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突发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刘成, 曾德才, 高育明, 陈夏     
上海市金山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摘要: 目的 了解二次供水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方法 收集28例二次供水污染事故案例, 回顾分析其原因、调查处置及防范措施。结果 二次供水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 占85.7%;以低位蓄水池污水逆流、蓄水池破损渗漏、管网破损渗漏、污染物直接污染为主, 发生率分别为35.7%、17.9%、10.7%、14.3%, 调查处置时可从这些方面首先考虑; 健康危害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占60.7%。结论 调查时应选择合适的指标, 提高调查效率; 对于二次供水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处置应考虑全面, 从源头消除风险隐患, 保护暴露人群。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加强预防性审核及日常监管, 避免二次供水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条件允许时建议取消二次供水设施或使用无负压供水设备、减少供水环节。
关键词: 二次供水     污染     原因     调查     处置    
Case Study on Accidents Pollution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ies
Liu Cheng, Zeng Decai, Gao Yuming, Chen Xi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and features of accidents for the pollution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ies. Methods Twenty eight pollution cases for secondary water supply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reason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main form of pollution for secondary water supply was biological pollution, accounted for 85.7%, such as the countercurrent flow of sewage to the reservoir located in lower position, the breakage and leakage of reservoir and pipelines, and the water polluted directly by contaminants; the incidences were 35.7%, 17.9%, 10.7% and 14.3% respectively.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hese items firstly.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health hazard was in digestive system, accounted for 60.7% of all symptoms. Conclusions Appropriate indexes should be selected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igation.The manage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eliminating risks from the source and to protect the exposed population.Preventive examination and daily supervis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y accidents.When condition was permitted, using a kind of non-negative pressure water supply system to replace the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 was suggested to shorten the water supply chain.
Key words: secondary water supply     pollution     reason     investigation     management    

二次供水污染是目前饮用水污染的重要途径,市民反映二次供水水质问题较多,据统计,2003年上海中心城区反映二次供水引起的水质问题占52%,2004年占49.2%[1],2007年约占70%,有逐年上升趋势[2]。回顾2009年以来接报的39例生活饮用水投诉举报,其中有19起为二次供水投诉举报,占48.7%。目前二次供水污染事故个案报道较多,但对事故整体特征缺乏了解。本文对万方数据库中1997年以来的28例二次供水污染事件个案进行分析,了解我国二次供水污染事故特征,为调查处置提供依据。

1 突发二次供水污染事故的特点 1.1 污染类型

主要为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28例中有24例为生物性污染,占85.7%;4例为化学性污染,占14.3%。生物性污染案例中,明确为致病菌污染的9例,占37.5%;病毒污染的1例;未明确病原微生物的14例。发生时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

1.2 发生地点

发生地点包括居民楼或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宾馆,分别发生16例、6例、5例、1例,分别占全部案例的57.1%、21.4%、17.9%、3.6%。

1.3 污染环节

低位蓄水池22例、高位水箱3例、二次供水管网3例,分别占全部案例78.6%、10.7%、10.7%。

1.4 污染物种类

生活污水、粪水及垃圾水污染22例,占全部案例78.6%,其余均为1例,分别为甲胺磷农药污染,铅、砷等重金属污染、中水混入生活水污染、洁厕剂倒吸污染、纯碱误投污染、水箱沉积腐败物质污染。

2 主要原因

二次供水污染事件常由多因素联合导致,但分析案例,可将水污染常见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污水倒流10例,占35.7%,是二次供水污染首要原因。溢水管、水泵控制柜地线管和水泵电源线管等与污水井、污水管道连通或位置较低,污水井或污水管道堵塞、遇大雨排水不及时、蓄水池泵房间积水时,溢水管等与蓄水池连通的管道没有反逆流装置或装置失灵,污水可能通过管道倒流至蓄水池内。

蓄水池破损渗漏5例,占17.9%。蓄水池因年久失修、动态应力等作用出现渗漏点、裂痕,附近有污染源时,污水可能通过渗漏点、裂痕进入蓄水池内。明显渗漏可以肉眼发现,小渗漏可通过闭水试验查找。

