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是中国的四大牧区之一, 历史上是我国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的高发区,严重威胁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重阻碍了青海省的畜牧业发展。为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牧民群众的高危行为习惯与布病的关系,进一步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3年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按照方位、经济条件(好、中、差)抽取9个县(632624、632625、632626、632621、632324、632323、632724、632725、632524) 和632801 101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共计调查705人。
三江源自然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之间。共16个县,128个乡(镇),679个行政村。区内现有人口56.8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三江源地区9县1镇(632624、632625、632626、632621、632324、632323、632724、632725、632524) 和632801 101(为市直辖的镇),对照组以病例组141人的基本资料为基础,按地区、年龄、性别、民族、职业采用1:4比例配比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牧区群众564人,总计7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调查内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布病流行趋势预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计划》课题需要自制问卷调查表。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调查表内容包括:牧区群众的一般状况;人畜混居、共用生活用品、布病防护知识、个人防护、个人消毒、手部有创伤、食用半熟肉、饮用生奶、清理生活环境、牲畜免疫、牲畜检疫、病(死)牲畜的处理方面情况。
1.3 统计分析方法调查数据采用病例组与对照组1:4比例进行配比,调查资料建立Excel 2003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对三江源地区人群高危行为习惯对布病的影响因素用χ2、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1.4 质量控制为了能顺利的完成此次调查工作,在各级州县疾控中心的配合下,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要求调查员熟悉问卷的内容和调查方法,收回的调查问卷表删除了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信息缺失的问卷,得到的有效问卷纳入统计。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本次共调查了三江源地区牧区群众705人。采用病例组和对照组按照1:4的比例配比,其中病例组141人,对照组564人。问卷内容为布病的高危行为习惯(人畜混居、共用生活用品、布病防护知识、个人防护、个人消毒、手部有创伤、食用半熟肉、饮用生奶、清理生活环境、牲畜免疫、牲畜检疫、病(死)牲畜的处理方式)。病例组的141例患者是分布于三江源地区的牧区群众,男性59人(占41.84%);女性82人(占58.16%),男女之比为1:1.39。病例组年龄范围为8~75岁,以青壮年为主,21~60岁的91人(占64.54%);由于三江源地区多处于藏族聚集地区,病例组中以藏族居多占81.56%(115/141)。对照组564例来自与患者组相同的地区,男性304人(占43.12%);女性401人(占56.88%),男女之比为1:1.32。年龄6~75岁,21~60岁的451人(占79.96%)。藏族84.04%(474/564)。
2.2 高危行为调查 2.2.1 布病高危行为调查情况在调查的705人中,人畜混居占13.19%(93/705);共用生活用品占88.65%(625/705)。有布病防护知识占2.55%(18/705);有个人防护措施占6.81%(48/705),有个人消毒占5.39%(38/705),手部有创伤占23.97%(169/705);食半熟肉占93.19%(657/705),饮用生奶占52.34%(369/705)。有清理生活环境占26.67%(188/705);牲畜的检疫和免疫均为“0”。
2.2.2 对病(死)畜及流产物的处理调查的705人中处理流产物、病(死)畜用丢掉、埋掉、卖掉3种(问卷结果中这3种方式比较典型和普遍,表 1)。
处理方式 | 丢掉(只) | 丢弃率(%) | 埋掉(只) | 掩埋率(%) | 卖掉(只) | 卖掉率(%) |
流产物 | 325 | 46.10 | 134 | 19.01 | 246 | 34.89 |
死畜 | 325 | 46.10 | 133 | 18.87 | 247 | 35.04 |
病畜 | 84 | 11.91 | 167 | 23.69 | 454 | 64.40 |
2.3 单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14个变量(人畜混居、共用生活用品、布病防护知识、个人防护、个人消毒、手部有创伤、食用半熟肉、饮用生奶、清理生活环境、牲畜免疫、牲畜检疫、病(死)牲畜的处理丢掉,埋掉,卖掉)中筛选出人畜混居、个人防护、食用半熟肉3个可疑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后发现只有人畜混居按照不同民族组的构成无统计学意义(表 2)。
行为习惯 | 性别 χ2值 |
性别 P值 |
年龄 χ2值 |
年龄 P值 |
民族 χ2值 |
民族 P值 |
职业 χ2值 |
职业 P值 |
人畜混居 | 13.094 | 0.001 | 45.615 | 0.001 | 1.945 | 0.746 | 30.997 | 0.001 |
个人防护 | 4.089 | 0.043 | 9.786 | 0.02 | 66.47 | 0.001 | 220.646 | 0.001 |
食用半熟肉 | 4.089 | 0.043 | 24.379 | 0.001 | 193.14 | 0.001 | 571.608 | 0.001 |
2.4 多因素分析
按P=0.05水平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患布病与个人防护、人畜混杂生活、肉制品(生熟)食用情况有显著性正关联(表 3)。
