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空调由于长期运行、安装和管理不合理、消毒清洁不当等原因,往往成为建筑物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带来卫生安全隐患[1]。酒店、商场和医院等公共场所存在人员流动大、影响健康因素复杂等特点,其集中空调卫生状况与人群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解某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微生物污染状况,预防集中空调传播疾病,2013年—2015年,对市内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进行微生物指标采样和检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3年—2015年,在广东省珠三角某市每年抽取部分正常使用集中空调的公共场所进行调查。3年合计共抽取383家,其中116家住宿场所 (酒店和宾馆)、28家沐浴场所、104家文化娱乐场所、126家购物场所、2家医院和7家美容美发场所。
1.2 检测指标送风卫生指标包括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β-溶血性链球菌; 风管内表面卫生指标包括积尘菌落总数和真菌总数; 冷却水和冷凝水卫生指标为嗜肺军团菌。
1.3 采样和检测方法 1.3.1 仪器和试剂Quick Take 30六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美国SKC公司Quick Take 30),恒温培养箱 (德国BZNDER公司,BD115); 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沙氏琼脂培养基平板,血琼脂培养基平板,GVPC琼脂平板,BCYE琼脂平板 (均为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所用仪器经国家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1.3.2 采样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 394-2012)[2]中的方法,对所选定的每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送风系统、风管系统和冷却系统进行采抽样及检测。根据系统设置、供冷面积及装机容量等,兼顾不同的楼层,每家场所随机抽取 (5~30) 个送风口、(5~30) 个风管管道作为采样点,随机抽取冷却水 (1~6) 份、冷凝水 (1~6) 份。所用仪器经国家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3.3 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β-溶血性链球菌采用Quick Take 30六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无菌操作在送风口下方 (15~20) cm处水平方向向外 (50~100) cm处采样,以28.3 L/min采集5 min,将采后营养琼脂平板置35 ℃~37 ℃培养48 h,计数。
1.3.4 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先将灭菌棉签放进装有10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浸润后在风管内壁来回涂抹100 cm2,再将棉拭子放回试管内,于4 h内送检。
1.3.5 冷却水和冷凝水分别用无菌的广口玻璃瓶无菌操作采集冷却水、冷凝水各约500 mL,冷却水采样点设置在距冷却塔塔壁20 mm液面下10 mm处,冷凝水采样点设置在冷凝水排水管或冷凝水集水盘处。
1.4 评价标准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 394-2012)[2]进行评价,送风口空气中菌落总数和真菌总数均≤500 CFU/m3; 溶血性链球菌不得检出; 风管内表面积尘中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均≤100 CFU/cm2; 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所有检测指标均合格为合格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1.5 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对小样本量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检验水准α=0.05。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各指标统计学差异,计算各检测指标合格率。
1.6 质量控制现场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在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采样。质量监督员全程对现场检测规范性进行监督。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并经计量检定,所有样品均在4 h内送至实验室。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2013年—2015年合计抽检383家公共场所,有261家的集中空调微生物指标全部合格,合格率为68.1%; 三年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检测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P < 0.05); 不同场所合格率按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8,P < 0.05; 表 1)。
场所类型 | 2013 | 2014 | 2015 | 合计 | ||||
采样点/家 | 合格率/% | 采样点/家 | 合格率/% | 采样点/家 | 合格率/% | 采样点/家 | 合格率/% | |
住宿场所 | 45 | 62.2 | 43 | 44.2 | 28 | 67.9 | 116 | 56.9 |
沐浴场所 | 6 | 50 | 12 | 91.7 | 10 | 70 | 28 | 75 |
文化娱乐场所 | 45 | 66.7 | 34 | 64.7 | 25 | 88 | 104 | 71.2 |
购物场所 | 40 | 80 | 39 | 53.8 | 47 | 87.2 | 126 | 74.6 |
医院 | - | - | 2 | 50 | - | - | 2 | 50 |
美容美发场所 | - | - | 2 | 100 | 5 | 60 | 7 | 71.4 |
合计 | 136 | 68.4 | 132 | 57.6 | 115 | 80 | 383 | 68.1 |
注:“-”为没有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 |
2.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同部位微生物指标检测情况
2013年—2015年383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各个系统按检测项目分析,空调送风系统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3.4% (2324/2488),真菌总数合格率为91.8% (2290/2495),β-溶血性链球菌未检出 (2052/2052); 回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的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7.1% (2400/2471),真菌总数合格率为96.7% (2388/2469); 冷却水嗜肺军团菌合格率为93.2% (618/663)。送风系统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6,P < 0.05); 回风系统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87,P>0.05); 微生物 (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送风系统合格率与回风系统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418,P < 0.001)。不同部位检测结果中有少数较低检测值 (0和1),占0.4% (44/10588)。
