也广泛存在于生活环境,且接触时间较长、接触频率较高,一直都是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及优生影响最大的一类因素。
进一步对化学因素分类,发现暴露金属及类金属,有机化合物,食源性因素的异常率相近,且都高于暴露粉尘因素。国内外关于化学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溶剂与重金属及类金属上,研究表明有机溶剂对流产有显著的影响,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9]。本研究通过同时检测多种暴露因素,提示患者在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中暴露化学因素的类型有所不同,可为患者后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生物因素指标异常率为43.72%,仅次于化学因素,环境中对胚胎、胎儿有毒性作用的生物因素主要指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常见,病原体通过胎盘直接侵犯胎儿,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发育缺陷、迟缓甚至死亡。物理因素异常率最小,说明患者生活中接触的放射性物质有限。有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可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发育缺陷,但妊娠期间 < 5 rads的辐射不会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10]。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结果能够提示患者不同环境因素的暴露情况。
对不同年龄组患者各指标进行χ2检验,发现不同年龄组各指标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环境因素对不同年龄组的均具有相似作用,这与环境因素的作用特点有关,环境有害因素波及范围广泛、涉及人数众多,且污染物暴露通常为非自愿,可在终生反复多次接触。对不同BMI组之间各指标进行χ2检验发现,化学因素中食源性因素和有机化合物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食源性因素在偏瘦患者中异常率最高,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有关,即依据人体体重,一生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体重越轻,允许摄入量越低。当接触相同量的食品添加剂,偏瘦患者更容易超标。
本研究由于检测仪器检测指标的限制,采用的健康效应指标是肝—内分泌和肾—内分泌,只考虑了环境因素对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后续研究还应考虑对RSA患者其他系统的影响。饮酒、服用咖啡因以及吸烟等人们公认影响怀孕的不良因素没有被单独分析,而是包含在食源性因素和粉尘中,放射性因素的异常说明如X射线、伽马射线、装修材料、手机、微波炉、计算机、电视易对或已对健康产生影响。
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技术是一项全新的分析检测技术,国内目前仅有解放军总医院在近年利用该项技术进行了男性体检人群中慢性疲劳综合症早期预警研究[11],以及曾强等[12]利用该技术对心电图正常者进行心脏危害的预警。他不仅无创,检测简便、快速,且能克服以往问卷调查方法的繁琐和主观随意性,较客观地将环境有害暴露指标进行相对量化的评估,对反复性流产患者早期暴露环境危险因素进行预警,也对医生及时采取健康管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改变生活环境,帮助患者早日分娩健康宝宝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1] | Branch DW, Gibson M, Silver RM. Recurrent miscarriage[J]. N Engl J Med, 2010, 363(18): 1740–1747. doi: 10.1056/NEJMcp1005330 |
[2] | 冯晓玲, 王玲, 王滨, 等. 环境因素影响复发性流产现代研究展望[J]. 吉林中医药, 2012, 32(8): 862–864. |
[3] | 王京, 夏本立, 彭清涛. 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3): 31–33. Wang J, Xia BL, Peng Q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rganism weak magnetic field analytic technology[J]. 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 2009, 30(3): 31–33. (in Chinese). |
[4] | 谷春会, 梁文君, 付璐璐, 等. 复发性自然流产156例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7): 1317–1319. |
[5] | 王明远, 常青, 陈诚, 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复发性流产影响的Meta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 32(11): 864–868. Wang MY, Chang Q, Chen C, et 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disruptors chemicals to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6, 32(11): 864–868. (in Chinese). |
[6] | Smith ML, Schust DJ. Endocrinology and recurrent early pregnancy loss[J]. Semin Reprod Med, 2011, 29(6): 482–490. doi: 10.1055/s-0031-1293202 |
[7] | 李倩, 梁晓燕. 内分泌异常与复发性流产[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3, 32(5): 327–329, 360. Li Q, Liang XY. Endocrine abnormalities an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productive Health/Family Planning, 2013, 32(5): 327–329, 360. (in Chinese). |
[8] | Julvez J, Grandjean P. Neurodevelopmental toxicity risks due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industrial chemicals during pregnancy[J]. Ind Health, 2009, 47(5): 459–468. doi: 10.2486/indhealth.47.459 |
[9] | Attarchi MS, Ashouri M, Labbafinejad Y, et al. Assessment of time to pregnancy and spontaneous abortion status follow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organic solvents mixture[J].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12, 85(3): 295–303. doi: 10.1007/s00420-011-0666-z |
[10] | 张碧云, 王自能. 女方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J]. 广东医学, 2009, 30(10): 1571–1573. |
[11] | 赵峰, 张群, 英明中. 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技术对男性体检人群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早期预警价值[J]. 疑难病杂志, 2012, 11(2): 102–104. Zhao F, Zhang Q, Ying MZ. Early predicting value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with organism weak magnetic field analytic technology for male health examination group[J]. Chinese Journal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2012, 11(2): 102–104. (in Chinese). |
[12] | 曾强, 邱红霞, 安荣姝. 生物体微弱磁测定对心电图正常者心脏危害的预警意义[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0, 4(4): 216–219. Zeng Q, Qiu HX, An RS. Predicting effects of organism weak magnetic field analytic technology on heart in individuals with normal electrocardiogram[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Management, 2010, 4(4): 216–219. (in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