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场所卫生指标体系探讨
韩旭, 潘力军, 孙波, 姚孝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摘要: 目的 调查游泳场所存在的卫生学问题,分析游泳场所卫生指标体系的现状。 方法 查阅文献,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游泳场所有关的国内外卫生标准,以室内环境指标和池水指标进行分类具体阐述游泳场所卫生指标体系现状及限值标准。 结果 我国游泳场所卫生指标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卫生指标体系同步,但是对于有些新型污染物,特别是生物性污染物,我国还没有上述指标的卫生限值要求。 结论 建议加强对游泳场所消毒副产物,新型化学性、生物性污染物的现况调查及其卫生指标体系研究。
关键词: 游泳场所     卫生指标     标准    
Investigation on Sanitary Indicators of Swimming Places
HAN Xu, PAN Lijun, SUN Bo, YAO Xiaoyu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sanitary indicators and their standard systems of swimming place at home and abroard. Methods The relevant sanitary standards of swimming pla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reviewed. The indicators for indoor environment and swimming pool water were specifically classified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nitary indicators and the standard limit for swimming places. Results The sanitary indicators of swimming place in china had been fundament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indicators that implemen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However,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sanitary limits of certain new contaminants, especially the microbial contaminants has not been derived in the country.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new chemical and microbial contaminants in swimming pools, along with the sanitary indicat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swimming place     sanitary indicator     standard    

游泳场所作为人们消夏、避暑、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公共场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来,游泳场所的卫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马聪兴等[1]于2012年-2013年夏季对北京市朝阳区的游泳池水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被检测的182家游泳场所,游泳池水合格率为27.66%,2013年被检测的190家游泳场所,合格率为15.79% (χ2=23.19,P < 0.01)。一份针对游泳人群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2],长期在泳池中接触三卤甲烷,可增加膀胱癌、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其风险值与三卤甲烷的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除此之外,游泳场所还会导致游泳人群出现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等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目前,我国与游泳场所有关的卫生标准主要包括《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3],《游泳场所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7〕205号)[4]和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其卫生指标的适应性和限值合理性对于保护游泳人群健康、保障游泳场所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游泳场所存在的卫生学问题基础上,分析了游泳场所的卫生指标体系的现状及与国外存在的差异,提出游泳场所应该增加和补充的卫生指标建议。

1 资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文献调研,收集国内与游泳场所卫生现状有关的文献,整理主要存在的卫生学问题。查询中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国际泳联 (FINA)、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相关机构的网站和文献,获取与游泳场所有关的卫生标准[6-9]。将标准中卫生指标按照指标性质分为室内环境指标和池水指标,分析卫生指标的相对应性及存在的差异。

2 游泳场所主要存在的卫生学问题

我国游泳场所主要存在的卫生学问题是游离性余氯、尿素和菌落总数等卫生学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 (表 1)。其中,尿素最高浓度达到27 mg/L,超过标准7.7倍,菌落总数最高检出浓度达到150 000 CFU/mL,超过标准150倍,菌落总数的超标与游离性余氯浓度不达标有较大的关联[17]。同时,文献报道[10]游泳场所室内环境中风速 (合格率97.8%)、相对湿度 (合格率93.3%) 和空气中菌落总数 (合格率88.9%) 等存在不合格的问题。除了上述传统卫生学问题以外,国外对游泳场所中消毒副产物[18-19]、军团菌[14-15]、铜绿假单胞菌[16]和非结核分支杆菌[20-23]等卫生指标给予较多的关注。

表 1 我国游泳场所主要存在的卫生学问题
序号 类别 超标项目 浓度范围 标准限值
1 池水物理指标[10] 池水pH 6.14~8.25 6.5~8.5
2 池水化学指标[10-13] 游离性余氯/(mg/L) 0.03~2.20 0.3~0.5
浸脚池余氯/(mg/L) 0.06~4.4 5~10
尿素/(mg/L) 0.6~27 ≤3.5
3 池水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CFU/mL)[13] 4~150 000 ≤1 000
大肠菌群 (个/L)[10] < 3~11 ≤18
军团菌[14-15]/(CFU/mL) 100~10 000 不得检出
铜绿假单胞菌[16]/(CFU/100 mL) ≤1 500 不得检出

