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12月—2015年5月,宜兴市某职业中学发现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同年12月该中学再次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2起疫情共发现确诊病例24例,其中20例来自首发病例所在班级。为探寻该校结核病疫情发生原因,分析校内学生结核病的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治策略、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首发病例所在班级、该班级同一楼层的班级,首发病例所在宿舍和同一楼层宿舍的所有人员,以及曾与首发病例班级有过接触的所有教师。
1.2 诊断标准按照《国家肺结核诊断标准》(WS 288-2008)[1],判定肺结核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PPD试验反应硬结 < 5 mm为阴性,所有人反应硬结≥5 mm为阳性。学生:反应硬结 (10~15) mm为中度阳性,反应硬结≥15 mm、且或者有水泡坏死、淋巴管发炎为强阳性;教师:反应硬结 (10~20) mm为中度阳性,反应硬结≥20 mm、且或者有水泡坏死、淋巴管发炎为强阳性。
1.3 方法对宜兴市某职业中学2014年12月—2016年2月学生肺结核疫情调查处置资料进行分析,对首发病例同一宿舍,同一教室楼层班级以及任课教师进行X线胸部透视及PPD筛查,对全部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1.4 资料来源病例的相关资料来源于《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及每个病例的个案调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通过作者现场调查获得,各项筛查结果资料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筛查记录。
2 结果 2.1 学校基本情况该校教学楼为三座三层楼,中间有走廊连通,共24个班级,高一8个,高二9个,高三7个,其中高三有4个班级于2014年11月开始离校毕业实践。在教学楼西侧为食堂与宿舍,男生女生各1幢,其中男生寄宿人数约250人,女生约150人,每个宿舍共有16张床位,1个独立卫生间,平均每间宿舍住10余人。该校在校学生有900余人,其中寄宿生约400人,均在校用餐,其余走读生中仅100余学生仅中午在校就餐,就餐时高一与高二、高三错开,且男女生分开,每个班级均有固定位置。学校有教职工115人,食堂工作人员8人。教室通风情况较好。该校有消毒药械,但消毒药品储备不足,日常不开展晨检与消毒消杀工作。
2.2 首发病例情况首位确诊病例为高二某1班学生,于2014年12月底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先后在村级和乡级医疗机构按感冒治疗,于次年2月11日到市中医院就诊且检查出痰阳,及时转诊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涂阳肺结核,立即住院治疗,出院后在家隔离治疗。病例确诊时为寒假,于开学后在该病例班级开展症状询问筛查,但未开展PPD和胸片筛查。
2.3 病例发生时间分布本次疫情共出现2次,第1次在2014年12月—2015年5月,第2次疫情从2015年10月—2016年6月。2015年2月确诊第一例病例后,因在寒假放假中故未及时开展筛查,3月底诊断第二例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与首发病例为同班及同宿舍同学,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即展开PPD及X光胸透筛查工作,至2015年5月底共确诊病例6例,PPD筛查阳性者未接受预防性服药。在2015年12月又发生1例涂阴肺结核病例,经第2次筛查共确诊16例;2016年4月筛查后于6月确诊最后一例病例,其后未发现新病例 (图 1)。
![]() |
图 1 某职业高中结核病疫情病例发生情况 |
2.4 病例班级分布
24例病例分布于3个班级,分别为高二某1班、2班和高一某班。第一次疫情中,高二某1班共发现7例病例,其中涂阳病人2例,涂阴病人3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例2例;高二某2班发现1例涂阴病例,与首发病例同宿舍。第2次疫情的病例分布于3个班级,高二某1班确诊13例,其中涂阳3例,涂阴9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某2班发生2例,涂阳、涂阴各1例,高一某1班确诊涂阴病例1例。
2.5 密切接触者筛查第1例涂阳肺结核病人于2015年春节期间确诊,开学后在病例所在班级开展症状监测。第2例病例在2015年3月底确诊,并于3月底开始了第一次密切接触者筛查,先采用X光胸片筛查,筛查出确诊病例6例 (涂阴肺结核4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111名 (教师12人,学生99人) 密切接触者中有96人参加PPD筛查,检出阳性52人,阳性率为54.17%,中度阳性以上36人 (教师6人),其中强阳性7人 (教师2人)。首发病例所在班级共有20人参与,检出阳性18人,阳性率90%。2015年12月份再次发生疫情后开展第二次筛查,先采用X光胸片及CT筛查出病例15例,后对142名密切接触者中的137人进行PPD筛查 (教师40名,学生97名),阳性44人 (教师20人,学生24人),阳性率32.59%,查出中度阳性及以上6人 (教师2人,学生4人),4名学生接受预防性服药,服药结束无异常。2016年4月份在全校开展了一次X光胸透筛查,未发现病例 (表 1)。