管网破损渗漏3例,占10.7%。因施工或管网陈旧等原因,管网出现破损渗漏,破损较大时,污染物可直接污染二次供水管网。破损较小时,局部水压不足和短期停水造成管网内负压,污水可渗入。

污染物直接污染4例,占14.3%。由于蓄水池或水箱设计缺陷,卫生防护存在问题,缺乏管理,附近污染物可直接污染二次供水。

供水设施自身污染物1例。由于管网及贮水设施长期无人管理、设计缺陷导致存在死水区、未做好清洗消毒等原因,内部污物、泥沙腐败变质,水质恶化,在水压变化或其他原因时污染物进入管网,导致水污染事件发生。

人为失误1例。1998年辽宁沈阳一小区蓄水池位于供暖锅炉房内,施炉工误将用于锅炉水软化的40 kg纯碱加入饮用水水箱内,导致居民饮用水pH值增高,小区饮用水使用发滑,饮用口感涩,做熟米饭呈黄色[3]

非生活饮用水管道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1例。由于设计不符合给排水设计规范,管理部门对居民的宣传不到位、缺乏警示性标识和未从外观或形式上区分不同的水源管线,以致用户在装修过程中随意改变管道用途造成中水管道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近年,中水系统在生活居住小区逐步推广使用,未来可能成为小区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有调查对某小区550户居民家中供水管线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有11户误将中水管线和市政自来水管线连接[5]

马桶水倒流1例。马桶未连接中水管道,直接连接生活饮用水管道,同时存在设计缺陷或安装使用失误,水压出现波动时,马桶水槽内的水存在可能倒吸入管网,该情况本单位亦遇到过。如果水槽内投有洁厕剂,污染的生活饮用水会呈与洁厕剂一致的蓝色。

空气污染1例。金属冶炼厂扬尘及烟尘中含有重金属,空气中的污染物可通过密封不好的水箱入口、通风口、溢水口进入二次供水系统污染水质并蓄积达到危害健康浓度。

其他1例。2000年,长沙某银行宿舍发现二次供水有酸臭味,饮用者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呕吐、法力、多汗等症状,经查受污染水箱位于7楼顶层,水样甲胺磷超标63倍,事故原因未说明[4],不排除人为投毒事件。

3 健康影响

水污染事故存在影响人数多,发病率高、病原复杂、健康危害大等特点。二次供水污染由于其供水区域局限,影响人群较集中式供水污染小,但仍不容小视,从数百人到数万人不等,28个案例中,影响人数最多的是一所大学,影响11 700人,234人发病,发病率2%。发病率最高的某小区,影响642人,523人发病,发病率81.5%。24件生物性污染案例中,7例无病例或未描述病例,17例出现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感染,其中1例爆发甲类传染病霍乱。饮用开水者亦不能幸免,如某案例耐热肠毒素(ST毒素)为阳性,不少患者喝开水仍有腹泻[6]。4例化学性污染中,2例出现急性中毒症状,2例未出现。

4 调查处置

调查处置的两个关键点是检测指标选择和应急处置措施。生活饮用水指标众多,根据水污染特征及暴露人群发病情况选择检测指标,合理的检测指标有助于提高调查处置效率。应急处置措施需要考虑周全,避免疏漏,防止污染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4.1 检测指标

不同案例中出现的超标指标包括氨氮、pH、耗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氮、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浑浊度、消毒剂余量、臭和味、尿素、色度等。检出的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有沙门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嗜水气单胞菌、霍乱弧菌、诺如病毒,此外有单位还检测了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腊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副溶血性链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洁厕剂超标案例中检测项目最多,检测水样29项指标,全部合格[7],未检测洁厕剂主要成分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结果未对事件调查处置起到作用,说明指标选择对于水污染应急处置重要,不应追求指标大而全而不据实际情况选择指标。

4.2 应急处置

案例中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停止供水、提供临时供水、消除污染源、疏通污水道、对受污染的蓄水池、水箱及所有供水管道进行过量氯消毒清、5%来苏液环境消毒、持续监测直至水质合格后方可供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人隔离治疗及对未发病的暴露着预防性用药;改正接错管网、管网改造、供水设施查漏补漏、防病卫生知识宣传等。