3 游泳场所主要卫生指标分析 3.1 室内环境指标

现有的国内外标准中,只有《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3]对冬季室温、相对湿度、风速、二氧化碳和空气细菌数5项指标提出了限值要求。游泳场所,特别是室内游泳场所的微小气候,包括室温、相对湿度、风速等会对游泳者热舒适性及污染物在室内环境中分布及人群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仅对较为重要的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讨论,同时关注采光照明这一有争议性的指标。

3.1.1 相对湿度

空气中污染物包括生物污染物 (如细菌、真菌、尘螨和病毒等) 和化学污染物。人体对空气中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与相对湿度有关,低湿环境中人体呼吸系统黏膜变得干燥,污染物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24]。因此,我国标准对于室内环境的相对湿度规定了一定的波动范围,从人体热舒适的角度考虑,相对湿度的波动范围较大。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4]规定带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游泳场 (馆) 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0%。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游泳场所相对湿度的限值可以根据季节、南北气候不同进行区分。

3.1.2 风速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3]规定游泳馆空气的风速应小于0.15 m/s,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规定宾馆、旅店、招待所、饭馆、咖啡馆、酒吧、茶座、理发店、美容店及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风速不宜大于0.3 m/s。其他公共场所风速不宜大于0.5 m/s。

3.1.3 采光照明

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规定公共场所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室内游泳馆自然采光系数不宜低于1/4。同时,游泳场 (馆) 泳池水面上1 m高度的平面人工照明照度不应低于1 801 x,但是《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GB 19079.1-2013)[25]规定“游泳池区域的水面水平照度应不低于2001 x,开放夜场应有足够的应急照明灯”。上述两个标准规定有所不同,应该予以统一。

3.2 池水指标

3.2.1 池水物理指标

游泳场所的池水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池水温度、池水浑浊度、池水pH值。

3.2.1.1 池水温度

池水温度过低会引起游泳者下水困难,池水温度过高则会引起游泳者呼吸困难,还会促进绿脓杆菌等致病微生物的存活和生长,同时加速消毒剂的蒸发,进而增加消毒剂的使用量。《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3]规定池水温度在22℃~26℃,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将池水温度扩大至23℃~30℃,该指标变化较大。

3.2.1.2 池水浑浊度

浑浊度是一个重要的水质参数,可以反映泳池水的能见度或透明度。浑浊度表征游泳场所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也会影响到氯化消毒的效果。目前,WHO、FINA、德国和西班牙等对浑浊度的限值规定比较严格,均在0.5 NTU以下;日本、韩国的限值规定相对宽松,为2 NTU~5 NTU,但日本规定循环过滤装置处理的出水浑浊度要低于0.5 NTU (建议控制在0.1 NTU),美国对泳池水浑浊度无具体要求。我国《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3]和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对浑浊度的限值规定分别为5 NTU和小于1 NTU。

3.2.1.3 池水pH值

游泳池水pH值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的眼睛和皮肤等产生刺激,同时pH值还会对大多数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以及管道的腐蚀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把游泳池水的pH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WHO、FINA、英国和加拿大等规定的游泳场所的pH值限值在7.2~7.8,而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规定人工游泳池pH值限于7.0~7.8,此规定范围过窄,尤其在使用三氧化氯、二氧化氯消毒的池水本身容易偏酸性,结合近年抽检结果及监测数据统计,建议放宽标准。