项目 | 第一次筛查 | 第二次筛查 | ||||||
高二某一班 | 其余班级 | 教师 | 合计 | 高二某一班 | 其余班级 | 教师 | 合计 | |
密切接触者人数 | 35 | 64 | 12 | 111 | 15 | 87 | 40 | 142 |
接受筛查人数 | 20 | 64 | 12 | 96 | 14 | 83 | 40 | 137 |
弱阳性人数 | 4 | 8 | 2 | 14 | 12 | 8 | 5 | 25 |
中度阳性人数 | 11 | 12 | 6 | 29 | 1 | 3 | 15 | 19 |
强阳性人数 | 3 | 5 | 0 | 8 | 0 | 0 | 0 | 0 |
阳性率/% | 90.00 | 39.06 | 66.67 | 53.13 | 92.86 | 13.25 | 50.00 | 32.12 |
确诊病例数 | 7 | 1 | 0 | 8 | 13 | 3 | 0 | 16 |
2.6 疫情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2.6.1 首病例延误诊断
首发病例为1303班学生,男,17岁,于2015年1月17日开始发生咳嗽、发热等症状,先后在万石村级、乡级医疗机构按感冒治疗,期间正常上课。后于2月11日到宜兴市中医院就诊且检查出痰阳,当天转诊至宜兴市人民医院后确诊为涂阳肺结核,住院治疗,并实施休学治疗。病例延误诊断的25天时间内一直有咳嗽和咳痰等肺结核症状,但因未明确诊断故一直在校学习和生活,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
2.6.2 首病例明确诊断后未及时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首例病例发现后,因学校放寒假等原因,仅在病例班级开展症状问诊筛查,未实施其他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至2015年3月第二例病例发病后,才启动真正意义上的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但已失去了疫情控制的主动权。
2.6.3 密切接触者筛查后发现的可疑感染者未开展预防性服药本次疫情中PPD筛查包括预防性服药均须学生家长了解后签字,在前期第一次PPD筛查时,重点班级1303班的部分家长因为PPD筛查可能有轻微的副反应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而选择了拒绝筛查,在后期15名拒筛查学生中发生了7例结核病,在20例选择做PPD筛查的学生中,中度阳性及以上学生共16人,因为未预防性服药共出现4例结核病患者,第三次筛查后在2016年1月开始对4名中度阳性的学生开展了3个月的预防性服药的短程治疗,后未发病。
3 讨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当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等方式向外排菌时,就会导致该疾病的传播,因此早期发现病例、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及对疫情中PPD中度阳性及以上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2-3]。结核病由飞沫核通过空气传播,容易在长期聚集在密闭空间的人群中造成暴发,尤其在初高中之类的寄宿学校中,在此类学校中普遍现象就是发病后坚持带病上课,任课教师对于班内一些持续咳嗽、咳痰之类的病例关注不够,学生对于疾病能抗住的会通过服药坚持,对于病情较重的会在空余时间至医院输液后继续回校上课,学校缺乏晨检与消毒工作,许多学校缺乏校医,仅有保健老师,且为体育老师兼职,因病缺课上报工作不重视,因此一旦出现涂阳肺结核病例更容易造成较大范围的传播[4-6]。
近年来,结核病疫情在初、高中寄宿学校报道逐渐增加[7-9],本起疫情恰发生在寄宿的职业高中。疫情发生在冬春季,室内与宿舍通风不良、学生学习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中,涂阳病例长期存在,造成了大面积结核菌的传播,另外由于该校为职业高中,日常均要参加各种工场的实训工作,体力付出较多,同时主要发生病例的班级为高考班,该班学生又要充分复习功课,因此学生的身体往往处于疲劳状态,更容易发生结核病疫情。本次疫情中由于首例涂阳病例出现症状后,在服务站、社区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未能及时考虑肺结核的可能,未做胸透筛查,从而造成涂阳病例在教室继续上课并住宿达1个多月,以致在患者的学习生活周围多人被感染。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基层医生的培训,使结核病患者能够及时被发现并给予规范治疗,由此避免后续病例的发生。
本次疫情中学生家长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潜意识中夸大了PPD筛查与预防性服药的副作用,在第一次开展筛查时1303班就有15名家长拒绝学生参加,其中46.67% (7/15) 的学生在后期进展为结核病病人,在首次筛查出的30名中度阳性及以上的学生家长又拒绝预防性服药,从而其中20% (6/30) 的学生进展为结核病病人;第二次PPD筛查后,共有4例学生中度阳性以上,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导下,开展了预防性服药3个月的疗程,均未发现副作用,后也未发病,如当时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学校与定点医院医生充分做好工作,可能大大减少第二次疫情病例的发生。