5 讨论与建议 5.1 监测指标选择

本文28个案例中,有13件描述水样浑浊、有异味、异臭、异色等明显的感官性状变化,此时浑浊度、pH、消毒剂余量、臭和味、色度、肉眼可见物等可快速检测的指标即可帮助污染状况。二次供水污染主要由供水系统外的污水进入系统内引起,氨氮是天然水被人畜粪便等含氮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形成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氮是水中氨在有氧条件下经亚硝酸菌作用形成的,硝酸盐氮是含氮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可根据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含量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二次供水的污染状况。菌落总数可用做水被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检验结果可作为水体是否被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水环境的细菌学水平和病毒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同时病毒对外界环境和消毒作用的抵抗力更强,在满足水体细菌学卫生标准的情况下仍能检测到病毒[8],故不能简单的用细菌指标验证水样污染情况,需根据调查情况及综合指标检验结果判断,必要时需根据感染者症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对于非生物性污染,需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污染物理化性质选择合适指标,避免因指标选择不当影响调查处置。如上文讨论的洁厕剂污染案例中,没有根据洁厕剂成分检测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验结果未能支撑调查。建议加强基础资料储备,收集水污染案例并建立案例库,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案例及根据污染物理化性质,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5.2 加强预防性审核及日常监管

28例案例中23例为水箱或蓄水池污染引起,可见贮水设备是二次供水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主要环节。其中27例污染发生全部或部分属于管理不善。应严格按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 17051-1997)[9]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审查,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积极宣传并实施2014年2月14日颁布的《上海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行政处罚力度和违法、违规行为社会公示,防范因设计施工缺陷或管理缺失引起的二次供水水污染事件。

5.3 减少二次供水环节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取消二次供水设施是解决二次供水污染最简单的方法。提高市政供水压力,取消6层以下建筑二次供水设施,在本辖区已经完成大半。据有关资料报道,像水池、水箱这种落后的二次供水设施,在发达国家早被淘汰。加压设施的取消是城市自来水防治二次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发达国家二次污染发生少的主要原因[10]。采用新的二次供水方式,目前无吸程、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也称管网迭压供水系统),打破了传统的给水观念,节能环保,不需建水池、水箱,减少污染机会[11], 可减少二次供水污染环节,防止水污染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国光, 乐林生, 康兰英, 等. 上海市城市管网水质研究及对策[J]. 给水排水, 2005, 31(12): 13–17. doi: 10.3969/j.issn.1002-8471.2005.12.004
[2] 孙坚伟, 吕娅琼, 周云, 等. 上海市二次供水水质现状调查研究[J]. 城镇给排水, 2009, 35(8): 9.
[3] 姜恩明, 刘锐, 刘海利, 等. 一起二次供水碱污染事故报告[J].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9, 16(6): 367.
[4] 裴汉杰, 常志善, 吴建国. 一起甲胺磷农药污染二次供水调查报告[J]. 实用预防医学, 2001, 8(2): 138.
[5] 张桂斌, 吴为, 李洪喜, 等. 一起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调查[J]. 首都公共卫生, 2007, 1(3): 122.
[6] 陈晓蔚, 石利民, 黄杰, 等. 二次供水被嗜水气单胞菌污染致腹泻病暴发的调查[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1, 7(3): 257.
[7] 崔宝荣, 邓慧伶, 敬燕燕. 一起不明原因的洁厕灵污染二次供水事件的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4): 322.
[8] 叶晓艳. 饮用水中病毒浓缩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87-1012361664.htm
[9]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17051-1997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10] 林生, 程晓如. 供水系统二次污染的原因与控制方法[J]. 净水技术, 2008, 27(6): 28.
[11] 李春玲. 城市二次加压供水设施污染的防治与对策[J]. 山西建筑, 2004, 30(24): 117–118. doi: 10.3969/j.issn.1009-6825.2004.24.075
DOI: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0
刘成, 曾德才, 高育明, 陈夏
Liu Cheng, Zeng Decai, Gao Yuming, Chen Xia
二次供水突发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Case Study on Accidents Pollution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ies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4, 4(5): 461-463, 46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4, 4(5): 461-463, 467
DOI: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