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指出具有吸收紫外线作用、减轻因日晒引起皮肤损伤的化妆品称为防晒化妆品。防晒剂作为防晒化妆品的核心功效原料, 其添加的含量、种类及不同防晒剂的复配使用情况与化妆品的防晒功效有一定关系。目前化妆品市场上使用的防晒剂种类多样, 依据防晒剂对紫外线的不同作用主要分为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 近年来生物防晒剂也受到广泛关注。物理防晒剂又称紫外线屏蔽剂或无机防晒剂, 这类物质不吸收紫外线, 但能反射、散射紫外线, 用于皮肤上可起到物理屏蔽作用, 常见的有二氧化钛、氧化锌、高岭土等; 化学防晒剂又称紫外线吸收剂或有机防晒剂, 这类物质通过选择性的吸收紫外线而起到防晒的作用, 常见的有对氨基苯甲酸及其酯类、水杨酸酯类、甲氧基肉桂酸类、二苯酮及其衍生物等; 生物防晒剂主要指可抵御紫外辐射的生物活性物质, 如抗氧化酶类、维生素类及其衍生物、某些植物提取物等[1]。应用防晒化妆品预防或减轻日光中紫外线引起的损伤是近年来化妆品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但随着防晒化妆品使用频率的增加, 有关防晒剂引起的过敏现象和光过敏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2-4]。化妆品已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安全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5]对防晒剂在化妆品中的使用种类、含量、范围及限制条件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年来检测的化妆品和部分市售化妆品相关资料, 对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我国销售的化妆品为研究对象, 进口化妆品502份(源自2007—2010年期间检测申请卫生许可批件的样品), 国产化妆品200份(2011年购自市场)。
1.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化妆品的基本信息(如化妆品名称、性状、类别、产地)和防晒剂的添加情况(是否添加、添加种类、含量、复配情况)。
1.3 资料分析调查资料经双人录入并审核, 建立化妆品信息数据库。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1.4 评价标准《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5]表 5对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种类、浓度及范围作出的限定, 做为本调查的评价标准。
1.5 质量控制调查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完成, 工作开始前相关人员经统一培训, 了解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规定。调查人员对相关资料核对整理后, 经双人录入, 再次核对后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情况防晒剂是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5]规定的限用物质, 对化妆品中28种防晒剂的使用浓度及范围做出了限定[5], 其中化学防晒剂26种, 物理防晒剂2种。本次调查的702份化妆品中, 257份化妆品(进口化妆品163份、国产化妆品94份)使用了《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5]规定的防晒剂, 占36.6%, 这一数据显示防晒剂是化妆品中重要的功效成分, 其应用普遍。
2.2 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类别防晒类化妆品的防晒功效如何与其添加的防晒剂种类、含量及复配情况关系密切。不同厂家一般依据化妆品的不同类别及使用人群、部位、时间等因素在化妆品中添加一种或多种防晒剂来满足不同的防晒需求。本次调查化妆品中使用的防晒剂包括4-甲基苄亚基樟脑、二苯酮-3、二苯酮-4(二苯酮-5)、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水杨酸乙基己酯、乙基己基三嗪酮、胡莫柳酯、p-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奥克立林、苯基苯并咪唑磺酸(及其钾、钠和三乙醇胺盐)、二氧化钛、氧化锌16种, 占我国允许使用防晒剂种类的57.1%。
为达到较好的防晒效果, 复配使用防晒剂较为普遍。复配使用方式不仅克服了单一防晒剂在广谱性和防晒效果方面的不足, 还更好的发挥了多个防晒剂之间的协同互补效应, 无机防晒剂和有机防晒剂复配使用还可降低防晒剂的用量, 减小产品对皮肤可能产生的刺激性。本次调查的257份防晒类化妆品中有92份化妆品添加一种防晒剂, 占35.8%;165份化妆品添加两种或两种以上防晒剂, 占64.2%;其中个别化妆品添加的防晒剂多达6种。这些数据表明防晒功效成分在化妆品中添加种类繁多, 其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健康隐患应引起关注。
2.3 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频率16种防晒剂在化妆品中的使用频率列于表 1。其中二氧化钛的使用频率最高, 为71.98%;氧化锌使用频率第三, 为18.29%。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均属于物理防晒剂, 其细小的粒子能在皮肤表面形成阻挡层, 通过反射和散射紫外线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其优点是稳定性高、安全性好, 1997年美国FDA将二氧化钛列为其批准使用的第一类防晒剂(即安全有效), 随后氧化锌也被列为第一类防晒剂[6]。但这两类物质在使用中也存在透明度感差, 易在皮肤表面沉积, 使用过多会堵塞皮肤毛孔, 影响汗腺分泌, 严重的还可导致皮肤病。《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5]规定这两种物质在化妆品中最大允许使用浓度均为2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p-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和奥克立林均属于肉桂酸酯类防晒剂, 这3种防晒剂在本次化妆品调查中的使用频率分别为第2、第6和第7。由于肉桂酸酯类防晒剂的芳环和羰基之间可形成共轭键, 这一结构使得该类物质能较好地吸收305 nm范围的紫外线。其中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是目前化妆品行业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UVB吸收剂, 其对油性原料的溶解性好, 几乎是一种理想的防晒剂, 在本次调查中其使用频率达47.08%。
序号 | 规范表 5中序号 | 中文名称 | 出现次数(次) | 使用频率(%) |
1 | 27 | 二氧化钛 | 185 | 71.98 |
2 | 14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121 | 47.08 |
3 | 28 | 氧化锌 | 47 | 18.29 |
4 | 7 | 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 41 | 15.95 |