本次疫情病例数较多,达24例,共检出6例涂阳病例,由于基层技术原因,未能做结核菌株的同源性分析。在人群中结核菌有一定的感染率,人群也有一定的发病率,但是在本起疫情中,病例间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因此即使存在散发病例,也无法辨认。
本起疫情中,由于学生、家长、教师与保健老师未能充分认识到结核病早期症状,基层卫生服务站、社区中心医生对结核病缺乏必要的敏感性,疾控、学校以及定点医院医生在工作中未能充分认识到密切接触中PPD筛查以及预防性服药的重要性,造成了疫情出现第2次大面积发生。通过对本起疫情的分析,启示我们今后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首先要重点做通学校、学生家长的工作,这样学校的结核病疫情才会得到进一步控制,才会减少结核病在学生中的传播。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 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inistry of Health.WS 288-2008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S].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
[2] | 单志力, 徐刚, 周祖木, 等. 2008—2013年温州市肺结核疫情时空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2): 99–103. SHAN ZL, XU G, ZHOU ZM,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clustering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Wenzhou from 2008 to 2013[J]. J Antitubercul Assoc, 2016, 38(2): 99–103. (in Chinese). |
[3] | 王玉波, 赵霞. 新乐市2010-2014年肺结核疫情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6(3): 307–309. doi: 10.7629/yxdwfz201603022 WANG Y B, ZHAO X. Analysis 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Xinle City 2010-2014[J]. Med Pest Contr, 2016(3): 307–309. doi: 10.7629/yxdwfz201603022 (in Chinese). |
[4] | 杜晓婷, 相晓妹, 吴瑞, 等. 2005-2014年西安市肺结核疫情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16): 3033–3035. DU XT, XIANG XM, WU R, et al.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uberculosis in Xi'an City from 2005 to 2014[J]. Modern Prev Med, 2016, 43(16): 3033–3035. (in Chinese). |
[5] | 戴志松, 柳珍妮, 陈丹声. 2009—2013年福建省学生肺结核疫情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16, 22(5): 316, 352–353. DAI ZS, LIU ZN, CHEN DS. 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B among students, Fujian province, 2009-2013[J]. Pre Med Tribune, 2016, 22(5): 316, 352–353. (in Chinese). |
[6] | 戴冰, 蒋晖, 陈召青, 等. 2010-2015年镇江市学生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 2016, 27(3): 315–316. |
[7] | 贺箫楠. 一起大学生结核病疫情引发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探讨[J]. 医学信息, 2016, 29(16): 198.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6.16.142 |
[8] | 徐慧, 孙波. 东海县某中学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的调查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17): 3217–3220. XU H, SUN B. Report on a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luster epidemic occurred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Donghai County[J]. Modern Prev Med, 2016, 43(17): 3217–3220. (in Chinese). |
[9] | 汤卫军, 杨万琴, 何伏华, 等. 金湖县某中学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调查[J]. 江苏预防医学, 2016, 27(3): 317–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