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非常明显,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气候已经变暖了0.3 ~ 0.4℃。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1 ~ 6.4℃[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浪、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其中温度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最为明显,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许多注重于温度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正在开展,此类的研究提示[2-4],低温与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关系非常密切。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寒潮天气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寒潮高发城市哈尔滨地区探索寒潮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1.1.1 呼吸系统疾病资料收集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逐日门诊资料,门诊资料包括:就诊日期,性别,年龄,病人ID,以及诊断。选择就诊与呼吸内科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为呼吸系统疾病资料。
1.1.2 气象资料同期气象资料来源于哈尔滨市气象局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逐日地面气象资料,包括日平均温度、日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气压等。一般哈尔滨市将11月-次年3月定为冬季。
1.2 寒潮标准目前寒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方法[5-7]。Ma等[5]定义寒潮的标准为日均温度分布的第三位百分位数,Revich等[8]研究中定义寒潮的标准为日均温度分布的第十位百分位数,均采用百分位数法进行定义。本次研究中参考百分位数的方法,确定2009-2011年冬季日均温度的第五位百分位数为寒潮的温度,低于寒潮温度的时间段均为寒潮期。
1.3 对照期的选择选取寒潮期之前与寒潮期时间长度相同的时间段作为对照期。
1.4 研究病例的选择选择条件包括:① 病例来源不区分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② 2009—2011年就诊于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明确诊断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和呼吸道感染的病例。
1.5 统计分析本文中采用寒潮期与对照期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数的比值(RR)来反映寒潮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程度。
2 结果 2.1 寒潮温度的确定根据百分位数法定义的寒潮温度,即日均温度分布的第五位百分位数为-22℃(表 1)。
均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5% | 25% | 50% | 75% | 95% | |
日平均气温(℃) | -11.21 | -28 | 13 | -22.00 | -17.00 | -12.00 | -6.00 | 2.30 |
日最低气温(℃) | -15.72 | -32 | 9 | -27.30 | -21.00 | -16.00 | -11.00 | -2.00 |
2.2 寒潮天数的确定
从表 2可见,寒潮主要发生在12月和次年1月、2月,2009-2011年期间哈尔滨市寒潮总天数为33 d。
年份 | 每月寒潮天数 | 合计 | ||||
1月 | 2月 | 3月 | 11月 | 12月 | ||
2009年 | 0 | 0 | 0 | 0 | 3 | 3 |
2010年 | 9 | 2 | 0 | 0 | 7 | 18 |
2011年 | 12 | 0 | 0 | 0 | 0 | 12 |
合计 | 21 | 2 | 0 | 0 | 10 | 33 |
2.3 寒潮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根据病例选择原则,2009-2011年该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病例为53 186人次,其中明确诊断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的病例有49 905人次,未明确诊断或者诊断为复查的病例剔除(约占6%)。由表 3可看出,寒潮期呼吸系统各疾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等发病数均高于非寒潮期。
病因 | 寒潮时间段 | 对照时间段 | RR(95%CI)* |
呼吸系统疾病 | 2 028 | 1 700 | 1.19(1.12,1.27) |
气管、支气管炎 | 885 | 782 | 1.13(1.03,1.25) |
呼吸道感染 | 404 | 343 | 1.18(1.02,1.36) |
哮喘 | 328 | 248 | 1.32(1.12,1.56) |
肺炎 | 411 | 327 | 1.26(1.09,1.45) |
注:*RR值为寒潮时间段与对照时间段内发病数的比值 |
2.4 寒潮对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组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表 4所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患者中,不同性别人群对寒潮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从RR值可看出,寒潮对男性的影响略高于女性(t= 45.35,P < 0.0001)。对0~ 5岁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其他年龄人群影响不显著。
寒潮时间段 | 对照时间段 | RR(95%CI) | |
年龄 | |||
0~5岁 | 1023 | 882 | 1.16(1.06,1.27)* |
6~64岁 | 626 | 567 | 1.10(0.99,1.24) |
65岁以上 | 379 | 251 | 1.51(1.29,1.77)* |
性别 | |||
男性 | 1052 | 876 | 1.20(1.10,1.31)* |
女性 | 976 | 824 | 1.18(1.08,1.30)* |
注:*P < 0.05 |
3 讨论
目前寒潮并没有标准的统一定义,中国气象局寒潮寒色预警规定:48 h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低于4℃为寒潮天气。在研究中寒潮的定义多是基于寒潮强度(采用温度指标的第N个百分位数指定为强度指标)与寒潮持续时间(低于强度的持续时间),如Huang[6]、Kysely等[7]研究中,首先对寒潮的强度进行定义,然后规定该强度的持续时间,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时间段就定义为寒潮。本文中采用了百分位数的方法定义寒潮的强度,但由于受资料的限制,对寒潮的持续时间未予以定义。