5 | 3 | 二苯酮-3 | 18 | 7.00 |
6 | 18 | p-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 | 17 | 6.61 |
7 | 20 | 奥克立林 | 16 | 6.23 |
8 | 19 | 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 15 | 5.84 |
9 | 2 | 4-甲基苄亚基樟脑 | 14 | 5.45 |
10 | 6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 14 | 5.45 |
11 | 4 | 二苯酮-4、二苯酮-5 | 9 | 3.50 |
12 | 9 | 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 | 9 | 3.50 |
13 | 15 | 水杨酸乙基己酯 | 9 | 3.50 |
14 | 23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及其钾、钠和三乙醇胺盐 | 8 | 3.11 |
15 | 16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5 | 1.95 |
16 | 17 | 胡莫柳酯 | 3 | 1.17 |
2.4 进口和国产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中163份进口化妆品和94份国产化妆品使用了《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5]规定的防晒剂, 且进口和国产化妆品使用的防晒剂均为15种, 占我国允许使用防晒剂的53.6%。尽管进口和国产化妆品使用防晒剂种类数量相同, 但其对防晒剂的选择却各不相同, 例如p-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是进口化妆品偏爱使用的成分(使用频率10.43%), 而在国产化妆品中未见使用;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及其钾、钠和三乙醇胺盐在国产化妆品中受到青睐(使用频率8.51%), 在进口化妆品中却未见使用; 除二苯酮-4、二苯酮-5和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在进口和国产化妆品中的使用频率相近外, 其它防晒剂在国产化妆品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进口化妆品。
3 讨论本次调查对702份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情况、种类、频率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调查样本量大、种类多, 在防晒化妆品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防晒类化妆品市场日益扩大(其中36.6%的化妆品中使用了防晒剂), 但防晒剂使用种类相对较为集中(使用频率大于5%的防晒剂有10种)。在防晒化妆品频繁使用的过程中, 关于防晒剂引起皮肤过敏和光过敏症的报道越来越多, 人们对防晒剂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防晒剂因致敏率低、安全性好而备受青睐。研究资料表明芦荟、黄岑、红花、沙棘油、姜黄、当归等的提取物均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 与其他防晒剂复配使用可提高防晒效果, 减轻紫外线引起的刺激性和皮肤损伤[7-12]。但因其摩尔吸光系数低, 这些天然提取物还不能单独作为防晒剂使用, 其在防晒化妆品中的应用还处在开发和探索阶段。
本次调查中16种(类)防晒剂用于化妆品, 其中二氧化钛、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氧化锌及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的使用频率高, 均大于15%。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5种(类)防晒剂进行检测, 13种(类)防晒剂还未建立检测方法。使用频率较高的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氧化锌及化学防晒剂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未建立相关检测方法。目前防晒剂检测覆盖率为53.6%, 还不能满足化妆品分析和卫生监督的需要。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化妆品中防晒剂的标准检验方法及评价程序, 以满足卫生监督需求, 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1] | 刘玮, 张怀亮. 皮肤科学与化妆品功效评价[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76-80. |
[2] | 李沛沛, 段西凌. 防晒剂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进展[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34(5): 302–304. |
[3] | 马克S赖希(美), 黄汉生. 防晒剂的安全性[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4, 27(6): 16–19. |
[4] | 朱芸, 朱威. 涂抹常规剂量防晒剂或将致体内维生素D缺乏[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 5(5): 319. |
[5] | 赵同刚. 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 78-79. |
[6] | 赵玥, 李琼, 武晓剑, 等. 我国防晒剂发展概况[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0, 33(12): 14–31. doi: 10.3969/j.issn.1006-7264.2010.12.004 |
[7] | 杜青云, 洪佳妮. 天然防晒剂的研发现状及其在军事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20): 14–15. doi: 10.3969/j.issn.1007-8517.2009.20.010 |
[8] | 陈淑映, 罗德祥, 黄健, 等. 具有提取天然防晒剂价值的中草药[J]. 广东药学, 2005, 15(2): 7–9. |
[9] | 陈晓明, 何云晓. 天然防紫外线产品研究概况[J]. 日用化学工业, 2005, 35(5): 315–317. |
[10] | 程双印, 黄劲松, 陈岱宜, 等. 防晒剂的研究进展[J]. 香精香料化妆品, 2014(4): 67–72. |
[11] | 李佳穗, 兰英, 曾珠, 等. 20种植物药防晒效果的紫外光谱评价[J]. 中药与临床, 2013, 4(6): 29–31. |
[12] | 俞晨秀, 俞成飞, 吴剑, 等. 中草药防晒剂的筛选研究[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1, 34(7): 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