危险因素 | Wald χ2 | P | Exp(B) | Exp(B)的置信区间95% | |
下限 | 上限 | ||||
个人防护 | 4.954 | 0.026 | 5.541 | 1.227 | 25.023 |
人畜混居 | 17.794 | 0.000 | 0.338 | 0.204 | 0.559 |
食用半熟肉 | 6.986 | 0.008 | 0.214 | 0.068 | 0.671 |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青海省的布病疫情逐年增加,波及范围较广,以牧区疫情较重[1-3],感染途径主要为牛羊饲养放牧。传染源为藏系绵羊和牦牛[4]。三江源地区是布病的老疫区[5],牧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较易感染布病[6]。
经过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布病人群高危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发现,14种高危行为中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了与患布病有直接的关系的3种因素:人畜混杂生活、肉制品(生熟)食用、个人防护。由于牧区群众对布病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饲养方式及在屠宰、交易过程中没有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感染布病,成为布病的高发人群[7]。① 在对这三种影响因素进行χ2检验分析后发现,只有人畜混居因素不同性别组构成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的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组、不同职业组的构成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江源地区布病的感染与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存在密切关联。② 这三种高危行为提高了感染布病的风险,是最有可能感染布病的行为之一[8]。首先是人畜混居的因素,由于三江源地区高寒缺氧,气候环境恶劣,牲畜在产羔季节出现幼羔成活率低的情况,当地牧民群众为了提高幼羔的成活率将幼羔移至室内与人共居一室;其次是肉制品的食用因素,三江源地区的牧区群众常有食用开锅肉的习惯,这种肉制品未经过完全煮沸极有可能携带有布氏菌;再次是个人防护问题,从事高危行为的牧区群众由于对布病知识的匮乏, 平时接触可能感染布病的牲畜时很少采取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意识差,在对病(死)牲畜及流产物处理时几乎没有个人防护措施。这三种较高比例的高危行为[9]是造成三江源地区布病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与辽西地区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无有效的防护措施、缺乏正确的饲养方式)相似[10]。
建议在今后布病防控工作中,加强布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和牧区群众的行为干预;让高危人群更多的了解布病防治知识[11],加强对牲畜的布病检疫、免疫[12];强化劳动防护措施,完善布病监测体系,制定长期布病预防和干预措施,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地对疫情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
[1] | 尚德秋. 布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4, 19(4): 204–212. |
[2] | 徐立青, 李亚楠, 杨旭欣, 等. 2010年青海省人间布鲁杆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2, 31(4): 409–411. |
[3] | 田广, 胡桂英, 李超, 等. 2006-2010年青海省人间布鲁杆菌病调查分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1, 30(6): 37–39. |
[4] | 徐立青, 李超, 许红星, 等. 2006-2008年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4): 389–390. |
[5] | 田广, 马丽, 杨旭欣, 等.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54-2013年布鲁氏菌种群分布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6): 586–586. |
[6] | 黄志刚. 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核心问题和特点[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6): 28–29. |
[7] | Troy SB, Rickman LS, Davis CE. Brucellosis in San Diego:epidemiology and species-related differences in acute clinical presentations[J]. Medicine(Baltimore), 2005, 84(3): 174–187. |
[8] | 周建刚, 谭文文, 张华君, 等. 宜兴市职业人群布病防治知识及行为习惯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6): 1060–1062. |
[9] | 吕锐利, 孙花荣, 朱永红, 等. 河南省汝州市布鲁氏菌病高发乡高危人群布病防治知识及行为习惯调查[J]. 疾病监测, 2013, 28(7): 564–566. doi: 10.3784/j.issn.1003-9961.2013.7.014 |
[10] | 程晓萍, 周艳彬, 李晓卫, 等. 辽西地区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27(5): 314–316. |
[11] | 周颜彬, 柳晓琳. 布鲁菌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2009, 23(12): 94–95. |
[12] | 薛红梅, 徐立青, 杨旭欣, 等. 2013年青海省分离的布鲁杆菌菌株的鉴定与分析[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 33(5): 9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