3.2.2 池水化学指标

游泳池水的池水化学指标主要包括尿素、余氯、消毒副产物和ORP等指标。

3.2.2.1 尿素

尿素主要来源于人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26],是反映池水受人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游泳池水的净化过程中尿素是无法降解的,其含量与补充池水量、泳客数量、温度等相关[27]。尿素也是反映池水更新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尿素含量超标说明游泳池水中的代谢物和分泌物较多,会促使结膜炎、肠道传染病等介水传染病的传播。通过对游泳池水尿素浓度水平与细菌总数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17],游泳池水中尿素水平超标后,池水中的氮含量明显增加,细菌滋生的营养条件较为成熟,菌落总数就会显著增加。尿素还会增加三氯化氮等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因此,控制尿素的浓度水平对提高游泳池水卫生水平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国外对游泳池水中尿素限值并未进行规定,我国对尿素的限值规定为≤3.5 mg/L。

3.2.2.2 余氯

余氯包括化合性余氯和游离性余氯,是保证游泳池水质卫生安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28]余氯浓度过低会消毒不彻底或者根本起不到消毒作用,从而导致游泳池水微生物指标超标,但是余氯浓度过高则有可能对人体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等器官产生刺激作用。池水中余氯的含量与含氯消毒剂投入的时间、投入量、日光照时间、游泳人数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等有关[29]

①游离性余氯一般来说,水中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2 mg/L时,可以达到常规消毒效果。国外现行标准中对游离性余氯规定存在较大差别,其中美国的范围最宽,为1.0 mg/L~10.0 mg/L;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0.8 mg/L~3.0 mg/L;WHO和FINA分别为小于0.5 mg/L和0.3 mg/L~0.6 mg/L[26](表 2)。我国《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3]规定游离性余氯为0.3 mg/L~0.5 mg/L,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将游离性余氯范围增加至0.3 mg/L~1.0 mg/L,基本与国外同步。

表 2 国内外游泳池水游离性余氯标准汇总
国家或地区 池型 卫生限值/(mg/L)
美国 公共游泳池 1.0~10.0
加拿大 公共游泳池 0.8~2.0(室内)
0.8~3.0(室外)
英国 公共游泳池 1.0~3.0
澳大利亚西南威尔士州 公共游泳池 1.0~3.0(室内)
1.5~2.0(室外)
FINA 游泳池 0.3~0.6
WHO 公共游泳池 ≤0.5

②化合性余氯化合性余氯过高会引起咽喉炎、结膜炎和鼻粘膜炎等疾病,同时化合性余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也是引起室内游泳池异味的主要原因。WHO建议化合性余氯浓度小于游离性余氯的二分之一。美国有些州规定化合性余氯浓度小于0.5 mg/L,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规定化合性余氯应≤0.4 mg/L (使用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时要求)。

3.2.2.3 消毒副产物 (DBPs)

①三卤甲烷 (THMs) 游泳池水中的DBPs包括自来水加氯消毒过程中形成的DBPs和游泳池水加氯消毒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因此,游泳池水中的加氯消毒副产物比自来水中的加氯消毒副产物的种类更加复杂。

游泳场所检测出的DBPs已经超过100种,包括THMs、HAAs、卤代乙酸、卤代醛、卤代酮、卤代丁腈、卤代硝基甲烷、卤代酰胺、卤代醇、卤代酸等,但是主要的DBPs类型仍为三卤甲烷 (THMs) 类和卤乙酸 (HAAs) 类。其中挥发性的THMs是最典型的,也是研究最多的氯化DBPs。国外对游泳池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仅见于西班牙和美国等发达国家[29-33],国内的研究较少,一般仅针对一种或几种消毒副产物[34],其中三氯甲烷的范围为0.6 μg /L~323μg /L,平均98.25 μg /L。有研究显示[29,35-36],游泳池水中三氯甲烷的质量浓度为10.2 μg/L~155μg/L,空气中的三氯甲烷质量浓度为21 μg/m3~195 μg/m3,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当人群在泳池边走动时,检测出血液中THMs浓度会从0.08 μg/m3上升到0.31 μg/m3[37]