采集的663份水样品嗜肺军团菌合格率为93.2%,在各类场所分布不均匀,美容美发场所合格率最高100%,住宿场所合格率最低87.4%。人流量较大的住宿场所与购物场所合格率 (9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80,P < 0.001)。冷却水合格率为92.5% (490/530),冷凝水合格率为96.2% (128/13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11,P>0.05; 表 2)。
场所类型 | 检测数/ 份 |
送风中细菌总数 | 送风中真菌总数 | 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 | 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 | 嗜肺军团菌 | |||||
范围/ (CFU/m3) |
合格率/ % |
范围/ (CFU/m3) |
合格率/ % |
范围/ (CFU/cm2) |
合格率/ % |
范围/ (CFU/cm2) |
合格率/ % |
检测数/份 | 合格率/ % |
||
住宿场所 | 3655 | 0~2600 | 92.5 | 0~2500 | 91.4 | 1~2800 | 97.9 | 1~1700 | 97.5 | 239 | 87.4 |
沐浴场所 | 621 | 0~990 | 98.6 | 0~2400 | 92.5 | 1~1900 | 98.0 | 1~880 | 97.3 | 35 | 97.1 |
文化娱乐场所 | 2482 | 1~2600 | 94.2 | 0~4200 | 87.8 | 1~2300 | 95.5 | 1~2000 | 97.1 | 155 | 95.5 |
购物场所 | 3572 | 1~2400 | 94.0 | 0~2300 | 95.7 | 1~2000 | 96.9 | 1~3800 | 95.7 | 227 | 96.9 |
医院 | 121 | 0~1800 | 62.9 | 21~1000 | 73.7 | 1~29 | 100.0 | 1~840 | 86.4 | 0 | - |
美容美发场所 | 137 | 0~420 | 100.0 | 0~4100 | 91.4 | 1~36 | 100.0 | 1~23 | 100 | 7 | 100.0 |
合计 | 10588 | 93.4 | 91.8 | 97.1 | 96.7 | 663 | 93.2 | ||||
注:“-”为没有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 |
3 讨论
集中空调微生物指标是影响空调送风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集中空调清洗效果的重要指标。欧洲部分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对集中空调系统造成的污染进行过大量研究,显示42%~50%的室内污染来自集中空调通风系统[3]; 国内研究资料表明,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生物性污染所造成的人体健康危害主要有传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其中以空气传播方式的呼吸道传染病为多见,如军团菌病、SARS、甲型流感以及结核病等[4]。
某市2013年—2015年合计抽检383家公共场所,有261家的集中空调微生物指标全部合格,合格率为68.1%。比张健等[5]报道的广州市2012年—2014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监测的55.8%合格率高。三年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检测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4年的合格率最低为57.6%,这应与部分企业认识不够、监管部门没能全覆盖检查、监管没能形成常态化有关。
对6类场所的检测结果分析,沐浴场所的合格率最高,为75.0%,住宿场所和医院合格率较低,医院和住宿场所是人流量大、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住院病人接触时间更长,对健康产生的危害更大。而医院集中空调不属于公共场所常规监测的范围,对医院的监管处于自行委托形式,主动委托监测的很少,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两类场所的监管。
集中空调送风的微生物指标能反映集中空调对室内人群健康的影响,是评价集中空调微生物卫生状况的最直接的指标。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两者合格率分别为93.4%和91.8%,均高于何晖等[6]报道的广州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的合格率92.64%和90.70%及李新伟等[7]报道的济南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的合格率71.2%和85.4%。二者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菌合格率较细菌合格率低,真菌污染更严重,提示空调清洗消毒时更加注重对真菌的消毒。某市2013年—2015年送风中未检出溶血性链球菌,与有关报道[8-10]一致。今后可以考虑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调整检测项目,提高检验效能。
微生物 (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送风系统合格率与回风系统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①空调结构由于管道内径小或是设计时未预留清洗口,只能简单地在送风口、回风口进行简单的人工清洗和消毒。送风口微生物检测时,因要求开启空调,所以风管内清洗不到的部位存在的灰尘,由空调送至风口排出,这时采集到的空气样品就会受风管内表面灰尘污染,加重送风的微生物污染。②还可能与回风系统采样时是人工擦拭采样法有关,大多数时候只是在空调回风的检修口采样,企业就只针对检修口的回风管处加强清洗消毒,造成了送风微生物比回风严重的结果。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应加大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空调系统清洗和消毒方面培训和管理。
部分企业初次检测不合格后,会聘请专业的清洗机构对不合格点的送风管或回风管等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清洗消毒,在采样人员采样前使用大量的消毒剂,因此也会有较低数值的出现。容易采样的地方也正是容易清洗和消毒的地方,存在采样点的代表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采样中可以考虑调整采样检测部位。
采集的663份水样品嗜肺军团菌合格率为93.2%,在各类场所分布不均匀,美容美发场所合格率最高100% (7/7),住宿场所合格率最低87.4% (209/234),提示要加强住宿场所空调的清洗。同为人流量大的住宿场所合格率低于购物场所合格率,这与曾婕等[11]报道的商场空调系统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检出率高于酒店的结果不一致,与某市的大部分购物场所为连锁超市有关。连锁超市较为注重卫生,统一聘请专业的空调清洗公司清洗消毒; 一般的住宿场所没能做到专业清洗。由于医院没能采集水样,未能了解医院嗜肺军团菌的污染情况,而医院本是病菌聚集地,微生物通过集中空调实现空气传播是导致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以后应增加医院水样的检查。集中空调冷却塔是滋生嗜肺军团菌的有利环境,相关人群存在因吸入冷却塔产生的含菌气溶胶而感染致病的可能性[12]。今后可以考虑开展空调送风系统嗜肺军团菌的检测,进一步了解军团菌的污染传播方式和范围等。