国内外有关寒潮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较少见。Korea[9]一项研究表明,温度为2℃时,居民的过敏性疾病、哮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入院率增加(与15℃相比)。Ma等[10]发现,2008年上海持续7 d的寒潮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入院率增加32%。许多探索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研究中[11-12]发现,低温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本研究中显示,寒潮期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入院就诊量升高,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寒潮对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严重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年龄组的人群,寒潮对65岁以上老年人群影响较大,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群免疫力低下,体温调节系统减弱,不能很好的适应寒潮的环境,当寒潮来临时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等疾病发病率增加。因此寒潮发生时,必须做好该年龄组人群的防护措施,例如寒潮来临时,可以减少外出或者多穿一些保暖的衣服等。研究结果表明,寒潮对0~5岁婴幼儿存在一定的健康威胁,但其风险相对较小。可能是因为该医院是当地儿童疾病诊治较权威的一所医院,任意时间内儿童就诊量较多,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寒潮对0~5岁人群的健康影响,其风险比例相对较低。另外,哈尔滨市冬季常年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变幅较大,该地区人群的寒潮适应能力较其他地区而言相对较强,因此对婴幼儿的威胁相对较弱。研究中发现男性对寒潮的敏感程度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女不同的活动习惯和生理特点有关。
以往的研究中,寒潮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发现寒潮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明显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寒潮的健康效应特点。另外本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未考虑到空气污染、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可综合利用居民死亡资料和发病资料系统,筛选寒潮相关的敏感性疾病,为预防寒潮危害,保护敏感人群提供更加有利的科学依据。
[1] |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s of the working group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Switzerland: IPCC, 2007: 43-47. |
[2] | Go'mez-Acebo I, Llorca J, Dierssen T. Cold-related mortality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cancer:a case-crossover study[J]. Public Health, 2013, 127(3): 252–258. doi: 10.1016/j.puhe.2012.12.014 |
[3] | Mākinen TM, Juvonen R, Jokelainen J, et al. Cold temperature and low humidity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ccurre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 Respiratory Medicine, 2009, 103(3): 456–462. doi: 10.1016/j.rmed.2008.09.011 |
[4] | Wichmann J, Andersen ZJ, Ketzel M, et al. Apparent temperatur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Copenhagen, Denmark:a case-crossover analysi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1, 8(9): 3712–3727. |
[5] | Ma W, Yang C, Chu C,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2008 cold spell on mortality in Shanghai, China[J]. Int J Biometeorol, 2013, 57(1): 179–184. doi: 10.1007/s00484-012-0545-7 |
[6] | Huang C, Barnett AG, Wang X, et al. Effects of extreme temperatures on years of life lost for cardiovascular deaths:a time series study in Brisbane, Australia[J]. CircCardiovascQual Outcomes, 2012, 5(5): 609–614. doi: 10.1161/CIRCOUTCOMES.112.965707 |
[7] | Kysely J, Pokorna L, Kyncl J, et al. Excess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cold spells in the Czech Republic[J]. BMC Public Health, 2009, 9: 19. doi: 10.1186/1471-2458-9-19 |
[8] | Revich B, Shaposhnikov D. Excess mortality during heat waves and cold spells in Moscow, Russia[J]. Occup Envion Med, 2008, 65: 691–696. doi: 10.1136/oem.2007.033944 |
[9] | Son JY, Michelle LB, Lee JT. The impact of heat, cold, and heat waves on hospital admissions in eight cities in Korea[J]. Int J Biometeorol, 2014. |
[10] | Ma WJ, Xu XH, Li P, et al. Impact of extreme temperature on hospital admission in Shanghai,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 409: 3634–3637. doi: 10.1016/j.scitotenv.2011.06.042 |
[11] | Khanjani N, Bahrampour A. Temperature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spiratory mortality in desert climate:a case study of Kerman, Iran[J]. Iranian J Environ Health Sci Eng, 2013, 10(1): 11. doi: 10.1186/1735-2746-10-11 |
[12] | Revich B, Shaposhnikov D. Temperature-induced excess mortality in Moscow, Russia[J]. Int J Biometeorol, 2008, 52(5): 367–374. doi: 10.1007/s00484-007-0131-6 |