国际泳联和德国游泳池水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THMs限值为20 μg /L,日本 (2001年) 将THMs值暂定为200 μg/L,英国规定的限值为100 μg /L,法国为50 μg /L,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规定THMs限值为200 μg /L。

②氰尿酸氰尿酸是二氯异氰尿酸钠 (C3O3N3Cl2Na) 和三氯异氰尿酸 (C3N3O3Cl3) 消毒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对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刺激性。表 3例举了国内外游泳场所对氰尿酸卫生限值的规定。相比其他国家,我国游泳池水氰尿酸卫生限值较为严格。

表 3 游泳池水氰尿酸卫生限值
国家 卫生限值
WHO 室内不可以检出,室外不得高于100 mg/L
英国 ≤200 mg/l
美国 10 mg/L~150 mg/L
中国 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规定≤50 mg/L

3.2.2.4 氧化还原电位 (ORP)

ORP主要控制消毒剂的投加量。由于ORP可以在线监测,所以是游泳场所一个比较好的日常监测参数。游泳池ORP保持在650 mV以上,可防止致病微生物生长。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游泳池水环境指导原则”中建议:在氯消毒游泳池中,pH=6.5~7.3时,ORP为750 mV;pH=7.3~7.8时,ORP为770 mV以上。FINA规定ORP≥700 mV,澳大利亚部分地区要求ORP值在700 mV~750 mV,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规定ORP≥650 mV。

3.2.3 池水微生物指标

游泳场所的池水微生物指标主要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等。

3.2.3.1 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游泳池水被细菌污染的卫生质量及程度,菌落总数的超标可能引起病毒性肠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传染性皮肤病等疾病[38]。随着池水余氯含量的增加,特别是游离性余氯达到0.1 mg/L以上时,水中菌落总数指标的合格率大幅升高,但人们对空气的不适也明显上升,当游离性余氯达到国家标准0.3 mg/L,被调查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39]。国际泳联、英国和法国的标准显示菌落总数指标规定较为严格,国际泳联规定≤100 CFU/mL,英国与法国规定 < 100 CFU/mL,WHO、日本和韩国与我国卫生标准规定一致,均为≤200 CFU/mL。

3.2.3.2 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

游泳池水质中主要的微生物指标是总大肠菌群,他是消毒效果的重要反映指标,与池水中游离性余氯密切相关。耐热大肠菌群即粪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作为评估游泳池水粪便污染的指标菌,指示池水可能受肠道致病菌的污染。

FINA、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规定大肠杆菌不得检出,WHO规定耐热大肠菌群 < 1个/100 mL,大肠埃希菌≤1个/100 mL,加拿大规定总大肠菌数和耐热大肠菌数均 < 1个/100 mL,而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与国外标准同步,规定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均不得检出。

3.2.3.3 其他微生物指标

除了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外,WHO还规定游泳场所水中假单胞菌 ( < 1个/100 mL)、嗜肺军团菌 ( < 1个/100 mL) 和葡萄球菌 (≤100个/100 mL) 的卫生限值,德国规定游泳场所水中绿脓杆菌、军团菌不得检出。但我国目前现行或正在征求意见的卫生标准都未对上述指标进行规定。

4 讨论

通过调研国内外游泳场所存在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可以看出,除了面临传统的游离性余氯、尿素、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等卫生指标不合格以外,随着对游泳人群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已经越来越关注一些新的卫生学问题,如消毒副产物、军团菌等生物性污染。

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游泳场所卫生标准的卫生指标体系发现,我国现行的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如《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3],《游泳场所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7〕205号) 和正在征求意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5]对游泳场所中物理指标 (浑浊度、pH值)、化学指标 (尿素、余氯、消毒副产物和ORP等指标) 和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等) 等国外关注的卫生指标均提出了明确的限值要求,并且其卫生限值要求与国外标准同步。但是对于有些新型污染物,特别是生物性污染物,如军团菌和非结核分支杆菌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在游泳池、公共浴池、洗浴温泉等场所中普遍检出,而我国还没有上述指标的卫生限值要求。