[1] | 卫生部卫生监督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集中空调污染与健康危害控制[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3-4.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S 394-2012 Hygienic specification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 in public buildings[S]. 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013. |
[3] | 陈健, 翟清, 张莉萍, 等. 上海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的要素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 30(6): 479–481. Chen J, Zhai Q, Zhang LP, et al. Elements in hygienic management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s in Shanghai[J]. J Environ Occup Med, 2013, 30(6): 479–481. (in Chinese). |
[4] | 肖冰, 吕秋月, 于蕾. 大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状况[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4, 13(2): 123–124. Xiao B, Lv QY, Yu L. Survey on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public places of Dalian city[J]. Chin J Public Health Eng, 2014, 13(2): 123–124. (in Chinese). |
[5] | 张健, 刘俊华, 邓志爱, 等. 2012—2014年广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1): 43–45. Zhang J, Liu JH, Deng ZA, et al.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 ventilation systems in public places of Guangzhou City in 2012—2014[J]. Pract Prev Med, 2016, 23(1): 43–45. (in Chinese). |
[6] | 何晖, 黎淑端, 梁晓芸, 等. 广州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现况调查[J]. 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4): 386–387. He H, Li SD, Liang XY, et al. Health status survey of some public places in Guangzhou city with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J]. J Trop Med, 2008, 8(4): 386–387. (in Chinese). |
[7] | 李新伟, 于坤坤, 彭秀苗, 等. 2011年—2015年济南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分析[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 6(3): 251–253. Li XW, Yu KK, Peng XM, et al. Hygienic status of centralized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 in public places of Jinan city during 2011—2015[J]. J Environ Hyg, 2016, 6(3): 251–253. (in Chinese). |
[8] | 张秀珍, 周连, 杨海兵, 等. 江苏省部分城市2010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调查[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1, 1(1): 25–27. Zhang XZ, Zhou L, Yang HB, et al. Hygienic survey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public places of some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0[J]. J Environ Hyg, 2011, 1(1): 25–27. (in Chinese). |
[9] | 张之幸, 邬颖麒, 沈隽, 等. 2007—2011年上海市某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2, 28(7): 872–874. Zhang ZX, Wu YQ, Shen J, et al. Analysis of monitoring results of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public places of a district of Shanghai city from 2007—2011[J]. Occup Health, 2012, 28(7): 872–874. (in Chinese). |
[10] | 陈卫中, 楼晓明, 任丽华, 等. 2009年浙江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情况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 21(1): 197–198. Chen WZ, Lou XM, Ren LH, et al. Analysis on sanitary condition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s in public place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9[J]. Chin J Health Lab Technol, 2011, 21(1): 197–198. (in Chinese). |
[11] | 曾婕, 刘睿聪, 陈剑宇, 等. 2011—2014年四川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 6(2): 127–130. Zeng J, Liu RC, Chen JY, et al. Hygienic status of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 in public places of Sichuan[J]. J Environ Hyg, 2016, 6(2): 127–130. (in Chinese). |
[12] | Ferré MRS, Arias C, Oliva JM, et al. A community outbreak of Legionnaire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 cooling tower in Vic and Gurb, Catalonia (Spain) in 2005[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9, 28(2): 153–159. doi: 10.1007/s10096-008-06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