基于对上述游泳场所存在卫生学问题以及卫生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现状分析,在今后工作中建议一方面加强对游泳池水中公众关注的三卤甲烷和氰尿酸等消毒副产物以及军团菌等新型生物性污染物的卫生状况调查,重点加强现场采样与检测方法的研究;另一方面建议增加对游泳场所新型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关注,以便为游泳场所相关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的完善和有效卫生监督管理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聪兴, 张美云, 李文静, 等. 2012-2013年夏季北京市朝阳区游泳池水卫生状况分析[J]. 首都公共卫生, 2015, 9 (2): 57–59.
[2] Panyakapo M, Soontornchai S, Paopuree P. Cancer risk assessment from exposure to trihalomethanes in tap water and swimming pool water[J]. J Environ Sci, 2008, 20(3): 372–378. doi: 10.1016/S1001-0742(08)60058-3
[3]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4] 中华人民共各国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印发《游泳场所卫生规范》的通知[EB/OL]. (2007-6-29)[2016-09-10]. http://www.nhfpc.gov.cn/zhjcj/s5853/200804/fe81683d07ee46c3b8b39c5acaf4e.s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等8项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函[EB/OL]. (2016-05-30). [2016. 9. 10]. http://www.nhfpc.gov.cn/zhuzhan/zqyj/201605/5ddc07df9c9748ff940960da2a5bc5d3.shtml.
[6]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游泳池、按摩池水环境指导准则 (2006年版)[S]. 世界卫生组织, 2006.
[7] 日本厚生省. 游泳池卫生标准[EB/OL]. (2007-5-28). [2016-12-10]. http://mhlw.go.jp/bunya/kenkou/seikatsueise101/pdf/02a.pdf.
[8] 澳大利亚环境健康委员会. 游泳池、按摩池、水疗池和滑道游泳池溴消毒标准[S]. 1992.
[9]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NSPI 1-2003公共游泳池[S]. 美国: 2003.
[10] 杨敏娟, 赵宜静, 胡昕冬, 等. 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游泳场所的卫生状况[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 (18): 2392–2393.
[11] 张春艳, 黄淑华, 陈磊, 等. 开封市2008-2011年游泳池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23): 4437–4438.
[12] 周卫民, 韩瑞萍, 邱裕仁, 等. 2009-2011年昆明市游泳池水质检测结果[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 (8): 990–991.
[13] 卢世勇, 王生英, 沈力光, 等. 宁夏地区2010年游泳池卫生状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861–4862.
[14] Leoni E, Legnani PP, Sabattini MA, et al. Prevalence of legionella spp.in swimming pool environment[J]. Water Res, 2001, 35(15): 3749–3753. doi: 10.1016/S0043-1354(01)00075-6
[15] Liguori G, Di Onofrio V, Gallè F, et al. Occurrence of Legionella spp.in thermal environments:virulence factors and biofilm formation in isolates from a spa[J]. Microchem J, 2014, 112: 109–112. doi: 10.1016/j.microc.2013.09.023
[16] Papadopoulou C, Economou V, Sakkas H, et al.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of indoor and outdoor swimming pools in Greece:investigation of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the bacterial isolates[J]. Int J Hyg Environ Health, 2008, 211(3-4): 385–397. doi: 10.1016/j.ijheh.2007.06.007
[17] 葛小萍, 陈棋炯, 傅丹青, 等. 萧山区2011-2014年游泳场所水质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 32 (1): 82–84.
[18] Yeh RYL, Farré MJ, Stalter D, et al. Bioanalytical and chemical evalu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swimming pool water[J]. Water Res, 2014, 59: 172–184. doi: 10.1016/j.watres.2014.04.002
[19] Weaver WA, Li J, Wen YL, et al. Volatile disinfection by-product analysis from chlorinated indoor swimming pools[J]. Water Res, 2009, 43(13): 3308–3318. doi: 10.1016/j.watres.2009.04.035
[20] Briancesco R, Meloni P, Semproni M, et al.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amoebae and bacterial indicators in swimming pool and spa[J]. Microchem J, 2014, 113: 48–52. doi: 10.1016/j.microc.2013.11.003
[21] Briancesco R, Semproni M, Paradiso R, et al.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an emerging risk in engineered environmental habitats[J]. Ann Microbiol, 2014, 64(2): 735–740. doi: 10.1007/s13213-013-0708-8
[22] Iivanainen E, Northrup J, Arbeit RD, et al. Isolation of mycobacteria from indoor swimming pools in Finland[J]. APMIS, 1999, 107(1-6): 193–200. doi: 10.1111/apm.1999.107.issue-1-6
[23] Thomson R, Tolson C, Carter R, et al. Isolation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 from household water and shower aerosol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disease caused by NTM[J]. J Clin Microbiol, 2013, 51(9): 3006–3011. doi: 10.1128/JCM.00899-13
[24] 张长兴, 胡松涛, 李安桂, 等. 空气相对湿度对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 (9): 840–842.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9079. 1-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第1部分: 游泳场所[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26] 坑斌, 赵艳华, 李宏刚. 2012-2013年北京市怀柔区游泳池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4, 30 (19): 2776–2778.
[27] 刘赐敏, 周金森, 刘钰钗, 等. 广州市黄埔区2003年-2005年泳池水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 (10): 1231–1232.
[28] 梁群珍, 黄土炎. 茂名市区2004-2006年游泳池水水质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5): 889–891.
[29] 陈轶. 几种常用于游泳池的消毒剂综述[J]. 给水排水, 2013, 39 (S1): 452–455.
[30] Richardson SD, DeMarini DM, Kogevinas M, et al. What's in the pool? A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assessment of mutagenicity of chlorinated and brominated swimming pool water[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0, 118(11): 1523–1530. doi: 10.1289/ehp.1001965
[31] Jaakkola JJK, Magnus P, Skrondal A, et al. Foetal growth and duration of gestation relative to water chlorination[J]. Occup Environ Med, 2001, 58(7): 437–442. doi: 10.1136/oem.58.7.437
[32] Kogevinas M, Villanueva CM, Font-Ribera L, et al. Genotoxic effects in swimmers exposed to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indoor swimming pools[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0, 118(11): 1531–1537. doi: 10.1289/ehp.1001959
[33] Font-Ribera L, Kogevinas M, Zock JP, et al. Short-term changes in respiratory biomarkers after swimming in a chlorinated pool[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0, 118(11): 1538–1544. doi: 10.1289/ehp.1001961
[34] 袁红, 彭谦, 吴杰, 等. 上海市嘉定区游泳池水中氯仿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 24 (5): 338–340.
[35] 殷海荣, 朱钰, 张姗姗, 等. 游泳池水卫生学评价敏感性自检指标筛选[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 (11): 99–100.
[36] 甘永新, 苏伟东, 孙贵娟, 等. 二氯异氰尿酸钠与三氯异氰尿酸杀菌效果比较[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3): 257–258.
[37] Jacobs JH, Spaan S, van Rooy GBGJ, et al. Exposure to trichloramin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indoor swimming pool workers[J]. Eur Respir J, 2007, 29(4): 690–698. doi: 10.1183/09031936.00024706
[38] 张汉斌. 广州市天河区2007-2008年游泳池水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7): 1600–1601.
[39] 樊学信. 室内游泳场所细菌学指标及相关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3, 9 (5): 15–17.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6.06.0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韩旭, 潘力军, 孙波, 姚孝元
HAN Xu, PAN Lijun, SUN Bo, YAO Xiaoyuan
游泳场所卫生指标体系探讨
Investigation on Sanitary Indicators of Swimming Places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 6(6): 437-44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6, 6(6): 437-442
DOI: 10.13421/j.cnki.hjwsxzz.2016.06.011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